2018年08月21日 14:49:01 來源:福建日報
廈門市第一部小劇場話劇《日子》宣傳海報(資料圖片)
世界在變,人在變,戲劇的形式和表達方式也在變,唯一不變的是戲劇依然關乎善惡,關乎良知,關乎世道人心。 ——曾學文
他,開啟了廈門都市戲劇創作的新時代;他,提出了豐富傳統藝術的新實踐;他,開創了兩岸合作的新篇章;他,三摘「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和「五個一工程優秀劇目獎」,四度斬獲「文華獎」, 其藝術創作以寬闊的文化觀照,貫穿著對廈門這座城市文化發展的思考。一部戲就帶動一個劇團的建設,推動一個劇種的發展,讓「廈門劇」在全國叫響。
兩岸合作版《阿搭嫂》,將高甲戲、客家戲、歌仔戲三個劇種融為一體,創意十足。
在探索福建劇壇廈門類型的同時,他更充當著兩岸文化交流的領軍先鋒,推動廈門抓住歷史機遇,更好地發揮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的區域優勢和先行先試的作用。
他就是國家一級編劇、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能夠做點人家認可的事,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獎勵。」在他這裡,廈門的藝術發展和對臺文化交流,已成為一種責任和使命。
打磨精品 讓「廈門劇」叫響全國
小劇場話劇《日子》、歌仔戲《邵江海》《蝴蝶之戀》、高甲戲《阿搭嫂》《大稻埕》、南音樂舞《長恨歌》《情歸何處》……梳理廈門近年來在全國叫得響的文藝作品,曾學文的貢獻有目共睹。廈門市歌仔戲研習中心、廈門市金蓮升高甲劇團、廈門市南樂團之所以在全國產生較大的影響,都得益於他的劇作。其中,《邵江海》《阿搭嫂》《大稻埕》榮膺我國戲劇文學領域的最高獎「曹禺劇本獎」,《邵江海》《蝴蝶之戀》《大稻埕》榮獲「五個一工程獎」。
曾學文(左三)積極推動兩岸文藝交流,圖為他與臺灣歌仔戲演員合影。
曾學文的作品何以屢獲業界「偏愛」?一些戲劇評論家的評價稱,「他的劇作最接近廈門這個城市的特點,包含著這座城市特有的氣質和現代感」 。而曾學文最大的感觸是,積極面對當下,是對文化自覺的最好回應。
曾學文是「文革」後省藝校招收的首批歌仔戲演員。他的目標是成為一名歌仔戲小生,可惜嗓音不佳關上了他唱戲的大門,卻也讓他的藝術人生走向了另外一個方向。1983年,他調入廈門市文化局劇目創作室,趕上國內文化界做「十大集成」,擔任《中國戲曲志·福建卷》的編撰,參與傳統藝術與民俗的調查研究。這次磨礪,讓曾學文收穫了「一生最大的財富」,為他今後創作、研究兩翼齊飛打下了文化根基。
從學術積澱中生發出創作的翅膀,讓曾學文的藝術寫作有了更寬闊的文化觀照,貫穿著對廈門這座城市文化發展的思考。
1999年,他創作的廈門市第一部小劇場話劇《日子》,正基於一種迫切的心情,即如何讓廈門文化藝術跟上廈門經濟特區發展的腳步。
「《日子》的布景和情節都很簡單,卻能給人以無限的精神和感觀的滿足,然而在廈門一年都見不到幾次這樣的活動。」
多年大量的田野調查,為曾學文(右二)進行藝術創作跟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資料圖片)
《日子》這部當時帶有實驗先鋒意味的小劇場話劇,開創了福建原創小劇場話劇的先河,而它的熱演及所引發的文化討論是曾學文沒有想到的,為後來他提出廈門應發展「都市藝術」提供了靈感。在他看來,「都市藝術」必須符合城市觀眾的情感與審美感受。
基於這一點,曾學文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一次創新與探索的過程,而創新與探索都在尋求並回答什麼是屬於「廈門這座城市」的特點。在他看來,不同於泉州、莆田,廈門的對外開放、中西文化融匯的基礎,決定了它重視傳統,又不拘泥舊式,廈門的戲劇創作要更有現代的眼光和現代的審美品位。正是找到了這一藝術發展突破口,廈門才從原來福建省戲劇創作「貧困區」,開創出了福建劇壇的「廈門現象」。以曾學文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中青年編劇,已經成為廈門乃至福建戲劇新的發展引擎。
融入樂舞的南音,深受年輕人喜歡。
作為廈門人的曾學文,深深地熱愛廈門這塊土壤,也熟知她的秉性。他的創作一直在尋求傳統與現代融合的路徑,古老藝術形式與現代都市審美的「對接」,以一種與這個城市同樣從容、開闊的心態面對傳統——敬畏傳統,但又絕不保守地對傳統進行「拿捏」,嘗試豐富傳統藝術的表現力,發揚光大傳統,以吸引更多新的現代觀眾、都市觀眾。因此,觀眾的審美需求和劇種能否產生積極變化,始終是他創作時考量最多的兩個部分。
就拿古老的南音來說,曾學文就提出要「豐富南音表現力」。在他的筆下,從2002年獲得文華獎的南音樂舞《長恨歌》,到《情歸何處》以及獲得2015年省戲劇會演音舞類第一名的《鳳求凰》,一改千年南音傳統坐唱的單調形式,與音樂舞蹈藝術相結合。以他的創作為藍本構築的舞臺上,有觀眾喜聞樂見的故事,還有新穎的戲劇手法,讓這一流傳千年的曲藝有了時代的亮色,一舉摘得「文華獎」。廈門南樂團因此獲得了更好的發展,南音發展也由此開闊了多維的創新之路。
曾學文的作品之所以能打通人心,除了深深刻著閩南文化、海峽情緣的烙印,就是濃濃的「廈門味」外,更主要的還呈現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品格。《阿搭嫂》是他對舉國熱議的「老人該不該扶」的叩問,被高度評價為「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的精品」;將臺灣抗日最壯麗的一頁寫成《大稻埕》,更有他想借作品立起的「中國人的精神筋骨」。
曾學文創作的《大稻埕》探討兩岸的精神凝聚和中國精神。
「一部戲的成功與否,就在於精神層面上,在於你在創作中傳遞什麼樣的情感、什麼樣的價值觀。而一齣戲好看與否,則需要美的外表。」曾學文,他的戲之所以被稱道,就因為他的戲有那麼一點意思,好看。「傳統文化對於後來者是一種資源,一個基石,一種延續。繼承傳統,這種延續不是簡單的保留、維持,而是對傳統文化的不斷豐富和重塑。豐富傳統藝術的現代表現力是我這十多年實踐的理論依據,也是廈門戲劇屢獲成功的秘訣。」
先行先試 當兩岸交流領軍人
如果說戲劇創作是曾學文的第一專業,那麼,開展閩臺地方戲曲研究、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則是他的第二專業。
作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前沿的廈門,承擔著對臺文化交流的重任,如何抓住歷史機遇,發揮廈門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的區域優勢和先行先試的作用以及臺灣藝術研究院對臺文化研究基地的作用,曾學文經常思考這個問題,並充當著領軍先鋒的角色。臺灣著名學者曾永義撰文評價道:「曾學文多年來為廈門規劃操辦了各種大小型活動與學術會議,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先鋒領軍人物。」
1987年,兩岸海門甫開,海潮奔湧而來。身為臺灣藝術研究所的工作人員,曾學文有幸趕上了歷史潮流匯合的那一刻。他擔任過無數臺灣同行和前輩的嚮導,為彼岸熱絡的探源尋根斬棘開路。從那以後,為了「讓大陸了解臺灣,讓臺灣了解大陸」,他不僅開始撰文介紹兩岸的文化藝術發展狀況,腦子裡都在思考有什麼話題可以激蕩兩岸交流的興趣,有什麼主題是兩岸共同關心的問題,有什麼項目可以推動歌仔戲的現代發展等。他先後策劃了「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海峽兩岸大學生戲劇節」「閩南傳統藝術種子培訓」等影響兩岸的文化交流活動。
曾學文還積極推動兩岸戲劇合作的先行先試。2009年,他創作的《蝴蝶之戀》,開啟海峽兩岸戲曲全面合作的先河,也首開了臺灣藝術表演團隊及演員參與國家藝術節大賽並獲大獎的先河,被臺灣譽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劇目,成為文化部對臺交流重點項目,為兩岸合作開創了一個成功的典範;2015年,曾學文創作的高甲戲《大稻埕》再次推動兩岸合作,以「閩南文化」串連起兩岸的文化情感和文化認同,促進心靈的契合;2018年6月,他又牽線推動廈門市金蓮升高甲劇團和臺灣戲曲學院青年劇團聯合創作演出《阿搭嫂》,來自兩岸的演員,通過高甲戲、客家戲和歌仔戲不同的劇種,演繹同樣的角色,呈現中國熱心助人的傳統美德……
「海峽兩岸每一次的藝術交流,都是兩岸藝術思維的一次撞擊。」在曾學文看來,「我們的歌仔戲被臺灣所推崇,就是我們在與臺灣的交流中,不斷地碰撞出新的創作理念的火花。臺灣多家劇團願意跟廈門、跟我合作,他們看重的是廈門的創作思維,而我從臺灣同行身上學到的則是開闊思維與藝術創作方式。」
曾學文不僅積極推動兩岸的藝術交流,還在學術研究方面為兩岸的文化交流提供理論支持:《歌仔戲史》(合作)榮獲首屆文化部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美麗的寶島——臺灣》一書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文化部列入「百部愛國主義圖書」;出版了《跨兩岸——歌仔戲的歷史文化與審美》《兩岸戲曲行思錄》《百年坎坷歌仔戲(合作)》等專著。
針對當下的兩岸交流,曾學文有了進一步的思考——他提出了要「構建當下共同的文化記憶」。
原來,在長期兩岸文化交流中,曾學文看到兩岸交流雖然很熱絡,但在文化認同上存在一些障礙,促使他思考在兩岸文化交流中,除了重視歷史文化的坐標,更需要有向前看的文化觀照,聚焦兩岸的當代文化,吸引更多年輕人的目光。
「文化的重要性就是傳遞一種跨越世代的共同記憶。」他認為,兩岸的文化交流,就是要尋找可以將不同世代的人串連起來,獲得共同的認知,構建跨越世代的共同記憶,而兩岸藝術合作是一個很好的方式。
曾學文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不斷推動兩岸藝術合作。歌仔戲《蝴蝶之戀》,將中國人心目中美好的「梁祝」故事與海峽兩岸一對歌仔戲藝人的愛情悲歌結合起來,尋找到兩岸不變的文化基底。《大稻埕》經由人的溫度與家的呼喚,探討兩岸的精神凝聚和中國精神,從臺灣鄉土社會入手表現對中國文化的守護。《阿搭嫂》直接對接的就是中國人的「價值觀」和「人情色彩」。
「閩南文化」是海峽兩岸最直接的文化血脈,這是一種不需要轉換的文化信息「二維碼」,文化藝術最大的功能是可以將共同的情感串聯起來,這也是曾學文十多年來積極推動藝術合作屢試不爽最重要的文化基礎。一部戲,既是兩岸共同生活記憶的舞臺重現,同時,又建立新的文化記憶,當兩岸新的文化慢慢建構起來後,又會成為共同的文化記憶。(記者 林澤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