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新晉諾獎得主賽門扎:對未來癌症治療充滿信心

2021-02-15 縱相新聞

絕大多數生物都需要氧氣來將食物轉化為有效的能量,這幾乎已經成為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對氧氣的基本認知。但是,生物體內的細胞如何適應氧含量的變化曾經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

而今年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格雷格·賽門扎(Gregg L. Semenza)與其他兩位科學家的發現,開創性地揭示了人體內部的氧氣調解機制——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之一。

賽門扎的研究在醫學界是顛覆性的:低氧及氧化應激反應包含著許多病理基礎,這為醫學界理解癌症、貧血、盲眼病、糖尿病、冠心病等諸多疾病鋪開了一條新的道路。

在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賽門扎也來到了現場,他與東方網·縱相新聞聊了聊自己的得獎故事。

新晉諾獎得主格雷格·賽門扎(左)(圖/縱相新聞)

諾獎委員會遠在瑞典,比美國東部時間快5小時,賽門扎家的電話鈴響起時是周一凌晨4點。

「我在沉睡中被驚醒了。」賽門扎說道。事實上,他錯過了第一通電話,並決定再回床上睡一會兒。幾分鐘後,組委會的第二通電話就打來了。

實驗室慶祝賽門扎獲諾獎(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獲知得獎消息的第一時間,賽門扎打給了住在紐約州塔裡敦的母親。

賽門扎今年63歲,從小在塔裡敦長大,他將自己對於科學的興趣歸功於中學生物教師。

「我的高中生物老師蘿絲·尼爾森博士給了我真正的啟發。她教會我們的不僅是生物本身的知識,以及發現新大陸的興奮。」賽門扎說,「她讓科學變得生動。」

1986年,賽門扎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後,並在那裡建立了一個獨立研究小組,1999年留任成為該校教授至今。而現如今,他已在細胞氧感機制的研究中深耕了30年。

賽門扎在2019年被授予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他說,一切都始於一個已經被明確定義的問題:人體如何控制紅血細胞的生長?

「現在我們知道,這些都源於缺氧環境下的適應機制。」

每個新年,醫學界神刊《CA:臨床醫生癌症雜誌》都會刊登一組癌症統計數據,在2016年,來自中國的數據首次登上這本雜誌,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癌症的演變趨勢。

據這組數據統計,在中國,每天有超過1萬人被診斷為癌症,每分鐘就有5個人死於病痛。癌症在中國已逐漸成為各類疾病的殺手之王,儘管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有上升趨勢,但相較日本、韓國、美國等國仍有較大差距。

在一般的腫瘤學認知中,癌細胞變異的鑑定是靶向治療的關鍵因素。但賽門扎和他的團隊卻有著不同的觀點。他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他們將關注點放在腫瘤內部的獨特微觀環境上,以及該環境對於癌細胞的影響。

「我們相信,癌細胞中最重要的影響因子並沒有變異,因為它們的行為受(腫瘤內部)微觀環境的影響。」賽門扎說道。

賽門扎在辦公室內(圖/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在癌症晚期,這些細胞被暴露在極度低氧的環境中,導致了缺氧誘導因子(HIF)的出現,加速了癌細胞的入侵、轉移,人體免疫脫逃,進而對化療產生耐藥性。

這個發現在醫學上是一項重大的突破。賽門扎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他知道,中國的肝癌和肺癌患者比例較高,而他現在的實驗正致力於治療肝癌。

賽門扎的團隊在部分動物模型上已進行試驗,瞄準這些癌細胞中的缺氧誘導因子,並抑制其生長。在實驗中,患有肝癌和乳腺癌的小白鼠對於免疫療法都有較為良性的反應,三陰性乳腺癌原位模型中原發腫瘤的生長和轉移或得到抑制。

「我對於癌症未來的治療充滿信心。」賽門扎說。

相關焦點

  • 新晉諾獎得主威廉•凱林獲獎後揮舞雙拳歡呼雀躍
    醫學博士威廉·凱林榮獲2019年諾貝爾獎 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院和布萊根婦女醫院的醫學博士威廉·凱林被評為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該獎項由諾貝爾基金會管理,每年頒發一次,以表彰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傑出發現。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1期:新晉諾獎得主開發5分鐘新冠檢測方法...
    新晉諾獎得主團隊開發5分鐘檢測新冠方法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之一Jennifer Doudna博士率領的團隊和她的合作夥伴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上發布了一篇論文,基於CRISPR-Cas13a技術開發了一種新型新冠病毒檢測。這款檢測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不需要對病毒RNA使用RT-PCR進行擴增,可以直接定量檢測樣本中的病毒RNA水平。
  •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原標題: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張唯 張若婷
  • 諾獎得主有話說
    就在大家信心百倍認為肝炎問題已經基本被人類熟知並且可以得到治療的時候,新的問題出現了。阿爾特發現,大多數輸血後引起的肝炎,既不是由A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也不是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他進一步通過對黑猩猩的實驗,證明了導致這種肝炎的病毒是一種新型病毒——C型肝炎病毒,經由血液接觸而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C肝疫苗、HIV疫苗與流感病毒疫苗,被認為是疫苗開發失敗的三大典型。
  •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諾獎新得主塞門薩上海講解:缺氧誘導因子如何影響癌症心血管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張唯 張若婷 2019-10-29 11:39 來源:澎湃新聞
  • 對話諾獎得主涉嫌學術不端揭露者:造假導致的不信任對誠實的中國...
    2020 年度諾獎盛宴剛過,就有諾獎得主陷入爭議。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截止 10 月 16 日有 32 篇論文被指存在問題。在這些論文中,塞門扎都是通訊作者,因此對論文負有最終責任。巧合的是,北京時間 10 月 18 日,塞門扎正在參加中國的一場科學家峰會。
  • 直擊諾獎 | 歷年諾獎得主帶你親歷最強大腦的頂級書單
    北京時間10月12日下午,202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正式揭曉!據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消息,保羅·米爾格羅姆(Paul R. Milgrom)和羅伯特·B·威爾遜(Robert B.Wilson)被授予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其原因是改進了拍賣理論和新拍賣形式的發明。
  • 日本諾獎得主:用LED技術治療皮膚病
    點擊查看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諾貝爾物理學獎於當地時間7日揭曉,赤崎勇(Isamu Akasaki)、天野浩(Hiroshi Amano)和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獲獎。
  • 諾獎風向標來了,這位得主卻說「我的研究大多進了垃圾桶」
    由於該獎啟動五年來,共有五位得主在隨後兩年就斬獲諾貝爾獎,因此該獎也成為媒體口中新晉的「諾貝爾獎風向標」。今年的得主為1998年沃爾夫物理學獎得主、英國布裡斯託大學教授麥可·貝裡(Michael Berry),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查爾斯·凱恩(Charles L. Kane),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
  •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觀網專訪諾獎得主們:聊聊他們的科研、生活與...
    觀察者網專訪了本屆論壇的多位嘉賓,包括199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厄溫·內爾(Erwin Neher)、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2018年基礎物理科學突破獎得主查爾斯·班尼特(Charles L.
  • 蒙特獎「特別金獎」得主賽繆斯繼續徵戰「化妝品界諾貝爾」IFSCC
    其中,賽繆斯光耀煥活新肌奢寵禮盒榮獲最高獎項特別金獎,煥活賦能多效精華露(又稱「672魔液」)獲得金獎殊榮。在首戰榮膺國際蒙特獎最高獎項的光環下,賽繆斯也將不辱使命,代表民族品牌繼續徵戰「化妝品界諾貝爾」IFSCC獎項。
  • 專訪|生理時鐘揭秘者、諾獎得主羅斯巴什最好奇:人為什麼要睡覺
    包括海爾兄弟在內,這個問題困擾過不少小朋友;這個問題也困擾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儘管他本人就是晝夜節律,即生理時鐘的揭秘者,神經科學領域的權威(更多關於羅斯巴什的有趣故事詳見專訪|揭秘生物鐘的諾獎得主羅斯巴什:夏令時損害人類健康,應該取消!)。
  • 「基因剪刀」有助研發癌症治療新方法 她們倆摘取2020年諾貝爾化學...
    這一技術對生命科學研究產生了突破性影響,有助於研發新的癌症療法,並可能使治癒遺傳性疾病成為現實。諾獎評審委員會給出的評價是:「這個基因編輯工具擁有巨大的能量,會影響到我們每一個人。它不僅引發了基礎科學的變革,也產生了很多創新性的成果,並將帶來具有獨創性的新治療方法。」
  • 諾獎得主被指騙局同謀,涉嫌非法臨床研究|專訪舉報者
    10 月盛典剛過,就有往屆諾獎得主接連翻車。繼 2019 年諾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被爆出數十篇論文涉嫌造假後,2007 年諾獎得主馬丁伊文思(Martin Evans)也遭遇學術不端指控。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撰文 | 薛宇來源:科學網博客4 月 16 日,法國病毒學家呂克 · 蒙塔尼(Luc Montagnier)在一次電視節目中發表極具爭議的觀點: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2010年,《科學》期刊發表了關於呂克·蒙塔尼的新聞採訪,題為《法國諾獎得主逃離「智力恐怖」來到中國追求激進的構想》,開篇就講了他來中國打算做啥:高度稀釋的病原DNA放射的電磁波。文中呂克·蒙塔尼痛斥歐洲是「智力恐怖」(Intellectual terror),認為中國對於此類研究更為開放。文末,記者問了一個問題,說你難道不擔心你的同事們會認為你掉到偽科學的坑裡去了嗎?
  • 獨家丨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華人科學家餘金權獲百萬美金捐助
    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WLA)會員、2016年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則被任名為首任冠名化學講座教授。餘金權是一位世界頂尖合成化學家,他開創了碳-氫鍵功能化的新技術, 顛覆了人們思考生命構件的傳統方式,為新藥的研發、新材料的發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12月25日,3位諾獎得主將助陣揭曉中國國際學校排行榜
    (原標題:12月25日,3位諾獎得主將助陣揭曉中國國際學校排行榜)
  • 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包含HIV序列,蒙塔尼「失足」偽科學
    中國知名生物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發表文章《對某校引進諾貝爾獎得主的意見》批駁了 「病毒來源實驗室」 的說法,稱以蒙塔尼的身份,他的這番言論有很強的欺騙性。蒙塔尼錯在了哪裡?作為 HIV 病毒發現者,他為何會迷信人工合成新冠病毒的說法?
  • 愛麗絲·門羅:從家庭主婦到諾獎得主
    1818年,愛麗絲·門羅的祖上從蘇格蘭漂過大西洋,來到加拿大東部的安大略省,在這個由多族裔移民組成的廣袤國家紮下了根。這戶人家住在農村,很忙,也很窮,可每一代都有人善於寫信,寫得事無巨細,繪聲繪色,收信者則讀得興致勃勃,期待下一封家書的到來。像他們的蘇格蘭和愛爾蘭裔鄰裡一樣,愛麗絲·門羅一家每周六天勞作,周日上午去教堂,周日下午才能在家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