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瘋狂的亞洲富人》劇照(圖片來自英國《衛報》網站)
參考消息網8月23日報導英媒稱,電影《瘋狂的亞洲富人》(又名《摘金奇緣》)被認為是亞洲人登上銀幕的裡程碑,它是25年來第一部全亞裔演員班底好萊塢大片。但是,新加坡人對這部電影反應平淡。
據英國《衛報》網站8月21日報導,事實證明,周末在美國斬獲2650萬美元(1美元約合人民幣6.9元——本網站)票房的《瘋狂的亞洲富人》在它本應代表的群體中引起了兩極分化,這個群體當中的許多人表示,它延續了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成見,展現的是讓好萊塢觀眾「可接受」的單一亞洲形象。
這部電影以新加坡的亞洲超級富豪世界為背景,改編自關凱文的一本暢銷書。故事講述的是紐約大學的一位教授飛往新加坡見男友的家人,結果發現他們躋身亞洲首富行列。財富、香檳、奢華派對、名牌手袋讓人眼花繚亂。
報導稱,這部電影受到了影評人士的讚揚,因為它挑戰了好萊塢常規——在好萊塢,亞洲角色很少,而且經常由非亞裔演員扮演;還因為它是一部賞心悅目的電影,讓人「透過幕布看一看那個諱莫如深的世界,即1%人當中的1%」。
但新加坡乃至整個亞洲的有些觀眾持不同意見。印度裔新加坡活動人士兼作家桑吉薩·塔納帕爾批評說,這部電影「根本不是人們所描繪的『偉大的亞洲希望』」。
「雖然它被宣傳為一部亞洲電影,但它幾乎完全由東亞人組成,」塔納帕爾說。「電影裡為數不多的幾個深膚色人都是效力於光鮮富有的中國角色。東亞在全世界關於亞洲由哪些人構成的想像中佔據主導地位,這令人不安,尤其是因為深膚色亞洲人在這個大陸佔了相當大一部分。」
報導稱,對這部電影的一個重要批評是,它完全抹去了新加坡佔人口總數15%的馬來裔和佔人口總數6.6%的印度裔。塔納帕爾說:「幾代人時間以來,美國人對亞洲人的定義一直忽視了深膚色亞洲人。」
記者卡特·王指出,在新加坡的背景下,這部電影「讓少數族裔不見了」。
「這部電影延續了一個誤入歧途的觀點,即亞洲人就是指中國人,」她寫道。「因此,雖然影評家和追星族稱讚《瘋狂的亞洲富人》是全世界亞洲人的決定性勝利,但實際上,這種評價往好裡說是簡單化,往壞裡是具有破壞性。」
另一位記者柯爾斯滕·韓說,很重要的一點是,這個故事是圍繞特定的一類亞洲人——超級富有,極富魅力,極端西化。「如果這部電影不是講亞洲奢華財富的故事,好萊塢白人高管們還會支持它嗎?」
一位新加坡影評人士對這部電影的評論同樣尖銳。「主要演員也都是非新加坡演員,大多操西方口音,」他說。這是暗指本土演員想加入更多「新加坡式英語」的嘗試遭到否決。
報導稱,這部電影尚未確定在中國上映的日期,但全球華人觀眾對也它有褒有貶。一位評論者寫道:「我的(在美國出生的華裔)朋友們喜歡這部電影,但我的中國朋友都很討厭它。」
另一位網友寫道:「好萊塢出一部全亞裔影片的確不易。不過,我還是覺得不舒服。振興中國文化並不意味著用西式手法來講述一個中國故事。」
但是這部電影的導演朱浩偉說,這部電影做不到滿足所有人對它的期望。「我們早就斷定這部電影並不能解決所有的代表性問題,」他在一個記者會上說。他表示,這是一部特定類型的電影,有特定的世界、特定的人物,它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編譯/何金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