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給我談理想,我的理想是不上班。」這是曾經引來無數上班族狂贊的一句話,字裡行間,本就透露著許多無奈。
年輕時總有滿腔熱血,總覺得工作就是一個能將自己愛好折現的事情。遭遇社會一頓毒打後才發現,大多數人的工作都是被迫的。
要是有選擇,誰願意上班看人臉色啊?可偏偏卻有太多人,用最狠的語氣說著辭職,卻用最慫的態度兢兢業業。
那麼,成年人上班這種似熬非熬的狀態,究竟為哪般?
那個說月底辭職的同事,又做了三年
當代社會青年,閒暇時間和哥們、閨蜜吐槽工作,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日常。除了工資、加班以外,辭職一定是這類聊天裡的高頻詞彙。小魚兒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和同事聊到未來打算,那個最想辭職的,卻一直留著。
「公司真的沒法待了,工資一天不如一天,最近還老是加班,如果不在年底前儘快找到工作,今年又沒存款了……」
公司有問題,大家有目共睹,只不過大家都只是在靜觀其變。但那位同事,似乎是最急迫想走的。
幾乎每一次吃飯,都能聽到那位同事的抱怨,我們甚至都已經開始張羅著買送別禮物了。
然而就在那月20號左右,我所在部門突然被老闆宣布解散了,於是我們在當天就做好交接,被迫離去。
後面發現,那位同事卻一直留在了公司,至今已經快三個年頭了。
從那以後我發現,永遠不要相信那個隨時說著離職的同事,有可能她真的只是抱怨而已。
「老子不幹了」成為一種新型解壓方式
如今上班好幾年,似乎也能夠理解那些說辭職卻不敢行動的。甚至換種方式來說,那些把辭職掛在嘴邊的,有可能只是一種解壓方式。至於之後的路怎麼走,當然是明天早起啊。
從步入職場後,你有了多少個辭職念頭?
因為上司不回復,延遲了流程,所以留下加班;手裡雜七雜八的活一大堆,卻永遠攬不到好活;加班加點完成的方案,卻被同事、領導說得一無是處,到最後還是逃不開「第一版定律」。
前幾天還看到一個「網際網路人沒有X生活」,因為他們隨時隨地都可能有工作。年紀輕輕就練就了筆記本隨身帶的技能,地鐵、商場、廁所,哪裡都可能支起一個工位。
除此之外,大家對「成年人的哭聲要調成靜音模式」感悟最深的,大概就是工作之後了。
情緒需要選好場合發洩,崩潰也是需要選好地點的。廁所馬桶上,梳妝鏡前,又有多少人抹過淚呢?
甚至在控制不住的時候,吃著東西,坐著車都有可能被突如其來的辛酸給攻破心理防線。
所以啊,生活還是要繼續,當我們一邊抱怨著不幹了,還是會因為這個月的全勤,孩子的奶粉錢,每月的房貸車貸,而繼續上班。
吐槽,也許就真的只是一種解壓方式罷了。
工作真的就沒有幸福感嗎?
這樣看來,那些還沒上班的同學難免疑惑,上班掙錢就能買到自己想買的,難道不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怎麼會滿是負能量呢?小魚兒覺得,這大概就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吧。
有人說受不了每天在公司按部就班,於是選擇獨自創業,自己當老闆。
要是資金雄厚,家底厚的還好,如果盲目押下全部家當,換來的多半還是要繼續回到工作崗位。
知乎上也有很多關於創業的回答,其中一個回答相當現實,只有創業後才知道,平庸也許根本都不算一種辛苦。
創業看上去人人都能做,卻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好。
同樣的,幾乎每個女孩子都夢想開一間花店或者咖啡館,體驗慢時光,做一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
實際上,也許大多數人連基本的花藝都不懂,連一杯真正的咖啡都沒做過。盲目開始了才發現,一切並不是那麼容易。
最後要麼又灰頭土臉地繼續給別人打工,要麼只能硬著頭皮堅持著。
所以,不管是打工還是創業,都可能沒有太多幸福感。最後怎麼選,都是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來決定的。
總之,還是要量力而行,工作不是兒戲,也不全是負能量。比如職場裡那些一見如故的同事,發工資後犒賞自己的激動時刻等等,總會有幾個閃光點的。
壓力在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何嘗不需要繼續「撐」著往前走呢?吐槽完了就繼續上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