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歐洲爭霸戰第一戰——法國挑戰神聖羅馬帝國

2020-12-14 心向青史

在亞歐大陸的兩端,東部是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西部是支離破碎的歐洲。如果要在地理上尋找一個與中國相似的歐洲國家,那麼這個國家便是法國。

中國位於太平洋西岸,與日本隔海相望;法國位於大西洋東岸,與英國僅一水之隔。只不過,法國與中國相比面積太小,而英國與日本相比又距離法國太近。這一點決定了法國想要稱霸歐洲,不僅要面對歐洲大陸的諸強,還要隨時防範英國在背後捅刀。而現代六邊形法國的形成,便源自與英國的百年戰爭。

公元1453年,也就是奧斯曼帝國徵服千年拜佔庭的同一年,法王查理七世收復了英國在法國的所有領地,成為百年戰爭的最後勝利者。驅逐了英國人後,法國便開始了統一大業。至公元1483年,查理七世之子路易十一基本完成了今日法蘭西全境的統一,路易十一由此被法國人譽為「國土的聚合者」。

英法百年戰爭,間接促成了英法兩個民族國家的形成。而隨著法國領土的統一,以巴黎方言為基礎的法語的逐漸形成,獨特的法蘭西文化又使法國率先成為歐洲政治統一的民族國家。

如果站在上帝視角看歐洲歷史,其實從這一刻開始整個歐洲便失去了統一的可能性。也就是說,隨著歐洲民族國家的形成,歐洲諸國之間可以爭霸,可以重新劃界,但古典時代的佔領、徵服、吞併很難再發生了。

1、法國君主專制的確立

中世紀歐洲的王權並不強大,法國也是如此。法國在中世紀時期屬於等級君主制,由教士(第一等級)、貴族(第二等級)和市民(第三等級)三個等級組成的三級會議在法國政府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功能除了批准國王徵收新稅外,在百年戰爭時期還具有監督政府的權力。

「國土的聚合者」路易十一在完成對國土的統一過程中,建立了一支由8000騎兵聯隊和一萬「自由弓手」組成的常備軍。同時,他建立了固定稅,改革行政、司法機構,不斷強化王權。此後,法國再也沒有因徵稅而召開三級會議,開始向絕對君主制轉變。

法國絕對君主制的出現,還有一個原因便是新興資產階級——「穿袍貴族」的出現。日漸沒落的舊貴族——「佩劍貴族」希望通過強大的王權來保護自身的特權,而新興的資產階級也需要一個統一的市場,而統一需要強化君主的權力,於是法王順勢將王權凌駕在了兩大貴族之上,最終形成了絕對君主制。

2、法國開始爭霸歐洲

最初的歐洲概念,其實不包括現在的東歐,只有歐洲西部。法國統一之時的歐洲西部其實也只有四部分:

神聖羅馬帝國統一的法國偏安的英國支離破碎的義大利

其中,神聖羅馬帝國名義上是「天下」的皇帝,而哈布斯堡家族則通過政治聯姻把持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神羅皇帝查理五世,同時還是西班牙、義大利南部的西西里島、撒丁島、那不勒斯王國以及西班牙在美洲的所有殖民地的主宰。

於是,統一的法國隨著王權越來越強大,便把目光投向了國外,便有了爭霸歐洲之心。而要想稱霸必然要挑戰神聖羅馬帝國。在歐洲大陸,哈布斯堡家族的神聖羅馬帝國和西班牙幾乎將法國完全包圍,要打破這一局面,經濟富庶而政治上四分五裂的義大利變成了戰爭最佳的選擇。

3、四代君主遠徵義大利

法國遠徵義大利的歷程,從路易十一之子查理八世開始,歷四代君主,共65年的時間。

查理八世查理八世早年酷愛閱讀「騎士小說」,其夢想就是通過徵服義大利的那不勒斯,到遙遠的東方收復耶路撒冷。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公元1495年,查理八世攻佔了那不勒斯,並加冕為那不勒斯國王。之後,年輕而好色的國王和同樣好色的士兵們沉湎於義大利的美女之中,許多士兵甚至染上了一種被人稱為「法國病」的性病。

法國遠徵義大利,遭到教皇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威尼斯、米蘭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連一世和西班牙阿拉貢的斐迪南的聯合反擊。福爾諾沃一戰,法國大敗,狼狽退出了義大利。

路易十二查理八世,在觀看網球賽時被一扇鬆脫的門砸死,無後,其王位只能傳給其堂兄路易十二。

路易十二,全面繼承了查理八世意圖徵服義大利的計劃,其取得的成就事實上也確實要更大。路易十二佔領了義大利的米蘭、那不勒斯,並取得了兩西西里王國的王位。

義大利戰爭

公元1511年,教皇國、威尼斯、阿拉貢、瑞士和英國組成了反法的「神聖同盟」。在各國的圍毆之下,路易十二最終戰敗,他放棄了米蘭,並向英國賠款以換取其退兵。

法蘭西斯一世(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二沒有兒子,於是王位傳給了其女婿法蘭西斯一世。

法蘭西斯一世,是一位典型的騎士國王,是一位開明的君主,也是一位多情的種子和文藝的庇護者。不過,這位身材高大的文藝青年卻有著和前兩位國王一樣的「徵服義大利」情結。

公元1515年,年輕的法蘭西斯一世將朝政交給母后,率軍橫跨阿爾卑斯山脈,出徵義大利。同年,法國再度徵服米蘭公國。這一戰,使這位多情的國王成為了法國人的英雄和偶像,並燃起了角逐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之夢。

然而,事與願違,法蘭西斯一世在1519年敗給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五世。從此,法蘭西斯一世和查理五世之間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鬥爭,而徵服義大利的戰爭也正式成為法國挑戰神聖羅馬帝國霸權的戰爭。

為了贏得勝利,法蘭西斯一世和查理五世都意圖與英國結盟,但英國最終選擇了神聖羅馬帝國。之後,法國轉而與地中海的新霸主奧斯曼帝國的蘇萊曼大帝結盟。

奧斯曼帝國自然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蘇萊曼大帝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凱撒」,並不認可查理五世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頭銜,這其實也是奧斯曼帝國能與法國結盟的緣由。

法蘭西斯一世和蘇萊曼大帝

與法國結盟之後,蘇萊曼大帝派遣200艘大帆船開進西地中海支援法國,法蘭西斯一世將土倫港讓給奧斯曼作為海軍司令部。

至此,徵服義大利的戰爭又演變為法國、神聖羅馬帝國、奧斯曼帝國的三方角逐。

戰爭一直持續到法蘭西斯一世去世,雙方互有勝負,巔峰時期的神羅+西班牙實力確實不可小覷。

亨利二世法蘭西斯一世去世後,其子亨利二世即位,戰爭依然在繼續,只不過主角變成了法王亨利二世和西班牙菲利普二世。

曠日持久的戰爭最終在公元1559年落下了帷幕,這一年,亨利二世和菲利普二世籤訂了和約,法國正式放棄了對義大利領土的要求。

尾聲

遠徵義大利,這是法國爭霸歐洲的第一次嘗試,也是法國爭霸的開始。戰爭,使法國的王權進一步加強,從法蘭西斯一世開始,其詔書均以「此乃朕意」結尾,國王的命令成為法律。戰爭,使法國形成了歐洲最強大的中央集權。

與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哈布斯堡王朝)掰手腕,法國由此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強國,為後來路易十四稱霸歐洲打下了基礎。

相關焦點

  • 近代早期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多層次治理
    近代早期(即16—19世紀)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這一時期歐洲最為重要的國家之一,由領地國家和帝國城市構成。到1800年,在其疆域縮水不少的情況下,仍然還有68.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統轄了2900萬人口。
  • 揭秘:歐洲的丈母娘。神聖羅馬帝國唯一女皇帝,創建歐洲第二宮殿
    有著「歐洲丈母娘」之稱的神聖羅馬帝國女皇瑪麗亞·特蕾莎被揭秘人:瑪麗亞·特蕾莎,奧地利女大公、匈牙利女王、神聖羅馬帝國皇后,帝國的實際控制人。規模僅次於法國凡爾賽宮,與城中霍夫堡宮並稱為哈布斯堡王朝奧匈帝國皇室的冬、夏宮。美泉宮得名於一眼泉水,這塊地方原本是一片綠地,神聖羅馬帝國馬蒂亞斯皇帝(1612年-1619年在位)狩獵至此。下馬飲一泉水,頓覺心神清爽,稱此泉為美泉。馬蒂亞斯的繼任者經常以次地作為夏季狩獵之地,並建造夏季寢宮。
  • 威斯特伐利亞合約是歐洲步入「新時代」的標誌之一
    自新航路開闢,大西洋沿岸國家,如英國、法國、瑞典、荷蘭等,收益最大,國家實力大幅增強,開始對歐洲神聖羅馬帝國絕對統治的局面產生不滿,進而要求利益包括經濟和政治兩大方面的重新分配。因此,合約一定程度上也是歐洲各國利益重新劃分的產物。神聖羅馬帝國的衰敗是促成合約的重要間接原因。
  •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到底是怎麼來的?
    既然神聖羅馬帝國名字裡邊帶羅馬,那是不是和羅馬帝國有點關係呢?是的,所以這事兒得往前挪。羅馬帝國在公元三世紀那會開始因為無節制的擴張陷入混亂,光靠一個皇帝管不過來了,那咋整呢?四個皇帝一起搞 結果呢,不出意料的四個皇帝開始互撕了。到4世紀末,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東邊的拜佔庭帝國先不管,而西邊的西羅馬帝國即是歐洲國家最早的形態。
  • 三十年戰爭前夜,神聖羅馬帝國從稱霸歐陸的霸主跌落到軍閥割據,名...
    籤訂《墨爾森條約》後的義大利王國國土主要包括義大利半島北部的倫巴底,成了現代義大利的雛形,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則分別奠定了現代德國和法國的國家基礎。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在內的西歐各國實際上曾經都是一家人。他們都有共同的祖先,日耳曼人。
  • 《歷史研究》重建「神聖的羅馬帝國」:中古早期歐洲的政治發展道路
    後一種形式源自古代羅馬帝國,而為拜佔庭帝國所沿用。從東西部歐洲的統一性來考察可以發現,不僅拜佔庭帝國是神聖的羅馬帝國,而且西部歐洲是查理曼統治時期對東部神聖的羅馬帝國的自覺模仿,其中羅馬教宗發揮了輔助作用。從這個角度看,中古早期歐洲的政治發展道路就成為從古代的羅馬帝國向中古神聖的羅馬帝國演化的過程。東西部歐洲在獨立發展和彼此互動中體現出中古早期歐洲政治神聖化的共同發展趨勢。
  • 神聖羅馬帝國女皇;嫁給帥而無能的情郎,與傾慕者打了一輩子的仗
    最琳琅滿目的是,展覽館內陳列的是當年皇帝舉行宴會所用的餐具,其中包括當年被稱為"白色金子"的中國瓷器、歐洲最早的瓷器珍品、法國宮廷的饋贈以及義大利人精雕細琢的銀器。以及一間專門的中國瓷器展廳。;1717年5月13日,後來的「歐洲丈母娘」神聖羅馬帝國唯一的女皇——瑪麗亞·特蕾西亞在維也納的冬宮——霍夫堡皇宮出生。
  • 從誕生到統治歐洲,他們用了1400年,神聖羅馬帝國只是他們的傀儡
    他認為,基督教對羅馬帝國信奉的多神教是一個巨大的破壞和挑戰。但是在基督教內部有一股統一和有組織的力量,在整個羅馬帝國甚至在羅馬帝國以外都形成了一個巨大的自由結合的團體契約。這種力量,能夠將整個國家的精神意志整合在一起,有助於加強皇權統治,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 瑪蒂爾達:英格蘭公主、神聖羅馬帝國皇后、英格蘭太后
    瑪蒂爾達是英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女性,既是英格蘭公主,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后,還曾短暫當過英格蘭女王。那麼瑪蒂爾達度過了一個怎樣傳奇的人生,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英格蘭公主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后瑪蒂爾達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與王后蘇格蘭的瑪蒂爾達之女,出身高貴。1114年瑪蒂爾達嫁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后。
  • 出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是他們家下人
    要知道歐洲王室之中是非常看重血統的,不是說親王就比公爵厲害,像摩納哥這種不入流的自封王室 ,可能連人家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個伯爵都比不上。相較而言,四大公國裡面的列支敦斯登和盧森堡,其實出身都要比摩納哥公國高。首先列支敦斯登公國,其最初乃是列支敦斯登大公的領地,其在1719年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封為列支敦斯登大公國,其國家元首乃是列支敦斯登大公。
  • 歐洲國家的君主為何都是國王,而不是皇帝?這裡面隱藏著大學問
    從此神聖羅馬帝國像東羅馬帝國那樣,長時間壟斷羅馬帝國的帝冠,此時歐洲就只有神聖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的君主是皇帝,其餘國家的君主都是國王。公元1804年,拿破崙一世登基稱皇帝,原本一直只有法國國王稱號的法國君主,讓拿破崙一世改成了法國皇帝。不過拿破崙一世尊重教皇,還是讓教皇給自己加冕和承認,就這樣拿破崙一世就變成了歐洲歷史唯一一位自封皇帝,卻得到教皇加冕和承認的君主,從此歐洲無緣無故多了一頂帝冠。
  • 瑪蒂爾達:既是英格蘭公主,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后,還曾成為英格蘭女王
    瑪蒂爾達是英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女性,既是英格蘭公主,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后,還曾短暫當過英格蘭女王。那麼瑪蒂爾達度過了一個怎樣傳奇的人生,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英格蘭公主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后
  • 瑪蒂爾達:既是英國公主,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后,還曾成為英女王
    瑪蒂爾達是英國歷史上的一位傳奇女性,既是英格蘭公主,也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后,還曾短暫當過英格蘭女王。那麼瑪蒂爾達度過了一個怎樣傳奇的人生,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英格蘭公主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后瑪蒂爾達1114年瑪蒂爾達嫁給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五世,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后。亨利五世外出巡視時,瑪蒂爾達被任命為攝政,培養了她的從政經驗。1120年瑪蒂爾達最親的弟弟威廉·艾德林去世,她成為英格蘭王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1125年亨利五世病逝,瑪蒂爾達於是返回英國。
  • 在歐洲五大傳統強國中,現在只有此國退出了大國行列
    第一個霸主自然是查理曼大帝,其幾乎恢復了西羅馬帝國在歐洲部分的領土。第二個霸主是奧託一世,他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者,也使神羅的皇帝成為天下的共主。所謂哈布斯堡王朝,就是哈布斯堡家族在神聖羅馬帝國建立的王朝,由於查理五世兼任西班牙國王,這使其治下的帝國包括了神聖羅馬帝國+西班牙帝國。查理五世在位時期,正是西班牙開啟大航海時代的時候,其殖民地遍布全球,以至於查理五世直言:在我的治下,太陽永不落下!
  • 兵器譜|神聖羅馬帝國的野心象徵:布滿雙頭鷹標誌的貴族槍騎兵甲
    科穆寧王朝伊薩克一世(1057-1059年在位)統治時期,率先將原羅馬帝國的單頭鷹標誌改為雙頭鷹,據說這是為了體現拜佔庭帝國橫跨歐亞的特點而做出的改進。由於拜佔庭帝國的巨大影響,俄羅斯、神聖羅馬帝國也逐漸以雙頭鷹作為帝王和國家的紋章。到了14至15世紀,德意志貴族和許多城市開始普遍以雙頭鷹作為自己的紋章。神聖羅馬皇帝亦不能例外。
  • 歐洲歷史上,同樣有過重男輕女的思想,為何近代歐洲有很多女王?
    這樣的法理基礎是英國,西班牙和奧地利那些女王們登基的最基本原因,而慈祥的父親為了保證女兒對自己政治生命的延續,甚至不惜出讓大量的國家利益,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特蕾莎女王就是在戰爭中登基的,她的繼位引起了歐洲國家的騷動,查理七世和特蕾莎女王對於神聖羅馬帝國主導權的爭奪,女王的丈夫弗蘭茨一世的登基,都是改變歐洲歷史運行軌道的重要事件。
  •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
    引言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經講到,神聖羅馬帝國內部新教和天主教統治和影響地區的建築藝術差別巨大,尤其是在教堂建築方面。今天,咱們就來詳細說說天主教領地邦國和帝國城市的教堂建築的基本特點,以及與新教地區教堂建築的具體區別。
  • 歐洲最傳奇的家族,曾叱吒風雲數百年,卻因近親結婚走向衰落
    近代,隨著現代生物學的普及,各國人民逐步認識到了近親結婚的危害。然而在古代,尤其是西方國家,卻對這種觀念十分模糊,反而被血統尊貴論給忽悠到了。因此,很多歐洲的貴族,為了確保自身血統的尊貴,一般歐洲的很多家族,都採用兩種方式。
  • 歐洲三十年戰爭,宗教原因的背後是國家利益!
    歐洲三十年戰爭是歐洲近代時的開端,這場戰爭自1618年開始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籤訂,總共持續了30年,所以也被稱為三十年戰爭。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全歐大戰,最終以哈布斯堡和神聖羅馬帝國的戰敗告終。
  • 西方史:淺析查理五世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會議
    引言1548年,查理五世以及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議會制定了《國事詔書》,由帝國議會以及聯省議會頒布。該詔書將尼德蘭地區組成一 個「大勃艮第圈」,正式命名為「尼德蘭十七聯省」。詔書強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為尼德蘭地區的宗主,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尼德蘭既是分立的,也是單一的整體,它奉行自治的原則。哈布斯堡統治下的尼德蘭的統治權在皇帝逝世 以後將由皇帝的男繼承人或是女繼承人永遠繼承下去。同時,《國事詔書》還規定了哈布 斯堡王室統治下的尼德蘭未來與神聖羅馬帝國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