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全碑的筆法和臨寫揭秘,隸書字帖曹全碑入門技巧

2020-12-16 騰訊網

《曹全碑》作為經典的漢隸之一,其飄逸的神採,秀美的姿態,一直受到書法愛好者的青睞,但很多人卻學了很久也不得要領,覺得《曹全碑》易學難精,今天,嘉強就《曹全碑》的曹全碑的筆法和臨寫技巧作一個梳理和總結,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橫畫

橫畫是隸書最重要的筆畫,隸書整體是以寬扁取勢,這就說明必須以橫畫為主導,橫畫要寫得長而有力,姿態多樣,才能支撐起整個字的特有形態。

橫畫大概可以分成四類:

一是凸橫,以圓筆起筆,中間向上行筆,然後再向下走一段後回鋒收筆。

二是凹橫,和上面的凸橫相反,收筆有時收得尖有時收得圓滿。

三是基本的平橫,中間起伏不大,保持中鋒毛筆,走到底後提筆回鋒收筆即可。

四是波橫。波橫是《曹全碑》經典的筆畫之一,像波浪一樣的橫,起筆有圓起和方起,中間收細,然後再由細到粗,最後重按以平捺的形式收筆。

豎畫

假如書法基本功練的好的人寫豎畫還是比較簡單的,變化不大,除了個別字形本身是高的豎要寫得長一些外,大部的字豎畫是寫得比較短的。

在有撇畫的字中,為了造型的美觀和藝術性,會把另一撇用豎來代替,如下圖中的字。這是一個處理技巧,也是隸書的一種特點。

撇畫

撇畫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筆畫,書寫方式也很豐富,需要多練習才能把握其特點和運用自如。一般來說撇畫包括以下幾種:

長撇

長撇當然就是寫得比較長了,像上面的功字,寫得非常的長,而且也是非常特殊的以尖收筆,第二個「文」字是大多撇畫的收筆方式,即以圓收筆。

彎撇

特別是上圖中的「右」字,起筆下來後來一個急轉彎,所以叫彎撇。

豎撇

豎撇和楷書的豎撇意思相同,只是收筆不同,一般是停住稍後重按再回鋒收筆,這種撇不能像楷書那樣收尖了。

鉤撇

隸書裡沒有像楷書那樣的鉤,所以把鉤歸到撇裡面來,以撇畫的寫法來裡德寫鉤畫。

平撇

平撇起筆後保持一個較小的彎度向左推進,中間有一定的波動變化,最後圓收。

短撇

人字是很經典的一個字,撇畫寫得非常的短,捺畫盡情地舒展,非常富有特色。

捺畫

捺畫一般都是採用粗到細然後再由細到粗的變化形態進行書寫,有時中間會極力的收細,漸行漸粗,捺角時再用力重按然後推出捺腳。

折畫

斷筆轉折,隸書裡大多用斷筆轉折,比如口字在楷書裡有四筆,但隸書裡用四筆寫成。

連筆轉折,這有點像篆書的轉折方式,提著筆圓轉,有時形態上也會有所變化,比如有些是方轉,有些是圓轉,需要區別對待。

點畫

隸書裡極少有像楷書那樣的點畫,一般是用短豎或短橫來寫點,這也是隸書的一大特點。像繁體「為」字底下的四點,也是接近短豎,起筆和收筆進行不同的變化。

分享,讓生活更美好!感恩有你!

內容及圖片如沒註明出處則來自網絡,無從考證來源,

僅用於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隸書《曹全碑集字聯》欣賞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系晉王敞等紀念曹全功績而立。王敏、王畢等立石。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豎方形,高273釐米,寬95釐米,共20行,每行45字。明萬曆初年在陝西省郃縣舊城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 《曹全碑集字聯》欣賞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又名《曹景完碑》,系晉王敞等紀念曹全功績而立。王敏、王畢等立石。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豎方形,高273釐米,寬95釐米,共20行,每行45字。明萬曆初年在陝西省郃縣舊城出土,1956年入藏西安碑林博物館。
  • 漢隸曹全碑拓本高清字帖欣賞,31幅高清大圖特寫,學隸書的好帖
    小編學隸書首選的就是《曹全碑》,曹全碑裡的變化還是挺多的。雁不雙飛應該只是指橫畫,橫與撇捺共用的時候還是有雙飛的,曹全裡的「居」字就出現了不止一次的雙飛。我練隸書是為了寫章草,但曹全碑、禮器碑、韓仁銘等名碑練了許久,卻一直找不到兩種書體在筆法上的共同點。
  • 漢隸經典《曹全碑》,30幅集字錦言欣賞:練字習文、一舉兩得
    中國的書法藝術進上溯先秦,而當書法藝術的長河進入漢代尤其是東漢以後,書體開始已開始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為隸書,並逐漸形成了隸書的繁榮時期。眾所周知,漢代的書法藝術更多的是以碑刻的形式而留存下來。比如《曹全碑》《張遷碑》《禮器碑》《史晨碑》《乙瑛碑》等都是如此。
  • 馬蓉隸書功力深,行書不入門,專家:只要肯跟師傅學,入門也不難
    本期話題:馬蓉隸書功力深,行書不入門,專家:只要肯跟師傅學,入門也不難!聲明:本文系百家號原創首發,抄者必究。大家知道,馬蓉是娛樂大咖王寶強的前妻。在書法研習中,馬蓉的主攻方向是隸書和行書。她較喜歡臨寫隸書《曹全碑》,收穫不小。有評論認為,她臨寫的隸書《曹全碑》除中規中矩、墨守法度外,用筆也很爽利,飄逸中不失古風,有壯美意趣,功力頗深。也就是說,馬蓉的隸書不乏傳統的章法與法度,也比較有氣度,體現出了出神入化的意境。
  • 《曹全碑》偏旁部首全解析
    《曹全碑》偏旁部首全解析   隸書中單、雙人旁的最大區別就是雙人旁的豎畫均為彎尾豎。
  • 曹全碑、禮器碑等五種經典漢碑臨摹技巧,終於知道該怎麼臨摹了!
    閱讀導航:1、曹全碑 2、禮器碑 3、西峽頌 4、乙瑛碑 5、張遷碑01臨《曹全碑》《曹全碑》臨摹技巧:「縱橫佔位力求準,呼應筆勢應分明」。依照此法來臨《曹全碑》可以很快掌握多種用筆之方法,臨習效果十分顯著。但此前首先要認真讀帖,即觀察字帖一定要細緻,從每一筆到整個字的面貌都要熟記於心。
  • 隸書入門參考
    《曹全碑》是漢朝著名隸書碑刻,其特點字型秀美線條粗細變化大,中宮緊實,主筆突出。書寫動作瀟灑飄逸有篆書筆意,是隸書代表作之一。曹全碑的用筆以藏鋒、圓潤為主,同時輔以露鋒筆法和方折體勢,因此能柔中見剛。|點|起筆藏鋒,以圓潤居多。尖點起筆略帶方勢,形如木楔,出鋒不宜太尖銳。長點也多呈尖尾,收筆要緩,形態遲鈍。
  • 寫好《曹全碑》中的鉤不容易,與乙瑛碑不同,看有哪些規律可循
    《曹全碑》點畫技法之(鉤)《曹全碑》中鉤的寫法最為複雜,最常見的有「豎的」、「戈鉤」、「豎彎鉤」、 「橫斜鉤」《曹全碑》中一般作為主筆的鉤畫,常常取勢比較誇張。一、豎鉤:分為長鉤和短鉤長鉤:藏鋒寫豎,逐漸左彎出鉤,是該字的主筆,取勢較誇張,收筆有時帶鋒有時藏鋒,這也是《曹全碑》隸書中一個標誌性筆畫。
  • 《曹全碑》集字創作,連章法都替咱安排好了!
    《再生緣》卷首詞曹全碑集字《再生緣》卷首詞【清】陳端生閨幃無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轉未眠。硬筆練習局部《踏莎行·秋入雲山》曹全碑隸書集字《踏莎行·秋入雲山》【宋】張掄秋入雲山,物情瀟灑。硬筆書法集字《新晴》曹全碑隸書集字《新晴》[ 宋 ] 劉攽
  • 隸書容易寫俗氣,學它保準治好!
    對於學書法的人來說學隸書是必經之路而隸書很容易寫俗怎樣才能避免俗氣在這裡跟大家推薦一個經典善本
  • 學好硬筆書法,怎樣選擇字帖和臨帖
    有一些童靴一聽到就會說,我要學的是硬筆,你沒有聽錯,這裡說的選擇的就是毛筆字帖,中國的書法從毛筆延續下來,學書的方法很多是相同的,幾千年來不同的字體已經有一套成熟的書法體系,雖然書寫的工具(紙、筆)不一樣,但是筆法、結構和章法基本上是相通的,另外毛筆字帖裡的字體比較大,看上去更容易看清楚每一個字的用筆、結構,用毛筆字帖就是把大字寫小,剛開始大家可能會有一些不習慣
  • 《史晨碑》被人譏諷為漢隸中的館閣體,卻是學習隸書入門的典範?
    《史晨碑》卻處處表現出標準的漢隸法度,一招式都在向世人解說漢隸些微的技巧法則。因此時常被人譏諷為漢隸中的「館閣體",但是這種「館閣體」在隸書教學的人門階段,其標準化的審美趨向更有教育學上的意義。《史晨碑》亦稱《史晨前後碑》,無額。東漢建寧二年(169年)三月立於魯縣(今山東曲阜)孔廟。《史晨碑》有個明顯的特色,即分為前後兩碑,而且同處石,內容不同但形制完整,可獨立成篇。
  • 他以草書筆意寫隸書,點畫飛動,被稱為清代「隸書第一」
    鄭簠(鄭谷口)清代碑學興起的書法實踐是從推崇和師法漢碑開始的,鄭簠是清初首位師漢成功的隸書大家。鄭簠隸書清初鄭簠在碑學初起時就在漢碑中尋求發展,他幾十載傾家資而謀漢碑拓,廣交友而精研碑隸。鄭簠師漢碑,主要有《夏承》《曹全》《史晨》等,參以草書之法,其隸書用筆沉著飛動,行筆縱勢,點畫波磔各具姿態,起伏流宕,草意盎然;結構以扁方橫勢為主要框架,略參篆構示古,方整中寓圓勢,結字松闊,奇正參差,巧拙互補,用草書映帶之法,左舒右展,風姿翩翩。隸書上承篆而下啟草,上下意貫,天生具有「相融」優勢,鄭簠深諳其理。
  • 《曹全碑》字體太過秀美實則不適書法初學者,為何仍被大部分培訓...
    2、《曹全碑》筆畫收放自如,高低穿插,寬窄錯落,顧盼得體,靜中寓動,對比強烈,生動靈活,將漢隸的韻致發揮到了極致。 3、《曹全碑》字結體扁平舒展,雖然是漢隸的共性,但是《曹全碑》更偏向取橫式,極為舒展,左右逸蕩,神韻飄逸。
  • 學習行書、楷書、隸書3種字體的人,可以學習以下14款字帖
    如果走行書路線,建議臨一下《曹全碑》,然後直接寫懷仁的《集字聖教序》,不建議先學唐楷,筆法根本不一樣;如果走楷書路線,臨完今人的之後直接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帖開始臨,推薦褚遂良《聖教記》、《靈飛經》以及文徵明小楷。
  • 練習行書、楷書、隸書3種字體的人,可以學習一下這14款字帖
    如果走行書路線,建議臨一下《曹全碑》,然後直接寫懷仁的《集字聖教序》,不建議先學唐楷,筆法根本不一樣;如果走楷書路線,臨完今人的之後直接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帖開始臨,推薦褚遂良《聖教記》、《靈飛經》以及文徵明小楷。
  • 8大攻略搞定《爨寶子碑》
    (王鐸《廣陽雜記》)怎樣才能把臨摹該碑的技法化為己用,並對其發揚光大,這是擺在每位臨習者面前的嚴肅問題。該碑自清代發掘以來,受到眾多書法大家的推崇,許多知名書家也多受益於它。臨習者在師古出新方面,有的強化該碑的隸書筆意,使其更為古拙;有的強化該碑的楷書筆法,使其更顯端莊;也有的糅入簡書的筆法,使其更加率意……可謂是各顯神通,各出新意。
  • 王羲之《曹娥碑》,讓人愛不釋手
    因為,我想認真地臨寫一番。臨寫的帖,當然最好就是一本薄薄的單行本。    《曹娥碑》又稱《孝女曹娥碑》,小楷,二十七行,立於南北朝時代南朝宋元嘉元年,明人傳為王羲之所書。而清代的包世臣評析說,《曹娥碑》俊朗殊甚,而結字序畫漸開後人勻稱門戶,當是右軍誓墓後代筆人所為,或出羊侍中,而後人以為王體,誤收右軍帖中耳。(《藝舟雙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