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著名小吃大賞

2020-12-21 廚影美食

金陵小吃,即南京小吃,位列中國四大小吃之首,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品種繁多,自六朝時期流傳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多達百十多個品種。尤其在明清小說發展繁盛時期,金陵小吃的身影不斷出現在《儒林外史》、《紅樓夢》等著作中。

吳敬梓在他的《儒林外史》中就有這樣一段描寫:"傳杯換盞,吃到午後,杜慎卿叫取點心來,便是豬油餃餌、鴨子肉包燒賣、鵝油酥、軟香糕,每樣一盤拿上來。眾人吃了,又是雨水餵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字裡行間,不難看出當年秦淮小吃的盛景。

而至近代,以夫子廟景區為代表的秦淮小吃,逐漸形成自己的體系。永和園、奇芳閣、蓮湖、晚晴樓和秦淮人家等老字號,成為秦淮河畔極負盛名的小吃標杆。五香茶葉蛋、豆腐澇、鴨油燒餅、什錦菜包、桂花糖芋苗、蜜汁藕等等,幾乎家家小吃店都有一個絕招,品種達300多種,令人眼花繚亂。

鹽水鴨

南京人每年吃掉的1億鴨子中,有4000萬隻鹽水鴨。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這樣描述鹽水鴨:「南京人都說鹽水鴨好,大約取其嫩,其鮮。」這短短一句話,其實已經道破了南京鹽水鴨的精髓:皮薄肉嫩、清鮮香美。

在南京製作鹽水鴨最好的時節則是每年桂花盛開的中秋前後,因為這時候稻豐魚肥,鴨子吃的也好,身上的肉質正是口感最佳。鴨子的選擇則一定要是湖鴨。這種湖鴨用稻穀餵大,還在湖泊裡面吃小魚小蝦,養到5斤左右宰殺。一旦超過這個重量,或者鴨子用玉米米糠小麥等飼料餵大,肉質、肥膩程度和製成以後的色澤都要大打折扣,內行人一吃就能吃出來。民國張通之的《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鹽水鴨故又得名桂花鴨。

除了鴨本身的品質外,完備的流程和考究的手藝更是做出美味鹽水鴨不可或缺的功夫。鹽水鴨做得最溜的還是明朝人,總結出「炒鹽漬、清滷復、烘得幹、焐得足」的口訣。一隻製作完成的鹽水鴨,如果醃製晾曬到位,那麼皮白油潤,肉嫩微紅,肉質柔軟而有彈性,淡而有鹹,香、鮮、嫩三者畢具。

烤鴨

話說南京的鹽水鴨很出名,金陵烤鴨同樣毫不遜色。據說現在名聲很大的北京烤鴨,最早便始於金陵。當初明成祖朱棣篡位遷都北京後,也順便帶走了不少南京宮廷裡烤鴨的高手。在嘉靖年間,烤鴨就從宮廷傳到了民間,老「便宜坊」烤鴨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掛牌開業,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鴨店。而當時的名稱則叫「金陵片皮鴨」,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還特別標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鴨。

南京烤鴨和北京烤鴨作法不同,北京烤鴨是叉烤,南京烤鴨要用特製的烤爐掛起來烤,所以又叫掛爐烤鴨。現烤的鴨子,掛在店裡,色澤明亮。一隻或半隻賣,也可以分前脯和後座。案板上一刀切下去,肥汁四濺,油汪汪地耙在碗裡。烤鴨通常切成一指厚,澆上滷子,一口下去,鴨肉飽滿細膩,外酥裡嫩。南京烤鴨比北京烤鴨肉質烤得更蓬鬆,正是吸收了滷水以後,鴨肉的汁水與滷水交融。撕扯肉絲的時候,吸收了的鮮香滷水又從鴨肉中釋放出來。並且油亮的汁水滲在飯裡,好像連帶著那碗米飯也變得神奇誘人,幾筷子扒拉就見到碗底。

南京人吃烤鴨,最講究的是那一兜滷水。南京人的口味喜好小糖醋﹐講究略甜微酸﹐鮮鹹適度。調製這樣的味汁﹐功夫不比烤鴨差。免費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 xiaotudou2002 申請入群)。烤鴨子的時候,就需要在鴨腔灌水,一起入爐,外烤內煮。經過烘烤,鴨肉的精華也滲透到這汁水裡,鴨肉熟了,汁水也鮮透。趁熱把酒釀蜜滷倒進湯汁﹐澆上糖色﹑米醋﹑精鹽﹐考究起來加一滴醬油都不算本事﹐端出去的紅湯老滷才叫地道。

鴨血粉絲

南京人因為愛吃鴨子,本著物盡其用的理念,用鴨內臟,鴨血做出了鴨血粉絲湯,小小一碗粉絲湯,卻把鴨的美味包含其中,喝一口湯汁,吸一口粉絲,咬一塊鴨血,讓你不得不為人類吃的智慧拍手叫絕。

皮肚面

每天中午,街頭的大部分麵館就會被擠爆,斬半隻鴨子,來一碗兒皮肚大肉麵,加一份油渣,多擺點油渣,這是很多南京人午餐的標配。而每當列舉南京小吃時,「皮肚面」必定名列其中,從未缺席。

皮肚面屬於南京特有的「物種」,大火燒水,大灶下面,大團的麵條扔進去,大瓢的肉湯潑進來,金黃的皮肚、細薄的肉絲、鮮嫩的豬肝、豐潤的腰花抱成小團在鍋裡「跳舞」,紅的番茄、綠的菜秧、黑的木耳、白的平菇歡快地在湯中「穿行」。倏忽間,湯沸騰、面浮起,臉盆般碩大的瓷碗早在一旁候著,「譁啦啦」連湯帶面倒進去,端起來,足有數斤重。重點要說的是,皮肚的製作過程非常講究,先悉心剔淨肉皮上的每一塊肥膘,把淨肉皮用大鍋清水煮到半透明狀,然後撈起在通風處晾乾,丟入用緊貼肉皮的肥膘熬製的豬油中煎炸,對於火候的要求也很高,非有經驗的老師傅親自監督不可。只有如此炸出的皮肚,才會金黃脆香的口感。

在南京人眼裡,一碗上佳的大碗皮肚面,有不少 「門道」,比如:皮肚既要「泡泡的」吸飽了湯汁,又要「嗆嗆的」有咬勁;麵條分為白色不帶鹼和黃色帶鹼的,但是都必須要「硬正」;湯要大,料要足、味要鮮,最好在下麵條的時候就把辣油放進去煮,這樣才夠「入味」。撥幾勺火紅的辣油,淋幾滴噴香的陳醋,一碗味鮮料足的大碗皮肚面正式出爐。在街頭巷尾那些簡陋的條桌上,爽朗粗壯的大漢,優雅玲瓏的淑女,白髮耄耋的老人,個個一頭扎進面碗,呼哧呼哧,大汗淋漓,頃刻間,一碗麵就見了底。

老滷麵

像小餛飩和鹽水鴨一樣,南京人對老滷麵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小火慢燉熬製的老滷,代表的是南京人對美食的態度。老滷麵曾經是南京麵條江湖的「一哥」,在1980年代之前,南京麵館裡,絕大部分是老滷麵。

老滷麵精華在 「滷」 ,那滷子是豬骨、魚骨、鱔骨等食材,經過四五個小時文火熬製而成。挖一勺熬好的老滷放在碗裡,加入葷油、醬油、胡椒粉,然後兌麵湯,最後再把麵條挑進去放上澆頭。

除了底料老滷外,澆頭的製作也很有講究。最早的滷子是跟著牛肉一起熬製出來的,用牛肉自身的油脂味進行提香。牛肉通過烹製變得美味,而烹製牛肉的滷子奉獻給了老滷甚至湯頭。這樣看來,老滷麵的澆頭跟老滷乃至湯頭甚至是一體的,只有同時享受,才能找到老滷麵美味的秘鑰。如果沒了老滷,湯頭只是一個淡而無味的擺設。而如果沒了澆頭,那老滷麵也僅僅是一碗沒有吃頭的光面。

經過多年發展,老滷麵的澆頭早已多種多樣,而且各有各的味道。肥而不膩的大肉,瘦而不柴的小排,肉質緊實的獅子頭,外酥裡嫩的燻魚,酥爛而又不乏勁道的大腸……每一款澆頭,都傾注了師傅們別致的用心。懂吃的人會喊老闆加一勺油渣,簡直美到要上天!

牛肉鍋貼

自從《舌尖》播出之後,南京的牛肉鍋貼著實颳起一陣狂熱之風,牛肉鍋貼也成為南京人最愛的早餐品種之一。牛肉鍋貼是金陵八絕之一,它以牛肉為餡,加以醬油、胡椒粉、香油的配料,以菜籽油或豆油煎制而成。剛出爐的鍋貼色澤金黃,勾人食慾,趁熱咬上一口,麵皮韌性十足,底部香脆可口,鹹中帶甜的汁油汩汩流了滿口。對南京人來說,這小小一隻鍋貼,或許比鮑魚海參更有吸引力呢!

辣油小餛飩

南京人是出了名的愛餛飩。如果要評一道人氣最高的本地早餐,小餛飩配辣油毫無懸念地穩居榜首,不少南京人幾乎天天早起都要來一碗,理所當然地如同一項例行公事,永遠也不會厭煩。著旺火,煮著餛飩。湯頭一衝,辣油一舀,路人紛紛循香而來,在小攤前排起長龍。打扮入時的姑娘和穿著汗衫的大爺,擠在同一張桌子上喝餛飩喝得不亦樂乎。

正宗的南京小餛飩必然要以輕薄的方形餛飩皮包餡兒,餡料只用豬肉靡和姜蔥調味,筷子或竹篾少少地一刮,粉色的肉餡在皮中央拓開硬幣大小的薄薄一層,手指輕攏,就猶抱琵琶半遮面地收了口。免費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 xiaotudou2002 申請入群)。如此體量,滾水裡浮兩下,餛飩起,半透明的皮子粉紅的餡,紗裙一樣在鍋裡飄著,當即便能撈進湯頭裡。至於湯頭,各家自有講究,不過萬變不離其宗,不論用什麼湯頭,都不會少一勺榨菜末、一勺幹蝦米、一勺豬油、一把蒜花,以此吊出鮮味。皮薄可以透光,湯鮮而燙,餛飩被煮的滑溜直接一吸就入口吞下,所以叫喝餛飩。南京人為了喝餛飩甚至還作了一首南京話唱的本土歌曲。也許歌詞已經記不甚清,但是那一句「啊要辣油啊?」卻成為了連外地遊客都會說的經典對白。

鴨油酥燒餅

在南京這個六朝古都,「鴨油酥燒餅」,都是老百姓津津樂道的傳統美食,它們有著悠久的歷史,伴隨著鴨子的副產品鴨油的產生,很久以前便有了「鴨油酥燒餅」。過去鴨油是不被食用的,因為這種油有種鴨臊味,一般都被遺棄或做他用,但南京的「鴨油酥燒餅」的產生,使得鴨油得以很好利用,而且使之成為「鴨都」南京的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

鴨油酥燒餅,先將鴨油做成油酥,按對半的比例與麵粉摻和;再反覆揉咼,做成大小均勻的面劑;蘸滿芝麻,下爐烘炕,達到兩面澄黃十成酥方可出爐。掌握火候全憑功夫,夾生或焦糊都是不允許的。正宗的「鴨油酥燒餅」是皮黃殼脆,內軟餡酥,一口咬下去,咬口齊整,不掉渣,不粘牙,唇齒留香。

雞鳴湯包

往前數個幾十年,老南京人都記得鼓樓大轉盤對面有個「雞鳴酒家」。1958年,為推進南京小吃的發展,老市長彭衝特地從蘇州請來大廚居銀根師傅,到雞鳴酒家做湯包。蘇師傅在原蘇式湯包的基礎上,運用發麵工藝,選用上等豬肉,研製出了甜中帶鹹、鹹中帶鮮的雞鳴湯包,成為了南京一道經典小吃。正宗的雞鳴湯包小巧精緻,皮薄且透亮,一口咬下去,能品到甘甜的湯汁,湯色清澈,鮮而不膩,蘸些醋更可以化解豬肉的油膩,肉餡飽滿緊實。雞鳴湯包包好以後,要翻著放到蒸籠裡的,這也是雞鳴湯包最明顯的特色所在——「肥肥大大,肚臍眼朝下。」

雞鳴湯包的餡料很講究,要選用豬的前腿肉,做成「一顆球」。「肉餡要成團,麵皮要筋道。湯包剝皮用筷子插餡,肉餡不散,猶如棒棒糖。」像這樣純用豬肉餡+皮凍做出來的,是最常見的鮮肉湯包,在此基礎上,用雞湯做皮凍,就是南京地道的「雞汁湯包」。

當年鼎盛一時的雞鳴湯包,隨著雞鳴酒家被拆一度成為絕唱。沒想到,十幾年後,「雞鳴湯包」之名重出江湖,兩派傳人雙峰並立,成為南京湯包最響的兩塊牌子。當年在雞鳴酒家,有一位耿建國師傅負責製作餡料,其妻則專司包湯包。兩人的女兒耿娟,在太平門一帶開了家「雞鳴湯包」,如今儼然已是南京湯包第一連鎖品牌,倒扣蒸的南京湯包擴散出城,讓江浙滬的吃貨們都聞味而來,一嘗風採。遠道而來的遊客們會驚訝的發現,這家永遠排著長隊,店鋪環境不算很好,卻溢滿了湯包的香氣。雞鳴家的湯包汁水豐富,肉餡滾圓,吃起來微甜而不膩。

除了太平門的「雞鳴湯包」,還有一家受到南京人認可的湯包店,那就是「徐建萍湯包」。這家店原名「老雞鳴湯包」,是居銀根師傅的四女兒徐建萍(隨母姓)開的,由於商標的關係,後改名為「徐建萍湯包」。這家店可以說是接受了正統嫡傳,被各路老饕屢屢稱讚「最還原雞鳴酒家」。傳人開的湯包店到底是不一樣的,所有的湯包現點現包,永遠不怕匆匆趕去換來一句「賣完了」。等上十幾分鐘,卻能吃到最新鮮的湯包,所以南京人都放心徐建萍家。她家的湯包皮薄有韌性,肉餡甜鹹適中。蒸好的湯包,在蒸籠裡挨得緊緊的,麵皮晶瑩剔透,肉餡若隱若現,看著直教人覺得可愛又精緻。

六合龍袍蟹黃湯包

蟹黃湯包是六合龍袍的美食一絕,龍袍蟹黃湯包已有近200年歷史,相傳曾為朝廷貢品。雖然這「龍袍蟹黃湯包」,傳說中又與當年下江南四處吃喝的乾隆皇帝扯上了關係,但實際上這裡的「龍袍」指的是南京六合區的「龍袍」,因為江中沙洲形似龍袍而得名。

龍袍蟹黃湯包以其用料講究、配方獨特、製作精良、難以仿製而著稱,僅製作工序就多達33道。長期以來龍袍蟹黃湯包絕技傳人恪守「不外傳」的祖訓,使其更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每年菊黃蟹肥時節,都要吸引大江南北數十萬食客前來一飽口福。據《六合縣誌》記載,「龍袍蟹黃湯包清末即負有盛名,以皮薄、餡嫩、味鮮、不膩而著稱,於制蟹油、皮湯、做餡、擀皮、捏包、火蒸等工序均有嚴格要求,看起來似秋菊吐豔,吃起來鮮而不膩。」

每到螃蟹季,龍袍鎮最忙碌的,一定是拆蟹工。拆蟹需要技術,更需要耐心。即便是精通拆螃蟹的人,從早上7點開始,拆足8小時,拆出的蟹黃蟹肉,才勉強夠一家飯店一天的用量。足可見龍袍蟹黃湯包在食客心目中的地位。蟹黃湯包,「蟹黃」二字是整個湯包鮮甜的來源。但整隻湯包的口感,又不僅僅來自蟹黃。龍袍的蟹黃湯包自有它的特色。

加入豬肉,是龍袍湯包別具一格的魅力。豬肉的彈性和凝聚力,能將蟹黃蟹肉巧妙包裹而不散。入口之時,依然有紮實的餡料,口感飽滿。而混合了蟹的鮮甜,豬肉便能脫去油膩的外衣。這樣的搭配,既用心又巧妙。湯包裡最重要的那個「湯」字,則來自於用雞骨、豬骨熬出來的皮凍。這種混合的皮凍,是為了在湯包中加入雞湯的口感,增添鮮美的層次。將皮凍、蟹黃、豬肉混合在一起,才是有龍袍特色的餡料。

龍袍的規矩是湯包一籠一籠的點,每籠十個。蒸熟之後,湯包放大數倍。輕輕提起,隔著皮就能看到滿滿的湯汁。緩緩入嘴,湯汁鮮美,肉餡彈牙,甜而不膩。這樣的味蕾盛宴,除了絕妙的搭配、精準的配比,更是大師傅們的用心。

梅花糕

南京這座城市對梅花尤其偏愛,以至於將它作為市花。不管是帶梅花標誌的地鐵,還是叫梅花山的著名景點,凡是帶了「梅花」二字,就莫名地生出一種好感,尤其是這道南京街頭隨處可見的小吃——梅花糕。

就像「老婆餅」裡沒有老婆,「獅子頭」裡沒有獅子,「梅花糕」裡也沒有梅花。而關於它名字的由來,凡是有點年頭的小吃,總會有個傳說,梅花糕也不例外。據說是當年乾隆下江南無意間吃到這道小吃,絕口稱讚,勝過無數宮廷小吃,一時興起,要給它取名,因見其狀如梅花,便賜名「梅花糕」。但對於吃貨來說,來歷並不重要,好吃就行。

想要把這梅花糕的味道做到最好,就非得用紫銅模子和煤爐不可,用電的雖然方便,但味道卻比不上這樣的結合。南京的梅花糕在製作的基礎上加入了元宵、青紅果、松子仁等,外焦裡嫩,而且有豆沙、果醬、果仁等十幾種配製方法,用麵粉、豆沙、白砂糖等十幾種原料經特製爐具烘烤而成。免費加入廚影美食超級吃貨群(加微信 xiaotudou2002 申請入群)。整個製作過程有如看一場秀,行雲流水,頗有意味。糯香的上層,細軟的豆沙芯,五顏六色的點綴,軟綿的口感,濃縮的甜香味,熱乎乎的夾餡愉悅口中所有待放的味蕾。梅花糕現做現吃,只能人等糕而不能糕等人。在那時不大的巷子裡,每每做好的梅花糕總能聞著香味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客人。

桂花糖芋苗

桂花糖芋苗是南京知名的傳統甜點,也是南京人很愛的一道小吃。每年中秋節前後,南京城到處飄浮著淡淡桂花香,這時候也正巧是芋頭成熟的季節。南京人採摘下桂花用糖醃製成「桂漿」。而大大小小的小芋艿,象徵著人丁興旺,於是吃糖芋苗就成了南京的習俗。

選用新鮮芋苗,蒸熟後剝皮,加上特製的桂花糖漿,放在大鍋裡慢慢熬製。芋苗口感潤滑爽口、香甜酥軟,搭配紅色的桂花湯汁,兩者的巧妙結合,吃後唇齒留香。

赤豆元宵

南京的赤豆元宵獨具特色。濃濃稠稠的一大碗,裡面滿滿的赤豆、元宵和蓮子,紅白相間,格外誘人。再用藕粉勾芡,味道更加香甜濃鬱。一碗赤豆元宵下肚,滿口的香甜軟糯,甜蜜感倍增。

活珠子

活珠子是南京著名的特產,是當雞蛋即將孵成一個生命但是又沒有完全成形,蛋裡面已經有了頭、翅膀、腳的痕跡,這種亦雞亦蛋的雞蛋孵化物叫做「活珠子」,因其發育中囊胚在透視狀態下形如活動的珍珠,故稱「活珠子」。早在清朝鹹豐年間,「活珠子」就在南京地區食用成風,並成為治療眩暈的食物單方,是民間傳統食補珍品。李時珍《本草綱目》中也有記載:「雞胚蛋有治頭痛、偏頭痛、頭瘋病及四肢瘋瘴之功能。」童叟弱者如能常食之,有健脾、胃作用,遂而起到強身健體之功效。但是激素含量較高,女生、孩子和腫瘤患者要慎吃。

吃活珠子,一般從孵化的第11天開始吃,到十四五天的時候,雞胚胎就大了,開始有毛了。十一二天的活珠子是極品。為防止雞蛋破裂鮮美的汁流失,煮活珠子要用冷水小火慢煮開以後,再和正常煮雞蛋的時間差不多就可以,一定不能破殼。吃的時候敲開蛋殼,將蛋膜撕開一個小口,就可以吸到裡面的汁液了!這汁液鮮香而不油膩,簡直就是一小盅煲好的嫩雞湯,鮮美異常。而真正的精華部分則是裡面那鮮嫩的小雞胚胎,蛋黃甚至帶有血絲,雖然吃下去很需要勇氣,但吃過的人都稱之為舌尖上的超級美味!

「南京一大怪,大姑娘蹲在路邊剝雞蛋」。在南京 ,經常可以看到不少打扮時髦的年輕美女,三五成群圍坐在一個小煤爐攤位前,大家動作嫻熟在剝雞蛋,並吸食蛋殼中的汁液。說起來似乎不夠優雅,不過,南京姑娘才不管你怎麼看,自己吃的香才是正經事。

旺雞蛋

旺雞蛋,又名毛雞蛋、雞仔蛋,江浙一帶又稱喜蛋。旺雞蛋和活珠子有些類似,但二者是有區別的,旺雞蛋是孵化不成功的雞蛋,也就是說它是死胎,而活珠子則是十二天左右的正在孵化中的雞蛋。二者的味道也有較大差別,活珠子的味道更加鮮美,且營養價值更高。

是不是一個真正的南京吃貨,旺雞蛋是唯一的檢驗標準。春天是街頭巷尾吃旺雞蛋的黃金時段,許多傲嬌的南京小潘西都為它放下了身段,願意蜷縮在街邊賣旺雞蛋小爐頭旁的破木板凳上,搖蛋,碰殼,吸汁,吞雞,連毛帶骨,嚼個漿水淋漓。實在是南京街頭一景!

旺雞蛋根據中止孵化程度的不同,有全蛋、全雞、半雞半蛋之分。至於吃哪一種,就在於個人喜好了。有的人偏愛旺雞蛋,正是因為它的這一份「野趣」。「旺雞蛋最經典的吃法還是水煮後蘸椒鹽,也有拿油煎來吃的。旺雞蛋一上桌,顧客早已等不及的拿個竹籤,戳上一個,蘸點調料,入口滿是肉香蛋香,就差把頭埋在鍋裡,不先吃個二三個解饞是沒空說話的。

美齡粥

比起金陵民國美齡粥裡的那些名人軼聞趣事,這份由豆漿、糯米、梗米、山藥、百合、枸杞加冰糖熬製而成的清淡粥食,並不華麗,甚至頗為樸素。但糯米的軟粘、豆漿的醇厚、百合的芬芳,再加上冰糖的微甜,一份濃稠的美齡粥,總有叫人念念不忘的魔力,上至星級酒店,下至街頭大排檔,都有它的鼎鼎大名。

桂花蜜汁藕

蓮藕有一種吃法,是所有南京吃貨們追捧的,就是桂花蜜汁藕。蓮藕裡塞糯米,煮得綿糯,梨膏糖熬成蜜汁波光點點,點綴著金色桂花。一口下去藕清香米軟糯,綿甜中又有花香溜進喉嚨,藕段內的絲絲縷縷皆被滲透,清香四溢卻不覺黏膩,讓人不由得露出蜜汁微笑。

蛋燒麥

蛋燒麥據說是南京的清真老字號馬祥興為桂系軍閥白崇禧而特製的。因其平日愛吃燒麥和蝦,但尋常的蝦肉燒麥已然吃膩,希望廚師能換個做法。馬祥興的廚師便用蛋皮包裹蝦仁,做成燒麥的形狀,上鍋蒸熟。再用鴨油、高湯、鹽等調成鹹鮮味汁,勾芡後淋於燒麥上,便做出這道蛋燒麥。白崇禧吃後十分喜愛,連連打賞廚師,這道菜的名聲大振,流傳甚遠。

蛋燒麥製作需精巧的手勁,將雞蛋充分打勻,手勺塗抹鴨油上火加熱,將蛋液倒入,晃轉手勺,用力均勻,使其逐漸凝固。攤好的蛋皮放上蝦仁餡,用筷子輕輕收口,上面點綴少許蝦蓉,燒麥即成型,有臥式和立式兩種造型。將做好的燒麥上鍋蒸製10分鐘左右,出鍋淋上鹹鮮芡汁即成。成菜造型小巧玲瓏,色澤金黃,軟彈非常,口味鹹鮮。

蛋黃燒麥

蛋黃燒麥也是馬祥興的特色,聽名字會以為是蛋黃包在燒麥裡面,端上來才發現居然就是點綴在燒麥之上,整個造型非常美觀別致。蛋黃燒麥還有一點比較獨特,它用的不是普通的麵皮,而是用荷葉代替,外綠內黃,還有淡淡的清涼,給人很不一樣的感覺。黏黏的糯米夾雜著蛋黃鹹鹹的味道,咀嚼時還會慢慢散出荷葉的清香味。這感覺已經不能稱作吃燒麥了,而是在品嘗一道口感很特別的菜。

臭豆腐

相傳,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當乞丐的時候撿了腐壞的豆腐油炸之後食用,結果卻發現很美味,後來做了皇帝以後,對這個味道念念不忘,才有了南京臭豆腐。當然這個故事也被用在珍珠翡翠白玉湯的典故裡。

南京臭豆腐分為兩種,一種是灰白的嫩豆腐,一種是瓦灰的豆腐乾。嫩豆腐在鍋中炸至金黃撈出,搭配辣椒、芝麻醬、香蔥、蒜汁、薑末等食用。而臭豆腐乾要炸透,炸好後串在竹籤上,刷上調味醬就可以吃了。

蒸飯

南京人把包著油條的米飯叫蒸飯,這是南京人最喜歡的早點之一。蒸飯的軟糯和油條的韌勁,兩種截然不同的感覺同入口中,演繹出南京人樸素、實在、隨和的品性。街頭巷尾叫賣蒸飯的小販們先把滾熱的 糯米飯攤在紗布上,裹上折成兩半油條,再把紗布翻捲起來,用手使勁的裹,結實後再攤開紗布,橄欖狀的白玉般的蒸飯剎那間透著清香,送入心脾,一天的好心情 便從清晨伊始了。

按住下圖關注小編

盤點全球頂級食材

探索珍奇饕餮盛宴

相關焦點

  • 南京八大名小吃,你知道幾個?
    南京小吃,即金陵小吃,位列中國四大小吃之首,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品種繁多,自六朝時期流傳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多達百十多個品種。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南京小吃。2 牛肉鍋貼牛肉鍋貼是南京的傳統小吃,屬金陵菜、金陵小吃,是秦淮八絕之一。牛肉鍋貼以牛肉為餡料,用麵皮包成細長餃子狀後,放入油鍋中煎至金黃色後裝盤即可食用。這種甜中帶鹹的小吃上部柔嫩,底部酥脆,牛肉餡味鮮美,滋味別具。
  • 著名潮汕小吃大賞
    02、牛肉丸牛肉丸,是潮汕地區特色美食,潮汕特產, 又稱手捶牛肉丸,是廣東省汕頭市有名的傳統小吃之一,起源於潮菜。牛肉丸作為著名的潮汕小食,在潮汕地區流傳已有數百年的歷史,2003年7月,汕頭牛肉丸被中國烹飪協會評定為「中華名小吃」。
  • 南京臭味小吃大賞,我「真香」了!
    「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說的就是那些散發著詭異氣味的臭味小吃。
  • 來南京夫子廟逛夜市,你認為最好吃的小吃是什麼?
    南京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國重要文明的發祥地。它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而且一提起秦淮小吃就讓人垂涎三尺。如果你想在南京品嘗地道的秦淮小吃,一定要到孔廟散步。有一次,我碰巧在南京停了一會兒。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參觀孔廟,那就是南京孔廟。
  • 江蘇南京夫子廟的小吃為何能成為中國四大小吃之首,都有什麼美食
    #爆款創造營#南京是我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有「六朝古都」的美稱,而南京的夫子廟有「六朝金粉」的美譽。更是我國古代第一所高等學府。南京夫子廟地區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經過六個朝代的發展,傳統美食和特色小吃已經不少於二百種。
  • 南京美食小吃推薦
    南京,位於中國的中東部,長江下遊,屬於南北交匯的地方,因此造就了南京小吃的多樣性。既有類似於蘇錫常一帶的甜膩風味,也有北方的鹹鮮口味,既可以清淡,同樣也有熱烈的重油,而且很多南京人喜歡辣,南京的特色飲食裡也少不了辣味。
  • 國內九大著名小吃街,去了胖十斤的那種小吃街
    因此,簋街也被稱為北京的小吃街。這條街今天也是集中展示京城料理的絕佳場所。簋街的龍蝦麻辣小龍蝦、麻辣肉蟹等辣味菜系是簋街的主打菜系。那麻麻辣辣的香味,吸引著不少回頭客。湖北省武漢市戶部陽紅戶部鎮戶部道,「漢味飲食1·」,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武漢,有名的武昌民主路和自由路一條長150米的百年老巷,其繁早賠群十年。
  • 南京這條美食街長330米,卻聚集了上百種名小吃,老南京人也常去
    對於許多人來說,美食有著很大的魅力,它不僅能夠滿足我們的溫飽,還能讓我們在享用食物的時候感受到快樂,作為一個美食大國,我國有許多地方都有各式各樣的特色美食,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前往當地品嘗,今天小編要說的,是南京一條獨具特色的美食街。
  • 南京最美味的十大小吃!吃過的人一輩子也忘不了
    南京被稱為是六朝古都,在歷史上曾經有十個朝代在南京建都。歷史的輝煌造就了這座城市的深厚文化底蘊。南京的小吃五花八門,小吃街也有很多,除了夫子廟還有新街口,朝天宮,山西路,馬臺街,等等。可見南京人對美食的追求和熱愛。今天唐樂就帶大家看看南京的十大特色小吃,嘗嘗地道的南京味兒。
  • 南京這幾條街上,小吃很多很好吃
    南京的美食五花八門全國各地的美食應有盡有在南京也有幾條比較著名的美食街裡面藏著各種街頭的好味道01明瓦廊如果去逛新街口,在中央商場的斜對面,有一條存在很久的美食街。明瓦廊形成小吃街氣候也將近20年了。有的品種比較大路貨,屬於全國通行的產品,其中也有些店開的時間超過10年,慢慢成為南京吃貨眼中的老字號。
  • 南京美食攻略:來南京必打卡的美食,這些小吃你都嘗過嗎?
    南京美食攻略:來南京必打卡的美食,這些小吃你都嘗過嗎?1、劉長興麵館城南三山街鬧市區有一家麵館,進出的人熙來攘往,店裡座無虛席,這就是南京有名氣的劉長興麵館。清代末年,南京有著名的春園湯包,春園閉歇後,劉長興麵館根據其湯包的技術,精心改制成薄皮蒸包,它具有皮薄(微透明)、餡大、肉嫩、滷汁多(吃時要先吸去包中滷汁)、鮮美可口等特點。而且用料考究,製作精細,是用夾心肉除去皮骨剁成肉末,加入皮凍、醬油、精鹽、白糖、味精、姜蔥汁,最後放入麻油拌透餡心。
  • 南京最著名的美食街,不是夫子廟也不是新街口,老南京人都愛去
    南京是一座有著數千年歷史的古都城市,其歷史文化底蘊格外深厚,從當地的人文、美食等就可以表現出來。到南京旅遊,大多數人第一選擇就是夫子廟,夫子廟不僅是一條古街,更是一處傳統的古街市,匯聚了南京眾多的特色特產、風味小吃,除了夫子廟外相信很多人也聽說過「獅子橋」。
  • 南京最經典的特色小吃,當地人明目張胆的偏愛,遊客:想想就噁心
    南京,在中國的朝代歷史上出現次數非常多的一個都城。不僅僅有著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古蹟,在美食上面也有著屬於自己的風格和特色。南京的烤鴨是全國有名的一種美食,南京當地人最喜歡吃的一種小吃。在外別人看來就是接受不了的一種黑暗料理。
  • 南京的點心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素享盛名
    南京的點心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素享盛名南京的點心小吃,又稱金陵小吃。歷史悠久,品種繁多,素享盛名。夫子廟是金陵小吃的發源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夫子廟就已形成了商業及娛樂中心,明、清兩代,更加繁華。這裡橋水相映,風景宜人,飯館、茶社、酒媵、小吃鋪,肩挑叫賣,比目皆是。供應的點心小吃晶種,更是琳琅滿目,應有盡有。解放後,有著悠久歷史的夫子廟點心小吃,既繼承了傳統的特色,又創新和發展了一些花色品種。現在該地區點心小吃店有幾十家,如:永和園、新奇芳閣、六鳳居、沁園春、蔣有記、蓮湖甜食店、永順。
  • 到南京必吃的15種特色小吃,最後一種一下試出你是不是本地人
    「南京有什麼好吃的啊?」 「不多不多,也不過就是鴨血粉絲烤鴨燒餅蜜汁藕活珠子旺雞蛋糖芋苗梅花糕赤豆元宵蒸兒糕湯包小籠鍋貼小餛飩……」 南京這座六朝古都,特色小吃怎麼少得了?金陵小吃可是位列中國四大小吃之首呢!
  • 南京的這些美味小吃,周末來了南京遊玩,可以品味一下
    南京小吃,位列中國四大小吃之首,歷史悠久,風味獨特,品種繁多,自六朝時期流傳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多達百十多個品種。尤其在明清小說發展繁盛時期,金陵小吃的身影不斷出現在《儒林外史》、《紅樓夢》等著作中。那麼今天就來說說:南京的這些美味小吃,周末來了南京遊玩,可以品味一下!南京燒餅喝餛飩再配個燒餅,人間美味不過如此。燒餅這東西雖說是從西域來,卻在華夏大地上被花樣翻新。無論是油酥燒餅還是脆皮火燒,燒餅,總以它鬆軟香嫩而聞名。
  • 南京有特色的幾種美味小吃,去南京要品嘗下,一種都不能少
    南京在古代稱為金陵,是歷史文化名城,是四大古都之一。南京菜一向稱為京蘇大菜,廚師則自稱「京蘇幫」。由於南京人嗜食鴨、鵝,因此制鴨技術久負盛名,著名的特色小吃有回味鴨血粉絲湯、獅王府獅子頭、尹氏雞汁湯包、蓮湖糕團店、「忘不了」 酸菜魚等。桂花糖芋苗傳統的糖芋苗,芋苗煮得軟爛,用藕粉勾芡,再調入少許桂花糖醬,看起來鮮亮誘人。
  • 南京最全攻略:在這裡看最美的南京風光,吃最正宗金陵小吃
    千百年來,描寫南京美景的詩歌不勝枚舉,《子夜四時歌》,是金陵詩史上第一首優美動人的「四季歌」。聽說南京的景色好的不得了?來南京旅遊最好避開夏季與冬季,夏天的南京是出了名的火爐,「夏熱冬寒「是南京顯著的氣候特徵。不過如果不怕曬,夏天去玄武湖可以看見大片的荷花,個人覺得很美。南京四面環山,紫金山,將軍山,牛首山,梅花山,棲霞山都很美,所以建議帶一套適合爬山的運動裝備喲!
  • 來南京必吃的5種特色小吃,最後一種天下皆知,看看你都嘗過嗎?
    大家好,我是尋食小哥:來南京必吃的5種特色小吃,最後一種天下皆知,看看你都嘗過嗎?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省會,也是中國四大古都、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也是四大古都中唯一未做過異族政權首都的古都,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
  • 中山著名特色小吃
    石岐乳鴿,是廣東省中山市石岐街道的著名特色小吃。這種乳鴿以體大肉嫩,胸肌特厚而著名,烹製方法比較多,蒸、燉、烤、炸均可,尤以紅燒乳鴿更香脆可口。石岐乳鴿具有脆、鮮、嫩的特點,食之皮脆肉嫩,甘香鮮美,油而不膩,色香味俱佳,深受食客的喜歡。中山蘆兜粽,是廣東省中山市的傳統特色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