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鐘錶|鐘錶修復師王津:擇一事,愛一行,做一生

2021-01-07 廣州日報

在古鐘錶界,王津是耳聰目明的「福爾摩斯」,一副放大鏡架上眼睛,就能從鐘錶裡上千個繁複勾連的零件中找出關鍵的疑難所在,對症醫治;他也是一位手藝魔術師,塵封了上百年的古老鐘錶,在他日復一日地打磨和調試中,重新演繹出令現代人震驚的視聽戲法。

他還有個更普通的稱謂——鐘錶修復師,進「宮」一待就是四十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播出後,在網絡的迅速傳播下,王津也成了眾人眼中溫文爾雅的「故宮男神」。

但王津的心態沒有變化,「喜歡就能幹一輩子」。讓他感嘆的是網絡的力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傳統手藝和文化」。

近日,王津來到深圳故宮分院做講座,廣州日報記者採訪了五十七歲的王津,聽他講述數十年如一日的「鐘錶人生」。

王津在修復鐘錶。

王津站在講壇上侃侃而談,從遠處看仍能看到他眼角的道道皺紋,這正是鐘錶歲月在他臉上刻出的時間線。他的聲音柔和平靜,將四十年的鐘表修復故事娓娓道來,只有展示視頻中古鐘錶滴答的運轉聲提醒著時代的更迭。觀眾們也都被這肅穆的鐘表聲感染,除了嘖嘖讚嘆,聽不到多餘的說話聲。

「老平房」一待四十年

坐在陌生的鏡頭前,王津尚有些不自在,時不時地看著助理說話。但提起故宮,王津就來勁。「故宮的開放區域我基本都走遍了。」他稍稍揚起頭,仿佛在比劃,「從午門往西走,快到角樓那段城牆,已經開放了,但我還沒有走過。」這段熟悉的道路,他已經走了四十一年。按他手中修復的時鐘來算,已經轉了近3萬圈。

每讓一隻故宮古鐘錶轉動,王津都要花費幾個月甚至一年的工夫。每天8時左右,王津會推著那輛1985年產的鳳凰牌老自行車來到鐘錶室,直到下午5時才下班。鐘錶室位於故宮「西三所」的文保科技部中。這裡原是失寵嬪妃的冷宮,王津稱為「老平房」。

60平方米的工作室裡,師傅、學徒各佔一角,「聽不到說話聲,基本沒什麼交流」。工作檯上是精細拆卸的鐘表零件,還有數件待修復的未拆鐘錶。王津手頭的功夫就在滴滴答答聲中打磨出來的。

從當學徒拿非文物練手,到能完整修複比較複雜的古鐘錶件,這一學習過程需要十年。現在,跟著王津的大徒弟亓浩楠,已待了14年。作為第三代修復師,王津已經修復了兩三百多件古鐘錶。

王津笑著談起一則趣事。「鐘錶館前有一位志願者在此工作了13年,我卻是前些日子才第一次見到」。在常人難以想像般枯燥的工作室修復日常中,王津卻品出了樂趣和新鮮。

王津在修復室。

花一年修「魔術人鍾」

故宮所藏多為明末清初西洋進貢給皇宮的大型精美鐘錶,進貢鐘錶功能十分複雜,外形精美。宮內甚至成立了專門的「做鍾處」,「有的從設計到最後成型甚至要花十幾年時間」,王津介紹說。

而完整地修復一座故宮收藏的古鐘錶,各項工序加起來有時多達上百道。在為待修復鐘錶除塵清洗後,需要充分分析鐘錶結構、傳動系統,再確定修補方案,一步步調試,最後組裝成型。每一步都需拍照記錄,就像「醫院記錄病人的傷情」。看見很破的鐘表,王津就想趕緊修好。「就像治病一樣,先搶救病危的。」

但他也有拿不準的時候,「不知道破損到什麼程度,不拆開看不見」。四十年來,王津每年平均只能修復三四座大型鐘錶。而修復時間最長的是「魔術人鍾」,一度讓他這個「魔術師」也犯難,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才「搞定」,「裡面幾乎都壞了」。

「魔術人鍾」一共有七套傳動裝置,總共一千多個零件,包括走時、音樂、鳥叫、開門等。最複雜的是聯動變魔術裝置。「每一套都有獨立的運轉模式,並通過一個連接在時間上聯動起來。門打開,魔術人開碗,出來什麼球,什麼情況下,碗打開,小鳥飛出來,都有順序,錯一個都不行。」

在沒有圖紙的情況下,王津一步步拆開零件,修復破損部件。最複雜的是調試,「看準了才敢下手」。有時候卡在某個步驟上,王津只好「在周邊走走,急也急不出來」。

鐘錶室還有放置了十年的老鐘錶,「天天擺著看,不知道怎麼下手」。修復了「魔術人鍾」後,王津覺得日後再修,底氣就足了。而在師父手上修過的「寫字人鍾」如今又面臨新一輪修復,再過兩年退休的王津覺得有些遺憾沒能修復「寫字人鍾」,「每座都不一樣,都有新鮮感,這個還沒有修過」。

王津在修復室。

幾代人的鬧鐘

王津的爺爺曾是故宮圖書館館長,少年時期,王津就每個月往故宮裡跑。1977年初中畢業後,王津也正式進入故宮工作。講座上,有觀眾問起傳統鐘錶的收藏價值,王津覺得有些「說不好」,他簡單地比較了現代鐘錶和傳統鐘錶在製作工藝、功能化、精準性上的區別。

王津講到這兒又突然想到家裡那個70歲的舊鬧鐘,他一下子興致來了。「這個鬧鐘還是我爸上學時用的,就一個普通的小鬧鐘,只能看時間。70年前的一個鬧鐘,被我修好了繼續在家裡用。」王津意味深長地說,「可能沒有什麼市場價值,卻有傳承價值。」

雖然平日接觸的是故宮最珍貴的鐘表,王津在鐘錶選用上卻沒什麼講究。「有時候我出去給家人買塊手錶,覺得結實耐用就可以了。」他手腕上戴的手錶掩在襯衫袖口中,不仔細看察覺不出來。一問,並不是什麼大品牌,「還是七八年前第一次去瑞士,買的紀念品」。

王津的妻子也在故宮工作,如今王津的兒子也繼承父業,成了頤和園的鐘表修復師。兩代人還在為中國的古鐘錶修復事業上緊發條繼續工作。

其實我也愛熱鬧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播出後,王津因溫文爾雅的形象一度被稱為「故宮男神」。無論是講座還是採訪,他的站姿、坐姿都十分筆直,儒雅中透著幾分匠人的韌勁、耐勁。相比過去四十年的默默無聞,被稱「男神」之後王津的心態和生活方式上都沒有變化,「唯一的變化是有人認識我了」。每場講座後,不少年輕人都等著和他籤名合影。而其實早在2011年,電視臺就曾播出故宮鐘錶的紀錄片,但這次的傳播和影響力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想。王津感嘆,「網絡還真是挺厲害」。

他還說起一件「挺厲害」的偶遇。「有次和家人去瑞士遊覽,碰到一個美國的小孩說,『我見過你,你是演員』。」把王津逗得樂了。

滑冰和遊泳是王津在故宮的兩大「業餘興趣」。過去他跟著五六十歲的老師傅,師傅慈眉善目,卻不愛說話,王津下班後就和文保科技部的其他年輕人四處轉悠,夏天遊泳,冬天滑冰,到周末王津都會去父母家一塊吃飯。

幾年前,他還和朋友一起去自駕遊歷了西藏。雪山前的王津,在寧靜之外,似乎也有一顆「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心。他最喜歡的熱鬧是和年輕人待在一起。成為「網紅」後,向他請求學藝的年輕人不少。鐘錶室在去年一下子加入了三位小年輕,小平房裡的鐘表修復事業正在「熱鬧」起來。

我們的新家

再過兩年就要退休的王津,這幾年看到了越來越多的變化。今年6月,故宮的「文物醫院」就要對公眾開放了,「都是現代化設備,有專門的檢測團隊」。鐘錶組也搬進了1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恆溫恆溼,防塵、密封好,亮度大」。王津一口氣說了幾個「非常好」。

三個新來的徒弟,最小的不到三十歲,其中一位還是海外留學放棄拿綠卡回來的博士,王津對這些徒弟讚不絕口,「理論水平很高,能介紹國外鐘錶和博物館的情況」。他希望明年還能再招一個。

跟這些年輕人交流,王津覺得「很開心」,但在功夫上,新進人員還是從鐘錶修復的基礎功開始重新學,「三五年基本能達到中級水平」。

他對這個逐漸壯大的家庭十分照顧。在科室幹部選拔中,王津推薦大徒弟亓浩楠為文保科技部副組長。他很清楚「未來需要這種高學歷有能力的年輕人,這樣鐘錶修復技藝才會有更好的發展」。

而王津在閒暇之餘,也會了解國外的最新方法和技術,「對傳統修復會有幫助的」。

從去年起,王津和亓浩楠還計劃每年出一本鐘錶圖冊,「過去沒有人做,去年我們出了英國鐘錶修復冊,今年爭取寫出瑞士鐘錶」。臨退休時,故宮還有三百多座鐘表沒有修完。退休後,王津將參加故宮返聘,擇一事,愛一行,做一生。

對話

年輕人關注 我很高興

廣州日報:修復好的古鐘錶能夠實現天天走時的功能嗎?

王津:天天走時代價太大了。天天走時的話鐘錶肯定會有磨損,有些鐘錶兩百多年了,發條老化,而且零件壞了不可修復,只能換新的,修來修去就幾乎變成新的了。我們現在會做些小視頻、照片等資料,不然下一代人可能就看不到了。

有些人提出仿製、複製演示品展示。但是複製十個、百個鐘錶的成本太高,有的大型鐘錶有一千幾百個零件,調試、設計、製作都太難了。

廣州日報:西方的鐘表修復技藝和故宮有什麼不同?我國在這方面的人才儲備如何?

王津:其實技術都差不多,目前的修復還是得靠人力。英國有幾千件鐘表藏品,但八九成是懷表。故宮是大型鐘錶比較多,都收放在地上和地下庫。好多人沒見過,以為我們只有幾百件藏品。

國際上收藏鐘錶的博物館不多。有修復師的更少,像俄羅斯的修復組,有六七個人,最小的修復師年紀跟我差不多。大英博物館,只有一個人負責維修鐘錶。每周上四天半班。他們更多的是做日常保養、清洗。我們現在有五個人,人才儲備還是很不錯的。

廣州日報:四十年做一件事,會不會覺得枯燥?

王津:看到鐘錶活起來是很高興的。有些鐘錶是孤品,有些鐘錶是一對,每一對都不一樣,修起來挺有新鮮感的,談不上枯燥。

廣州日報:在工作室待了幾十年,一下子受到很多關注,會不會有些不適應?

王津:一開始有點。紀錄片拍攝以來,我陸陸續續適應了三年。講座基本上在周末,沒有影響正常工作。重要的是年輕人感興趣。這些年輕人開始關注傳統文化,去參觀博物館,有些人會帶著孩子來參觀,我覺得這是很好的事情。

廣州日報:你覺得現代社會的工匠精神應該是怎樣的?

王津:還是要靜心做,喜歡做這一行。現在的年輕人都有壓力,但人的追求不一樣。追求住別墅的,在這一行做也待不住。現在的人才流動大,心不在這的話我們也不會強求。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逸男

圖/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

相關焦點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成為大家頂禮膜拜的對象。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喜提「故宮男神」稱號,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想去故宮拜師學藝。 8月30日,國家級非遺項目古鐘錶修復技藝第三代傳承人王津在成都參加活動,分享故宮修鐘錶的那些事兒。
  • 故宮鐘錶修復師王津:43年收了4個徒弟,都是紀錄片熱播之後收的
    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央視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熱播,讓文物修復師這個有點冷門的職業成為大家頂禮膜拜的對象。儒雅睿智的鐘表修復師王津喜提「故宮男神」稱號,吸引越來越多的網友想去故宮拜師學藝。
  • 世界讀書日,百度直播帶你看看不一樣的「故宮鐘錶男神」
    俗話說「成名要趁早」,然而古鐘錶修復技藝傳承人,被眾多網友親切地譽為「故宮男神」的王津,卻在年過半百時因為《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意外走紅。王津本人將自己的走紅歸結於:「打動觀眾的是文物」。愛一行,擇一事,鍾一生,修鐘錶這件事王津一幹就幹了40年,從稚氣未脫的16歲少年,到如今兩鬢髮偶有斑白,「喜歡就能幹一輩子」的初心未曾改變。在多年經手的文物裡,被提及最多的還是「變魔術人鍾」。「變魔術人鍾」被業界認為是「公認的、世界上最複雜的西洋鐘錶之一」,有七套傳動裝置,總共一千多個零件。
  • 「探秘聊城展區 感受非遺風採」道口鋪鐘錶:從古至今 記錄時光
    擔負這一重大使命的精密儀器——鐘錶,自然成了諸多中國匠人的心頭好,從古到今,總有人在這方器物上傾注心血。在我們聊城,就有一脈傳承至今的鑄銅藝人,醉心鐘錶,經年如一。高馬村的銅鑄雕刻技藝,傳到馬先明這裡已是第十七代。一顆匠心橫貫二十八年的歲月,撐起了琳琅滿目的鐘表殿堂。不諱偏居一隅,但願精益求精。將記者引進陳列室,馬先明的表情變得柔和起來。
  • 第九期(上):中國古代鐘錶
    今天我們聊一聊—— 中國古代鐘錶 小朱說書 | 第九期(上):中國古代鐘錶 小朱說書本期推薦
  • 《我在故宮修文物》:重新了解文物,感受「工匠精神」
    有一部紀錄片,便是記錄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它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度,向我們講述了故宮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鐘錶等國之瑰寶的修復過程,和殿堂裡的「大夫」將文物復活的「醫術」。
  • 小朱說書|第九期(上):中國古代鐘錶
    我是你的好朋友小朱,給您推薦幾本好書,聊聊中西方文化藝術珍藏。今天我們聊一聊——中國古代鐘錶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小朱說書 | 第九期(上):中國古代鐘錶小朱說書本期推薦我在故宮修鐘錶:瑞士鐘錶 | 手機淘寶:松蘭鋪子我在故宮修鐘錶:瑞士鐘錶 王津和亓昊楠師徒親筆籤名本期推薦:《我在故宮修鐘錶:瑞士鐘錶》王津和亓昊楠師徒親筆籤名版推薦理由
  • 極致的邊界:有感於故宮六百年|天同文化
    時至今日,漫步這宮牆裡,你會驚訝於故宮的生命力,它幾乎完整地復原了明清時期的宮廷風貌,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仿佛讓你置身數百年前的歲月滄桑,訴說著激蕩迴腸的歷史故事。這一切,都得益於六百年間精益求精、歷久彌新的「匠人精神」,無數「擇一事、終一生」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擴展著極致的邊界,並不斷賦予其全新的內涵。
  • 《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躬身入局,喧囂世界堅守「匠心」
    2016年是故宮博物館建院90周年,為了紀念這個特殊的日子,央視拍攝了一組《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沒想到播出僅很短一段時間這部紀錄片就在網絡上爆紅,「工匠精神」一詞也隨之迅速走紅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該片記錄了故宮中稀世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們在日復一日工作中的心路歷程。
  • 匠心對話:時代之和,故宮工匠精神新老傳承
    剛剛我的主持詞裡面是網易小夥伴們寫的,一定是大家所有人對你們的稱呼——「故宮男神」。 說到故宮的文物修復師,通過《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紀錄片,大家對於這個職業特別喜愛,也特別嚮往。我在一些論壇上看《我在故宮修文物》紀錄片的時候,看到一些彈幕,很多人也想做故宮文物修復師,想問一下王津老師,成為一個故宮文物修復師有哪些要求?
  • 大叔蝸居15平小店修鐘錶40年,店內古董鐘錶可開「私人博物館」
    「我有一個小目標,3年後開一個民間版的「故宮鐘錶館」,許琪邊埋頭修鐘錶,邊說著自己的願望。鐘錶維修在上世紀70、80年代曾經是一門熱門行當,鐘錶維修店也遍布大街小巷,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這一行越來越萎縮,從事這行的人也越來越少。
  • 瀋陽故宮開展古鐘錶修復展示體驗活動
    新華社瀋陽11月4日電(記者趙洪南)修復師屏氣凝神,敲敲打打,粘粘補補,時間仿佛被他鑲嵌進正在修復的鐘表裡……一場古鐘錶修復技藝展示活動近日在瀋陽故宮西朝房上演,觀眾在故宮博物院古鐘錶修復師的指導下體驗這項古老的技藝。
  • 致敬匠人精神——觀《我在故宮修文物》有感
    他們修的是淹沒在塵埃裡的那些人和事,讓現在人感知,讓後來人瞻仰,這就是他們使命,當塵封的文物重新煥發奪目光彩之時,不應忘記那些平凡而偉大的匠人所為之付出的艱辛。一群在故宮修文物的人,日子是什麼樣的?紀錄片中修鐘錶的王師傅,氣質儒雅溫和,帶著徒弟修宮廷鐘錶,看似枯燥,就是一個個零件打磨而已,把小部件一點點修復到原位,全是精細活兒。
  • 蘇州市福建商會副會長何崇林——擇一事而鍾一業
    28年的時間,何崇林見證了鐘錶技術的不斷革新,鐘錶也見證了何崇林從1.2米的小櫃檯發展到如今在江浙滬皖擁有「逸佳和鐘錶」直營門店100多家。近年來,又開設了線上天貓、京東逸佳和官方旗艦店,服務網絡覆蓋全國。擇一事而鍾一業,何崇林做到了,並且做好了!愛拼才會贏何崇林,1973年出生於福建的一個普通家庭。
  • 一生「鍾」情,郴州鐘錶維修師拯救時光42年
    圖/文 賀茂峰 6月14日,鐘錶修理匠金大晴正在給顧客修表,今年61歲的他已經從事這行42年,修過的鐘表數以萬計,被譽為拯救時光的「鐘錶醫生」。 金大晴是郴州市蘇仙區人,19歲就招工進了郴州市鐘錶,學習修理鐘錶,2001年從企業下崗,2007年買斷工齡。之後到各縣市區鄉鎮流動擺攤修表。2016年固定在郴州市區設攤。 金大晴的修表攤在臨街的一個小角落,約兩個平方米的面積看起來不是很起眼,但每天從攤前經過的人不少。
  • 民間玩西洋鏡,故宮裡玩的是西洋鐘錶
    故宮鐘錶館設在景運門外的奉先殿內,共展出十八世紀中外製造的各式鐘錶123件。清乾隆年間宮廷中已經大量使用以發條為動力的機械鐘錶。清宮收藏的各式鐘錶主要是乾隆和嘉慶年間在廣州、蘇州和宮內做鍾處製造,部分是英、法、瑞士等國出產。
  • 故宮收藏的這些鐘錶,件件都是絕世珍品!
    銅鍍金嵌琺瑯亭式鍾清朝宮廷鐘錶藝術清朝皇帝們對鐘錶這一藝術品的收藏十分痴迷,他們想方設法收集各種各樣的珍奇鐘錶,賞玩鐘錶成為皇室成員的一種時尚按照不同的生產地,當時的鐘表可歸為三類:一、國外的鐘表。以英國產品居多,亦有法國、瑞士等其它西方國家的,主要由粵海關監督從洋商手中購置,貢入皇宮。歐洲國家的鐘表都具有明顯的風格特點。英國鐘的造型簡潔、端莊,給人感覺有貴氣,而法國鍾具有很強的藝術性。
  • 他修鐘錶有「硬功」!韓雲正一家四代人傳承維修鐘錶手藝
    二伯父韓銀師當年搞得修表車床在濟南是一絕,大伯和四叔都去當了兵,父親和二伯則繼承鐘錶修理手藝,公私合營後成為表廠工人。當時的濟南表廠主要是維修,另外還生產過東方紅懷表,後來生產過春燕手錶,但產量都不大。濟南表廠在市區共有8個門店,開始賣的大都是上海、天津和北京產的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塊手錶要賣100多塊錢。一般人買塊表要積攢半年多的工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