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人們能夠健康地成長,屁股承擔了太多。相信不少人的記憶中,都有被家長按在腿上,打屁股針的經歷。屁股針在過去可以說是立竿見影的一種治療方式,感冒發燒一針就見效了。但是現在似乎很少再看到「屁股針」的蹤跡。這是為什麼?
01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屁股針?
在過去醫療條件不夠發達時,很多地區都會選擇在臀部注射青黴素,維生素等藥物治療疾病,青黴素更是在抗生素中是個「王者」。臀部的肌肉組織比較豐富,能夠比較快地吸收藥物,發揮藥效。在當時這也是最高效的治療方式。
02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屁股針的劣勢也表現得更加明顯
1、藥物吸收速度
打屁股針時,會將藥物注射入臀部的肌肉組織,通過臀部的血液循環進行藥物的吸收。吸收藥物的速度與注射部位的血液循環的速度存在密切的關聯。但是在一些皮下脂肪比較多的人身上,臀部的血液循環比較慢,吸收藥物的速度也會更慢。有的時候還可能影響藥物難以被完全吸收,在注射部位沉澱,最終形成硬結等。
所以,因為屁股針的吸收速度比較慢,逐漸被靜脈注射取代。在醫學上藥物吸收的快慢程度和注射方式存在很大的聯繫。而吸收速度由快到慢的分類分別是靜脈注射最快,其次是吸入,舌下,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藥物等。
2、藥物種類增加
小時候比較常用的藥物是青黴素,這種藥物刺激性比較大,很容易造成過敏。患者也會因為經常使用而形成耐藥性。在過去為了避免這種刺激性的藥物損傷人體,就會通過注射屁股針的方式進行,能夠改善一定的不適。
但是現在臨床上能夠使用的藥物種類更多。醫生也會儘可能的避免使用青黴素,而更多的選擇頭孢類藥物等。藥效更加穩定,並且可能帶來的過敏反應更小,而且很少會產生耐藥性。
3、注射方式改變
屁股針的注射部位是臀部,需要脫下有部分的褲子,露出屁股,在小時候或許還能勉強接受,但是長大之後,人們還是覺得這件事情比較隱私和尷尬,不願意接受屁股針。此外靜脈注射逐漸普及,更多的醫生能夠通過靜脈注射給藥,輸液的方式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因此屁股針也逐漸被靜脈注射所取代。
90後對於屁股針的記憶可謂是印象深刻。但是屁股針的諸多弊端也在醫學不斷發展中顯露出來,逐漸被其他的注射方式所取代。當生病時,人們不再首先想到屁股針,而是靜脈注射、掛水等。小時候打的「屁股針」現在很少見,醫生告知真相,和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表現出屁股針的弊端有關。但不論是屁股針還是靜脈注射的方式,都或多或少對人體造成損傷,如果生病,首選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