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屁股針應該是每個人的童年噩夢,還記得小時候到醫院打針,醫生的手還沒碰到褲子,就感覺屁股發麻,忍不住拔腿就跑,最終還是被家長逮住,夾在大腿間固定住,防止逃跑,於是在哭喊聲中迎來猛烈的一針。現在的孩子明顯幸福多了,很少看見打「屁股針」,這是為什麼呢?
這要從注射的方式說起
靜脈注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掛水、吊點滴,將細細的針頭戳進靜脈中,直接將藥物輸送進血管,優點是見效快,可以輸送大量液體藥物,缺點是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輸液的過程中要相對靜止、安靜。靜脈注射的部位一般在手背處,幼兒多是在腳背和額頭。
皮內注射:將藥物注射到表皮和真皮層之間,主要使用在麻醉和疫苗接種中,也可以用來做過敏試驗,一般針頭比較貼近皮膚的就是皮內注射。
皮下注射:將藥物注射到皮下組織,除了在麻醉和疫苗中使用,還可以用來注射胰島素等藥物,可以快速被人體吸收。
肌肉注射:將藥物直接注射到深層肌肉組織中,一般適合見效快、刺激性強、藥量較大的藥物。如果你看到醫生是垂直刺入針頭,一般就是肌肉注射。肌肉注射也要看情況,如果皮膚有感染會損傷,就不能食用肌肉注射。
為什麼現在很少打「屁股針」?
01臀部脂肪厚,血液循環差
「屁股針」藥物吸收率低,注射後想要產生效果速度很慢,會影響打針效果,如果說你打的是疫苗,那麼打在臀部上遠遠沒有打在上臂免疫效果來得更快、更好。而上臂脂肪更少,肌肉結實,痛覺神經少,更適合接種大多數種類的疫苗,因此成年人接種多是選擇上臂。
02打「屁股針」涉及隱私
現在大家都很注重保護隱私,而打「屁股針」需要將褲子褪下一點,如果對面是異性醫生,難免會覺得尷尬,寧願選擇其他部位打。因此,考慮到隱私問題,「屁股針」逐漸變少了。
03打「屁股針」影響活動
有的人打過「屁股針」後不受影響,照常可以走路,但是有的人對疼痛敏感,打完針後整個臀部又酸又疼,需要幾天才能恢復,非常影響活動和生活。若是局部出現水腫、硬結,還會感染、化膿,導致肌肉萎縮。
04抗藥性增加
從小到大,不止一次打針、吃藥,身體上多少會產生耐藥性,「屁股針」的藥量不算多,光靠這些藥量不足以治癒疾病,如果還是用以往的藥量,必定不能滿足治療需求,因此要選擇新的注射方式。
05打「屁股針」有局限性
以前「屁股針」通常是用來注射青黴素,那時候還沒有發現頭孢,青黴素是經常使用的抗菌藥物,屁股肉多,打在屁股上不會扎到骨頭,很好控制,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很疼,每次打針都十分抗拒,而且還要做皮試,不過敏才能打,後來人們發現了頭孢,頭孢可以直接注射,不用皮試,藥效比青黴素更穩定,因此逐漸就把「屁股針」淘汰了。
任何事物的消亡都是有道理的,退出歷史舞臺,一定有自己的緣由,不管是打針還是掛水,都應該結合病情來選擇,不能因為打針見效快就打針,也不能因為掛水是靜脈注射就一味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