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菌群失調竟然這麼可怕,很多人還意識不到

2020-12-26 騰訊網

人體是一個巨大的微生物庫,這些微生物主要分布在胃腸道、皮膚、生殖器官、口鼻腔和咽喉等部位,重量達1.27公斤以上,其中腸道微生物約佔總重的80%,重達1公斤。健康人的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統稱為腸道微生物,我們通常所說的腸道菌群是指腸道內寄生的細菌。

我們一直在像對待敵人一樣對待與我們互惠共生的大量細菌,卻沒有意識到這樣做會傷害我們自己的身體。

其實,我們的身體就像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一樣,它是一個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每個部位都有一個特定的生態群落。如果任何一個生態群落的出現擾動,我們稱之為生態失調,任何的生態失調都會使我們感到不適,然而,我們才剛剛開始發現這個生態失調居然這麼具有破壞性!

抗生素的作用就像原子彈

在過去的時代,我們都說抗生素是拯救生命的靈丹妙藥,今天,在諸如敗血症或嚴重的肺部感染等危及生命的情況下,使用抗生素是十分必須的。但是同時我們也應當意識到,抗生素的使用代價是十分巨大的,現在抗生素不應該被視為一種日常用藥。

抗生素對於我們身體的微生物群落來說是最大的威脅。它們雖然不是精準的武器,但是它們在殺死壞細菌的同時也把好細菌給消滅了,因為抗生素食不具備選擇性的,它的功能就像是原子彈一樣的,摧毀的是整個生態系統。

自從抗生素被廣泛的使用以來,它們確實留下來一條很明顯的毀滅之路,I型糖尿病和哮喘患者的增加似乎也與過度使用抗生素有關。

菌群失調影響全身

由於抗生素的使用使得身體內的益生菌數量減少,這樣我們更容易遭受到致病菌的襲擊,當致病菌進入一個被摧毀的生態系統,就會在那裡定殖,從而我們就會出現生病等情況。

然而健康人會在一年內去恢復這個生態菌群系統,但是對於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就會很難恢復他們的健康菌群,這樣就會出現使用更多的抗生素的現象,進入一個惡性的循環之中……身體健康狀態越來越差!

除了對病原體的易感性,還有各種各樣的疾病也與腸道菌群失衡,有益菌的減少有著密切的關係!

01消化系統

腹瀉

我們體內菌群失衡的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就是抗生素相關的腹瀉。首先,我們腸道生態系統被抗生素所破壞,因為腸道失去了很多健康消化所需的有益菌及對抗致病細菌的強大對手。

腸壁上暴露區域就變成了致病細菌滋生繁殖的理想場所,其中最豐富和最危險的一種致病菌叫做艱難梭菌,它會通過釋放強有力的毒素損傷腸道黏膜,從而引發結腸炎症,導致我們腹瀉!

肥胖

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竟然也會影響我們的食慾和脂肪存儲的能力。

在我們的腸胃中定殖著一種細菌,叫做幽門螺旋桿菌,它會告訴我們「餓了」或「飽了」。出來調節胃酸只玩,幽門螺旋桿菌還會導致胃飢餓素的減少,參與食物的調節作用。

如果我們的腸胃中沒有這種細菌那麼就會導致胃飢餓素分泌增加,導致更大的食慾。很不幸的是,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幽門螺旋桿菌的名聲不好,因為它可能會導致易感人群的胃潰瘍甚至胃癌;因此,大多數選擇使用抗生素將其從我們的胃中根除。

例如,在美國,兩到三代之前80%的人都攜帶有幽門螺旋桿菌,現在只有不到6%的美國兒童有這種菌,這可能是導致美國兒童肥胖增加的一個原因。與此同時,以前非常罕見的食道癌增加了10倍。

在以前食物稀缺的年代,擁有能夠從食物中儲存更多脂肪的腸道菌群的人生存的機會會更大,現在食物充足,隨時都可以獲取,所以這些微生物則會導致肥胖的產生。比如,兩個人吃同樣數量的食物,要麼變得肥胖,要麼保持苗條,這都取決於他們腸道中的微生物

另一方面,我們所吃的食物種類也會影響到腸道菌群。那些消耗更多的植物來源的碳水化合物的人的腸道中擁有更多能夠分解植物來源碳水化合物的細菌。此外,大量攝入高脂肪的產品會降低腸道菌群的多樣性,並誘導腸道中促進脂肪快速存儲的細菌的生長。

消化道腫瘤

腸道菌群參與腫瘤的發生,就是通過腸道菌群自身的失衡而促腫瘤發生發展的,而其失衡的原因則主要包括,飲食改變,尤其是稀釋飲食(大量的肉類和脂肪以及少量的素菜的攝入)、抗生素治療和炎症性腸病等。

流行病證據顯示,長期接觸抗生素的人體,腸道菌群的組成會改變,腸胃微生物的多樣性也會減少,進而增加了消化道腫瘤、胃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發生的風險。

02皮膚狀態

特應性皮炎

特應性皮炎又稱為神經性皮炎,主要是影響兒童,這是一種非常令人不快的慢性皮膚感染,嚴重的菌群失調在其發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問題是最先出現的是什麼:皮膚的炎症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在特應性皮炎患者中,受影響的和沒受影響的皮膚上均表現出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大量富集(90%),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首先出現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

在健康人群中,金黃色葡萄球菌很少出現在皮膚上。在特應性皮炎患者中佔主導地位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幾乎壟斷了所有其它友好的共生菌的空間和營養,本來這些好細菌可以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的生長。

有趣的是,在特應性皮炎患者中發現的表皮葡萄球菌也比在健康人中發現的更多,這表明表皮葡萄球菌可能在招募細菌以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但這仍然只是一個假設。

痤瘡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痤瘡這種皮膚病是從青春期開始的,85%的青少年都受到痤瘡的影響。在我們十幾歲的時候折磨我們、讓我們備受痤瘡困擾的這種細菌是痤瘡丙酸桿菌,它曾經也與我們和平共處、和諧共生。

隨著青春期的開始,由於激素水平的變化,皮膚的化學組成,主要是面部發生了改變。這些變化會導致免疫系統和痤瘡丙酸桿菌之間的鬥爭,造成皮脂腺感染,從而導致痤瘡。

03免疫系統

微生物在我們體內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訓練我們的免疫系統。許多自身免疫性疾病是適應性免疫系統功能紊亂的結果。隨著I型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或哮喘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加,一些人推測身體環境的變化可能是罪魁禍首。

飲食不平衡、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等環境因素以及諸如剖腹產、無所不在的消毒劑和較少的兄弟姐妹等其它社會因素都減少了我們身體內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因此,我們的免疫系統訓練者失去控制。我們的免疫系統並不知道如何從壞細胞中區分好細胞,開始攻擊自己的身體,通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過敏等表現出來。

04神經系統

研究發現,腸道菌群關聯大腦中一種生物分子——微核糖核酸的水平,會影響大腦中樞神經以及某些影響焦慮、抑鬱行為的大腦區域。

研究人員在英國《微生物組》雜誌上發表論文寫道,通過研究實驗顯示,改變腸道菌群能夠影響大腦中微核糖核酸的水平,保持腸道菌群健康對調節大腦中微核糖核酸水平對調節情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長期以來,人們都會說對事物有一定的「直覺」,其實這正是腸道與大腦可以通過腸腦軸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而腸道微生物作為是一種生活在人類和其它動物消化道中的微生物有機體,能夠向大腦發送信號。

當我們的腸道菌群不平衡的時候,我們的情緒也會受到影響。腸道內的細菌對大腦裡所發生的一切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贊同在人類的成長過程中,腸道內的細菌對大腦發育施加了影響,當我們成人時,細菌又調控著我們的情緒和行為。有研究發現,腸道細菌一旦缺席,腦部的結構和功能也隨之變化。

一項研究發現,把小白鼠置於無菌的環境中,它們的記憶、情緒和行為都發生了改變,甚至出現了孤獨症的症狀。

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史蒂文·柯林斯主導了另一項針對小鼠的實驗,他將焦慮小鼠和大膽小鼠腸道內的細菌對調,觀察它們的大腦、情緒和行為的變化。

當焦慮的小白鼠獲得了大膽的小白鼠的腸道內的細菌時,它們變得更樂於社交,也不那麼焦慮了。反之亦然,大膽的小白鼠變得羞怯而膽小——當被植入焦慮小白鼠腸道內的微生物之後。更讓人驚奇的是,當給那些富有攻擊性的小鼠餵食益生菌,它們變得平靜了。

研究表明,益生菌不僅能夠減少焦慮還可以調節免疫系統、減輕壓力相關的腸易激症候群(IBS)的症狀,幫助炎症性疾病比方說皮膚和關節等問題。

眾多的研究表明,心理壓力會抑制有益菌的生成,破壞我們的消化系統環境,使我們的壓力應對能力更少,而這又會造成應激反應的發生。因此,我們應該科學的調整腸道菌群,釋放壓力,提高免疫力,恢復身心平衡狀態,保持健康的良性循環。

關於腸道微生態健康常識以及益生菌益生元的相關知識科普,關注海路腸博士(公眾號)。海路腸博士會持續為大家分享。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IBS的發病機制複雜,可能涉及胃腸道運動異常、內臟高敏感、免疫異常、腸道微生態失衡、感染、腦-腸軸失調、腸黏膜屏障功能紊亂等多種因素。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失調在IBS的發病中起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恢復正常腸道菌群對於治療IBS可能是一個有效的治療途徑。且研究表明使用微生態製劑調節腸道菌群紊亂治療IBS取得了有益的作用。
  • 大便不成形是腸道菌群失調了,教你正確的調理方法還你健康腸道
    長期如此,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腸胃總是不規律運動,使消化能力減弱,蠕動能力差,從而導致腸胃病,很多人都出現了長期大便不成形的現象,那麼大便不成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該如何調理呢?健康人一般每日大便一次,成形不燥,乾濕適中,排便通暢,多呈黃色,便內無膿血、粘液及未消化的食物。大便不成形的症狀是大便稀軟如泥,遇水即散,有時還伴有不消化的東西,這是腸炎的典型症狀之一。
  • 可能是腸道菌群失調
    而且,通常情況下,腸道菌群一旦失調,便會發出信號,只是很多人都忽視了,那腸道菌群失調會有哪些表現呢?具體是什麼導致我們的腸道菌群失調?如何預防腸道菌群失調症?今天常教授就來和大家聊聊,關於腸道菌群失衡的那些知識。什麼是腸道菌群失調腸道菌群失調又稱腸道微生態失衡,主要是指由於腸道菌群組成改變、細菌活性變化或菌群分布變化而引起的失衡狀態。
  • 腸道菌群若失調,可以這樣調理
    其實,筆者認為,健康人的腸胃內部,不應該出現腸道菌群失調。人是一個超級生物體,用腸道舉例,人體內的共生微生物,約95%生存在人體腸道中,其細胞數量甚至是人哺乳細胞數量的10倍之上!人體內養著一堆腸道菌落,那他們是幹什麼的?
  • 吃的不多還很胖?是腸道菌群失調了!
    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今天,每個人都面臨著很多的壓力,各種壓力下,一些健康問題也慢慢顯現出來了,其中和腸道健康密切相關的問題也日益明顯。為什麼臉上總是出油長痘痘?腸道健康狀況不佳會使皮膚缺乏生長所需的營養,會導致體內炎症分子增加,這些炎症分子會攻擊皮膚,從而加重炎症性皮膚問題,比如痤瘡、酒糟鼻,還會影響體內的激素水平,導致出油、長痘痘等。為什麼吃的不多還很胖?
  • 別小看微生物,你的抑鬱可能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編審丨王新凱 作為最常見的精神疾病,抑鬱症已影響了全球超過 3 億人。了解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對於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至關重要。但是,由於病徵類型多樣,抑鬱症的病理學成因至今仍沒有定論。
  • 腸道菌群失調也是可以用中藥調的,改善腸道內環境,快速恢復平衡
    現在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容易致使體內正常的菌群出現失衡,特別是腸道有很多的細菌幫助消化排便,如果經常使用抗生素就會殺死這些細菌,從而出現腸道菌群失調,出現便秘或者腹瀉等症狀。今天我們來學習的就是趙冠英治療腸道菌群失調的案例。
  • 腸道菌群失衡危害大,身體出現什麼表現,說明腸道菌群失衡了?
    腸道對於人體的作用非常重要,可能很多人提到腸道,想到的就是排便,其實腸道的作用有很多,除了排便,它還有吸收營養、為人體提供營養、維持自愈力和免疫力等諸多的作用。而在我們的腸道中,有一個菌群,這個菌群是為腸道健康保駕護航的,因為菌群的存在,腸道才能夠保持健康的狀態,這樣身體才會健康。
  • 菌群:腸道裡的健康密碼
    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仲夏來了,天氣愈加炎熱,很多人選擇喝點兒冷飲來降暑,沒想到腸道菌群平衡被破壞,拉起了肚子。人和細菌是共生體。科學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精神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一些感染性疾病都有著密切的關係。比如肥胖,有人抱怨自己「喝水都長胖」,現代研究則證明人體胖瘦與腸道菌群有關。腸道菌群還可以影響人的精神心理健康,如鼠李糖乳桿菌可減輕強迫症、脆弱擬桿菌能緩解孤獨症、瑞士乳桿菌有利於治療焦慮和抑鬱症。
  • 高血糖會導致腸漏和腸道菌群失調
    我們早就知道,肥胖、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都與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和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有關。然而,高血糖本身也可能是導致腸道功能紊亂的罪魁禍首,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 怎麼都瘦不下來,可能是腸道菌群在作怪
    」 腸道菌群:生存在人的腸道裡的大量細菌構成的集體,就叫做腸道菌群。它數量是人類細胞的10倍之多,決定著你的代謝和健康。它影響著你的消化吸收能力、影響你的自身免疫力,對三高也有幫助,而且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肥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腸道菌群跟胖瘦有關係嗎?為什麼這麼多人選擇仁和酸奶?
    很多人都有的疑問:同是吃貨,為什麼有些人風採依舊,而有些人,則變成了「肉肉」,為何同樣地吃,肥胖發生情況卻不盡相同?為什麼想減肥的,想調節腸道問題的都選擇仁和酸奶?為什麼仁和酸奶會這麼火?今天跟大家分享下。科學研究表明,胖子和瘦子的腸道菌群,確實存在比較大的差異,那麼,「肉肉」的幕後推手到底是誰?
  • 腸道菌群失衡的人,身體一般有4個異常,一個不佔,恭喜腸道不錯
    人體的腸道中有一部分菌群,這些菌群負責的食物的分解以及對進入人體的細菌進行消滅,然後將它們隨著糞便排出,在人體的腸道中,大概寄生著有十萬億個細菌,它們對人體的消化以及免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腸道菌群失衡人體就會出現很多的異常症狀,導致身體出現多種疾病。身體出現哪些症狀說明腸道的菌群失衡了?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多酚代謝物還可以與腸道細菌細胞膜作用,抑制酶活性,減少脂肪堆積[14] 。腸炎類疾病導致乳桿菌 、擬桿菌的減少,使胃腸道細菌組成降低:由於體重降低,厚壁桿菌跟擬桿菌的比例也會不同。除非糖基化酚醛化合物可 以直接在小腸吸收[15],90%~95%的多酚未被小腸吸收,而是進入結腸通過腸道菌群代謝利用。
  • 解密|腸道菌群與健康長壽
    若干年後,也許有相當多的人進入百歲人生。在2020年的最後一天,我們就來聊聊腸道菌群和長壽的故事。., 2018; Gut Microbes出現一致的結果:長壽的義大利人也比年輕的人群的腸道菌群多樣化水平更高 。慶幸的是,谷禾腸道菌群資料庫中也有比較長壽的老人腸道菌群數據。
  • 美國等最新國際研究: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關
    關於腸道菌群對健康的影響是國際熱門的研究內容,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與2型糖尿病、肥胖、肝臟疾病、腎臟疾病、動脈粥樣硬化、部分免疫疾病、心理疾病等等密切相關,其實這樣與中醫的「脾是後天之本」非常符合的,說明消化系統不僅僅是消化食物這麼簡單,對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 腸道菌群與結核桿菌感染相關的研究進展
    腸道菌群參與人體多種生理活動,並與多種疾病發生有關。腸道菌群與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與結核病之間的研究頗受關注。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失調可影響宿主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易感性,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會導致宿主腸道菌群的改變。兩者通過宿主免疫反應、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等相互影響。因此,本文就結核桿菌感染與腸道菌群的關係及相關作用機制等進行綜述,為結核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 肛周膿腫也怕冷,腸道菌群有話說
    只可惜人們忽略了肛周膿腫「怕冷不怕熱」,往往一時熱乎了身體、滿足了味蕾,卻激起了不少人肛周的「青春痘」( 肛周膿腫)。100年前,隨著發達國家的方便和快餐興起,人們在外飲食激增,加工脂肪和糖對新鮮事物的比值增加,太多高熱量、低膳食纖維的速食食品攝入,使得腸道菌群失調、健康面臨危機,肛周膿腫發病率逐年增高。
  • 腸道菌群不平衡與益生菌有哪些關係呢?
    健康人的胃腸道內寄居著種類繁多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組合,各菌間互相制約,互相依存,在質和量上形成一種生態平衡,一旦機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特別是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敏感腸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細菌而乘機繁殖,從而引起菌群失調,其正常生理組合被破壞,而產生病理性組合、引起臨床症狀就稱為腸道菌群失調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