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百年未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疊加,世界面臨的不確定性更加突出,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利益多元、觀念多樣成為常態……事實證明,我們正進入一個高風險社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任重而道遠。
在國家治理體系中,市域社會治理具有承上啟下的樞紐作用,隨著人口等各類要素越來越向市域聚集,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緊迫性愈加凸顯。11月26日,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以「加快推進市縣社會治理現代化」為題召開對口協商會,組織部分委員、專家和中央政法委機關、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民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有關負責同志面對面交流。會上,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進一步補齊市縣社會治理短板、從源頭預防減少風險發生,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之一。
如何堅持預防為主?社法委主任沈德詠認為,應全面落實社會風險評估制度,建立健全社會風險分析研判機制。他建議將重大決策社會風險評估工作納入法治軌道,並建立健全涵蓋信息收集、來源識別、性質評判、原因分析和趨勢預測等完整環節的社會風險研判機制。
市縣涵蓋城鎮和鄉村,能否精準對接城鄉融合發展,直接影響著市縣社會治理的風險防範能力。為此,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趙孟營建議鼓勵各地在區、街道(鄉鎮)、社區(村)三級創設統籌協調機制、多方聯動機制,認真研究城鄉居民面臨的實際困難和重點需求,實現逐點突破。
在黃寶榮委員看來,當前市縣社會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信息技術應用不夠等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使得電信犯罪、金融詐騙等風險治理難度大。他建議完善網格化管理集成模式,並針對新型違法犯罪打好主動戰、數據戰。嚴望佳委員建議,在守住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的重要數據和公民個人隱私保護這兩條安全底線前提下,讓數據要素充分釋放活力、服務民生。
社會治理不等於社會管理,「共治」很重要。魏青松委員認為,如果政府機構的力量是「大江大河」,參與社會治理的新階層人士力量就是「如毛細血管般的涓涓細流」,必不可少。他建議發揮律師在協調解決社會矛盾、保護群眾合法權益等方面的作用,發揮社會組織在承載公共服務、維護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作用,發揮新媒體網絡人士在傳達公眾意見和利益訴求、傳播正能量等方面的作用,在黨和政府領導下齊心奏響社會治理「大合唱」。談到共治,社法委副主任徐敬業建議,通過為基層「賦權」「賦能」,將小區物業管理融入社區治理工作做實做細。
社會治理需要「共治」,也需要「自治」,即激發人民群眾主人翁精神。對此,段餘應委員建議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以社區居民委員會和居務監督委員會為基礎,構建協同聯動的自治體系,讓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和社區其他各類組織緊緊凝聚在黨的周圍,共同推進社區治理。
市縣社會治理工作中既要注重末端處理更要注重前端治理,做到「防患於未然」,這是與會者的共識。會上,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對委員和專家的建議作出了積極回應,大家都希望通過完善相關體制機制,進一步推動源頭治理的精細化、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