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GDP首超臺灣 兩岸融合發展現新機

2020-12-21 新華社

新華社福州5月27日電(記者康淼 李慧穎 邰曉安)權威數據顯示,海峽西岸的福建省經濟總量首次超過臺灣。分析人士指出,這為兩岸融合發展帶來更堅實基礎和更大發展機遇。

新華社記者日前從中共福建省委相關部門獲悉,根據閩臺兩地統計年鑑等可靠資料,2019年福建省GDP同口徑折算為6145.5億美元,臺灣GDP折算為6112.6億美元——福建經濟總量已相當於臺灣的100.5%。

「首次實現經濟總量趕超臺灣,對地處對臺前沿的福建來說,具有裡程碑意義。」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院長李鵬說,這將為兩岸融合發展帶來更堅實產業基礎、更蓬勃發展勢頭和更高質量發展機遇。

與臺灣一水之隔的福建,是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兩岸對峙年代,福建是海防前線;改革開放後,福建變成開放前沿,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駛入快車道。

福建省委政研室副主任譚亞川分析說,近年來福建加快創新驅動推進轉型升級,通過山海協作補齊發展短板,產業競爭力全面提升,經濟增速持續領跑東部沿海,2014年至2019年福建經濟增速年均達8.5%,經濟總量6年連跨兩個萬億級臺階,去年達4.23萬億元人民幣。

根據中央要求,福建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努力建設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2019年,福建實際使用臺資增長8.1%,入閩臺胞逾387萬人次,來閩實習就業創業臺灣青年超過3萬人。

今年3月,臺灣國喬石油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與福建相關機構「雲籤約」,在泉州泉港石化工業園投資500億元新臺幣,新建丙烷脫氫及聚丙烯項目。國喬公司董事長楊品正表示,與泉州泉港合作,正是看中當地雄厚的石化產業基礎、廣闊的市場前景和良好的發展空間。而福建推出的一系列惠臺惠企政策舉措,更堅定了臺商合作決心。

對比閩臺兩地主要經濟指標,從產業發展看,福建農業和工業規模已超過臺灣,而臺灣服務業以及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領先,尤其在半導體、電子零部件、生物醫藥等領域深耕多年具有優勢;從基礎設施看,福建鐵路、公路、港口、能源等規模已優於臺灣,具備較好的產業後發基礎。

「閩臺之間,過去有密不可分的產業基礎,未來有互補互利的合作空間。」譚亞川說,福建將進一步落實落細為臺胞臺企提供同等待遇,通過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全方位融合,惠臺利民,持續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完)

相關焦點

  • 福建GDP首超臺灣 這項「歷史性突破」比預想早了一年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福建GDP首超臺灣,這項「歷史性突破」比預想早了一年 ▲2019年全國各省區市GDP數據。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全國人大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5月23日表示,2019年福建省GDP達到4.23萬億元人民幣,首次反超臺灣地區,這是歷史性突破,對於對臺工作具有深遠意義。
  • 福建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新華社福州12月22日電(記者陳弘毅、陳思琪)記者從22日舉行的中共福建省委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福建省將持續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完善保障臺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用心用情讓臺胞充分感受到「家的溫暖」。
  • 福建GDP首超臺灣,這項「歷史性突破」比預想早了一年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全國人大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5月23日表示,2019年福建省GDP達到4.23萬億元人民幣,首次反超臺灣地區,這是歷史性突破,對於對臺工作具有深遠意義。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臺灣地區GDP初步數據為18.90萬億新臺幣,約合4.22萬億元人民幣,而同期福建省GDP總量達4.23萬億元人民幣,自有相關統計以來,首次超過了臺灣地區。
  • 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福建當好服務員、護航員、推銷員
    中新網福州12月22日電 (記者 龍敏)「十三五」時期,閩臺各領域融合不斷深化,臺胞臺企同等待遇政策有效落實。擁有近臺優勢的福建「十四五」時期將如何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備受各界關注。當天上午,中共福建省委在福州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了《中共福建省委關於制定福建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簡稱《建議》)起草情況。該《建議》明確,貫徹落實黨中央對臺大政方針,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深化閩臺各領域融合,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促進祖國統一發揮更大作用。
  • 兩岸婚慶產業融合 推動福建鄉村振興
    兩岸婚慶產業融合 推動福建鄉村振興 2020-10-17 21:05:55 鄭江洛 攝   中新網南平10月17日電 (鄭江洛)試吃臺灣休閒米食、品嘗臺灣焢窯與桶子雞、在網紅點打卡、體驗農耕文化……17日,2020雲上三樓豐收節暨首屆兩岸婚慶文創產業展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茫蕩鎮三樓村舉行。  「我們用三樓村的米,將其包裝設計成精緻小巧的婚慶伴手禮,未來我們會圍繞三樓村的農產品推出更多的系列產品。」
  • 福建GDP總量首超臺灣,臺媒怎麼看?
    「福建GDP總量首超臺灣」這一話題近期在關心海峽兩岸局勢的網民間引發關注。島內媒體低調報導了這一「歷史性時刻」,並援引島內經濟學者的說法認為,福建「超越臺灣是遲早的事」。據人民日報客戶端5月26日消息,全國人大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23日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表示,福建著眼大局大勢,注重落實落細,發揮獨特優勢,著力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取得新進展。閩臺經貿產業聯繫、基礎設施聯通、基本公共服務、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等都展現出新氣象。
  • 2019年福建GDP總量首超臺灣,張志軍:歷史性突破
    張志軍23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專訪,作為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福建代表團代表,張志軍認為,福建著眼大局大勢,注重落實落細,發揮獨特優勢,著力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取得新進展。
  • 2019年福建GDP總量首超臺灣,意味深長
    全國人大代表、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張志軍5月23日表示,2019年福建省GDP達到4.23萬億元人民幣,首次反超臺灣地區,這是歷史性突破,對對臺工作具有深遠意義。張志軍23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專訪,作為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福建代表團代表,張志軍認為,福建著眼大局大勢,注重落實落細,發揮獨特優勢,著力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取得新進展。
  • 臺灣在東,福建在西,兩岸的一段交往史
    福建與臺灣的最早歷史淵源是什麼?在發展歷程中又有怎樣的轉折點?海峽兩岸的距離很近,跨越海峽的歷史卻很悠長。在大陸諸多沿海省份中,福建與臺灣的淵源最為緊密。2006年5月,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在福建省泉州市開館,成為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係的重要見證者。福建與臺灣的最早歷史淵源是什麼?
  • 提升創新能力 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思路
    、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閩臺各領域融合等,謀劃提出了一系列戰略性、創新性舉措。在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中,如何做到以兩岸同胞福祉為依歸,支持臺商臺企參與新一輪福建建設發展,也是福建省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新設一批閩臺科技合作基地,推動與臺灣高科技企業、領軍人才共建聯合科研創新平臺。三是構建一流環境,繼續推進臺胞臺企同等待遇落實與創新。持續推進已經制定出臺的系列惠臺利民政策落深落細。在吸引臺灣青年來閩就業創業方面,福建省將繼續圍繞臺灣青年來福建「追夢」「築夢」,出臺一系列更加細化的扶持政策。
  • 追平40倍經濟鴻溝,福建逆襲反超臺灣,海峽關係歷史性轉折即將出現?
    近五年兩地GDP走勢,因不同年份匯率不同,部分年份的臺灣經濟總量可能會出現微小誤差這是中國省份對當年「亞洲四小龍」的又一次碾壓,中國的經濟版圖開始出現歷史性變化。對海峽局勢來說,福建GDP首超臺灣,釋放的信號意義非比尋常,兩地經濟局勢走向微妙。
  • 福建這座小城市「最有錢」,不是福州和泉州,而是這座經濟特區
    廈門市,隸屬福建省,又名鷺島、公寓樓、鷺島,副省級城市,經濟特區,東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位於福建省東南端,東臨大小金門島,南隔龍海市、漳州招商局經濟技術開發區,與南安市、安溪縣、長泰縣、漳州臺商投資區接壤,地處中國華東地區和福建省東南端,是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物流中心、東南國際航運中心、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是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合作示範區
  • 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福建戲劇新引擎 兩岸交流急先鋒
    兩岸合作版《阿搭嫂》,將高甲戲、客家戲、歌仔戲三個劇種融為一體,創意十足。  在探索福建劇壇廈門類型的同時,他更充當著兩岸文化交流的領軍先鋒,推動廈門抓住歷史機遇,更好地發揮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的區域優勢和先行先試的作用。  他就是國家一級編劇、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能夠做點人家認可的事,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獎勵。」
  • 臺灣制茶師左如玉:茶心融合兩岸
    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的這片50公頃密林在臺灣中央山脈深處,海拔1600到2000米,散落著數千株臺灣原生種野生茶樹,從不及膝蓋到一人多高,最老的茶樹推測有600多歲。每到清明後的採茶季節,當地少數民族居民需要翻山越嶺,才能採到這些茶樹的嫩芽。
  • 福建中洋村:「兩岸花生節」共話鄉村振興
    新華社福州7月18日電(趙雪彤)第二屆「兩岸花生節」18日在福州永泰縣長慶鎮中洋村開幕,臺灣觀光農業技術經驗給這裡帶來的變化,令兩岸人士同感興奮。  「這批花生使用了臺灣的農業技術,吃起來特別飽滿。」在榕臺灣青年詹竣傑說,今年臺灣團隊加強了與長慶鎮的交流,通過標準化花生加工生產,引進清洗花生機器等現代農業方式,增加花生產量,提升口感品質。
  • 如何認識臺海形勢巨變之下的兩岸融合發展問題
    倪 霞 福建師範大學副教授  海峽兩岸與國際形勢均發生前所未有的重大變化,尤其是島內政治格局與政治路線的調整,對大陸倡導與推動的兩岸融合發展帶來很大困難與挑戰。當前及今後較長時間內,兩岸關係發展,除統獨(實質是「臺獨」與反「臺獨」)較量之外,還將呈現推進融合發展與抵制融合發展、加強兩岸經濟緊密關係與推動兩岸經濟「脫溝」的鬥爭與較量。特別是在兩岸關係大變局之下兩岸融合發展面臨前未有的巨大挑戰。  一是臺灣蔡當局推動兩岸經濟「脫溝」的企圖日益明顯。
  • 聊點臺灣腔:「在飯店裡實現兩岸少數民族融合」
    臺灣阿美人歌手楊品驊近日登上海峽論壇大會,講述了自己在北京的創業經歷。楊品驊的登陸之旅,讓人看出兩岸少數民族相親相近的情感,體現了臺灣少數民族同胞對祖國的認同。楊品驊開辦了大陸第一家臺灣少數民族特色餐飲,以文創形式將高山族文化行銷大陸。據說,楊品驊的餐廳開業後,一直堅持臺灣部落員工和大陸少數民族員工結合。
  • 從"紙與筆"走向"光與電" 兩岸媒體在廈共話新技術推動下的媒體融合
    東南網12月12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靜嫻/文 吳曉平/圖)這是一個求新、求變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各領域尋求融合發展的時代。多年前,臺灣媒體就已聚焦從傳統媒體到「數位媒體」再到多元事業的發展模式,而大陸媒體也自2014年起開啟媒體融合之路,且發展迅速。一路走來,彼此的探索和經驗都十分珍貴。
  • 張志軍:2019年福建經濟總量首次反超臺灣 是歷史性突破
    談未來:對臺關鍵,在於大陸進步發展 作為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福建代表團代表,張志軍認為,福建著眼大局大勢,注重落實落細,發揮獨特優勢,著力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取得新進展。閩臺經貿產業聯繫、基礎設施聯通、基本公共服務、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等都展現出新氣象。
  • 臺灣媽祖廟為福建莆田市捐贈口罩,兩岸連線為抗疫祈福
    昨天上午,由湄洲媽祖祖廟、臺灣大甲鎮瀾宮以及臺灣媽祖聯誼會共同發起舉辦的「天佑中華、祈福武漢」——海峽兩岸媽祖宮廟攜手抗疫線上祈福」活動,分別在媽祖故鄉福建湄洲島和臺灣臺中同時舉行。共有上千名愛心信眾匯聚臺中大甲鎮瀾宮,他們在現場誦讀經文、焚香祈求,為兩岸同胞祈福,希望疫情早日解除。臺灣媽祖聯誼會會長鄭銘坤介紹道,本次活動是湄洲祖廟的「湄洲媽」與臺中的「大甲媽「於2月16日上午9點40分,同時在兩地舉辦祈福大典,向媽祖祈求保佑。而受到疫情影響,此前湄洲媽祖祖廟就已經取消了春節、元宵期間的聚集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