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於俗語並不陌生,生活中甚至能說上兩句,比如俗語「不吃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意思是說,年輕人多聽取些老人的建議總是沒錯的,畢竟其經歷豐富,見多識廣。
再比如俗語「逢人減歲,遇物加錢」,說的就是為人處世之道,其意是說遇到面相與年齡不符之人,可以迎合別人說出讓人高興舒心之話,當別人在自己面前討論物品的價格,可以稍稍抬高價格,讓別人以為自己買的很值很有眼光。
當然!生活當中很多俗語大家聽到之時,大多只停留在表面的意思,根本沒有深究這些俗語的道理,就比如這句俗語「居在麻雀屋,棟梁輩輩出」,那麼這句俗話是啥意思?其背後又蘊藏著什麼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想要理解這句話是啥意思,必然要知道句中的「麻雀屋」是指啥!這裡的麻雀屋並不是指麻雀居住的巢穴,而是指貧苦人家所居房屋。
在過去由於生活水平有限,人們多以耕田種地來養家為主,而且這些土地大多還掌握在有錢有勢的地主手中,每年所收糧食,都相當於給地主做工上繳,剩餘的根本就是勉強的供給家人生活,從而沒有多餘糧食賣錢豐富自家的生活水平,再加上古代兵荒馬亂,民間百姓能夠住上幾間像樣的房子都是極為不易的,所以官宦眼中貧苦百姓所居之地,就是「麻雀屋」。
民間有句話叫做「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家境貧寒之居所,並不代表其環境髒亂,其實房間內所擁有家居都有,但是與家境殷實的官宦之家根本不能相比的,但是有些生在貧寒之家的人,家境越貧苦,其鬥志理想也越遠大,所以小小的「麻雀屋」,也是外出打拼之人的動力。
其實在古代考取功名並不容易,特別是對於家境貧寒門戶來說,本來三餐能夠吃飽都不是一件太過容易之事。想要讀書,資源也是大大的有限制的,特別是教書育人的老師都難找,往往十裡八村才能找到一個老秀才教導民間的學子讀書,可想而知有多難。
而對於在這樣的環境當中能夠出現一個為國家所用的棟梁之材,絕對是外人所羨慕和驚嘆的,所以「居在麻雀屋,棟梁輩輩出」的說法,是古人有心而發的讚美驚嘆之詞!
還有就是寒門學子,從小比較獨立,能吃苦耐勞,卻不缺鴻鵠之志,受古代先賢的影響,貧寒之家學子,更努力更奮進,因為他們知道改變命運的方法,就是通過知識踏入仕途之路,為自己的家庭父母爭光,所以他們不貪圖安逸,鑿壁借光也要完成自己的學業,所以這樣的貧寒人家必然能出「棟梁之材」,儘管過程比較艱辛。
難道只有「麻雀屋」的寒門之家才能出棟梁嗎?當然不是!富有的官宦之家,也是大有可能再次出現棟梁之材的,當然!這要建立在一個有規矩、懂教育、重德行的門戶之家才行,才有可能出現棟梁之材。反之,如果一個官宦之家,不重家風、不守規矩、不重德行,根本教導不出來為國家所用的「棟梁之材」,而且這樣門戶出身的子弟,多是好高騖遠、恃才傲物、目中無人之人,日後也會成為社會中的敗類,這樣的家族也不會長久的昌盛下去。其實在作者看來!這句俗語有一定的道理!當然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看法也會有所不同而已!但是不可否認,窮人家的孩子雖然在資源上相比與家境殷實的門戶子弟來說有巨大的差距,但是就因為這樣環境而造就了許多從「麻雀屋」內走出的棟梁之材。因為身處貧寒家境之人,更懂得珍惜某些東西的來之不易,明白什麼應該做!什麼不該做!這顯然就是一個男人,一個大志向者應該有的精神!所以麻雀屋內出棟梁,也算屬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