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橫渡德拉瓦河——美國獨立戰爭的轉折點

2021-01-13 騰訊網

「我們像一群衣衫襤褸的瘋子一樣,赤著腳渡過滿是浮冰的德拉瓦河,吼叫著襲擊了黑森軍的營地。」(網絡圖片)

公元1776,這一年對於當時世界各地的人們有著不同的意義。在亞洲,清朝的乾隆皇帝享受著他第四十一年的盛世統治,而日本的德川幕府則延續到了第十代將軍。在歐洲,英王喬治三世和法王路易十六在位,瓦特的首批量產蒸汽機成功出廠,正準備攪起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浪潮。

把視線投向美洲,這裡正發生著毫不遜色於前述事件的大革命:美國獨立戰爭。而本文要討論的其中一場規模較小卻又至關重要的戰役,特倫頓戰役,正是發生在1776年12月25日,那一年的聖誕節當天。在大陸軍即將面臨解散的前一刻,華盛頓率部渡過德拉瓦河,奇襲了英軍黑森傭兵的營地,挽救了即將熄滅的美國獨立戰爭。

這是關於一名將領,一支部隊,一個國家在絕境之中迸發出不屈意志的熱血故事——這是最簡略的描述。

這種描述足以讓18年前的我在讀到華盛頓傳記時感到熱血沸騰。而今天我們明白,「熱血」在歷史進程中雖然重要,卻很難獨自發生作用。想要了解美國革命到底面臨過怎樣的窘境,又是如何起死回生的,還得看一看1776年的美國究竟發生了什麼。

對於心向獨立的美國起義者們來說,1776年真是大起大落的一年。在經歷了波士頓傾茶事件與列剋星敦的第一聲槍響之後,殖民地人民終於意識到與大英帝國的決裂不可避免。託馬斯潘恩出版了《常識》一書,極大地激起了十三州人民爭取獨立的鬥志。而大陸會議則不負眾望地在七月四日通過了《獨立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美國的獨立。

直到此時,美國人民有充分的理由對這場獨立戰爭的前景持樂觀態度。除了戰爭初期遠徵加拿大的失敗之外,大陸軍在總司令華盛頓將軍的帶領下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其中最為鼓舞人心的就是波士頓圍城戰的獲勝。在確知守城無望之後,美國土地上最龐大的一支英軍乘船離開了殖民地。至此大陸會議開始有能力逐步實現對十三州的全面掌控。

當時有些人一度以為戰爭已經結束了。麻省議會的一名議員在致信感謝華盛頓時甚至祝福他能平靜而滿足地享受他的退役生活。哈佛大學也為華盛頓授予了榮譽學位,以表彰他的功績。

然而就像華盛頓本人和其他有識之士擔憂的一樣,戰爭遠沒有結束。

僅僅在三個月之後,三萬名以上的英軍士兵和德國黑森傭兵便渡海而來,在威廉・豪將軍的帶領下撲向了紐約,打響了長島會戰。

如果把列剋星敦的槍聲比作點燃獨立戰爭的火苗的話,那麼長島會戰無疑是一桶幾乎將起義徹底澆滅的冷水。由於不得不以劣勢兵力來防守易攻難守的紐約,大陸軍接連在布魯克林,曼哈頓和新澤西遭受了一系列的慘敗。在戰術上,英軍繞過牙買加山道,在布魯克林以優勢兵力夾擊了駐守的上萬名大陸軍;隨後又在華盛頓堡和李堡俘虜了三千名以上的士兵。華盛頓率殘部一路撤退,沿途不斷有士兵偷偷離隊。在抵達新澤西州的紐瓦克之後,詹姆斯門羅中尉(後來的第五任美國總統)在清點人數時發現,華盛頓所能指揮的部隊只剩下了三千人。與長島會戰之前相比,華盛頓喪失了近九成的兵力。更可怕的是,其中來自新澤西和馬裡蘭州的民兵將在12月1日服役期滿,離開部隊,而其餘士兵的服役期也僅僅多出一個月,將在12月31日離隊。而附近唯一能提供援助的大部隊,則是在桀驁不馴的查爾斯・李將軍的指揮下,遲遲不肯來援的四千名殘兵。

如果要從美國獨立戰爭中挑選出最為黑暗而絕望的一段時間,無過於從1776年7月長島戰役開始,一直到1776年12月25日特倫頓戰役結束。在這五個月內,軍事上美軍沒能贏得哪怕一場勝利。華盛頓將軍的指揮權也因此遭到蓋茨將軍和李將軍的質疑和挑戰。由於臨時首都費城失守,當時的中央機構,大陸會議,不得不暫時休會,並輾轉撤至巴爾的摩。

在政治上,英軍開始在紐約和新澤西等州宣布特赦,只要重新向英王宣誓效忠,則可保證其人身和財產安全。一大批起義的支持者因此選擇放棄抵抗,重做順民,其中甚至包括在獨立宣言上籤過字的Richard Stockton。同時大陸軍的徵兵變得非常困難。令華盛頓本人都極為擔憂的是,費城最富有的Allen家族也在目睹了一系列的失敗後不再支持大陸軍,轉而投向了英國人,這將成為一個極壞的榜樣。

在後勤上,華盛頓麾下士兵的裝備可謂是慘不忍睹。

在新澤西伯靈頓鎮,一名目睹了大陸軍殘兵行軍場景的民眾說:「如果戰爭還能持續到冬天的話,英軍一見到我軍就會嚇呆的。因為他們可從來沒和裸男軍團交戰過。」

華盛頓本人也痛心地記錄道:「有很多士兵已經是全裸的了(entirely naked,原文如此),更多人則穿的過於單薄,以至於無法戰鬥。」

在外交上,美國人將最大的希望寄於英國的老對頭法國能夠伸出援手。然而很明顯,剛剛從七年戰爭中恢復元氣的法國人只希望能錦上添花,卻並不打算雪中送炭。因此即使大陸會議派遣了外交手段高超的班傑明・富蘭克林作為大使,也無法在如同雪片般飛來的美軍敗報中為左右支絀的華盛頓將軍贏得一份全力支援的盟約。幾年後的事實也證明,直到美軍的薩拉託加大捷之後,法國才公開承認美國的獨立,並派兵直接和英軍作戰。由此我們可以確信,在1776年的那個冬季,當華盛頓將軍的部隊一敗再敗,幾乎銷聲匿跡時,法國人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認為戰爭已經結束,任何援助都沒有意義了。

那麼讓我們來總結一下,在1776年的聖誕節來臨之際,美國革命所面臨的窘境:主力部隊嚴重喪失戰鬥力並行將解散,國內革命意志低迷,國外盟友無人援手。而華盛頓將軍本人則面臨著,要率領著一支飽受失敗打擊,缺乏後勤的殘兵,在十倍於己的強敵面前尋找一條出路,時間限制是六天。過了六天之後就連這樣一支部隊都沒有了,華盛頓將軍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光杆司令。

面對這樣的形勢,無論是英國人,法國人,還是美國人,都會做出美國革命已經失敗的判斷。

除非,除非大陸軍能夠贏得一場像樣的勝利,至少向尋求獨立的美國民眾證明,這支部隊還沒有放棄戰鬥;向全世界證明,美國還沒有放棄革命。

跳出歷史本身來看,我們其實可以發現,實現美國獨立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務。只要美國本土堅持抵抗,英軍跨過半個地球的補給線早晚會被拖垮。然而問題是,我們可以站在上帝視角說,堅持戰鬥就能勝利,但當時的人們是不知道的。因為這正是考驗人們靈魂的時刻,會放棄的人依然會放棄,而那些註定要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人們,一定會竭盡全力去贏得屬於自己的戰爭。

如我們所知,美國的獨立戰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那麼在1776年如此的困境之下,一定是有人做了一些了不得的事情。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是誰,到底做了些什麼,才挽救了這場即將熄滅的獨立戰爭。

按照事件發生的順序,第一個不可不提的人物,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一名大陸軍將領,威廉士・亞歷山大,人稱斯特靈勳爵(Williams Alexander,Lord Stirling)。如果長島戰役中沒有他在布魯克林的奮戰,華盛頓麾下很可能連三千人都剩不下,也就很難打響後續的特倫頓和普林斯頓戰役了。

如前所述,在布魯克林,英軍繞過牙買加山道夾擊了大陸軍。當時斯特靈勳爵負責防守高旺努斯山道,在幾次打退英軍正面進攻之後才發現全軍已被包圍。眼見沙利文和普特南將軍率領的主力已經潰退,為了掩護主力撤離,斯特靈勳爵不退反進,親率二百六十餘名馬裡蘭州和德拉瓦州的勇士們在科特柳大宅前,向兩千名英軍發起了六次決死衝鋒。這樣捨命的拚搏讓主力部隊得以撤離,而被尊為「馬裡蘭四百勇士」的這支部隊最終僅有十人生還。當時華盛頓將軍親自坐鎮後方的布魯克林高地,目睹了此景後痛呼:「上帝啊!今天我到底要損失多少英勇的夥伴!」而斯特靈勳爵本人雖然率先衝鋒,卻並沒有戰死。在拼光部隊後,擁有貴族和騎士精神的他不願向英軍投降,於是一路殺出重圍——向英軍的傭兵德國黑森軍團投降了。而且他「留此有用之軀」的選擇並沒有白費,在後面我們依然會看到斯特靈勳爵這個名字,出現在一個堪比爽文的場景中。

第二個人物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他就是在之前提到過的著名作家,託馬斯・潘恩。這個人,總令人懷疑他是不是上帝派來在精神上支持美國革命的。他總是能在最必要的時刻寫出最關鍵的著作來鼓舞人心。當美國革命的火苗開始燃起時,他寫作了《常識》一書,以切中要害的批判點明了英國在美國的自私統治的本質,以及獨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這本書在人口僅二百五十萬的殖民地賣出了近五十萬冊,喚起了無數美國民眾投入到革命之中。此後他一直在華盛頓軍中擔任副官和戰地記者。就在大陸軍陷入絕境的這幾個月內,他一直隨軍行動,觀察著整個部隊,也觀察著革命的形勢。即使在如此絕境中,憑敏銳判斷力站在上帝視角的潘恩本人也一直判斷革命必將成功。但是令他擔心的是,普通民眾和士兵們卻因為失敗而喪失了信心。因此當他看到部隊人數一天天減少,民眾支持將要斷絕時,他決定拿起自己的筆,再一次激勵全國人民。他開始在每次行軍的間歇寫作。當疲憊已極的士兵們圍繞著他酣睡時,他在臨時搭建的營地裡藉著篝火奮筆疾書。終於在潘恩來到費城時,這本小冊子的最終稿完成了,潘恩給它起名叫The American Crisis,即大名鼎鼎的《危機》一書。在書中的第一句話他便寫道:「這是考驗人們靈魂的時刻。一些只能在溫暖陽光下戰鬥的愛國者,在這樣的危機下將怯於為國家服務。但是在此時挺身而出的愛國者們,他們應當受到舉國上下,男男女女的尊敬與愛戴。」他不但用熱情洋溢的語言激勵人們的鬥志,還切中時弊的分析了當前危機產生的原因,以及可行的解決方式。他提出了建立一支常備部隊的重要性,這推動了大陸軍部隊改革,從而也為挽救革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一片混亂的費城,潘恩花了十天的時間才找到了能列印出這本小冊子的地方。為了儘量使它發揮作用,潘恩堅持每本售價僅為兩便士,正好是列印的成本費,而隨意複印的權利也被授予了各地的列印商。而這時已經是12月19日,距離挽救美國革命的聖誕節只剩六天。這本小冊子被印在各種可能找得到的紙上傳閱開來,而它的影響力竟遠遠超出了預期。根據記載,士兵們在各個場所如饑似渴地閱讀這本書,他們受到的鼓舞如此之大,以至於他們用書中的第一句話當做行軍的口令和戰鬥時吼叫的口號。大陸軍的指揮部把這本書和指揮戰鬥的書面命令一起下發給下級部隊。各個州民間的反響也極為強烈,許多民眾開始重新支援革命,一些放棄戰鬥的士兵也回到了部隊。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本書,華盛頓將不會有這樣一支士氣高亢的部隊來完成特倫頓戰役。而在特倫頓戰役之後,潘恩依然繼續著《危機》的寫作。這個系列作品陸續寫了十六冊,它們不但在美國本土被廣為傳頌,也隨著美國使節來到了歐洲宮廷,在王室和貴族間廣為傳閱。在1776年到1783年這段時間裡,幾乎全世界都在等著潘恩的更新,並通過他的小冊子來了解美國革命的進程和民眾的思潮。

第三個做出「貢獻」的人就比較可笑了。因為他大概不會願意用這樣一種方式來挽救美國革命,他就是查爾斯・李將軍。如前所述,在華盛頓敗走新澤西時,李將軍正率領著一支四千人的部隊在別處駐紮。作為大陸軍中少見的極富經驗的職業軍人,他曾是華盛頓將軍指揮地位的有力競爭者。而他個人的性格極差,並曾多次公開表示對華盛頓的輕蔑。因此當華盛頓半是請求半是命令的要他前來匯合時,他卻一直拖延支吾,不肯來援,甚至打算自己攻打普林斯頓。從現在的視角來看,他的用心很可能是險惡的。因為華盛頓一旦被俘或被殺,大陸軍就有可能在他的指揮之下了。然而這一切都在12月13日那天變得沒有意義了。由於李將軍輕身自出,帶著貼身警衛跑到了距離大部隊幾英裡的地方休息駐紮,他遇到了英軍的一支龍騎兵,並被他們俘虜了。華盛頓得知之後大為憤怒,但這對他來說確實是一件好事,因為在李將軍被俘後,沙利文將軍終於帶著本屬於李將軍的兩千名士兵前來會合了。這件事發生在12月20日,就在聖誕節的五天前,華盛頓終於有了足夠的兵力去執行他想要的計劃。

所以李將軍對挽救美國革命最大的貢獻就是,把自己拱手送給了英軍。非常可笑的是,在俘虜了李將軍後,英國的海牙總督,十分了解李將軍的約瑟夫・約克提出應該把他還給美軍,因為「對任何部隊來說他都是一份最差的禮物」。(He was the worst present which could be made to any army.)作為一名有經驗有能力的將軍竟然混成這個樣子,李將軍也實在是值得同情。

第四個傑出貢獻來自於物資方面。主要貢獻者是維吉尼亞州的州長派屈克・亨利,康乃狄克州州長喬納森・特倫布以及美國海軍。很顯然,如果在冬天來臨之際還不能給士兵們穿上衣服蓋上毯子,華盛頓的裸男軍團一定會在幾天之內崩潰。因此華盛頓請求各州援助這些必要的禦寒物資。響應最為積極的是華盛頓的家鄉維吉尼亞州。州議會很快就通過了緊急決議,要求州長協助搜集這些物品。州長派屈克・亨利立刻向手下的每支治安部隊發信,要求他們開始向民間徵集物資。其中一封信是寄給他的政敵託馬斯・傑斐遜的。在信中他低聲下氣的向傑斐遜請求,為了在前線作戰的將士們,希望他管理的郡能夠接受自己提出的收購物資計劃。而傑斐遜當然也不會落後,超額地為大陸軍提供了大量的物資。康州州長喬納森・特倫布更是個人出資購買了大量物資送抵前線。他的兒子約瑟・特倫布在華盛頓軍中擔任軍需官,為補給系統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貢獻。與此同時,由於部隊需要的資源還有一大部分來自海外,海軍的獨立號帆船穿過英軍的重重封鎖,在12月20日為在寒風中發抖的大陸軍送來了856條毯子;在12月23日安得利亞號又在一番艱苦的海戰後送來了463條毯子,314打各式襪子。如果有人覺得對這些物資的重要性不好理解的話,只需要記住一個事實:即使在得到這樣的援助之後,華盛頓的部隊依然穿的破破爛爛,有些人還在赤著腳。但是這些物資幫助他們活到了下一場戰役,並挽救了革命。

下一個貢獻則是來自於大陸會議。作為當時的中央機構,他們終於想通了,在這個極為關鍵的危機時刻,一團亂麻的指揮體制對於大陸軍沒有任何好處。因此他們不再顧慮華盛頓是否會憑藉軍隊成為一名獨裁者,而是將大陸軍所有部門,包括戰略制定和後勤管理的權利交給了他。作為回報,華盛頓非常謹慎的使用這些權利,並向議會詳細的解釋自己所做的軍事決定。

最後一個要說的人物自然是華盛頓將軍。

作為部隊的最高統帥,華盛頓將軍最值得稱道的並非是某一件事務的成功,而是更加宏觀的勝利:在找到合適的戰機之前,他保證了自己的部隊沒有崩潰,他本人也沒有被巨大的壓力所壓垮。雖然兵法講的是「先為己之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然而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能夠保持這樣一支武裝的持續存在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從長島戰役開始,他對戰爭藝術最好的實踐都體現在撤退,或者叫轉進上。無論是從布魯克林到曼哈頓的驚險轉進,還是從李堡到新澤西的倉皇轉進,他都沒有讓自己的核心部隊發生太大的潰散。當其中一部分老兵的服役期限到期的時候,是他親自站出來,用自己個人的影響力和個人財產試圖留住這些士兵。雖然還是有不少人走掉了,但留下的人顯然是受到了他的感染。當一軍主帥不願放棄鬥爭,要做一次最後的拚搏時,這些原本就極為尊敬他的士兵們自然不會拋下將軍獨自離去。此外,他還為這一次計劃中的絕地反撲做了大量的準備,最有效的一點就是建立了炮兵軍團。備受他信任的亨利・諾克斯中尉對炮兵軍團做了非常積極的改革,他將炮兵連分配到每個步兵旅,並訓練了一批不配炮的炮兵,以便在搶奪敵方火炮後可以立刻將炮火覆蓋在敵軍頭上。這兩點都發揮了極大地作用。在後面特倫頓戰役和普林斯頓戰役的潮溼或大風天氣裡,滑膛槍頻繁失效,而受炮閂和點火孔罩保護的大炮則顯示出了非凡的威力。在特倫頓戰役中,這些受過訓練的無炮炮兵們也的確繳獲了兩門黑森軍的重炮,並用它們對黑森軍造成了強大的火力壓制。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許許多多的人們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為了挽救即將熄滅的美國革命而努力著。與很多人印象中的特倫頓戰役不同,這並不只是華盛頓將軍本人兵行險著,完全在戰術上戰勝了黑森軍的一場戰鬥。正是因為有了前面所有人的努力,華盛頓將軍才有了最基本的條件,去打一場震驚英軍的反擊,去打一場讓全世界都知道美國還在戰鬥的翻身仗。

於是到了12月25日,大陸軍開始向特倫頓進發。這一次作戰的通訊口令正是「Victory or Death」——一場只許勝利不許失敗的戰鬥就該用這樣的口號。

12月25日晚,華盛頓親率2400名將士從特倫頓北面渡河,新澤西的700名民兵由詹姆斯・伊榮將軍帶領從特倫頓對岸渡河,費城的卡華拉達上校帶領1500人從南側渡河以防伯靈頓方向的英軍來援。然而由於河上浮冰過多堵塞了下遊河道,只有華盛頓所帶領的2400人成功坐船渡過了德拉瓦河。

華盛頓橫渡德拉瓦河(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時渡河的詳細場景我們無從知曉,就連大都會博物館展出的《Washington Crossing》的著名油畫中也充滿了畫家的想像和藝術加工。我只能再次引用文章開頭那段記錄:「我們像一群衣衫襤褸的瘋子一樣,赤著腳渡過滿是浮冰的德拉瓦河,吼叫著襲擊了黑森軍的營地。」這些戰士,在前文中曾被我們稱作殘兵,士氣低沉的部隊和裸男軍團,然而正是他們在天寒地凍中戰勝了一切困難,實施了全部努力的最後一部分:渡河,作戰。他們每個人都知道,如果不能取勝,這將是他們打的最後一場仗。「Victory or Death」,美國革命的命運攥在他們每個人的手裡。而正是因為他們的奮不顧身,美國革命的火焰才能重新燃起,獨立戰爭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

關於12月26日在特倫頓打響的戰役本身,本篇文章暫且不做詳細的描述。必須要提的一點就是,這是一場實打實的硬仗。

很多流言傳說,由於黑森軍團在聖誕夜舉行了慶祝活動並喝得爛醉,因此大陸軍的奇襲非常順利。事實並非如此。就在聖誕節的前幾天,黑森軍指揮官拉爾已經從多方面得到大陸軍即將襲擊的消息。而且黑森軍的哨站就在25日當天遭到了新澤西民兵的數次襲擊,拉爾已經將警備提升到了極為嚴密的等級。因此在大陸軍炮擊特倫頓幾分鐘後,黑森軍就很快集結就緒並準備作戰了。

大陸軍戰鬥得相當英勇,而戰役最後的結果也很驚人,駐守在特倫頓的黑森軍共有896人被俘,陣亡22人,至少83人受傷,黑森軍指揮官拉爾也在戰鬥中陣亡。而大陸軍在戰鬥中並無一人陣亡,僅有數人受傷,包括前文提到的詹姆斯・門羅,後來的第五任美國總統。但是非戰鬥減員是存在的,有不少士兵因飢餓和寒冷導致的低溫症而犧牲。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提到的衝出英軍重圍向黑森軍投降的斯特靈勳爵,早已通過換俘回到了華盛頓將軍的麾下。他也參加了特倫頓戰役,並且依然勇猛的率兵衝鋒。在戰後,他代表大陸軍接受了黑森軍的投降。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不外如是。

這場戰役雖然規模不大,然而其意義卻是驚人的。

在國內,很多美國人把這場勝利當做天意,認為是上帝假大陸軍之手為美國人民取得了這場勝利。在維吉尼亞某些地方,原本大陸軍派來徵兵的機構連一個人都無法徵召,在特倫頓戰役後卻有人成群結伴的來報名參軍。一名英國商人記錄到:「這些美國人已經從恐慌中解脫出來了,要把他們再置於那樣的境地將會非常的難了。」

消息傳到歐洲,英國朝野一片譁然,英軍將領們在議院的責問下相互推卸責任。但他們都開始意識到,美國人重新被喚醒了,這場戰爭將不像他們預想的那麼簡單,甚至連最終的失敗都是有可能的了。法國方面雖然依然沒有下定決心與美國公開站在一起,但有一些受到感染的法國人開始自發的援助美國,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拉法耶特侯爵,他在1777年變賣家產,購買了一艘軍艦和大量的物資,趕赴美國參加革命。他的名字被用來命名很多城市的街道,比如紐約的Lafayette street。

幾年後英軍將領康沃利斯在約克鎮率7000餘名英軍向美軍投降,獨立戰爭終於要以美國的勝利為結束。他在與華盛頓晚宴時向華盛頓祝酒:「當閣下在這場漫長的戰爭中立下的豐功偉業都成為歷史過去之時,閣下在德拉瓦河岸的事跡,將為你帶來最光輝的名譽,比起今日的切薩皮克海灣有過之而無不及。」我想這樣的讚譽不止應該屬於華盛頓將軍本人,還應該屬於所有在1776年的危機中為了挽救這場獨立戰爭而做過努力的人們。那真是一個考驗人們靈魂的時刻,而他們通過了這樣的考驗,於是才有了今天的美國。

相關焦點

  • 凱撒跨過盧比孔,華盛頓橫渡德拉瓦,川普清理爛泥塘
    跨過盧比孔河!這個詞開始在川普的支持者當中熱了起來。跨過盧比孔河,是一個西方典故。在2000多年前的羅馬時代,盧比孔河是義大利跟高盧之間的界河,擅自帶兵穿越視同造反。而凱撒大帝恰恰選擇用「跨越盧比孔河」的形式,對羅馬元老院宣戰。華盛頓「橫渡德拉瓦」,是一次著名的戰爭行動。在一系列失敗之後,華盛頓選擇在寒冷的冬夜,冒著生命危險渡過冰涼刺骨的德拉瓦河,突襲英國的僱傭軍:由職業軍人組成的「德國黑森軍團」,最終大獲全勝。無論是跨過盧比孔,還是橫渡德拉瓦,都意味著對現存合法政權的反叛。
  • 美國的第一戰:獨立戰爭|英國_歷史|美國_歷史|獨立戰爭|大英帝國|...
    北美各殖民地建立大陸軍,由喬治·華盛頓擔任三軍總司令,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公元1776年7月4日,北美大陸會議發表《獨立宣言》,痛斥了大英帝國對殖民地的暴政,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人們有生存與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十三個殖民地脫離大英帝國獨立,美利堅合眾國誕生。之前被大英帝國暴揍的法國、西班牙、荷蘭相繼參戰,三個列強宣布支持北美殖民地獨立戰爭。
  • 你知道真實的美國獨立戰爭,是靠法國打敗的英國
    華盛頓曾經寫道「士兵們衣不蔽體,夜無氈毯,腳上沒鞋,赤腳行軍,從他們腳上留下的血跡,就可以找到他們的行蹤,他們幾乎經常沒有糧食。……」所以說,美國獨立戰爭幾乎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戰爭前期,英軍掌握主動權。
  • 歷史轉折中的華盛頓——1776紐約之役
    ,來自13州的56名代表籤字宣告無君合眾國的建立 風暴將至 在初版獨立宣言發表時,對此反對最為激烈的並非作為南部奴隸州核心的南卡羅來納和喬治亞,而是地處中部地區的紐約、新澤西、賓夕法尼亞、德拉瓦、馬裡蘭諸州。
  • 美國為何不把首都放在紐約等大城市,而是小城華盛頓?
    美國為何不把首都放在紐約,卻放在華盛頓這座小城?實際上,圍繞著首都應該放在哪裡,美國在建國初期,各方勢力都吵翻了天。美國成立於1776年7月4日,以籤署《獨立宣言》為標誌。由於英國的反對,美國與英國作戰,直到1783年,英國才正式承認美國。作為國家,總要有個首都吧。不過,美國在建國初期沒有首都,只有大陸會議(邦聯議會)的開會地點。在英國承認美國之前,邦聯會議主要在費城開會。費城位於德拉瓦河東北岸,距離德拉瓦灣非常近,是當時美國最大城市。首都定在費城,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是,因為一件事,讓西裝革履的大員們連夜逃離費城。
  • 論國民士氣12章3節:美國獨立戰爭結束,領土擴大近兩倍
    在《論國民士氣11章91節:美國獨立戰爭引發法國、俄國等與英國對抗》一節中,聞櫻桃醉記述了從1777年到1780年,新生的美國和當時的世界頭號強國英國之間的系列戰爭。在這樣優勢的條件下,華盛頓放棄進攻紐約的計劃,和法國遠徵軍總司令羅尚博伯爵帶著大軍預備南下維吉尼亞半島轉攻約克敦。9月14日,華盛頓大軍抵達威廉斯堡。28日,華盛頓的美法聯軍包圍約克敦,美法兩軍分別從左、右側進攻這座擁有多座堡壘的城市。10月19日,英軍總司令康沃利斯在維吉尼亞州的約克敦向華盛頓及其法國同盟投降。
  • 美媒:川普版美國入籍考試增加題量和難度 看看題目長什麼樣
    佛羅裡達州居民在入籍儀式上宣誓成為美國公民紐約時報報導,以下來自2020年引入的新問題或重新修訂過的問題。我們將問題改成了多項選擇。1.A. 1812年戰爭期間的總統B. 美國第五任總統C. 《獨立宣言》的作者D.
  •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件件珍貴,最後一件來自中國!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件件珍貴,最後一件來自中國!一、《舞蹈教室》。 三、《華盛頓橫渡德拉瓦河》。在這幅畫上,洛伊茨仔細描繪了船上人物的衣服與表情特徵,表現出每個人雖然出身背景不同,但卻有著為爭取獨立而同船共渡的決心,很是珍貴。
  • 小約瑟夫·奈:國會暴亂是個轉折點,美國軟實力要恢復了
    Nye Jr.)的文章稱,川普時代對美國的軟實力並不友好,但美國是一個「有恢復和改革能力的國家」,20世紀60年代美國也遇到了種族暴亂、抗議和越戰泥潭一系列問題,美國隨後通過改革「恢復了軟實力」。作者表示,1月6日的暴亂和「珍珠港事件一樣」,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日子和「轉折點」。
  • 美國名將:喬治·華盛頓,作為英人後裔,大敗英軍,完成獨立事業
    提起華盛頓的名字,很多人也只是知道他作為美國的第一任總統,更多的是一位政治家,當然還有人記著他砍樹的故事。但在歷史上的他,卻有著十分突出的軍事才能,是當時社會中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而且也是美國歷史上的名將。
  • 華盛頓將軍系列故事:喬治·華盛頓精神
    (公有領域) 英軍戰敗投降後,華盛頓將軍在自己的農莊,設宴款待放下了武器的英軍、法軍和美軍的高級將領。席間,康沃利爵士站起身來,舉杯向華盛頓祝酒致敬說,所有的爭戰都會在歷史中成為煙塵,而當年您渡過德拉瓦河的事跡,您的精神,會使您永駐歷史!
  • 獨立戰爭中,美洲大陸侵略者們竟然成為了美國救助者
    最致命的一點是:這些反抗者們的部隊極度缺乏軍事裝備與生活物資,去維持這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獨立戰爭前期,美國的士兵不僅沒有足夠的武器彈藥,甚至沒有充足的補給品。許多士兵沒有鞋子可穿,只能打著赤腳上戰場。
  • 18世紀的英國是世界霸主,美國憑華盛頓那點民兵如何能獨立?
    之所以美國能夠獨立,主要原因是英皇喬治三世以及英國首相諾恩的決策失誤。(在美國兩次大陸會議且籌備北美大陸軍的時候,喬治三世及其內閣還期待用政治談判解決北美暴動。)還有一個關鍵原因:英法的殖民爭霸牽制了英國的戰力部署。早在1778年,法美兩國就籤訂了軍事同盟條約。
  • 全球四大著名博物館之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文是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是美國更是西半球最大的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四大著名博物館之一。其位於美國紐約5號大道上的82號大街,與著名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紐約海登天文館遙遙相對,背依紐約中央公園,鬧中取靜,環境幽雅。目前共收藏有300多萬件展品,現在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博物館。
  • 華盛頓擔任美國總統時,那時的中國正在發生什麼?
    美國打贏獨立戰爭後,華盛頓被推選為首位美國總統,一共八年。這八年對美國影響極大,華盛頓留下的許多傳統和政策被保留下來,因此也被美國推選為「國父」。作為太平洋沿岸兩個非常重要的國家,,華盛頓擔任總統之時,中國正在發生什麼呢?
  • 美國最偉大的總統為什麼是林肯,而不是華盛頓?
    美國人經常評選「誰是最偉大的美國總統」,林肯幾乎每次都位列第一位。開國元勳華盛頓和打贏二戰的羅斯福屈居第二三位。美國最偉大的總統為什麼是林肯,而不是華盛頓呢?兩個月後,美國南北戰爭正式爆發。南北戰爭打了整整四年,南方軍隊投降後第五天,林肯就被刺殺。也就是說,林肯在就任總統期間基本上只幹了一件事,那就是打贏了南北戰爭。林肯之所以被評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南北戰爭。
  • 神奇;紐約奇異天象對應華盛頓看到的預言轉折點?川普有戲
    這個異象其實讓筆者想起了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他當年在領導13個殖民地的大陸軍和英軍作戰初期最艱難的時候,受神啟看到過景象;一個女神告訴他:共和國將面臨三次巨大的危險。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可以清晰地知道,前兩次是美國革命(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女神還告訴他最可怕的是第三次,但是在最大的衝突中,整個世界聯合起來也不會戰勝她(指共和國)。
  • 華盛頓與白富美的寡婦結婚,演繹了美國版的神鵰俠侶,在大清掀起一...
    二、「美國之父」華盛頓,「獨立戰爭」讓他徹底成為美國傳奇人物,由此他的名字覆蓋了美國山川、河流、各個城市。 1763年,英國在七年戰爭中勝利,結束了法國100多年來在北美大陸與英爭霸的歷史,由於在戰爭中英國付出了昂貴的代價,殖民地當局因國庫空虛,更加變本加厲掠奪北美殖民地。
  • 「美國騎兵之父」傳奇人生 曾是華盛頓的「救命英雄」
    【環球時報報導 記者 候濤 武彥】 一個波蘭人,為拯救祖國的命運不惜對陣強大的沙俄,曾與俄軍名將蘇沃洛夫棋逢對手;後來他轉戰美國,又在戰場上救了美國國父華盛頓的性命,還擔任過大陸騎兵司令,被尊稱為「美國騎兵之父」。這就是卡西米日·普瓦斯基的傳奇經歷,他在美國和波蘭都享有盛譽,是僅有的7名「美利堅合眾國榮譽公民」之一。
  • 美國國會大廈被佔領,200多年前華盛頓曾為它安放基石
    1793年9月18日,國會大廈建設開始動工,喬治·華盛頓總統親自為其安放了基石。然而,與華盛頓特區許多重要建築一樣,1812年英美戰爭爆發(又稱為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1814年英國佔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還未完工的國會大廈遭到了英軍的嚴重燒毀和破壞。1814年,英國佔領美國的緬因州,並且一度攻佔美國首都華盛頓,燒毀了美國國會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