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張靜 李晨昊 王文斌
讓未成年人遠離菸草,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大多數商超實體店也有提示,但是,隨著網絡購物平臺的出現,越來越多的未成年人通過網絡渠道購買香菸,成為很多家長和市民關注的現象。近日,就有不少市民反映,自己的孩子經常從外賣平臺購買香菸,希望相關部門能加強監管。
大象新聞記者在實際調查中發現,無論是外賣平臺還是代購平臺,沒有任何門檻,無須身份驗證,未成年人就可以輕易買到香菸,而在線下,香菸被禁止向未成年人售賣。
外賣平臺明裡禁售,暗裡私聊可代買
根據國家菸草專賣局等部門聯合發布的 《關於嚴厲打擊利用網際網路等信息網絡非法經營菸草專賣品的通告》規定,除菸草專賣行政管理部門指定的網絡交易平臺外,其他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提供者都不得為經營菸草專賣品提供網際網路信息服務。外賣平臺不具備菸草專賣行政管理部門的授權或認可,商家通過外賣平臺銷售菸草是違法的。
這也就意味著在美團、餓了麼等外賣平臺上,都是明令禁止銷售香菸的。在平臺註冊的菸酒店或超市的貨品清單裡也沒有香菸的選項,但想要購買香菸也並不是沒有辦法。
12月4日,大象新聞記者通過13歲的初中生陳宇(化名)在「美團」外賣APP上下單,驗證在外賣平臺中是否能順利地買到香菸。在商店列表中,大象新聞記者並沒有發現有香菸商品的選項,但是在選購完商品後,卻發現可以直接撥打商家電話聯繫。
「把訂單備註一下,你要幾包香菸,把錢通過微信轉給我或者給騎手都行。」電話打通後,陳宇說了自己的訴求,並強調自己是初中生,商家仍沒有任何遲疑地發了貨。
「外賣平臺規定就是不能賣煙,但是你能直接跟商家或者騎手聯繫捎帶,下單的時候備註帶一盒。」美團的外賣配送人員說,「騎手也可以拒絕配送(香菸),但是可能會被差評,嚴重的我們會被直接封號。」
大象新聞記者隨後聯繫了美團官方客服,但電話一直處於無人接聽的狀態。
網絡成為未成年人購買香菸新渠道 引起家長擔憂
隨著外賣、代購等網絡平臺的出現,外賣、跑腿代買等方式,成了未成年人購買香菸的新渠道。這也引起了很多家長和市民的擔憂。
「我孩子初二,青春期的孩子正是最容易受到誘惑的年齡,菸酒這些東西又對他們的身體很容易造成傷害,網絡平臺給孩子們提供了新的購買渠道,希望能加強監管。」鄭州的張女士表示。
在張女士看來,目前,針對外賣等網絡平臺的市場管理體制還很不健全,亟待加強監管。同時,未成年人吸菸行為很隱蔽,很難單純依靠法律來約束向未成年人售煙的行為。「要想讓孩子遠離菸草,必須讓相關部門、市場和家庭學校形成合力,每一樣都不能少。」
和張女士一樣,很多市民和學生家長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禁止向未成年人銷售香菸 是否成了一紙空文
事實上,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菸酒早就有明確的法律規定。2012年修正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7條就明確:經營者應當在顯著位置設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菸酒的標誌。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五條也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菸、酗酒。任何經營場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菸酒。
《中華人民共和國菸草專賣法》第五條規定:國家和社會加強吸菸危害健康的宣傳教育,禁止或者限制在公共運輸工具和公共場所吸菸,勸阻青少年吸菸,禁止中小學生吸菸。
在今年11月,國家衛健委、中宣部、教育部等八個部委也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控煙工作的通知》,把青少年控煙工作提升到事關國家未來、民族未來的高度,把做好青少年控煙作為當前控煙工作重點,實現「2030年15歲以上人群吸菸率降低到20%」控煙目標。
針對未成年人可以輕易從網絡平臺購買香菸的現象,河南方邦律師事務所郭新華律師表示,目前很多網際網路服務平臺缺乏具體的監管機制,很多商家通過私聊、暗號等形式向未成年人銷售香菸,有著很強的隱蔽性,這些也都是在打法律的擦邊球,在相關部門的監管中也處於灰色地帶。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只有加快形成更加切實嚴格的控煙管理機制,讓媒體和大眾共同參與監督,才能形成有助於青少年遠離香菸的良好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