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歐大陸的兩端,東部是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西部是支離破碎的歐洲。如果要在地理上尋找一個與中國相似的歐洲國家,那麼這個國家便是法國。
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與日本隔海相望;法國位於大西洋東岸,與英國僅一水之隔。只不過,法國與中國相比面積太小,而英國與日本相比又距離法國太近。這一點決定了法國想要稱霸歐洲,不僅要面對歐洲大陸的諸強,還要隨時防範英國在背後捅刀。而現代六邊形法國的形成,便源自與英國的百年戰爭。
公元1453年,也就是奧斯曼帝國徵服千年拜佔庭的同一年,法王查理七世收復了英國在法國的所有領地,成為百年戰爭的最後勝利者。驅逐了英國人後,法國便開始了統一大業。至公元1483年,查理七世之子路易十一基本完成了今日法蘭西全境的統一,路易十一由此被法國人譽為「國土的聚合者」。
英法百年戰爭,間接促成了英法兩個民族國家的形成。而隨著法國領土的統一,以巴黎方言為基礎的法語的逐漸形成,獨特的法蘭西文化又使法國率先成為歐洲政治統一的民族國家。
如果站在上帝視角看歐洲歷史,其實從這一刻開始整個歐洲便失去了統一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隨著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歐洲諸國之間可以爭霸,可以重新劃界,但古典時代的佔領、徵服、吞併很難再發生了。
1、法國君主專制的確立
中世紀歐洲的王權並不強大,法國也是如此。法國在中世紀時期屬於等級君主制,由教士(第一等級)、貴族(第二等級)和市民(第三等級)三個等級組成的三級會議在法國政府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功能除了批准國王徵收新稅外,在百年戰爭時期還具有監督政府的權力。
「國土的聚合者」路易十一在完成對國土的統一過程中,建立了一支由8000騎兵聯隊和一萬「自由弓手」組成的常備軍。同時,他建立了固定稅,改革行政、司法機構,不斷強化王權。此後,法國再也沒有因徵稅而召開三級會議,開始向絕對君主制轉變。
法國絕對君主制的出現,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新興資產階級——「穿袍貴族」的出現。日漸沒落的舊貴族——「佩劍貴族」希望通過強大的王權來保護自身的特權,而新興的資產階級也需要一個統一的市場,而統一需要強化君主的權力,於是法王順勢將王權凌駕在了兩大貴族之上,最終形成了絕對君主制。
2、法國開始爭霸歐洲
最初的歐洲概念,其實不包括現在的東歐,只有歐洲西部。法國統一之時的歐洲西部其實也只有四部分:
神聖羅馬帝國統一的法國偏安的英國支離破碎的義大利
其中,神聖羅馬帝國名義上是「天下」的皇帝,而哈布斯堡家族則通過政治聯姻把持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神羅皇帝查理五世,同時還是西班牙、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撒丁島、那不勒斯王國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所有殖民地的主宰。
於是,統一的法國隨著王權越來越強大,便把目光投向了國外,便有了爭霸歐洲之心。而要想稱霸必然要挑戰神聖羅馬帝國。在歐洲大陸,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幾乎將法國完全包圍,要打破這一局面,經濟富庶而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義大利變成了戰爭最佳的選擇。
3、四代君主遠徵義大利
法國遠徵義大利的歷程,從路易十一之子查理八世開始,歷四代君主,共65年的時間。
查理八世查理八世早年酷愛閱讀「騎士小說」,其夢想就是通過徵服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到遙遠的東方收復耶路撒冷。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公元1495年,查理八世攻佔了那不勒斯,並加冕為那不勒斯國王。之後,年輕而好色的國王和同樣好色的士兵們沉湎於義大利的美女之中,許多士兵甚至染上了一種被人稱為「法國病」的性病。
法國遠徵義大利,遭到教皇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威尼斯、米蘭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和西班牙阿拉貢的斐迪南的聯合反擊。福爾諾沃一戰,法國大敗,狼狽退出了義大利。
路易十二查理八世,在觀看網球賽時被一扇鬆脫的門砸死,無後,其王位只能傳給其堂兄路易十二。
路易十二,全面繼承了查理八世意圖徵服義大利的計劃,其取得的成就事實上也確實要更大。路易十二佔領了義大利的米蘭、那不勒斯,並取得了兩西西里王國的王位。
公元1511年,教皇國、威尼斯、阿拉貢、瑞士和英國組成了反法的「神聖同盟」。在各國的圍毆之下,路易十二最終戰敗,他放棄了米蘭,並向英國賠款以換取其退兵。
法蘭西斯一世(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二沒有兒子,於是王位傳給了其女婿法蘭西斯一世。
法蘭西斯一世,是一位典型的騎士國王,是一位開明的君主,也是一位多情的種子和文藝的庇護者。不過,這位身材高大的文藝青年卻有著和前兩位國王一樣的「徵服義大利」情結。
公元1515年,年輕的法蘭西斯一世將朝政交給母后,率軍橫跨阿爾卑斯山脈,出徵義大利。同年,法國再度徵服米蘭公國。這一戰,使這位多情的國王成為了法國人的英雄和偶像,並燃起了角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夢。
然而,事與願違,法蘭西斯一世在1519年敗給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從此,法蘭西斯一世和查理五世之間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鬥爭,而徵服義大利的戰爭也正式成為法國挑戰神聖羅馬帝國霸權的戰爭。
為了贏得勝利,法蘭西斯一世和查理五世都意圖與英國結盟,但英國最終選擇了神聖羅馬帝國。之後,法國轉而與地中海的新霸主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大帝結盟。
奧斯曼帝國自然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蘇萊曼大帝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凱撒」,並不認可查理五世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頭銜,這其實也是奧斯曼帝國能與法國結盟的緣由。
與法國結盟之後,蘇萊曼大帝派遣200艘大帆船開進西地中海支援法國,法蘭西斯一世將土倫港讓給奧斯曼作為海軍司令部。
至此,徵服義大利的戰爭又演變為法國、神聖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的三方角逐。
戰爭一直持續到法蘭西斯一世去世,雙方互有勝負,巔峰時期的神羅+西班牙實力確實不可小覷。
亨利二世法蘭西斯一世去世後,其子亨利二世即位,戰爭依然在繼續,只不過主角變成了法王亨利二世和西班牙菲利普二世。
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在公元1559年落下了帷幕,這一年,亨利二世和菲利普二世籤訂了和約,法國正式放棄了對義大利領土的要求。
尾聲
遠徵義大利,這是法國爭霸歐洲的第一次嘗試,也是法國爭霸的開始。戰爭,使法國的王權進一步加強,從法蘭西斯一世開始,其詔書均以「此乃朕意」結尾,國王的命令成為法律。戰爭,使法國形成了歐洲最強大的中央集權。
與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哈布斯堡王朝)掰手腕,法國由此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強國,為後來路易十四稱霸歐洲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