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父母的故鄉,再也回不去了

2020-12-21 梅梅解憂鋪

文|梅梅

一個人,一座城,一次相遇,一份懂得。

兒時的記憶深處,一定還記得故鄉吧。連綿起伏的山,潺潺的流水,嬉鬧的夥伴,一縷縷炊煙從低矮的房子裡升起。

小時候父母給我們做的家常菜,真的很喜歡吃,現在還記得,真的是一種美味佳餚,突然就喜歡起來;小時候玩過的遊戲,總想著帶著孩子一同去體驗一番。現在想起來真的很懷念,兒時的記憶,可歲月催人老,我們漸漸到了中年,父母也相繼老去,離開,慢慢的,故鄉也就成了無人居住的老宅。

沒有了父母的故鄉,仿佛那裡沒有了自己眷戀的東西,每次即便回去也是心無所依,再也感覺不到歸屬感。

這個時候的你,才會發現,當有一天父母不在了,故鄉,就再也不是我們記憶中的故鄉了。

一、故鄉裡沒有父母的話,即無家可歸

這世間唯有父母,才是可以為你付出一切,而不求任何回報的人。有父母在的故鄉,每次回家,父母都會給我們做好多好吃的,看到都是整整齊齊的房間。母親在廚房裡忙忙碌碌的身影。

可是,當父母不在了,就會和故鄉越來越遠,即使回到故鄉,也是像做客一樣了。沒有父母的故鄉真的回不去了,不是不想回,而是回去後就會是滿心的酸楚。縱然老屋還在,可是屋裡不再有那炊煙嫋嫋,火炕也是塵封冰涼。便也只能像無根的浮萍,孤孤單單,周轉在親朋好友家裡,也不會是以前的感覺了。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就連故鄉也變得陌生了。趁父母還在,常回故鄉看看,別讓親情成為遺憾。

二、沒有父母的故鄉,無處撒嬌

沒有父母的故鄉,回鄉,只能是坐在父母的墳瑩邊,長長短短地向父母道出自己小家的境況,濁酒一杯,淚落數行。再也聽不到父母的千叮嚀萬囑咐了。

父母在,無論你多大,回到故鄉,你都是父母他們的心頭肉,他們會為兒女準備最好的,在父母的心裡,沒什麼比兒女的幸福更重要了。

可是現在父母都已經不在了,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幸福時光了,回到故鄉,就再也沒有這樣的父母親情了。也只是像無根的浮萍一樣,孤孤零零,輾轉在親戚朋友家,卻再也不是以前的感覺了。

如果父母在,只要回到他們身邊,你就是他們心目中長不大孩子,永遠都需要他們的照顧,你也欣然接受和享受著父母的照顧,這是一種天倫之樂。

三、沒有父母的故鄉,無人送行

當父母還健在時,對於子女,他們只需要子女吃得飽,穿得暖,過得好就行了,其餘沒有什麼期望。

當兒女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總會擔心得睡不著覺,恨不能為我們排憂解難。父母,就是把什麼好的都留給我們,總是什麼都先替子女考慮,總想著不要麻煩子女,家裡有大事小事,也總是報喜不報憂,就是怕我們在外擔心。

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只有父母能為兒女付出一切,可是現在自己也做父母了,才能體會父母多麼的不容易,

在父母都健在的時候,我們應該都抽出一些時間,來陪陪父母,一起嘮嘮嗑,一起吃個飯,多陪陪父母,父母歲數大了,沒什麼要求,做兒女的經常來陪陪他們,父母就很開心了。

如今父母離開了我們,再也沒有人將你背包塞滿,也沒有人依依不捨地回頭。這時候你也許會感覺,父母不在,那種心情和腳步都會有些沉重了。

人生最大的悲痛,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朋友們,在父母年歲漸漸增高時,你有沒有好好算過,你還有多少機會陪陪她們?

梅梅寄語:趁我們的父母還健在,我們要多抽出時間(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這是我們做兒女的,最機本為父母做的,(常回故鄉看看)最好的孝順,就是要多陪陪父母。不要給自己留下遺憾。

圖片來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再也回不去的故鄉――回憶
    再也回不去的故鄉――回憶今天讀到王維的《雜詩》:「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我想我的故鄉了。我多想遇見故鄉來的親戚朋友,夜燈之下聊聊故鄉的人情往事。1997年,我就離開我的故鄉求學去了,自那以後,每年我在家鄉停留的日子就是寒假和暑假了,上了大學後,更是勤工儉學,暑假也不回家了。自打出生到現在,家鄉的樣貌沒有發生大的改變,至少我熟悉的那一塊沒有發生大的改變。
  • 人到50歲,才發現失去了這兩個人,就再也回不去故鄉了
    父母在,故鄉猶在。只是,在我們年輕的時候,並沒有太過在意這些,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從小到大,父母都在為我們操心,就算是工作了,結了婚,我們還會理所當然地享受著父母的操心。經歷的事情多了,才能體會到親情對我們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對於我們人生的意義。特別是年過半百,若是失去了這兩個最重要的人,才會明白,父母不在,故鄉也就再也回不去了。小時候,我們無憂無慮地玩耍,就連一日三餐,都有人為我們準備好。
  • 離開叫「家」的地方,是再也回不去的故鄉
    離開叫「家」的地方,是再也回不去的故鄉作者:威言威語01名單上的名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再也回不去那個叫「家」的地方。那個曾經魂牽夢繞的家,再也回不去了。那個山清水秀的家,再也回不去了。那個親人圍繞的家,再也回不去了。
  • 這四種東西一旦消失,故鄉就再也回不去,是幾代人的鄉愁吧
    作者/同羽越是長大,越是容易懷念故鄉。我們總是把回不去的家鄉稱為故鄉。當每個在外的日子裡,故鄉偶爾會成為心底閃過的一絲柔軟,想起來的時候會發笑,然後便是惆悵。笑的是曾經無憂無慮的日子,惆悵的是再也回不去的年少時光。我的故鄉,是一個小山村,很窮,很遠,在重重疊疊的大山裡面,以前山路泥濘,深深淺淺的腳印,漫山遍野的花兒,夏季燥熱的風,低飛的蜻蜓,晚上閃亮的銀河,飛舞的螢火蟲,各種各樣的果樹,還有很多的歡聲笑語。
  • 人到中年才發現:失去了這三個人,故鄉就再也回不去了
    就像賀知章的詩中所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漂泊到了一定的年紀,人就有一種思念家鄉的衝動,無時無刻都想回到曾經待過的地方,回憶起童年時的歲月,真的有一種恍如隔世的感覺。 故鄉是腦子裡難以抹去的印記,沒有人願意離開家鄉去另一個地方討生活,尤其是走在熙熙攘攘的大都市裡,看似歲月靜好,可內心的靜默卻只有自己清楚。
  • 我和我的故鄉:回不去的心靈港灣
    離開家鄉已經三十年了,而且已經幾年都沒有回過養我的那片土地。近鄉情更怯,讀到閻海軍主編《崖邊:吾鄉吾民》時就有這種感覺。文中的點點滴滴,把我拉回我的童年,拉回我的故鄉。嚴格意義上來說我有兩個故鄉,小時候,我出生在黑龍江的某縣城邊緣的小村莊,黑山一隊,很具有東北特色和時代感的名字。我在那裡生活了八年,出生後最初的童年就是在那裡度過。記憶已經模糊,但及膝的大雪,清澈的河流,遠處的小山,這些還隱隱留著記憶中時長的懷念。離開三十多年了,再也沒有回去過,隱隱的傷痛留存心間,有一種無根之萍的感覺。
  • 故鄉是年少時想要逃離的地方,是年老時想回可能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作者:念空大叔故鄉,是我們年少時想要逃離的地方,是年老時想要回可能再也回不去的地方。簡短的一句話說出了多少天涯遊子的心傷。時間不經細數,不覺間我已離開故鄉二十七年了,已經整整二十年沒在那裡過過夜了。賀知章說「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當年背這些詩句的時候,我的心裡是沒有這種感覺的,而此時再念起卻淚溼了眼眶。餘秋雨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一切遠行者的出發點總是與媽媽告別,一路上暗暗地請媽媽原諒,而他們的終點是衰老,不管是否落腳於真正的故鄉。
  • 故鄉真的回不去了,因為我們生活很無奈
    那時的我們沒有漂亮的衣服和新奇的玩具,可那時的快樂依然是真實而飽滿的。沒有玩具,田間地頭家裡家外隨手拿起什麼東西就可以自己動手製作玩具了。自己製作的玩具雖然簡單而又粗糙,也遠遠比不上如今孩子們玩的那些精緻的玩具,卻依然讓我們收穫了許多的快樂。那時候的生活雖然不盡如人意,可人的記憶卻總是很奇怪的。
  • 回得去的故鄉,回不去的童年
    雲南許多湖泊不也叫海嗎,比如洱海。方海,是我小時候暑天最喜歡呆的地方。故鄉的暑天特別熱,沒有空調和風扇,我們基本都泡在村前的溪水裡,遊泳、撈蝦、捉螃蟹。正午,大人們在「魚門裡」乘涼,我們光著屁股在方海裡玩水。我的狗趴勢泳姿、扎猛子就是在此學會的。
  • 少數民族的部落文明輓歌:回得去的是家鄉,回不去的是故鄉
    2012年10月,金沙江下遊最末一級電站——向家壩電站蓄水發電,他的家鄉永遠淹沒在了電站庫區湖底,家鄉變成了故鄉,再也回不去了!電站蓄水前的十餘年間,連他自已都記不清多少次從省城昆明跑回老家,用手中的相機,搶救性拍攝了兩萬多張家鄉的照片,用影像記錄下金沙江下遊兩岸的山川風貌、人文景觀,為家鄉立此存照。
  • 漸行漸遠的背影,是父母亦是故鄉……
    但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卻又似乎成為不舍的辜負。入取通知書送你去到想見識的世界裡,追尋你想要的理想與遠方。這也意味著,你會在餘生與父母漸行漸遠,與故鄉漸行漸遠。走到他鄉的你,不知歸期何年……就像你可以體會到的:「從此,不見父母老去,故鄉只剩回憶,確實只剩寒暑沒有春秋了」。
  • 《城南舊事》:忘不了的故鄉,回不去的童年
    ——《爸爸的花兒落了》童年時代曾經讀過一篇文章-《爸爸的花兒落了》,當時的印象並不十分深刻,畢竟很多小孩子都沒有小英子那樣的聰慧。秀貞和一個居住在家裡的學生私自結合,學生離開以後沒有音訊,秀貞產下女嬰後,女嬰被父母丟在齊華門城根腳下,秀貞找不到她的孩子從此就瘋了。
  • 民謠流域:回不去的故鄉
    幾乎他的每一首歌都浸透著淡淡的愁,哀而不傷,勾起人許多無來由的離愁別緒。有許多時候眼淚就要流那扇窗是讓我堅強的理由小小的門口還有她的溫柔給我溫暖陪伴我左右他在《歌手》這樣的真人秀裡從容不迫地調侃、唱歌,說「娛人要先娛己」,「能得冠軍我也不拒絕」。
  • 回不去的故鄉:從魯迅的魯鎮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到今天的武漢三鎮
    這兩種毒都指向同一個地方——故鄉,即使有的回得去,比如與冠狀病毒無關的;有的回不去,比如被病毒暫時籠罩的武漢三鎮的人們。但年雖然是團圓的日子,但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從魯迅的魯鎮,到羅大佑的鹿港小鎮,再到今天的武漢三鎮,故鄉,只是跟回不去的童年一樣,她只會存在美好的記憶裡,一遍一遍地敲打人生而在世的惆悵。
  • 聽說回不去的地方都叫故鄉,來詩詞裡看看古人是如何思念故鄉的!
    張嘉佳的《雲邊有個小賣部》有這樣一句話:在大多數人心中,自己的故鄉後來會成為一個點,如同亙古不變的孤島。是的,對於每一個人來說,故鄉永遠是割捨不了的一塊血肉。這裡藏著我們的童年,或許還有父輩的青年、壯年和老年,自然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為了我們自己。
  • 時光旅人,回不去的過去
    以前聽多了就覺得煩,也沒有在意,現在想聽卻再也沒有了,留下了深深的回憶。人在年少氣盛時,總以為長輩們的故事都是用來遺忘的,而故鄉都是用來逃離的,總以為它們反正哪兒也不會去,只要我們願意回去,它們就一定會在那等著。等明白過來時,長輩們已經帶著他們的記憶走遠了。
  • 懷念咱們那再也找不回的童年味道
    童年時能看到的閃爍星空螢火蟲也飛來飛去湊熱鬧,一閃一閃的的螢光,引起孩子們爭相捕捉。那時的物資不像現在這樣豐富,沒有什麼專門的工具來捕捉,大家就是用手去抓。沒有這些電子產品的誘惑,大家普遍早睡早起。天氣好的夏日,在院落裡加一張簡易的竹子做的涼床,躺上便睡。夜深人靜,萬籟俱靜,唯有稻田裡的蛙聲四面傳來。 一會這邊蛙聲壓過那邊的,一會那邊的蛙聲又蓋過這邊的,此起彼伏,好似青蛙們在進行一場歌唱比賽。勤勞的青蛙們在夏夜裡樂此不倦,好似在讚美它們的美好生活,因為夏天正是"雙搶"時節,稻田裡大量出產青蛙們的美食。不知不覺中,就在此起彼伏的蛙聲中美美地睡著了。
  • 捧在手上的鄉愁 懷念回不去的故鄉,他用微縮雕塑還原記憶中的老屋
    李義中用微縮場景製作,還原許多人記憶中的故鄉老屋。新時報記者王樂濤 趙曉昕攝生活在濟南,李義中始終懷念回不去的故鄉。「這個柴火灶煮出來的飯,我可是沒少吃……」李義中望著「奶奶家」的廚房感嘆。在外成家立業後,朋友將父母從老家接了出來。父母在城市住著,可思緒總不經意間飛向故鄉,老家的房子被拆掉後,朋友總想做點什麼,給老人和自己一份看得見的念想。那是一片坐落在山坡上的傳統瓦房,3間小屋高低有致,庭院內的竹竿上低垂著一盞吊燈,順著臺階向下走,一棵老柳紮根在石頭縫裡,樹下的溪水順坡而流,看起來頗具野趣。
  • 李白的詩與月:回不去的故鄉,就像月亮|周末讀詩
    即使是天才詩人,即使是一首經典好詩,作為詩的讀者,我們仍要敢於質疑,要有天真的勇氣去做那個誠實的孩子。質疑不是我傲慢,而是為了更好地激活自身的感觸,否則,閱讀就成了自欺欺人,也就失去了意義。應當銘記,最簡單的往往就是最深刻的。比如月亮,比如一隻橘子,熟悉得並不複雜,貌似再簡單不過,但誰能說出月亮是什麼,橘子又是怎麼回事呢。
  • 演講秀專訪|馬立安:回不去故鄉才是深圳人
    她說,當時,在美國對中國感興趣的學者不是去北京就是去上海、廣州。幾乎沒有人去其他城市,也很少有人知道深圳。而她選擇留在深圳是因為,她認為相對於北京、上海和廣州,經濟特區的建設給深圳帶來了迅猛變化,開放的氛圍也吸引了眾多懷揣夢想的人,而這恰好也是她開展研究的興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