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源自「胡床」

2021-02-23 咬文嚼字

「椅子」在我國是一種傳統坐具,但這種坐具,卻是由北方遊牧民族的「胡床」演變而來,並非漢族原創。

我國早期沒有椅子一類高足坐具,人們都席地而坐,坐具就是一張坐席,一般由蒲草或藺草編成,薄薄的一層,鋪墊在身體下面。人們最初就坐在這張席上。而其時所謂的「坐」就是跪坐:屈足向後,膝蓋抵住坐席,大腿壓著小腿,臀部壓在腳跟上。這就是我們早期的坐姿。後來北方胡人入侵,他們的一些坐具由騎馬而發明,也隨之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坐姿由此發生了變化。

胡人的坐具稱「胡床」,形制很小,床面只能坐一人,並且是張開兩腿跨坐,也叫「據」,就是我們現在的垂足而坐。坐具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人們的起居,因為垂足坐比跪坐舒適且方便,有人於是也開始用胡床了。

「胡床」是遊牧民族為便於攜帶而創製的一種高足坐具,和我國所習用的「安身之幾坐」(《說文》)的「床」不是一個概念,所以時人加一「胡」字以示區別。但胡床這種來自西北遊牧民族的新型坐具,卻就此改變了人們原先的坐姿乃至生活習慣,被認為是對我國後世家具產生最大影響的一種。如果沒有胡床,或許不會有今天的椅子。

關於「胡床」的形制和結構,宋人陶穀在《清異錄·陳設門》中有個說明:「胡床施轉關以交足,穿綆絛以容坐,轉縮須臾,重不數斤。」這是說胡床是一種可以隨意摺疊起來的輕便坐具,四個腳兩兩交叉,形似如今的馬扎,床面兩根橫木用繩帶繃成,分量輕,便於攜帶。因為床面是用繩帶繃扎,所以也叫「繩床」。又因為四個腳兩兩交叉,隋時又曾改稱「交床」。宋人程大昌《演繁露》卷一四說:「今之交床,制本自虜來,始名胡床,隋高祖意在忌胡,器物涉胡名者鹹令改之,乃改交床。」隋文帝楊堅忌諱「胡」字,所以「胡床」按其形制又改稱了「交床」。

據《續漢書·五行志》「(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的記載,胡床應該是在公元2世紀也就是東漢末年才開始引入我國的,以後便屢見記載,如《三國志·魏志·武帝紀》注引《曹瞞傳》「公將過河,前隊適渡,超等奄至,公猶坐胡床不起」,《世說新語·容止》「(庾亮)因便據胡床與諸人詠謔」,《世說新語·簡傲》「(王恬)據胡床在中庭曬發」,《南唐書·劉仁瞻傳》「世宗在城下,據胡床督攻城」,等等。胡床最初多為將軍出徵隨帶或有權勢者居家所用,大概在唐以後逐漸多了起來。唐朝時長安有很多胡人,因而胡風盛極一時,有胡騎、胡妝、胡樂、胡舞、胡服、胡食,還有胡姬酒肆,乃至胡人美食街。《舊唐書·輿服志》說「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可見其時長安城的胡風之盛。李白詩中多有寫胡姬的,如「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前有一尊酒行》);也有寫胡床的,如「去時無一物,東壁掛胡床」(《寄上吳王三首》)。在盛行胡風的唐代,用胡床應該已經比較普遍了。

胡床中有一種「倚床」,有背可以靠倚,唐以後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更為舒適的坐具,就是椅子。椅子最初叫「倚子」,「椅」原是諧音「倚」的俗字。《正字通·木部》:「椅,坐具後有倚者,今俗呼椅子。」《中華大字典》在此釋義後有一段按語說:「按《通雅》云:倚卓之名,見於唐宋,而小說中有椅桌字,但當用倚卓。然考朱子家禮載用器具,有卓子交椅,亦以椅為之,是不得斥為俗也。」看來如今的規範字「椅」,在清末民初還有人斥之為俗字。

椅子就是有靠背的坐具。因為多為木質,所以字從「木」作「椅」。除了木質之外,椅子還有藤、蒲、竹等多種材質。《唐語林》卷六寫七十五歲的顏魯公,奉使李希烈之前,為表示自己「氣力壯健」而「立兩藤倚子相背,以兩手握其倚處,懸足點空」,說的就是一種藤製的有靠背的椅子。

椅最初只是背面有「靠」,時稱「校(jiào)椅」,也就是「交椅」,《水滸傳》中多見,如「只見林衝雙眉剔起,兩眼圓睜,坐在交椅上大喝道」(十八回)。「交椅」是由隋時改稱的「交床」演變而來,因為「交床」最初多為將領出徵時攜帶,演變為「交椅」之後,就成了權力的一種象徵,被借來表示座次,如「眾人扶晁天王,去正中第一位交椅上坐定」(十八回),「(宋江)居中正面坐了第一把交椅」(五十九回)。「交椅」之被借指權位的座次,後來成了非常普遍的一種借喻手法。而這種借喻義,是原「交床」或「胡床」所沒有的。

《漢語大詞典》釋「交椅」為:「坐具。腿交叉,有靠背,能摺疊。古時稱『胡床』、『交床』,後世稱『太師椅』。」

所說「後世稱『太師椅』」或有可商。因為「太師椅」原是「交椅」的改制,兩者有所不同。宋人張端義《貴耳集》卷下說「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來只有栲栳樣」。「栲栳」是一種柳條編成的盛物器具,那麼所謂「栲栳樣」,可能就是一種三面圈圍起來的胡床,只是圈圍得比較低,尤其是靠背還不能託住頭部。所以當時「京尹吳淵」,為「奉承時相」秦檜,就特地讓工匠在交椅靠背上添了「荷葉託首(荷葉狀頭託)」而「號太師樣(秦檜曾官太師)」。張端義說「今改為太師樣,非古制也」。這是說「太師樣」和原來的「交椅」是不同的。由交椅改制而來的「太師樣」,就是後來所說「太師椅」的前身。

明人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十六「物帶人號」條說,「古來用物,至今猶系其人」而「流傳後世者」,「無如蘇子瞻、秦會之二人為著。如胡床之有靠背者,名東坡椅」,「椅之桮(杯)棬聯前者,名太師椅」。「東坡椅」就是「交椅」;「桮棬聯前者」就是三面圈圍起來的宋人所說的「太師樣」,明人稱之為「太師椅」。但明代的太師椅,在形制上比宋代的太師樣要寬舒得多,有了比較高的靠背和扶手,和其前身宋代的太師樣又不完全一樣了。所以,不能籠統地說交椅或交床,「後世稱『太師椅』」。兩者是有所不同的。

交椅雖說在唐代已經比較流行,但一直到宋代,卻還不是人人都可以坐。女性,尤其是士大夫家的女性,一般不被允許。陸遊《老學庵筆記》卷四說:「徐敦立言:往時士大夫家,婦女坐椅子、兀子,則人皆譏笑其無法度。」「兀子」也作「杌子」,是沒有靠背的坐具,就是現在所說的「凳子」。宋朝時椅子和兀子的使用已經更普遍了,士大夫家的婦女卻還是不被允許坐。原因就在椅子無法跪坐,只能垂足,而垂足的坐姿有點類似箕踞。箕踞在男子或可視為一種傲慢或隨意,在女子就是不雅,被視為不合禮儀缺少教養。當然,這只是士大夫家的婦女有此約束,民間一般家庭,恐怕沒有那麼多講究,婦女坐椅子或兀子,應該也很普遍了。

相關焦點

  • 椅子:從「胡床」說起
    畫中四位賢者都是席地而坐)西域傳來的「胡床」中國早期,古人都是席地而坐的,那時候沒有椅子,人們在地上鋪蓆子,跪坐在蓆子上。漢魏時期,從西域傳來了一種叫「胡床」的坐具。這種坐具形如馬扎,它改變了古人席地而坐的習慣,使人能夠垂足而坐。胡床最早起源於古埃及。早在4000多年前的古王國時期,古埃及人就已經開始使用這種坐具。
  • 椅子的由來:胡床到唐朝發展成有靠背、扶手的器物
    椅子原名叫「胡床」,有人說,李白《靜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指的就是胡床。其實不然,唐代是跪坐、盤腿坐與垂足坐並行的時代,其中最為特殊的一類就是「床」。但是,唯獨「胡床」是不包含在其中的。換句話來說,就是假如唐朝的人要說「胡床」,也不會單獨以一個「床」字來代表它。那麼,胡床它有什麼特殊之處呢?椅子為什麼叫「胡床」?它又有怎樣的發展歷史呢?很久以前,人們是席地而坐,因為那時是沒有椅子的。《詩經》有「其桐其椅」,「椅」即「梓」,是一種樹木的名稱。其實椅子的形象來源於漢魏時傳入北方的胡床。
  • 胡床的出現與古人坐姿的改變,古代竟沒有椅子,原來是這樣「坐」
    胡床的出現與古人坐姿的改變,古代竟沒有椅子,原來是這樣「坐」當我們生活在每天可以看電視,可以玩手機,可以享受高貴的生活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過古代人是怎麼樣的啊,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啊!我們現在走在大街上隨處都能看到椅子什麼的,但是有沒有想過椅子是怎麼來的啊!
  • 趣說椅子:從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一口氣看懂椅子的發展史!
    東漢末年,北方遊牧民族的坐具開始傳入中原地區,胡床由此而來,光看其形貌,酷似今日方便攜帶的「馬扎」,但在當時「席地而坐」的風俗下,高足坐具實則是一種很大的改革,可以說,胡床奠定了如今的椅凳形象。儘管當時的坐具已具備了椅子、凳子的形狀,但因其時沒有椅、凳的稱謂,人們還習慣稱之為「胡床」,在寺廟內,常用於坐禪,故又稱禪床。因此,論及椅、凳的起源,必須從漢時的胡床談起。
  • 科普:椅子的發展歷程,你知道多少?
    這也是有形象記載的最早的椅子。現今主流的觀點是椅子是從古埃及發源的,4600年前,古埃及的古國王時期出現了摺疊板凳(即胡床)和高腳桌子,古埃及新國王時期約3000年前,出現椅子。至於原因一是由於埃及熱帶地區,炎熱少雨,不能席地而坐,都是高足而坐。二則是象徵地位高貴。
  • 歷史的痕跡:椅子的發展歷程,你知道多少?
    這也是有形象記載的最早的椅子。 現今主流的觀點是椅子是從古埃及發源的,4600年前,古埃及的古國王時期出現了摺疊板凳(即胡床)和高腳桌子,古埃及新國王時期約3000年前,出現椅子。至於原因一是由於埃及熱帶地區,炎熱少雨,不能席地而坐,都是高足而坐。二則是象徵地位高貴。
  • 改變古人席地而坐的家具——胡床
    胡床並不是「床」,而是古代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即簡便坐具摺疊凳,俗稱為「馬扎」,也稱「交床」「交椅」「繩床」。胡床功能類似小板凳,人所坐的面不是木板,一般是用可卷折的布或類似物,兩邊腿可合起來。胡床最早出現在西漢初期,晉幹寶《搜神記》記載:「胡床、貊槃, 貴翟之器也;羌煮、貊炙, 翟之食也。
  • 椅子進化史:從席地而坐到智能休閒健康椅
    這與我們所想像中的坐具「椅子」相去甚遠。  其實,在中國古代,人們最開始是沒有椅子可坐的,都是席地而坐。所謂的席地而坐,就是在地上鋪上筵,再在筵上墊上席,人們就跪坐在蓆子上。席地而坐  直到東漢初年,胡床由西域少數名族傳入中原,這時才有了椅子的形象。儘管當時「胡床」已經具備了椅子、凳子的形狀,但並沒有椅或者凳的稱謂。
  • 文化史上的椅子
    有關「椅子」的「椅」字,如果解釋得好,就符合陳寅恪先生說的這個道理。 「椅子」是坐具,這是常識。但有人對你說,在南北朝以前,我們漢人家庭裡沒有桌、椅、凳這類家具,你會怎麼想?你可能會去查字典辭書,而權威的工具書告訴你,「椅」字著錄「坐具」義項的最早字典,是明代末年張自烈編的《正字通》:「椅,坐具後有倚者。」
  • 這五種常見中式椅子,你知道幾種?
    擁有一把舒適的椅子,不僅對健康有益,更能提升生活品質感。 漢代之前,「坐」是一件相當嚴肅的事情,還沒有椅子之前,先人講究「席地而坐」跪坐於席上,能擁有舒適的坐具,是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
  • 從《清明上河圖》上看北宋的椅子
    不過那女人似乎坐在長凳上,重點來了,本文重點說的就是椅子。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為宋朝是中國人坐姿的轉折期。在唐宋之前,古人是席地而坐的,即使貴為天子,也是雙膝著地,跪坐在草蓆上。因此有席位、主席、列席等說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已經出現了胡床,這是一種可以摺疊的輕便坐具,雙腿垂地而坐。
  • 唐朝旅行指南之家具篇:這裡是個有椅子的時代,不用蹲地上
    導語:雖然人們習慣跪坐,但大唐確實已經有了可以讓人們坐下來的家具,比如椅子和凳子,所以如果你實在不喜歡跪坐,是可以適當坐坐凳子或椅子的。當然,椅子此時還沒有被廣泛應用,當你到鄰居或朋友家做客的時候,最好還是選擇跪坐,如果主人拿出凳子或椅子邀請你坐,再坐也不遲。
  • 風靡官場、逍遙民間,說這把椅子坐擁天下真的實至名歸!
    「閒倚胡床,庾公樓外峰千朵,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這是蘇軾的《點絳唇·閒倚胡床》。這裡的胡床,指的就是交椅。交椅起源於古代的馬扎。在漢魏以前還沒有椅子這類家具,人們都是席地而坐。漢靈帝時,北方傳入了一種繩床,上面的繩雙足交叉可以摺疊,猶如現代的馬扎,這種繩床後來也叫「胡床」。在隋時因為忌諱「胡」字,人們根據這種椅子「雙腳交叉」的特點,稱其為「交床」,後到南宋時期高足家具的興起,才發展成交椅。交椅可摺疊,攜帶非常方便,常在行軍打仗、打獵時供地位高者使用,所以也有「行椅」和「獵椅」的別稱。
  • 吃貨,不一定真了解「吃文化」,甚至不一定了解屁股下的那把椅子
    但是,在這香氣瀰漫的氛圍下,估計很少有人會想到,在中國,這種大家坐在椅子上,圍著一張桌子大快朵頤的場景,其實是從宋朝才形成風氣,並延續至今。在宋朝之前,人們是「跪著」吃飯的!用專業詞來說,叫做「跽坐」。對!你說的沒錯,在韓國、日本影視劇中看到的,就是這種坐法。
  • 屁股下的這把椅子。買對了,對身體好;買錯了,可麻煩
    家居椅子講了這麼多,各位裝修業主們,你們發現沒有。在家具家電選購當中,我們往往遺忘了「椅子」。椅子作為我們生活的伴侶,歷史悠久,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們本文既然是普及椅子的知識,那就要讓各位家長業主知道椅子的由來。
  • 它改變了中國文化——椅子
    一, 前椅子時代椅子,一種用來坐的平常不過再平常的家具,一般包括一個座位,一個椅背是腳物家具的一種。在宋朝以前,中國人更習慣席地而坐,但是這種「坐」並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坐」,更接近與「跪」這與當今日本韓國的習俗是一致的,而我們的祖先在一千多年前拋棄了這種束縛人的坐法,引進胡人的坐法,並形成今天椅子的雛形。
  • 家具發展史之椅子的世界
  • 你家的椅子或許是藝術品!
    古人席地而坐,自從智慧的唐代人為胡床加上了靠背,椅子才宣告誕生。從造型、材質到功能排放,椅子不僅是地位與身份的象徵,更反映了觀念與技術的進步。 由胡床演變而來的中國古代椅子,明代 當《權力的遊戲》中七大家族為了一把萬人之上的「鐵王座」爭得頭破血流時,或許怎麼也沒料想到百年後世界的巨變
  • 椅子又是什麼時候出現
    古時候在椅子還沒有普及的時候,古人時常也是跪坐著的。 我們看一下以秦漢為背景的電視劇就能夠看到演員們通常都是跪坐著的。而相信大家看到時候都會很驚奇,古時候的人腿都是鐵做的嗎?怎麼跪這麼久都不會麻的呢?現代了別說這麼久了,跪十幾分鐘都已經麻得動不了了。
  • 椅子的種類及發展歷史
    椅子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在那時就已經有了椅子的出現,隨著時間的發展,椅子的種類變得越來越多。有些消費者很好奇椅子的種類有哪些?椅子到現在又經歷了哪些變化?下面就讓勝芳在線的小編帶您來了解一下椅子的種類及發展歷史,以便您有個參考。希望本篇文章能夠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