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科研人員本國找不到工作,「投奔」中國後能專心搞研究

2021-01-14 迷彩虎

日本媒體調查發現,最近許多日本研究者不斷「投奔」中國,且連續四年上升趨勢。由於全球經濟整體下滑和去年爆發的疫情,這些高學歷人才在日本找不到工作,沒有施展才華的機會,而來到中國卻立刻開始了他們的科研生涯。中國的科研環境很好,外加高薪、破格提拔,日本科研人員自然會到中國來。毫無疑問,今後將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到中國工作。歸根結底,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和「世界工廠」,就業機會多,發展潛力大,前景可期。

在日本國內,人們認為他們來中國是為了賺錢,甚至被國內人罵為「叛徒」。但是事實上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在日本輾轉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選擇太少只能放眼海外,來到中國之後便開始了科研生涯。科學家們最渴望的是一個穩定的研究環境,良好的硬體設施,還不用為科研經費奔波。

日籍教授提出中日科研環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中國的大學多教師也多,科研人員可以專注於科研。而中國教授導師是比較獨立,可自由展開課題。中國有大量的學術崗位,只要有技術就可以留在學術界,這是日本和其他國家的科學家們不敢想的。而日本手機網絡的落後,到現在還喜歡發郵件,嚴重製約了通信交流。而中國不同,有許多在線交流的方式,而且中國非常重視團隊合作。

近幾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很快,科研投入也越來越多,而日本只有中國的1/7。在中國獲得的支持是日本無法比擬的,日本過去的科研人員都是鐵飯碗,但近幾年一直在削減經費,許多科研人員無法申請,因為職位和經費的激烈競爭,搞科研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但中國的科研經費投入僅排在美國之後,據世界第二。

但是,這並不代表來到中國就可以安逸,在中國也同樣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過去日本學者致力於歐美深造,如今中國在許多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不僅日本學者,許多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也紛紛來中國從事科學研究,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地方,一切都要靠實力說話。世界人才流動的最大特點是水往高處流。那裡發展最快,人才就會流向那裡。我們日益發展壯大的經濟和綜合國力,必將成為世界發展的制高點,外國人才自然會湧入我國,這是歷史的大趨勢。

外籍人士來中國工作、居住,將越來越成為家常便飯,他們最看重的就是中國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就業機會,以及日益開放的中國和環境的改善,這些都增加了他們到中國工作的吸引力。對真心來中國搞科學研究的,當然要敞開胸懷歡迎。在中美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人才和科技是最寶貴的財富。(文/山峰)

相關焦點

  • 日媒:日本人才紛紛「投奔中國」,待遇更加優厚
    一方面,中國政府在全世界招攬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日本研究人員難以在國內大學等機構找到工作崗位。在中國浙江大學任教的高畑亨從事靈長類腦基因研究。他說:「我也曾打算在日本工作,但沒找到職位。」2005年高畑在日本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自2008年起在美國作為博士後繼續從事研究工作。他2013年開始為回日本就業做準備,但沒有找到工作。
  • 日本處境尷尬,其教授表示中國學生有幹勁,科研人才紛紛投入中國
    11月24日,據《環球時報》的報導,最近《日本經濟新聞》發文表示,不少優秀的日本研究人員開始向中國流動,尋找在中方開展研究活動的動向引人注目。中日兩國,前者在面向世界招攬更多的傑出人才,後者研究人員在其國內機構很難找到工作。這些處境尷尬的日本工作人員曾表示,他們原本的確是想在自己的國家找工作,但沒能找到。
  • 日本大批頂尖人才「投奔中國」,待遇優厚惹美國嫉妒
    圖為日本科學家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開始有大批日本頂尖人才投奔中國,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了?要知道日本可是發達國家,擁有非常良好的科研環境,為何仍有大批日本科研人才投奔中國呢?原來日本國內的市場已經日趨飽和,所以中國開出了非常豐厚的條件,來吸引日本人才前往中國發展,待遇優厚甚至惹得美國都要嫉妒,難怪大量日本人才願意離開祖國。
  • 菅義偉闖下大禍,大批日本人才已開始為中國效力,日媒敲響警鐘
    此外,近年來,中國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以及科技論文的影響力愈發廣泛,日本對其的查詢數量在增加,日本研究人員進入中國大學的案例數量也在顯著增加。日媒近期發表了一篇報導,揭示了日本科研人才紛紛"投奔中國"的原因。
  • 中國科研人員研究顯示:哺乳或傳播寨卡病毒
    研究表明,孕婦感染寨卡病毒後,病毒可以通過胎盤感染胎兒的大腦引發胎兒小頭症。2015年,寨卡疫情在巴西爆發,就發現大量嬰兒出生時腦發育缺陷。近期有臨床報導發現,在寨卡病毒感染的母親乳汁中,可檢測出寨卡病毒的病毒基因RNA片段和感染性病毒顆粒。寨卡病毒感染哺乳期母親後,也有新生兒被寨卡病毒感染的病例報導,引發了人們對自然哺乳安全性的擔憂。
  • 剛排除華為,英國就「投奔」日本,看哈佛專家解讀原因!
    【英國文化大臣道登宣布2027年前從5G網絡中排除華為】剛排除華為,英國就「投奔」日本英國屈服於美國壓力,將華為排除出該國5G網絡建設後,日媒《日本經濟新聞》7月18日透露,當下英政府正轉投日本,請求幫助建立5G網絡。
  • 解開束縛科研人員的「細繩子」
    今年1月17日,教育部發布《關於落實科技成果轉化國有資產管理有關授權政策的通知》,產權登記事項由高校審核後報教育部登記。5月18日,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和教育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 「《實施方案》是指揮棒、是燈塔,指引著高校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工作改革的方向。」
  • 讀數:中國科研人員更喜愛使用網易郵箱進行郵件收發
    近日,專注於為科研人員提供文獻相關服務的平臺文獻鳥Stork平臺發布了一份關於科研人員使用郵箱的情況。其中指出,與美國科研人員偏好於使用工作郵箱的狀況不同,中國科研人員更喜歡將個人郵箱在出版物中列出。其中,美國科研人員使用工作郵箱的比重為95%,而中國科研人員使用工作郵箱的比重僅有45%,其餘均在使用個人郵箱。而中國科研人員在使用個人郵箱時,會偏好於使用網易郵箱,大約佔比60%。
  • 突出貢獻科研人員可破格優先評價!北京暢通科研人員職業發展通道
    據了解,自然科學研究系列、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系列是職稱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智庫等單位進行評價,涉及物理、化學、微生物學、材料學、文史哲、法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是科研人員職業發展的重要渠道。
  • ...科研人員職業發展通道 本市為兩類科研人員分類定製職稱評價標準
    據了解,自然科學研究系列、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系列是職稱系列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向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智庫等單位進行評價,涉及物理、化學、微生物學、材料學、文史哲、法學社會學等學科領域,是科研人員職業發展的重要渠道。
  • 愛思唯爾卓越科研論壇聚焦科研挑戰 推動中國青年研究者成長
    今天的研究者,尤其是剛剛起步的青年科研人員在工作中時常面臨著諸多壓力與挑戰:如何構建新的理念、申請經費並開展研究;如何尋求國內外合作並建立關係網;如何發表科研成果並進行推廣、跟蹤和評估;如何獲得認可並提升自己的影響力等,都是科研人員在基礎科研工作之餘需要思考的問題。
  • 孩子考上「數學」專業,畢業能找到好工作嗎?找不到工作怎麼辦
    2020年高考結束,讓很多家長不理解的是,00後的考生報考的專業,多半是家長眼中「冷門專業」,比如心理類、歷史類、數學類等,而「熱門專業」中的交通運輸、航海、工程類等卻表示無感,最近一位家長就由此困惑,孩子被「數學專業」錄取了,畢業能找好工作嗎?
  • 戰略逆轉:日本科學家大規模倒流中國,武力從未實現日本興盛
    而在21世紀,中國與近鄰日本,在諸多方面又一次發生了戰略性逆轉。2020年11月23日,擁有近150年悠久歷史的老牌日本全國性權威媒體《日本經濟新聞》,刊發了一則註定影響深遠的報導,其標題言簡意賅但卻意味深長——《日本研究人員持續流向中國》:據日本外務省統計,截至2017年10月旅居中國開展研究工作的日本人約為8000人。
  • 90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中科院麻煩不斷,中國靠什麼打贏中美科技戰?
    如果走400多人都「不影響工作」,你招500人算不算欺騙國家科研經費? 02越來越多的現實似乎在表明:中科院在成為橫店的路上一往無前。年初疫情爆發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大義凜然地承擔起輿論垃圾桶的神聖使命。最近,六年級天才攻克癌症難題!吃瓜群眾一扒,人家父母在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上班。
  • 找不到家長就找地鐵工作人員!暑期到,地鐵小姐姐發出重要提醒
    地鐵小姐姐提醒市民,萬一家長和孩子在地鐵裡彼此找不到,可以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員。23日上午,在武漢地鐵7號線江夏客廳站,一位小女孩到客服中心尋求幫助:爸爸不見了。邊說邊委屈地哭起來。地鐵小姐姐姚夢瀾、陳星細聲細語問出孩子爸爸的電話。10分鐘後著急的爸爸趕到車站。爸爸說,帶著女兒到譚鑫培公園地鐵站出站後,一轉眼,怎麼孩子不見了。
  • 中國疫情數據造假?看看多國科研機構怎麼說
    多國科研機構「實力」闢謠「陰謀論」中新社記者 劉旭新冠疫情持續在全球肆虐,在各國攜手抗疫的同時,有部分海外媒體炮製所謂「中國疫情數據造假」「新冠病毒起源於中國」的言論,伴以諸多毫無科學依據的想像與猜測。近日,多家權威科研機構發布一系列研究結果,以科學結論「實力」粉碎謠言。
  • 勇攀科研高峰! 中國科大這支科研團隊90%都是90後_新聞中心_中國網
    在本項工作中,中國科大研究團隊通過理論分析和計算模擬發現了在納米限域毛細凝聚中,固液界面力學作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液氣界面。據此,他們修正了經典的開爾文方程,建立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的新理論,並將方程適用性拓展到亞納米尺度。王奉超介紹,該研究不僅為理解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提供了關鍵的理論基礎,且在微電子、製藥、食品等行業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應用前景。
  • 【內蒙古最美科技工作者】李喜和:中國奶牛性控技術研究第一人
    當時,李喜和師從內蒙古大學原校長、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旭日幹。作為旭日幹的研究生,李喜和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參與了中國首例試管羊和試管牛的研發工作。「從那時起,我便愛上了生命科學,並決定把它作為我奮鬥一生的事業。」他說。1990年,李喜和赴日本東京農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並在該校完成了博士後研究工作。在此期間,他主持了世界首例分離精子顯微受精性控試管牛項目,並見證了這頭試管牛的誕生。
  • 直言死也要為中國效力!九死一生從美國返回,被排擠後再度返美
    現在在很多崗位上都存在工資剛過1萬的科研人員,中科院的人士在採訪時候表示,讀了20多年書的博士到了30多歲了還是只能拿到1萬元的工資,這也是30多歲科研人員辭職的原因,確實相比明星的千萬薪酬,相比網紅直播一晚數10萬的打賞,這點收入真的不算是高收入了,科研人員選擇離職也就可以被原諒了。
  • 中國科大科研人員揭開藍藻光合作用關鍵面紗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5月27日電 (吳蘭 楊凡)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上獲重大突破,揭開藍藻光合作用的「關鍵先生」神秘面紗——催化酶RuBisCO的組裝調控機理。藍藻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