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雖然我們做不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也自覺是個遵紀守法的「好人」,因此常感到困惑:
「為什麼像我這樣的『好人』還會經常感到痛苦,而那些『惡人』卻活得好好的呢?」
因為我們不是純粹的「好人」,我們的心中還有與「苦」相應的「惡」。
心中的惡
佛教認為,我們所遭遇的一切苦痛或快樂,都來源於我們的心念,當我們生起了某一個心念後,便會隨之作出相應的言行。
這些或善或惡的行為舉止會遵循「因果報應」的運作規律,在當下和未來給我們帶來或苦或樂的感受。
因此,按這個邏輯逆向推理,便會得出我們之所以會受苦,是因為心中還有招感苦果的惡,常見案例如下:
01
當與同參道友,或同事、同學一起學習、工作時,我們常會下意識進行比較——「同樣要修行/工作,為啥我在吃苦,他卻可以摸魚聊天......」
這種「不服氣」便是嫉妒心與貪心的顯現,表露出自身實則也嚮往這種「安逸舒適」的環境,只不過因為因緣不具足而無法達成。
但若修行/工作的目的只是追求「安逸舒適」,當有「更好、更舒適」的境界出現時,我們依然會生起嫉妒與貪念,也就依然會招致痛苦。
02
此外,如果我們學習或修行時,常用「我在修行」「我努力了」為藉口,來暗示、安慰自己「我變好了」,並十分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便是愚痴的表現,也是招致痛苦的另一種原因。
若真能全神貫注的修行,又怎麼會注意到他人在做些什麼?又怎麼會在意他人是在玩樂還是在修行?而修行更是自己的功課,他人的褒貶與我修得是好是壞又有什麼關係呢?
反之,若僅是追求他人評價才努力修行,只不過是表面功夫,並沒有提升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相同的境界現前時,依然會手足無措。
03
還有一種情況多見於家長與子女之間,比如那一句「我是為你好」。當家人不願聽從自己的建議,便覺得自己的苦心不被理解,從而感到委屈或憤怒。
我們常容易混淆「我希望你變得更好」與「我覺得你按我說的做才能變好」,前者是鼓勵與祝福,而後者則是支配和否定。
雖然互為家人,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為什麼非要強求他們的思想和觀點和我們一致或是認為「只有聽我的才是最好的」呢?這種支配慾與「以我為上」的觀念也是心頭的惡念!
關閉電源
面對生活中的種種痛苦,一大瓶肥宅快樂水、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一輛清空的購物車都只是暫時的止疼藥,而要想徹底清除,關鍵還是要消除引起苦的根源,也即心頭的惡念。
一如《入菩薩行論》所記載的那句「若不知此心,奧秘法中尊,求樂或避苦,無義終漂泊。」
就像看恐怖電影,面對片中種種恐怖的畫面、聲音,我們會通過閉眼、捂耳朵來進行躲避,但要想結束恐怖,唯有從源頭著手,也即關閉播放的頁面。
而消除惡念的方式無他,唯手熟爾。藉由誦讀經典,首先了解常見的「惡念」,隨後將之與自己對應,最後在生活中也能時常反省自己,漸漸不起噁心。
來源:上海玉佛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