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文丨首席人物觀(ID:sxrenwuguan),作者丨殷萬妮,編輯丨江嶽
2月的一場離職騷動,將時尚圈名利場的表面浮華掀起了一角。不出意料的,華麗袍子底下總免不了欲望的蝨子,亦充斥著紛雜與喧囂。
因遭遇團隊成員實名舉報,2月18日,《智族GQ》編輯副總監、GQ報導負責人何瑫陷入輿論漩渦,隨後,他很快選擇了離職。
何瑫在非虛構寫作圈裡小有名氣,他帶領的GQ 報導團隊亦有不少作品刷屏,比如那篇記錄2019年《GQ》十周年人物盛典的文章,《人來人往,潮起潮落:2019名利場背後》,就寫出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式的浮華感。
文章以極其冷靜的語氣,密集描繪了那場時尚活動臺前幕後的細節。在他們的筆下,梁朝偉、王一博、李宇春等明星變成了場中普通的一份子——從上帝視角來看,名利場永遠是流動的,任何明星都不可能成為永恆的主角。
時尚雜誌素來是名利場的一部分,當報導跳出固有視角,轉為充滿智力優越感的旁觀視角,便有了特別的張力。
真正逃脫名利場的引力並非易事。而那些離開的背影中,時尚主編們最為醒目。
01
2019年的最後一天,曉雪以一句「今起隨緣席散 一別兩寬」道別了與ELLE長達13年的相守。配圖裡,她長發過肩,戴著巧克力色的綢帶,不似如今氣質清冷,手裡拿著1988年第一期《ELLE世界時裝之苑》。
過去三年裡,《周末畫報》葉曉薇、《時尚芭莎》蘇芒和《ELLE世界時裝之苑》曉雪相繼離開主編寶座。她們與《VOGUE》中國版總編輯張宇一度被譽為「中國初代時尚女魔頭」,如今各自散落,國內初代女性掌權的時尚江湖正在瓦解。
曉雪本名李輝,但她極少用本名。她自己曾經透露,「除了買機票,再沒用過真名」。相比對名字的改造,這位外表瘦小的女子對中國時尚雜誌的改變顯然更加驚豔。
她進入時尚行業時的年齡不算小:30歲。
洪晃是她的貴人。兩人1997年在一場飯局上初次相見,當時曉雪供職於香港嘉禾電影公司駐京辦事處,做電影製片以及宣發工作,業餘時間給《iLOOK》寫文章。
洪晃後來在書中描述那場初遇,「她的打扮非常雅致,皮膚好得像是畫出來的,而又沒有任何化妝品的痕跡,雖然身上沒有一件名牌,但是給人的感覺是她的衣服比名牌還貴......她給我的第一印象和我媽給老布希的第一印象一樣:『中國居然還有這樣的女子。』」
這份欣賞很快落到實處,2000年,洪晃邀請曉雪入職《iLOOK世界都市》,後者也很快適應了圈內節奏,一年多後就升任雜誌主編,還完成了全面改版,把它從「一本給有頭腦的女性的時尚雜誌」改為「時尚消費信息類刊物」,明星生活方式成為主要內容。
她還搞了個大動作。
當年12月刊,她請來小陶虹、李冰冰、範冰冰、蔣勤勤和袁泉拍攝封面——如今看來再正常不過的操作,當時卻是創舉。在此之前,國內一線時尚雜誌的封面,都是清一色的外國人面孔。其中有借鑑國外經驗、打通版權合作等需求,更重要的是,國人還不認「中國臉」。
圖:沒錯那個時候還是殺馬特
曉雪的改版成功了,很快,《iLOOK》發行和廣告都翻了幾番。作為本土原創刊物,它甚至能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與隨後打入中國市場的《時尚芭莎》以及2005年創刊的《VOGUE》中國版相媲美。
中國面孔出現在時尚雜誌封面也漸成風氣。洪晃後來評價曉雪的先鋒大膽:
「如果辭海裡有『主流女性刊物主編』的字樣,她的照片就應該放在旁邊做圖解。真是打著燈籠也找不著的。」
曉雪確實適合這門職業。2007年,她離開洪晃,步入更大的戰場——出任《ELLE》中國版編輯總監,隨後的13年裡,她把它變成了本土化最成功的時尚雜誌之一。
相比半路入局的曉雪,蘇芒入場早很多。1994年走進北京東單西裱褙胡同那座四合院時,蘇芒剛從中國音樂學院文學系畢業,這位23歲年輕人加入的中國第一本時尚雜誌《時尚》,一年前剛創刊,團隊只有寥寥幾人。
創業維艱。
在《時尚》,蘇芒先後做過記者、編輯、客戶經理,採編以外,雜活也一併擔著,比如廣告催款、生爐子、搬東西,後院裡發生失火事故時還要緊急去救火。但真正讓她在雜誌社站穩腳跟的,還是在廣告銷售方面的出色表現。
她在一次訪談中提到,自己是第一個讓信用卡和房地產商在雜誌上投放廣告的人。做了5年廣告業務後,她在1999年已經負責了《時尚COSMO》等5本雜誌廣告的經營業務。
靈敏的市場嗅覺成為她日後蛻變的根基,如命運暗中的饋贈,讓她此後一步一步接觸世界頂級品牌成為了可能。而她的法國丈夫,則早早為她推開了一扇看世界的窗。以探親為由,她可以去法國看巴黎時裝周,90年代,她成了團隊中唯一一個可以常常出國的人。
在初代主編裡,蘇芒無疑是把路鋪得最廣的那一個。潛伏多年之後,她在2000年迎來了事業轉折點。
圖:蘇芒
那一年,她參與創刊的《時尚健康》雜誌在市場上大獲成功。時尚雜誌社隨後便走上國際擴張之路,並順利拿下了赫斯特集團的《Harper’s BAZAAR》的版權。2001年,美國《Harper’s Bazaar》雜誌以《時尚芭莎》的身份在中國落地,蘇芒順理成章地拿到了主編權杖。
至此,蘇芒迎來了她的全盛時代。
02
初入一個華美的瑰麗世界,有人大步流星,以吞吐山河之勢馳騁其中。也有人以低調優雅的姿態,穩步前行。
千禧年之後,國內時尚行業方興未艾,市場消費也不過剛剛起步,表面的繁榮仍難以彌補內裡的巨大落差。
一次時尚編輯的招聘讓曉雪印象深刻。
女孩舉起時尚雜誌,喋喋不休地炮轟時尚行業,連坐在她面前的曉雪也沒逃得過指責,「看看你們做了什麼?虛榮、膚淺,整本全是logo!你要告訴中國百姓什麼?這些名牌有什麼了不起......」
曉雪沒有打斷她,一直保持沉默,待她控訴完才發話,「你可不可以給我講幾個你痛恨的這些沒什麼了不起的品牌的歷史、設計師、設計理念及文化背景?」姑娘一時語塞。
時尚界從不缺少類似的披著「正義批判」外衣的指責和誤解。2006年,一部《穿普拉達的女王》在時尚界引起轟動,外界也因此給初代時尚女主編們套上了雷厲風行、叱吒風雲的「時尚女魔頭」的頭銜。
有趣的是,包括曉雪、蘇芒在內的時尚女主編們似乎對這部電影並沒有100%的共鳴,理由各有不同,但無一不指向了國內尚未成熟的時尚文明。
曉雪痴迷於厚重的、有質感的優雅,這一點是從姥姥身上拾得的。
她曾形容90多歲的姥姥幾乎是一部中國近代史:出身高官家庭,歷經浮華富貴、動蕩戰亂、文革迫害、改革開放等各個時代。曉雪對姥姥的細心打理記憶猶新,即使被安排掃廁所,她也要穿戴整齊,頭髮工整,變著花樣把僅有的幾支黑髮卡當成配飾別在頭上。類似的優雅細節還有很多。
曉雪後來也出版了一本散文集《優雅》,但真實生活中的她隨性很多,除了出席活動或特殊場合,她常以素顏示人。
日常生活裡,她也格外迷戀旅行和讀書,很少暴露自己的私生活。她曾背著雙肩包,長途跋涉遊覽西西里;也曾因三毛的一句「馬德拉就是馬德拉,那份薄薄涼涼的空氣,就是葡萄牙式的詩」的敘寫,便對馬德拉心生嚮往。
在時尚行業的旅行,探索與冒險的成分反倒多了許多。
2002年,曉雪第一次參加巴黎時裝周。當時,很少有品牌把位置出讓給一個中國媒體的時裝編輯,有時連站票都討不到,只能在秀場門口候著。保安會黑著臉呵斥「不要擋路!」她還被那些資深國外時尚編輯質疑:你是來巴黎讀書的學生吧?
而當時的蘇芒已經有了擁有了自己的地位。背靠赫斯特集團,她可以坐在那些歐美秀場的第一排,採訪世界頂級設計師,接觸到幾乎所有奢侈品品牌。
她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明星朋友圈。
2003年,在蘇芒張羅下,「芭莎明星慈善夜」橫空出世。當時正值SARS爆發,社會呈半封閉狀態,各行各業都陷入了短暫的停滯期。
首屆芭莎明星慈善夜就這樣誕生——7月3號,以「慈善,到底是誰需要誰」為主題,地點在藏酷酒吧,魯豫、李亞鵬、胡兵等十餘個明星到場,參與者可以競拍明星們的時尚單品和晚禮服,最後全場為北京紅十字協會籌款16.8萬元。
圖:2003年BAZAAR明星慈善夜
芭莎慈善夜一戰成名,並就此成為傳統,到第三年時籌款已經翻了十倍之多。它的影響力隨著時尚雜誌的崛起而逐漸強大,時常爆出「壓軸之爭」、「C位之爭」、「xx被排擠」之類的傳聞,而紛擾之中,唯有蘇芒始終是真正的C位。
圖:2017年BAZAAR明星慈善夜
蘇芒一路高歌猛進。
2005年起,她先後創辦了《芭莎男士》、《芭莎珠寶》、《芭莎電影》、《芭莎藝術》等一系列「芭莎系」品牌,將自己的個人聲望與時尚、傳媒、演藝、慈善等多個領域捆綁,打造了國內紙媒擴張速度最快的時尚王國。
每年,芭莎編輯部都會拍攝集體合影,大家盛裝出席,穿著晚禮服化身王子公主拍攝,而蘇芒總是站在最高的地方傲視群芳,如同掌管帝國的女王。
03
2013年對於所有平面媒體來說都是拐點。
2012年以前的報刊廣告市場蓬勃發展,然而到了2013年上半年,全國報刊廣告刊登額為470.13億元,同比下滑2.54%。
時尚雜誌行業整體受到了衝擊,擁有暢銷雜誌包括《周末畫報》的現代傳播集團,2013年上半年僅錄得320萬元人民幣的淨利潤,同比下滑78%。2014 年,廣告收入持續下滑,新媒體又來勢洶洶,時尚雜誌圈腹背受敵,這塊一度風光無限的堅硬堡壘正在被瓦解。
粉絲經濟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拖慢了時尚行業寒冬的降臨。
2014年,「歸國四子」掀起了內地娛樂圈的流量時代,一時風頭無兩。而蘇芒就是第一個為流量敞開大門的人。
2015年2月,吳亦凡成為了第一個登上《時尚芭莎》的頂級流量。曉雪也不甘落於下風,時隔幾天,便把鹿晗推上了《ELLE》二月刊封面。
探險換來了可喜數據。這期《時尚芭莎》一分鐘銷量約6000本,而《ELLE》雜誌提前預售5小時,一萬多本雜誌就被粉絲掃蕩一空。粉絲經濟為時尚雜誌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時尚大刊也順勢而上,開啟了流量廝殺的新時代。
大勢之下,一直堅定走高級國際化姿態的《VOGUE》中國版編輯總監張宇也按耐不住了。同年7月,吳亦凡終於解鎖了中國版《VOGUE》,配文為「不可思議」的90後。
超模與「四旦雙冰」霸刊的時期一去不復返,雜誌封面成了明星和粉絲比拼時尚資源的必爭之地。
這一變化可悲亦可喜:聚光燈下,關於明星的排位、待遇、造型、歡呼聲的分貝,正在與時尚雜誌的運勢形成正比,而真正關於時尚的討論聲量漸漸變低。越來越多的人轉向新媒體,去獲取那些優雅的精緻的時尚生活方式,以免費的形式。
轉型之中,初代主編們似乎陷入了被動,但仍有人手持武器,堅守時尚的陣營。
在「初代時尚女魔頭」中,葉曉薇是最不為公眾熟知的,但她也是最深藏不露、最先鋒的那一位。她擔任《周末畫報》編輯總監期間,不倚賴明星噱頭做營銷,這一點至今仍是她被大眾津津樂道的談資。多年來,她不間斷地採訪非主流藝術家,同先鋒攝影師合作,挖掘世界各地的亞文化思潮。她構建的時尚體系多元廣闊卻又不乏深度,內容深入淺出,而她本人如同一個精靈一般自由穿梭其中。
圖:葉曉薇
當時尚大張旗鼓地加入了娛樂狂歡的陣地時,葉曉薇舉辦了一場時裝論壇,名為「打開眼界」,邀請函上打著的定語是——「嚴肅」。
她曾談到時尚雜誌背後的矛盾與衝突:品牌與藝術彼此互通,但同時藝術成就品牌。
在杜尚將小便池作為藝術作品《噴泉》要求展出的故事裡,她欣賞藝術家希望透過作品拋出的詰問:「不管藝術品、展覽、論壇,還是雜誌,你當然應該嘗試解決一些問題,但更重要的是拋出問題。」
而葉曉薇本人也有著非同凡響的反叛和獨立精神。
1986年,正值蔣經國宣布解禁前夕,臺灣當局風起雲湧,社會運動興起。此時,她以臺灣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臺灣第一學府」臺灣大學,隨後加入了學生社團「大新社」。社團一度因為發表不利臺灣當局的言論而被禁,她依然「頂風作案」,偷偷撰寫了多期地下刊物。
2000年,葉曉薇遠赴紐約大學繼續深造。「有多少人生活在紐約,紐約就有多少種面孔。」她後來如此感慨。在紐約,她曾去下城區一家很有名的劇場arude工作,還在劇場裡認識了一位志同道合的非洲朋友,後來她們以劇場命名,共同創辦了一本獨立時尚及文化雜誌《aRude》。
不同於其他時尚雜誌對國際時尚的拙劣模仿和一味追逐,葉曉薇更熱衷對時尚本土文化的尋根。
她擅長挖掘人物背後的關於社會、國家和歷史的宏大選題,比如,一位上世紀80年代把中國模特帶上西方舞臺的策劃者;比如,一個親歷戰爭的時尚藝術家;又比如,一個時尚先鋒的前世今生等等。
2016年,葉曉薇跟CCTV合作過一部紀錄片——《繆斯之旅》,拍攝了草間彌生、Karen Blixen、劉雯、朱哲琴和宋懷桂等不同時代的、卻各自走在藝術和時尚前沿的先鋒人物。
但商業總是殘酷,藝術暫時輸給了流量。
數據顯示,《周末畫報》在2016年繼續高居期刊市場收益榜首位,但平面雜誌貢獻的廣告收入難以與虧損相抵,現代傳播2016年收入亦由2015年的5.957億元跌至5.189億元。
2017年,葉曉薇不再兼任《周末畫報》生活版主編,根據現代傳播集團的任命郵件顯示,她將負責發展現代傳播新的時尚項目。
04
蘇芒曾經揚言會在時尚集團供職到50歲。
她提前了三年離開。
2018年3月,蘇芒以照顧病危的至親為由,請辭工作。她褪去了風光,也帶走了話題,「芭莎慈善夜」就是最有力的例證。2019年第十七屆芭莎慈善夜如期舉行,相比以往,不見水花,整體消停了許多。唯一引起公眾調侃的,就剩下新任主編在微博平臺錯把「王菊」改叫「張菊」的笑話。
在外界看來,蘇芒是初代時尚主編裡最矚目耀眼的,但不可置否,她也是在時尚層面爭議最多的主編。
比如秋褲門。
「我不允許我周圍的人穿秋褲。」這是蘇芒早在2008年參加《魯豫有約》時的「重磅發言」。去海外出差,在同事的行李箱裡發現了秋褲就直接沒收,沒有商量餘地。這其中雖然有入鄉隨俗的因素,但也免不了崇洋媚外的爭議,成為其對時尚理解的短板。
圖:蘇芒在《魯豫有約》中談「毛褲」
類似的問題也出現在芭莎系時尚雜誌中,洋為中用,又總顯得有些水土不服。比如照搬海外時尚雜誌選題、模仿歐美攝影風格、蓬勃洋溢的物慾、迎合消費主義、重營銷輕產品等等。
蘇芒仿佛一直站在時尚圈和娛樂圈的交叉路口,整合兩個領域的資源,盡其所用,唯獨不肯在時尚內容領域深耕。
但或許,時尚從來不被她列為人生的終點,公開資料顯示,蘇芒已經是1家公司的法人、28家公司的股東、26家公司的高管,領域橫跨影視、傳媒、科技、基金等各個領域。
紙媒面臨日薄西山的窘境之下,初代時尚主編掙扎過,也曾經努力另闢蹊徑。
曉雪在2017年將《ELLE》從持續五年的半月刊改為月刊,更精細地雕琢內容,與快節奏、碎片化的閱讀方式「背道而行」。當雜誌從大眾獲取資訊的主要方式變成了一種lifestyle,曉雪選擇傳遞一種更有質感的生活方式——沙發閱讀。
根據時下潮流調整出版周期,調整《ELLE》數字版的內容,同時步履不停地攻佔市場,曉雪堅定地相信雜誌具備無可取代的價值。
張宇也不斷求新,在2016 年創辦面向90後讀者市場的《VOGUE Me》雙月刊,企圖用明星+時尚的方式拓寬市場空間。後期,她又創辦時尚電影主題的《VOGUE Film》半年刊,並延伸出一年一度的VOGUE Film 時裝電影展。
圖:張宇
然而一流時尚雜誌拍出的時尚微電影卻不盡人意,整體更趨近於蒙上浮華外衣的虛假想像。
張宇正在帶領《VOGUE》走下神壇。比起時尚雜誌將死的無奈,它更像是迎接後黃金時代到來的掙扎與頹敗,只是時尚產業前進當中的一個進程罷了。
著名的時尚攝影師比爾·坎寧安說過一句話:時尚是抵禦平凡生活的武器。初代時尚主編的傳奇之處便在於此,她們披荊斬棘,衝過種種阻礙,通過強運營讓時尚進入到國人日常,在人們曾經貧瘠的想像沙漠裡種植欲望,引領人們去赤膊追逐,追逐遠方。
每個傳奇人物都有自己的時代性。
眼下,初代女魔頭們紛紛退隱。但這些曾經生機勃勃的女主編們未必就此甘心。
不排除一種可能,她們正在蓄力,或許也在準備投入時尚的下半場戰役。她們也許能捱過新一輪的大浪淘沙,參與到更真實、更先鋒、更深度、更人文的時尚內核中去。流動的名利場中,總需要這樣的磐石。
部分資料來源:
【1】《BoF獨家 | 葉曉薇: 站在藝術科技交叉點的時尚先鋒》,Queennie Yang,BOF
【2】《一位中國女主編和她的嚴肅時裝態度》,FASHION日報
【3】《《華麗志》獨家專訪:ELLE China 首席內容官曉雪深度解說改版緣由》,Oiyoi ,華麗志
【4】《蘇芒的下半場》,PiPiJuiCe ,空白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