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與臺灣的最早歷史淵源是什麼?在發展歷程中又有怎樣的轉折點?
海峽兩岸的距離很近,跨越海峽的歷史卻很悠長。在大陸諸多沿海省份中,福建與臺灣的淵源最為緊密。2006年5月,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在福建省泉州市開館,成為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係的重要見證者。福建與臺灣的最早歷史淵源是什麼?在發展歷程中又有怎樣的轉折點?
海洋文化的傳輸
福建與臺灣的聯繫,最早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
大約在一萬年前,地球冰河期結束,海水上升,覆蓋一部分陸地,形成了臺灣海峽。臺灣由此與大陸隔離,成為汪洋中的一座島嶼。大約在5000-6000年前,一群善於航海的人類划著獨木舟,橫渡海峽,從臺灣西海岸(今新北大坌坑)登陸。此後在這裡誕生了代表臺灣新石器時代的大坌坑文化。大坌坑文化由西海岸向全島擴散,逐漸發展成多元的臺灣史前文化。
有學者認為,這群最早到來的「先住民」應該就是今天居住在福建地區的人。首先看語言。在漢人尚未移居臺灣之前,這些臺灣「先住民」以互不相屬的部落和族群形式,分布於平原和山區。他們是今天台灣「原住民」的最早祖先,語言有承襲關係。現代社會研究臺灣「原住民」語言,發現他們的語言和在東南亞、太平洋諸多島國的語言一樣,同屬南島語系。南島語系是世界上唯一主要分布在島嶼上的一個大語系,其分布地域十分寬廣。澳洲學者貝爾伍德認為,南島語族的祖先大約是在距今5000-6000年前從福建來到臺灣,直到約4000年前從臺灣傳至菲律賓北部,漸漸擴散到東南亞地區。
其次是歷史遺存的證明。與臺灣大坌坑文化同類型、同時期甚至年代更久遠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在福州閩侯曇石山、平潭島殼丘頭等多處發現。2001年,地處閩江出海口的馬祖亮島先後發掘兩具「亮島人」骨骸,經測定分別為距今8300年和7500年,確認與今天的臺灣「原住民」及東南亞的南島語族有著母系血緣的親緣關係。這一重大考古發現,更加證實了中國大陸東南為現今南島語族起源地之一。
從福建而來的語言文化,漂洋過海來到臺灣,又從臺灣出去,成為整個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南島語族的分布的一個源頭。那些一直留在臺灣生存的人們,最後演變成當代臺灣「原住民」。可以說,來自大陸東南沿海,以大坌坑文化為代表的福建先民,開啟了臺灣五千年前的史前時代。
大航海時代,迎來轉折
臺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最早明確記載大陸人前往臺灣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公元2、3世紀(三國時期),此後這種遷移記錄就一直未從斷過。
三國時代,吳國的丹陽太守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是世界上最早記錄臺灣的文獻。不過那時臺灣還被稱作「夷州」。《三國志·吳書》記載,公元230年,吳王孫權曾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萬名官兵浮海東渡,首航夷州。到了隋朝,臺灣被稱為「流求」。從公元607年起,隋煬帝三次派人員過海到流求。十二世紀中葉,南宋政府將澎湖地區劃為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兵駐守。1281年,元朝在澎湖設置行政管理機構「巡檢司」,一直延續到明朝初年。明嘉靖年間,因實行海禁政策,後又重新恢復設立澎湖巡檢司。
根據這些記載,我們可以看到大陸與臺灣從未停止互動。但是,中華文化真正全面植入臺灣從四百多年前才開始。這股大陸先民,尤其是福建人前往臺灣的浪潮,在大航海時代的背景下,顯得尤為悲壯,成為兩岸交往歷史中的一個新轉折。
在明代的航海圖中,澎湖之東的臺灣島被稱為「北港」。16世紀末的明朝官方文書上有記載,當時的福建人「往販澎湖,互市北港」,民間「日往如鶩」。福建省是一個多山沿海的省份。沿海土地資源有限,隨著人口不斷繁衍,土地壓力必然會增大,人們只能往外走,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所以,這一時期出海謀生幾乎成為福建沿海地區每家每戶的選擇。這些前往臺灣的福建人,不是打魚的漁民,就是亦商亦盜的「海寇」。此時的「海寇」其實是海禁政策下的產物——武裝走私集團,每當遇到大陸官府圍剿,就跑路到澎湖,更遠則跑到臺灣。他們漸漸在臺灣(臺南北港)和日本建立起了自己的基地。
在這些「海寇」中,最為人熟知的恐怕算是鄭芝龍了。鄭芝龍,原名鄭一官,出生於明末萬曆末年,福建泉州府南安縣石井村。如果你還不知道這位未來的臺灣海峽霸主,那麼你一定知道他的兒子——打敗荷蘭人,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少年的鄭一官桀驁不馴,不喜讀書,但熟悉海事,有膂力,好拳棒。他的父親鄭士表是泉州的一名小官吏,見無力教導他,就讓他帶著兩個弟弟前往澳門,投靠經商的舅舅黃程,學做生意。
明末16、17世紀,人類進入大航海時代。西方人開始不斷地湧入東方世界,尋找黃金財富。葡萄牙人最先來到,西班牙、英國、荷蘭等接踵而至。進入大航海時代的福建人,面對的不僅只有海浪,還有進入東方海域「兇猛」的西方人。比如,鄭一官及其家人前往的澳門,在1557年成為了葡萄牙的「租借地」。
福建人走向海洋,與大航海時代西方列強的闖入,變成兩股相互激蕩的潮流,匯成一種牽引,加速了臺灣的開發,成為其發展歷史中的轉折點。
驅逐「紅毛」
澎湖,位於臺灣海峽之中,西距廈門75海裡,東面離臺灣最近處僅24海裡,是東亞海運的「咽喉」。1604年8月7日,荷蘭東方艦隊副司令韋麻郎不顧颱風,親率三艘軍艦進抵澎湖,從媽宮(今馬公)登陸。荷蘭人到來的時候,恰逢明朝軍隊汛期交接,澎湖正處於守備空檔期。因為沒有軍隊駐紮,他們很容易就上了岸,隨即佔領了澎湖。韋麻郎一面「伐木築舍」,準備長久居住,一面派人到福建官署,要求互市通商。
此時的明朝政府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表面風光,實際已腐敗至極。荷蘭人的到來令朝野上下十分震驚,畢竟澎湖是明朝軍隊的軍事基地,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外人給佔領。
1604年11月,浯嶼(福建東南海中的一個小島)水寨欽依把總沈有容率領五十多艘戰船前往澎湖與荷蘭人談判。福建當局已做好不惜一戰的準備。面對荷蘭人開戰的威脅,沈有容從容不迫地告訴對方,自己兩年前就曾率隊一舉剿滅臺灣當地的倭寇,奉勸對方知難而退(我破倭海上,海水盡赤。吾不忍心汝等步倭之後塵)。沈有容的軍威鎮住了荷蘭人,韋麻郎在審時度勢後選擇了離開。這場交鋒的結局最終凝結到澎湖天后宮裡的一塊石碑上——佔據澎湖130多天的「紅毛番」被明朝將軍沈有容「諭退「。
未完的故事
雖然在初次的對決中,明朝取得了勝利,但是,荷蘭人的野心一直沒有消退。二十年後,臺灣還是先後被荷蘭、西班牙佔據。在後來的歷史中,臺灣又經歷了鄭成功的明鄭時期,長達212年的清朝時期,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日據時期,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政府光復臺灣,解放戰爭後臺灣又被迫被祖國分離……
福建與臺灣,海峽對望,滄海桑田。唯一不變的是,同一祖先的血脈仍在兩岸人民的身上流淌。
(素材來源/中國國家歷史 編輯/趙陽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