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東,福建在西,兩岸的一段交往史

2020-12-21 南京江北新區

福建與臺灣的最早歷史淵源是什麼?在發展歷程中又有怎樣的轉折點?

海峽兩岸的距離很近,跨越海峽的歷史卻很悠長。在大陸諸多沿海省份中,福建與臺灣的淵源最為緊密。2006年5月,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在福建省泉州市開館,成為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係的重要見證者。福建與臺灣的最早歷史淵源是什麼?在發展歷程中又有怎樣的轉折點?

海洋文化的傳輸

福建與臺灣的聯繫,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

大約在一萬年前,地球冰河期結束,海水上升,覆蓋一部分陸地,形成了臺灣海峽。臺灣由此與大陸隔離,成為汪洋中的一座島嶼。大約在5000-6000年前,一群善於航海的人類划著獨木舟,橫渡海峽,從臺灣西海岸(今新北大坌坑)登陸。此後在這裡誕生了代表臺灣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大坌坑文化由西海岸向全島擴散,逐漸發展成多元的臺灣史前文化。

有學者認為,這群最早到來的「先住民」應該就是今天居住在福建地區的人。首先看語言。在漢人尚未移居臺灣之前,這些臺灣「先住民」以互不相屬的部落和族群形式,分布於平原和山區。他們是今天台灣「原住民」的最早祖先,語言有承襲關係。現代社會研究臺灣「原住民」語言,發現他們的語言和在東南亞、太平洋諸多島國的語言一樣,同屬南島語系。南島語系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島嶼上的一個大語系,其分布地域十分寬廣。澳洲學者貝爾伍德認為,南島語族的祖先大約是在距今5000-6000年前從福建來到臺灣,直到約4000年前從臺灣傳至菲律賓北部,漸漸擴散到東南亞地區。

其次是歷史遺存的證明。與臺灣大坌坑文化同類型、同時期甚至年代更久遠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在福州閩侯曇石山、平潭島殼丘頭等多處發現。2001年,地處閩江出海口的馬祖亮島先後發掘兩具「亮島人」骨骸,經測定分別為距今8300年和7500年,確認與今天的臺灣「原住民」及東南亞的南島語族有著母系血緣的親緣關係。這一重大考古發現,更加證實了中國大陸東南為現今南島語族起源地之一。

從福建而來的語言文化,漂洋過海來到臺灣,又從臺灣出去,成為整個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南島語族的分布的一個源頭。那些一直留在臺灣生存的人們,最後演變成當代臺灣「原住民」。可以說,來自大陸東南沿海,以大坌坑文化為代表的福建先民,開啟了臺灣五千年前的史前時代。

大航海時代,迎來轉折

臺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最早明確記載大陸人前往臺灣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2、3世紀(三國時期),此後這種遷移記錄就一直未從斷過。

三國時代,吳國的丹陽太守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是世界上最早記錄臺灣的文獻。不過那時臺灣還被稱作「夷州」。《三國志·吳書》記載,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萬名官兵浮海東渡,首航夷州。到了隋朝,臺灣被稱為「流求」。從公元607年起,隋煬帝三次派人員過海到流求。十二世紀中葉,南宋政府將澎湖地區劃為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駐守。1281年,元朝在澎湖設置行政管理機構「巡檢司」,一直延續到明朝初年。明嘉靖年間,因實行海禁政策,後又重新恢復設立澎湖巡檢司。

根據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大陸與臺灣從未停止互動。但是,中華文化真正全面植入臺灣從四百多年前才開始。這股大陸先民,尤其是福建人前往臺灣的浪潮,在大航海時代的背景下,顯得尤為悲壯,成為兩岸交往歷史中的一個新轉折。

在明代的航海圖中,澎湖之東的臺灣島被稱為「北港」。16世紀末的明朝官方文書上有記載,當時的福建人「往販澎湖,互市北港」,民間「日往如鶩」。福建省是一個多山沿海的省份。沿海土地資源有限,隨著人口不斷繁衍,土地壓力必然會增大,人們只能往外走,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所以,這一時期出海謀生幾乎成為福建沿海地區每家每戶的選擇。這些前往臺灣的福建人,不是打魚的漁民,就是亦商亦盜的「海寇」。此時的「海寇」其實是海禁政策下的產物——武裝走私集團,每當遇到大陸官府圍剿,就跑路到澎湖,更遠則跑到臺灣。他們漸漸在臺灣(臺南北港)和日本建立起了自己的基地。

在這些「海寇」中,最為人熟知的恐怕算是鄭芝龍了。鄭芝龍,原名鄭一官,出生於明末萬曆末年,福建泉州府南安縣石井村。如果你還不知道這位未來的臺灣海峽霸主,那麼你一定知道他的兒子——打敗荷蘭人,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少年的鄭一官桀驁不馴,不喜讀書,但熟悉海事,有膂力,好拳棒。他的父親鄭士表是泉州的一名小官吏,見無力教導他,就讓他帶著兩個弟弟前往澳門,投靠經商的舅舅黃程,學做生意。

明末16、17世紀,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西方人開始不斷地湧入東方世界,尋找黃金財富。葡萄牙人最先來到,西班牙、英國、荷蘭等接踵而至。進入大航海時代的福建人,面對的不僅只有海浪,還有進入東方海域「兇猛」的西方人。比如,鄭一官及其家人前往的澳門,在1557年成為了葡萄牙的「租借地」。

福建人走向海洋,與大航海時代西方列強的闖入,變成兩股相互激蕩的潮流,匯成一種牽引,加速了臺灣的開發,成為其發展歷史中的轉折點。

驅逐「紅毛」

澎湖,位於臺灣海峽之中,西距廈門75海裡,東面離臺灣最近處僅24海裡,是東亞海運的「咽喉」。1604年8月7日,荷蘭東方艦隊副司令韋麻郎不顧颱風,親率三艘軍艦進抵澎湖,從媽宮(今馬公)登陸。荷蘭人到來的時候,恰逢明朝軍隊汛期交接,澎湖正處於守備空檔期。因為沒有軍隊駐紮,他們很容易就上了岸,隨即佔領了澎湖。韋麻郎一面「伐木築舍」,準備長久居住,一面派人到福建官署,要求互市通商。

此時的明朝政府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表面風光,實際已腐敗至極。荷蘭人的到來令朝野上下十分震驚,畢竟澎湖是明朝軍隊的軍事基地,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外人給佔領。

1604年11月,浯嶼(福建東南海中的一個小島)水寨欽依把總沈有容率領五十多艘戰船前往澎湖與荷蘭人談判。福建當局已做好不惜一戰的準備。面對荷蘭人開戰的威脅,沈有容從容不迫地告訴對方,自己兩年前就曾率隊一舉剿滅臺灣當地的倭寇,奉勸對方知難而退(我破倭海上,海水盡赤。吾不忍心汝等步倭之後塵)。沈有容的軍威鎮住了荷蘭人,韋麻郎在審時度勢後選擇了離開。這場交鋒的結局最終凝結到澎湖天后宮裡的一塊石碑上——佔據澎湖130多天的「紅毛番」被明朝將軍沈有容「諭退「。

未完的故事

雖然在初次的對決中,明朝取得了勝利,但是,荷蘭人的野心一直沒有消退。二十年後,臺灣還是先後被荷蘭、西班牙佔據。在後來的歷史中,臺灣又經歷了鄭成功的明鄭時期,長達212年的清朝時期,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日據時期,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政府光復臺灣,解放戰爭後臺灣又被迫被祖國分離……

福建與臺灣,海峽對望,滄海桑田。唯一不變的是,同一祖先的血脈仍在兩岸人民的身上流淌。

(素材來源/中國國家歷史 編輯/趙陽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福建GDP首超臺灣 兩岸融合發展現新機
    新華社福州5月27日電(記者康淼 李慧穎 邰曉安)權威數據顯示,海峽西岸的福建省經濟總量首次超過臺灣。分析人士指出,這為兩岸融合發展帶來更堅實基礎和更大發展機遇。新華社記者日前從中共福建省委相關部門獲悉,根據閩臺兩地統計年鑑等可靠資料,2019年福建省GDP同口徑折算為6145.5億美元,臺灣GDP折算為6112.6億美元——福建經濟總量已相當於臺灣的100.5%。「首次實現經濟總量趕超臺灣,對地處對臺前沿的福建來說,具有裡程碑意義。」
  • 福建泉港:兩岸交流互補 尋回丟失的記憶
    福建泉州泉港與臺灣一水相連,特殊的歷史、地域關係,使兩地之間的經貿交往、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等各方面聯繫都十分密切。尤其明代,眾多泉港人渡過海峽,在臺灣落地生根,泉港成了著名的臺胞祖籍地。歲月更替,同宗同地域的連接,讓泉港與臺灣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而兩地之間也流動著一股濃濃的鄉愁。
  • 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福建戲劇新引擎 兩岸交流急先鋒
    兩岸合作版《阿搭嫂》,將高甲戲、客家戲、歌仔戲三個劇種融為一體,創意十足。  在探索福建劇壇廈門類型的同時,他更充當著兩岸文化交流的領軍先鋒,推動廈門抓住歷史機遇,更好地發揮在兩岸文化交流中的區域優勢和先行先試的作用。  他就是國家一級編劇、廈門市臺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能夠做點人家認可的事,就是對自己最大的獎勵。」
  • 兩岸曲藝家「雲」聚福建永安「歡樂匯」
    >   中新網福建永安11月26日電 (林春茵 陸婧)「兩岸曲藝界交流近十年間,始終以展演交流來共同創新曲藝文化的新亮點為目標;在堅持保存曲藝藝術的地域性特色外,更在兩岸搭建了一座曲藝藝術民間交流的平臺。」
  • 兩岸茶博會開幕 近百家臺灣茶企助陣
    臺灣館亮相茶博會。 張麗君 攝中新網武夷山11月16日電 (張麗君 彭莉芳)第十四屆海峽兩岸茶業博覽會(簡稱「茶博會」)16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開幕,吸引811家企業參展,其中臺企近百家。中共南平市委書記袁毅指出,自古茶便是促進交流交往的重要媒介。本屆「茶博會」繼續秉持「緣聚武夷、茶和天下」的理念,以茶為媒、以茶促融,用武夷「一片葉」深化兩岸「一家親」,促進南臺深度融合發展。作為海峽兩岸規模最大的茶業博覽會,「茶博會」重點突出海峽兩岸合作交流、產業融合發展、產品貿易成果。
  • 臺灣媽祖廟為福建莆田市捐贈口罩,兩岸連線為抗疫祈福
    昨天上午,由湄洲媽祖祖廟、臺灣大甲鎮瀾宮以及臺灣媽祖聯誼會共同發起舉辦的「天佑中華、祈福武漢」——海峽兩岸媽祖宮廟攜手抗疫線上祈福」活動,分別在媽祖故鄉福建湄洲島和臺灣臺中同時舉行。共有上千名愛心信眾匯聚臺中大甲鎮瀾宮,他們在現場誦讀經文、焚香祈求,為兩岸同胞祈福,希望疫情早日解除。臺灣媽祖聯誼會會長鄭銘坤介紹道,本次活動是湄洲祖廟的「湄洲媽」與臺中的「大甲媽「於2月16日上午9點40分,同時在兩地舉辦祈福大典,向媽祖祈求保佑。而受到疫情影響,此前湄洲媽祖祖廟就已經取消了春節、元宵期間的聚集性活動。
  • 海峽兩岸茶王公文化學術研討會 臺灣茶源於福建
    亞藝節前夕,茶王公信仰原鄉——安溪感德舉辦了首屆海峽兩岸茶王公文化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兩岸70多位專家共話茶王公信仰。對於茶王公信仰,稍早的史料只是零星提及。行業神祇的信仰,隨著安溪先民的漂洋過海,對臺灣乃至東南亞地區都有重要的意義。
  • 張志軍:2019年福建經濟總量首次反超臺灣 是歷史性突破
    談未來:對臺關鍵,在於大陸進步發展 作為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福建代表團代表,張志軍認為,福建著眼大局大勢,注重落實落細,發揮獨特優勢,著力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取得新進展。閩臺經貿產業聯繫、基礎設施聯通、基本公共服務、人員往來、文化交流等都展現出新氣象。
  • 聽4位不同領域從事兩岸交流的臺灣同胞,講講他們眼中的兩岸及未來
    《環球時報》記者近日採訪多名不同領域從事兩岸交流活動的臺灣同胞,通過他們的講述我們可以一窺近年及眼下兩岸關係的現狀,並從中獲得一些啟示。這名和江浙滬地區的臺商與臺生交流很多的臺灣人士告訴記者,隨著北京對在陸臺灣人給予日益同等的待遇,有大中華意識、願意同大陸交流合作的臺灣人很多都已經「用腳投票」來到福建、上海等地,而民進黨近年來的政策尤其是「反滲透法」的通過,也讓他們越來越不願意回臺參與政治事務。「客觀來說,民進黨上臺4年來,兩岸官方交流雖『冷』,卻並未阻擋民間來往『熱』度的上升。」
  • 福建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新華社福州12月22日電(記者陳弘毅、陳思琪)記者從22日舉行的中共福建省委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福建省將持續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完善保障臺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用心用情讓臺胞充分感受到「家的溫暖」。
  • 兩岸婚慶產業融合 推動福建鄉村振興
    兩岸婚慶產業融合 推動福建鄉村振興 2020-10-17 21:05:55 鄭江洛 攝   中新網南平10月17日電 (鄭江洛)試吃臺灣休閒米食、品嘗臺灣焢窯與桶子雞、在網紅點打卡、體驗農耕文化……17日,2020雲上三樓豐收節暨首屆兩岸婚慶文創產業展在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茫蕩鎮三樓村舉行。  「我們用三樓村的米,將其包裝設計成精緻小巧的婚慶伴手禮,未來我們會圍繞三樓村的農產品推出更多的系列產品。」
  • 西氣東輸三線正式入閩 福建即將用上新疆天然氣
    西氣東輸福建段走向示意圖傑清/製圖 海峽網12月13日訊(海都記者 袁麗群 包華)昨日下午2點,在位於閩侯縣青口鎮聯豐村的福州末站,管道閥門被打開,來自中亞和新疆塔裡木氣區的天然氣順利進入福建,這標誌著國家西氣東輸三線(下簡稱「西三線」)東段工程,正式建成通氣並進入調試階段。
  • 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福建當好服務員、護航員、推銷員
    擁有近臺優勢的福建「十四五」時期將如何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備受各界關注。福建省委臺港澳辦主任王玲22日表示,「十四五」時期,福建將持續完善保障臺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制度和政策,用心用情當好臺胞臺企在閩生活、投資興業的「服務員」,創新發展的「護航員」,開拓市場的「推銷員」,讓臺胞充分感受到「家的溫暖」。
  • 國臺辦:否認「九二共識」,兩岸對話交往無從談起
    當日,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在北京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查文曄、石龍洪、劉歡)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6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我們多次指出,當前兩岸關係緊張的根源,在於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兩岸對話協商的共同政治基礎。我們的對臺方針是明確、一貫的。
  • 臺南福建旅遊服務中心推動臺灣中南部各界赴閩交流
    為了充分發揮閩臺間的地緣相近、血緣相親等「五緣優勢」,2011年9月福建省旅遊協會與臺灣海峽友誼旅行社,海峽友誼文教基金會合作,在臺南設立「臺灣福建旅遊服務中心」,使福建成為第一個在臺灣中南部設立旅遊推介、交流平臺的大陸省份。  臺南成立福建旅遊服務中心位於臺南市熙來攘往的中西區西門路一段上,地處當地精華商業區和交通要道,每天車潮人流不斷。
  • 西氣東輸三線閩粵支幹線順利投產運行
    歷經72小時試運行結束後,西氣東輸三線閩粵支幹線(廣州-潮州段) 於1月21日12時18分正式投產運行。閩粵支幹線(廣州-潮州段)是西氣東輸三線在廣東地區的首條支幹線,粵東地區首條天然氣長輸管道,國家重點互聯互通工程之一。
  • 兩岸將共同開發管理福建平潭試驗區 實行雙幣制
    福建平潭地理位置綜合新華社電 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司長範恆山昨日表示,平潭綜合實驗區作為兩岸合作先行先試的區域,肩負探索兩岸合作的新模式,建設兩岸同胞共同嚮往幸福家園的責任。2011年11月,國務院批准實施這一規劃,平潭在探索兩岸合作的新機制、新模式上獲得多項涉臺特殊政策的支持,開放開發熱度快速上升。招收千名臺胞參與管理福建省省長蘇樹林表示,平潭將採取「五個共同」的合作模式,即共同規劃、共同經營、共同開發、共同管理和共同受益。為此,福建方面考慮下一步實行「放地、放權、放利」。
  • 臺胞尋親贈家書:一段兩岸間的「紙短情長」
    「一封封往來兩岸的普通家書,講的都是兩岸民眾之間的故事與聯繫,而且是血濃於水的親情故事。」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沈文鋒眼裡,家書,是分離的人們寄託思念的載體。  幾天前,來自臺灣的範植明先生與其在大陸的舅舅李子和一起,將一批珍藏多年的家書捐贈給中國閩臺緣博物館。
  • 「兩岸攜手 文旅復興」——2020臺灣「美麗中華」線上推廣活動啟動
    新華社臺北11月9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由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海旅會)主辦的2020臺灣「美麗中華」線上推廣活動9日在臺北啟動,活動以「冬奧及冰雪之旅」開頭,接力「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開啟內容豐富多彩的線上體驗之旅。
  • 福建中洋村:「兩岸花生節」共話鄉村振興
    新華社福州7月18日電(趙雪彤)第二屆「兩岸花生節」18日在福州永泰縣長慶鎮中洋村開幕,臺灣觀光農業技術經驗給這裡帶來的變化,令兩岸人士同感興奮。  「這批花生使用了臺灣的農業技術,吃起來特別飽滿。」在榕臺灣青年詹竣傑說,今年臺灣團隊加強了與長慶鎮的交流,通過標準化花生加工生產,引進清洗花生機器等現代農業方式,增加花生產量,提升口感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