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我言簡意賅地形容南京,我會說這是一個湯湯水水的城市:秦淮河繞著南京城婉婉約約流淌了上下數千年,南京人簡直被這水迷了心,連飲食都到了無水不歡的地步———米飯要拿來泡一泡,茶泡飯、雞汁泡飯以及菜泡飯都是很對南京人胃口的食物;麵條總是帶湯的,炒麵和熱乾麵之類並非主流;而那鴨血粉絲湯,更是在每個南京人心頭驕傲地流淌著。
給自己做一碗鴨血粉絲湯
如果趕巧你此刻正饑渴交迫,且隨我到南京老城裡轉轉,來一碗最南京、最湯湯水水的街頭小吃。
流淌在南京人心頭的鴨血粉絲湯
南京是著名的鴨都,盛產板鴨·鹽水鴨,南京人吃鴨自然是十分了得的,不僅鴨肉,連鴨內臟和鴨血都能做出一番文章來。如同湛江的狀元及第粥 、常熟的叫花雞和濰坊的朝天鍋 ,鴨血粉絲湯也是起源於窮苦民間。話說當年南京城裡一窮人殺鴨時用小碗來盛鴨血,不小心將粉絲掉入碗內,只好把粉絲和鴨血一起煮。香氣四溢的鴨血粉絲湯引來無數路人駐足。有財主聽聞此事後,招其入門,專為自己和姨太太們烹飪。後人遂得此佳餚。
南京人喜愛的鴨血粉絲湯
今時今日,不管你身處南京城裡的哪條街巷———在繁華喧囂的新街口或是湖南路也好,在古意昂然的破舊小巷也好,你總能輕易遇到那些飄著奇異香味的鴨血粉絲湯店,它們多是一些小店,店面簡潔得可謂潦草。翻閱過無數河山的你,想必早已清楚,往往越是這樣外表不講究的民間小食肆,越是能被你翻撿出這人間煙火裡最淳樸的好味道。
鴨血粉絲湯是用鴨血、鴨肝、鴨腸配以粉絲,以老鴨湯為底燒制而成。嫩滑的鴨血、粉嫩的鴨肝、爽脆的鴨腸和細滑的粉絲,吃後舌齒留香———這時你該意識到,美味本是渾然天成,並不需要重金來粉飾。
《功夫熊貓》裡,開麵館的父親對愛吃自家麵條的阿寶這樣說:「阿寶,我告訴你好吃麵條的祖傳秘方吧,那就是什麼也不放。」沒錯,這條老巷子裡的小潘記鴨血粉絲湯味道之好,原因在於用心二字,而非調料。小店的潘老闆說,煮鴨血粉絲湯的過程不算複雜,關鍵是足夠新鮮的鴨子,要選1年以上的老鴨,因老鴨味濃且鴨羶味容易被祛除。鴨腸鴨血洗淨後入鍋,倒入鴨子高湯。大火燒開後改小火,放入洗淨的鴨肝。小心翻動,因鴨肝容易煳底。析出的血水沫子被舀淨之後,加入食鹽調味,將鴨肝鴨腸鴨血取出,放入冰箱保鮮。有客來時,潘老闆把鴨湯燒開,放入嚼勁十足的山芋粉絲燙熟,盛出粉絲和鴨湯後,再放入熟制的鴨內臟,最後撒上香菜末兒即可。
南京人通常把燒餅當作鴨湯主食同吃,店裡食客幾乎是人手一個以上。這種燒餅是用酥油和面,有的加入火腿餡兒或是肉鬆餡兒,而無餡兒的則分鹹甜兩種。燒餅在缸爐裡現烤,外酥裡松,潤而不膩。南京的燒餅從不孤單,因為,鴨血粉絲湯一直陪在它身邊。
無雪菜不歡之雪菜面
當醃漬雪菜遇上麵條
南京人嗜食雪菜。賣蓋澆飯的小店必有雪菜肉絲 蓋澆飯 ,麵店必定有雪菜肉絲麵 ,餅店必有雪菜餅,包子鋪麼,自然少不了雪菜包子。用雪菜做的菜餚也不少,雪菜黃魚 、雪菜豆腐湯 以及雪菜炒年糕 ,都是南京各飯店裡的家常菜。雪菜在南京人生活裡的地位,有點像煲湯之於廣州人———一個南京人若是三兩天沒吃上幾口雪菜,恐怕對自己的小人生會多少生出點幻滅感的。
雪菜(北方人更多稱之為雪裡紅),有新鮮和醃製品之分。新鮮雪菜是翠綠色的,口感略澀微辣,常用來炒肉末;經鹽醃漬的雪菜質脆味鮮,口感爽脆,略帶酸味。通常吃的雪菜,都是醃漬過的,口味比未經醃漬來得要好。「一法整醃,以淡為佳;一法取心風乾,斬碎,醃入瓶中,熟後雜魚羹中,極鮮或用醋煨,入鍋中作辣菜亦可同,煮鰻煮鯽魚最佳。」(清代《隨園食單》)這是袁枚關於冬天的雪菜的做法和吃法,對雪菜寫得還是很用心,連和哪種魚一起燒制最好吃也專門選好了。不過早在更早的明代,就有人醉心研究這雪菜的吃法了:「此物極為雋爽,用以炒羊肉絲 ,或串魚片,或做湯。用火鍋以生羊肉片、野雞片串之尤妙。嘗謂此品是真正英雄,不藉一毫富貴氣,純從寒苦中磨練出一生事業,富貴人反欲藉之。」(王磐《野菜譜》)貌不出眾的雪菜,被稱為是極為雋爽、真正英雄,看來能在寒風中苦苦挨命生長,不僅精神可嘉,還淨得土地之元氣,味道非凡。仔細追究起來會發現,這兩位美食家,都以雪菜入肉湯為最佳最鮮美。
今時今日,南京人被湯湯水水勾了魂魄,而最代表南京人心思的吃法,自然是雪菜肉絲麵。進店叫上一份雪菜肉絲麵,看師傅一邊燙麵條,一邊往那藍花大素碗裡舀入一塊熬好的熟豬板油、一勺白糖和兩三勺老醬油,再注入一小瓢滾燙的豬骨高湯,白花花的豬板油瞬間融進高湯裡。麵條燙熟後,用笊籬撈進瓷碗裡,再澆上一大勺雪菜炒肉絲,最後撒上蔥花或香菜末兒,好了,開吃吧。
一碗小餛飩有多美好
低調的小餛飩
清晨的早餐店裡,一口燒餅一口小餛飩的南京人,不在少數。一幹一稀,搭配剛剛好。除了清晨,小餛飩的另一個輝煌時刻是夜裡。華燈初上的時候,小餛飩攤主們推著家當,來到熟悉的小巷,生火起爐。所謂家當,不過是一個連著煤氣爐的推車、幾副桌椅和碗筷。攤主們一邊手腳麻利地包著小餛飩,一邊照顧著爐火和下餛飩。小攤上吐著昏黃光環的低瓦數燈泡、煮鍋上氤氳的蒸汽和高湯的飄香,在春寒料峭的夜南京,溫暖著每一個都市夜歸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