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蟎蟲每晚都在你臉上開派對!」
「學會這幾招,消滅臉上 99% 的蟎蟲!」
……
你一定經常在各種護膚公眾號和微商朋友圈看過以上標題的文章,一想到自己臉上爬滿了蟲,就渾身難受!除蟎大計轟轟烈烈地進行著,但蟎蟲,一種把「不離不棄」四個大字刻在臉上的生物,離開是不可能離開的,這輩子都不可能離開的。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與其費盡心思地殺死它們,不如和它們和平相處,享受人與大自然的peace&love。
人人臉上都有的蟎
有蟎蟲又怎麼了?地球又不是被人類包了的,跟各種生物共享有什麼奇怪?微生物也是有尊嚴的!而且蟎蟲實在太常見了,小孩子偶爾還有淨土,成人幾乎是 100%。很長一段時間裡,因為人人都有,大家都覺得它應該是人畜無害,可以和平共處的寄生蟲。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才漸漸有許多位學者不約而同地發現:長痘的人,皮膚敏感的人,確實皮膚上蠕形蟎特別多:正常人皮膚內每平方釐米小於 5 條,平均 0.7 條,玫瑰痤瘡患者的平均是 10.8 條,丘疹膿皰期的平均 36 條!
那麼它一定是皮膚疾患的兇手咯?
蟎並不是爛臉的元兇
蠕形蟎到底是什麼?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它:它是世界上最小的節肢動物,跟其他 8 條腿常見物種不一樣的是,它有一條肥肥胖胖的,像象拔蚌一樣的尾巴,像一個溫和的、柔弱的胖紙。
一個毛囊三個蟎,這是標配
蠕形蟎是一個大家族,自 19 世紀中葉被發現到現在,我們已經掌握了 140 多種,但是寄生在人身上的就 2 種:毛囊蠕形蟎和皮脂蠕形蟎,所以當我們在討論「皮膚上的蟎」時,我們在說的就是這種有大尾巴的蠕形蟎。
而網絡上有許多鼓動你除掉臉上蠕形蟎的文章,只有八隻腳沒有大胖尾巴像個螃蟹的,這其實是塵蟎。
這是塵蟎
圖片來源於Flickr
蠕形蟎住在我們的毛囊裡,從來不咬人(這麼小咬了你也感覺不到),它每天就咔哧咔哧吃點你的毛囊裡的死皮和皮脂,有蛋白質有油,小日子過得確定又幸福。
圖片來源於網絡
蠕形蟎過著快樂的寄生日子,當其他的微生物想要寄生到它體內的時候,它也不拒絕。於是各種各樣的微生物住在了它胖乎乎的肚子裡,瘋狂點單,今天想吃油,明天想吃蛋白質,蟎老大就去幫它們吃,養了一肚子的免疫抗原。
它好想好想這樣的日子可以一直過下去啊!所以,它本來是很不想驚擾你的,它很想跟你做個朋友。它非常地注意環境衛生,謹小慎微到吃了東西連屎都不往外拉,都攢在肚子裡。
而你卻想殺死它。
不死還沒事,一死,肚子裡的東西就全都爆出來了!而這些東西才是讓你發炎爛臉的關鍵!
蟎的壽命只有半個月,它愉快的一生很快就結束了,它死後,肚子裡的各種細菌、蛋白都排了出來,這些都是炎性因子。如果你臉上的蠕形蟎很少,偶爾死幾條也感覺不到,但是如果非常,非常,非常地多,你的臉就爛掉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有炎症的皮膚會紅腫熱癢幹,這個環境讓蠕形蟎有些激動,想爬出毛囊到皮膚表面去,找找對象,聊聊風花雪月,生多一窩蛋,子子孫孫無窮盡也,臉也要一直爛下去了!
毛囊裡的蠕形蟎需要跑到皮膚表面來繁衍生息,再爬回去
我們可以用米諾環素、多西環素等藥物去控制症狀,雖然在當前的研究看來,其實使用抗生素並沒有直接減少蠕形蟎的數量,它們很快能夠再生、再生、再生出原來的人……蟲口。但是藥物可以減少炎性反應的應答,阻斷惡性循環。
外塗的甲硝唑、壬二酸、夫西地酸等等,其實也不是主要通過殺死蠕形蟎來達到治療效果的,它們更多是殺死了那些能寄生蠕形蟎的厭氧菌,讓一條蠕形蟎生得清爽,死得安靜,死了也沒有放出一個炸藥庫,僅此而已。
另外一個重點,就是要改變皮膚內的環境,讓環境不適於蠕形蟎繁衍。
改變膚質是關鍵
殺戮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你要想想為什麼你臉上的蟎蟲這麼多,為什麼它們能繁殖出這麼多?改變環境才是關鍵!你應該做到:
1.不要過度清潔:過度清潔會破壞皮膚屏障,加劇經皮失水率升高的困境,讓蠕形蟎更加躁動。堅持每日最多 2 次的清水洗臉,或每日最多 1 次的洗面奶洗臉。至於去角質?想都不要想;
2.避開橄欖油:橄欖油富含油酸,對於多種皮表厭氧菌來說都是上好的口糧。敏感皮膚或者玫瑰痤瘡不要使用高純度的橄欖油製劑來護膚或者卸妝;
3. 認真防曬:日曬損傷會在皮膚中引起一系列的反應,日曬應激形成的自由基(ROS)與皮膚免疫之間有微妙的應答,會加劇敏感皮膚或者玫瑰痤瘡的炎性反應;
4.飲食是個大講究:在過去的研究中,被比較高質量的依據證實的,可能營造更適合蠕形蟎大量繁殖的環境的飲食因素有:飲酒、高糖高脂、肉桂醛……;
圖片來源於網絡
5.另外,焦慮情緒、作息不規律和睡眠不足等等,都可能微妙地影響到內分泌,進而導致皮膚免疫狀態的異常,允許更多蠕形蟎生蛋。
總結
1.蠕形蟎的存在不是病態的,數量異常增多才是,如果數量異常增多,你的皮膚一定有症狀表現;
2.光靠殺蟎是無法改善皮膚症狀的,控制易生蟎的皮膚內環境才是重點;
3.當你採取了生活護理措施,也無法逆轉情況時,請及時就醫,我們皮科匠的門診永遠為你敞開。
本文作者:
知貝醫療 皮膚科 陳語嵐
掃描二維碼諮詢醫生
免責聲明:本文數據更新於 2020 年 5 月 9 日。文章的目的是提供一般的醫療、健康、用藥的科普信息,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個人的醫學問題請及時諮詢醫生。對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議,請給我們留言。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育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