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外賣市場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市場與較為穩定的競爭格局。根據網經社監測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在線外賣行業交易規模達2480億元,較2017年的2096億元同比增長18.3%,我國在線外賣行業用戶規模達到4.06億人,相比2017年的3.1億人增長31%。
行業中一波又一波數據無一不在顯示,外賣市場的規模有多宏大,市場有多麼賺錢,但眼見的就一定是真的嗎?
外賣行業真實的情況是怎樣的?
據相關數據顯示,北上廣深等各一線城市每月新開外賣商家數量均在5000家以上,增長速度也非常快速,但另一邊,閉店的數量與外賣新開店的數量居然近乎一樣。也就是說,每有一家店的開起就伴隨著另一家店的死亡。
而前一段時間也有相關數據顯示,在一線城市「外賣單量排行榜」中,接近半數以上的外賣商家單量不足100單,上5000單的商家數量不足1%。即使有很多商家只是把外賣當作堂食生意的一小塊業務,但這些真實調查的數據足以說明一點:外賣生意其實並不是大多數人想像的那麼「暴利」。
前兩年的外賣紅利期主要是流量紅利和資本紅利,各大外賣平臺搶佔市場,願意砸錢巨額補貼來培育用戶。而如今外賣市場格局基本已定,美團與餓了麼兩大巨頭穩居行業頭部,資方越來越看重平臺的盈利能力,最大程度避免燒錢。
燒錢補貼已成為過去,可以明顯感覺到外賣平臺出手沒有原來那樣「大方」了,甚至為了維持自身盈利,開始不斷將平臺的各種服務費抽成提升,從而開始「壓榨」商家與騎手的利潤。因此,今年以來就有越來越多的商家抱怨外賣平臺的抽點上漲,但給予的流量卻越來越有限,配送範圍也開始強行劃分。面對這樣的現狀,作為商家或者外賣代理商,要如何應對,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1、關於外賣「燒錢」:燒錢是可以的,但要「燒的值」外賣利潤點薄並不代表我們就要做鐵公雞,該花錢的地方還是要花錢的,比如新店的推廣期,這個時候我們需要迅速積累基礎單量,使得排名在一個月內儘可能的穩定。
因為新店在區域中處於弱勢地位,單量和排名都不佔優勢。而區域內其他高單量的商家已經佔據排名和流量,他們是防守者。拿古代的攻城打仗來作比喻,進攻者要消耗比守城者多得多的人力來登牆上梯。
做外賣同理,這個時候我們只能通過低利潤甚至花錢來進攻。但是花錢也要講究「性價比」,什麼時候增加曝光量、什麼時候增加轉化率,其實效果和花費也是不一樣的,缺什麼就補什麼、避免無腦的燒錢行為。
2、關於外賣什麼時候可以賺錢:剛才說到燒錢,但燒錢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賺錢,什麼時候可以賺錢呢?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市場特別大的一二線城市,因為市場容量足夠大,商家可以一直用大活動來日常促銷,甚至一開始可能會虧本,但是當單量足夠多的時候就開始有微利了,隨著排名越來越靠前單量規模越來越多的時候我們自然就開賺錢了。
當然這隻局限於一二線城市主流品類,如快餐便當類,大部分商家是沒法通過一直做大活動來實現賺錢的,比如一些市場容量小的城市,可能全城外賣用戶就只有幾萬個,你做大活動燒到幾千單可能就戛然而止,再增加活動力度也不會繼續增長,因為外賣用戶就只有那麼多。這個時候如果還保持這樣的力度就沒有必要,初期讓市場上大多數外賣用戶體驗的目的已經達到,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要盈利了。
時間點怎麼把握?需要根據下單轉化率,比如轉化率足夠高的時候可以逐步的降活動、推新品,讓利潤率回歸正常。
3、細分品類的賺錢邏輯
什麼樣的品類才能稱為小眾品類、細分品類?
非正餐時段的大多數品類(如甜品、水果等)和一些客單價較高的品類(如火鍋、西餐、日料等),這些品類市場目前來說比快餐類要小得多。
那麼這些品類賺錢的三個關鍵:
1、配送範圍要足夠大:有很多細分品類3km的市場範圍是不足以支撐一家店運營的。從3km到4km的差別不僅僅是直觀上的1公裡,而是面積擴大了一倍,單量也會增加一倍。
2、客單價要足夠高:高滿減門檻、高起送價、一切都為了高客單價,高客單價也自動幫你篩選了你店鋪的目標用戶。
3、堂食,不能輕易放棄店內堂食,作為流量渠道之一,堂食作為唯一的線下流量渠道來源也是我們提高毛利的關鍵。
總而言之,現在的外賣行業雖然趨於飽和狀態,但難免還是擋不住行業中新店開店與閉店之間的交替,在不斷交替的同時,用戶量和市場增量也在保持高速增長,即使因為佣金、二選一規則、kpi考核等原因導致一些商家的退出,活下來的商家就需要掌握應對平臺的要點,眼光要放長遠,懂得靈活運營,存活下來才能看到希望,畢竟真正的外賣紅利期還未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