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椅,在出土的3000多年前的圖坦卡蒙陵寢壁畫中可以看到,原型在羅浮宮。這也是有形象記載的最早的椅子。
現今主流的觀點是椅子是從古埃及發源的,4600年前,古埃及的古國王時期出現了摺疊板凳(即胡床)和高腳桌子,古埃及新國王時期約3000年前,出現椅子。至於原因一是由於埃及熱帶地區,炎熱少雨,不能席地而坐,都是高足而坐。二則是象徵地位高貴。
而椅子傳入中國則是有著較為曲折的歷程。
首先是古埃及佔領了西亞,把椅子和胡床帶到了西亞;然後又是西亞打到了希臘,把椅子和胡床推廣到了歐洲;接著又是歐洲打到了中亞,將椅子和胡床帶到了中亞;然後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把胡床帶到了西漢北伐少數遊牧民族(胡);然後漢靈帝推廣胡服,胡床。這樣,椅子的原型「胡床」才得以在中國出現。
據文獻記載,「椅子」這一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之前一直是稱為「胡床」。胡床在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使用較廣,但不是人人都能用的,只有位高權重的人才能使用,在當時,「胡床」可是高級家居品。
到了唐代,「胡床」有了靠背,這也被第一次記載為椅子,唐代以後,椅子的使用開始普及,椅子的名稱也流行開來。
唐代以前的「椅」字還有一種解釋,作「車旁」講,即車的圍欄。其作用是人乘車時有所依靠。後來的椅子,其形式是在四足支撐的平臺上安裝圍欄,這也是受車旁圍欄的啟發,故沿用其名而稱這種坐具為「椅子」了。
五代至宋,高型坐具空前普及,椅子的形式也多了起來,出現靠背椅、扶手椅、圈椅等。同時根據尊卑等級的不同,椅子的形制、質料和功能也有所區別。到了明清,椅子的製作水平日愈提高,樣式也更加精良,椅子的發展到達了鼎峰。
事實上,現代流行的椅子樣式多為明清時的款式,典型的就是圈椅。
圈椅起源於宋代,圈椅最明顯的就是圈背連著扶手,這也是圈椅名稱的由來。圈椅最大的特點就是人在坐靠時,人的背部肩膀到手臂,都順著圈椅的弧形背部,十分舒適,因此受到人們的追捧。
在明清時期,人們對原本簡約的圈椅做了修改,給予圈椅背部以繁美的雕紋,精緻的木刻,賦予圈椅奢華之氣。直到今天,圈椅依舊是人們家居裝修選購椅子的一大選擇。
椅子的流行不止改變了人們的坐姿,還對房屋內部風格產生了較大影響。
以前人們坐姿低矮,窗戶的位置也相應較矮,以使坐著的人們能看到窗外的風景,椅子的出現使窗戶的位置明顯升高了。
傳統的坐禮要求房間的中間儘量要空闊,作為人們席地而坐之用。椅子出現後,人們就不需要為席地而坐預留太大的空間,家具的數量也因此增加起來。
人們坐姿的升高,自然而然一些高足家具就陸續開始流行,桌子也就應運而生,逐漸成為我國最主要的吃飯、看書的家具。而高足家具的出現,又引起了茶具、碗碟等等生活用品的一連串改變。
休閒椅子和高足桌子的出現,奠定了圍坐吃飯的物質基礎,人們逐漸開始圍坐在一張桌子旁吃飯,直到家用餐桌出現,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已成了習俗,分餐制也順應的變成了合餐制。
本文由書白餘生結合歷史文獻及網絡資料所寫,因個人經歷有限,若有不實之處,請聯繫本人更改,謝謝!若有轉發請註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