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你是學畫畫的?
那繪畫技法你知道多少?
西方藝術史上的繪畫技法你能說出來嗎?
嘿!是不是有點難度~
那就來聊一聊西方藝術發展的脈絡,
一起看看每個階段大師的繪畫技法吧!
(以下藝術階段的分期沒有那麼嚴格,
只列出了代表性畫家的畫作)
古典階段
「古典式」描繪物體,將其作為固定的、隔離的事物,放置在靜態的、空曠的空間中,就這麼一直固定下來。
技法:清晰的輪廓線,深遠的透視,平滑的陰影,暗色的、「粘稠」的用色。
哥德時期
楊‧凡‧艾克(Jan van Eyck)
《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喬託(Giotto di Bondone)
《哀悼基督》
文藝復興時期
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春》
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蒙娜麗莎》
威尼斯畫派
提香(Tiziano Vecellio)
《烏爾比諾的維納斯》
矯飾主義時期
丁託列多(Jacopo Robusti Tintoretto)
《蘇珊娜出浴》
巴洛克時期
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
《美惠三女神》
洛可可時期
華鐸(Jean-Antoine Watteau)
《發舟西苔島》
新古典主義時期
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奧松維爾伯爵夫人》
浪漫主義時期
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
《自由引導人民》
寫實主義時期
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
《拾穗者》
前印象派階段
馬奈說:「光線,是一幅畫中最重要的人。」
技法:簡單、鮮亮的形狀,沒有陰影,速寫般的筆觸。
馬奈(Edouard Manet)
《賣啤酒的女侍》
印象派階段
塞尚曾說:「莫奈是一個眼睛,但這是多麼出色的眼睛。」
技法:快速描繪,以捕捉變化的光,沒有固定的形狀、顏色是破碎的。
莫奈(Claude Monet)
《乾草垛》
莫奈(Claude Monet)
《查林十字橋》
後印象派階段
塞尚的主題不再是蘋果、人、或者杯子,而是一個顏色和空間形成的結構和韻律。
技法:顏色平面的前進和退縮,分散的線條。
塞尚(Paul Cezanne)
《靜物》
立體主義階段
立體主義把物體打破,將空間推到四周,直到它像早期的電影蒙太奇一樣,閃閃發光。
技法:多角度透視、反抗空間的相對性、同時性等等。
畢卡索(Pablo Ruiz Picasso)
《亞威農少女》
點彩畫派階段
修拉將光打碎為色彩的「點」(就像稜鏡一樣),你的眼睛會在一定距離上把它們混合起來。
技法:純黃色的點旁邊就是純藍色的點,看上去就是綠色的。
修拉(Georges Seurat)
《大碗島星期天的下午》
重內心表現的後印象派
梵谷式的內心情感張力。
技法:驚人的顏色條痕,緊張、旋轉的線條。
梵谷(Vincent Willem van Gogh)
《星空》
進一步發展的表現主義
美國抽象表現主義
技法:堆積的顏料,塗抹的顏色,濃重、粗糙的黑色線條。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No. 6, 1952 》
未來主義階段
展示運動中的物體,這讓它看上去像是一條正在走的狗,或者是搖動的尾巴。
技法:如今,頻閃式的照相機可以做到這個效果。
巴拉(Giacomo Balla)
《鏈子上的一條狗》
構成主義階段
描繪的事物和所有事物的本質結構元素。這既是「結構主義者(constructivist)」的全新開始,又是終結。
技法:實在的形狀和空間,抽象的顏色和形狀。
塔特林(Vladimir Tatlin)
湯伯利(cy twombly)
《黑板》
直到畫成像這樣,
情緒複雜,技法高超,有點深奧,
基本對繪畫材料沒有什麼要求了~
來源:國際藝術大觀
文章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如果覺得文章不錯請您分享轉發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