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會導致腸漏和腸道菌群失調

2020-12-26 騰訊網

我們早就知道,肥胖、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都與腸道屏障功能障礙和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有關。然而,高血糖本身也可能是導致腸道功能紊亂的罪魁禍首,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肥胖、糖尿病和代謝症候群已經達到流行的程度。現在,全世界每6秒鐘就有一個人因糖尿病而死亡,我國的糖尿病患者接近1.3億,位居全球第一,成年人總糖尿病發病率為12.8%,這一「無聲的殺手」已經嚴重危害人們健康並給社會帶來沉重經濟負擔。

血糖必須嚴格控制,機體才能維持生理穩態。長期的高血糖水平,可能導致許多健康問題,包括腎臟疾病、神經病變和心血管疾病等。研究也表明,高血糖也可以直接損害腸道屏障功能,改變腸道菌群,增加腸道感染的易感性。那麼,研究到底發現了什麼呢?

瘦素缺乏和身體脂肪過多並不是罪魁禍首

我們早就知道,肥胖與腸道通透性增加和細菌產物易位進入血液循環有關,但究竟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一直是個謎。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回答了這一問題。

研究人員首先假設,飽腹感激素瘦素的缺乏導致了腸道屏障功能障礙。畢竟,遺傳瘦素缺乏或瘦素受體缺陷的小鼠是兩種常見的肥胖動物模型,它們均表現出腸道屏障功能受損,腸道感染易感性增加,血液循環中的微生物代謝物增多。然而,腸上皮細胞中瘦素受體的特異性缺失並不會產生相同的屏障功能障礙或感染易感性

其次,他們認為,可能是過量的脂肪本身影響了腸道屏障功能。此前的研究表明,給小鼠餵食高脂高糖飲食會導致體重增加,並增加腸道通透性和腸道細菌易位。然而,當研究人員通過限制瘦素抵抗小鼠的食物攝入來誘導體重減輕時,它們的腸道屏障功能並沒有得到改善,表明過量的身體脂肪本身並不是對腸道產生影響的原因

那麼,如果不是瘦素缺乏,也不是多餘的脂肪,到底是什麼呢?肥胖經常伴隨著葡萄糖耐受不良和高血糖。事實上,瘦素缺乏模型和肥胖的高脂高糖飲食模型的特點都包括血糖顯著升高。那麼,高血糖水平是否可能是肥胖對腸道有害影響的原因呢?

高血糖會導致腸漏

為了測試血糖水平升高是否參與調節腸道屏障功能,研究人員在沒有肥胖的情況下誘導了小鼠高血糖,他們使用了一種叫做鏈脲佐菌素的藥物,這種藥物可以破壞小鼠的胰島β細胞,由此產生與人類1型糖尿病非常相似的表型

鏈脲佐菌素會引起腸上皮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功能障礙。當受到腸道病原菌鼠檸檬酸桿菌的攻擊時,鏈脲佐菌素處理的小鼠也表現出更嚴重的感染。伴隨這一過程的是檸檬酸桿菌大量生長、黏附到腸道上皮細胞並出現全身易位。使用胰島素治療恢復正常血糖水平可以改善其影響。總之,這表明血糖升高本身就足以引起腸道通透性

那麼,在人類身上是否也會發生這種情況呢?研究人員又招募了27名健康受試者進行一些測量。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一個人在過去三個月的平均血糖濃度的指標,它與腸道細菌易位的生物標記物具有很強的相關性,而腸道細菌易位就意味著腸道通透性增加。但是,BMI等其它代謝參數並沒有顯示出明顯的相關性。

阻斷腸道上皮葡萄糖代謝可以恢復腸道屏障功能

在分子水平上又發生了什麼呢?為了確定葡萄糖是否直接作用於腸上皮細胞以影響屏障功能,研究人員使用了體外培養的腸上皮細胞,將其暴露於不同濃度的葡萄糖中。葡萄糖會以劑量和時間依賴的方式誘導屏障功能紊亂,並導致上皮細胞基因表達模式的整體變化。暴露於過量葡萄糖的腸上皮細胞中超過1000個基因有差異表達,這包括一些參與對維持腸道屏障功能至關重要的代謝途徑的基因。

有趣的是,利用2-脫氧葡萄糖競爭性地阻斷糖酵解,抑制葡萄糖代謝,可以完全挽救腸道屏障和免疫功能。它還可以阻止鏈脲佐菌素誘導的基因表達的整體變化。同樣,腸上皮細胞中葡萄糖轉運體GLUT2的選擇性缺失會使小鼠對鏈脲佐菌素誘導的腸道屏障功能破壞、感染易感性增加和基因表達變化產生抵抗。因此,腸上皮細胞攝取和代謝葡萄糖是屏障破壞發生的必要條件

高糖飲食也會產生同樣的影響

不只是糖尿病患者和胰島素抵抗患者需要小心,高糖飲食也會產生同樣的影響,即使是對那些新陳代謝健康的人它可能以類似的方式影響腸上皮細胞,導致飲食誘導的屏障功能改變

正常情況下,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2是位於上皮細胞基底膜上的,調節上皮細胞和循環系統之間的葡萄糖轉運。然而,當小腸腸腔中葡萄糖的濃度過高時,也會觸發GLUT2插入腸腔面的刷狀緣膜,促進葡萄糖從腸腔流入細胞。葡萄糖吸收和代謝越多,腸漏的風險也就越大。

高血糖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

高血糖不止導致腸漏,也與腸道菌群的改變有關。高血糖小鼠的腸道菌群發生了顯著變化,而腸道菌群的改變可以通過胰島素治療和恢復正常血糖水平而得到糾正

但是,有趣的是,這種腸道菌群的變化似乎並沒有在高血糖導致的腸道屏障功能障礙中發揮關鍵作用,因為將鏈脲佐菌素處理過的小鼠的糞便菌群移植到無菌小鼠中時,並不足以引起細菌易位和增加感染的易感性。

高血糖會損害所有黏膜屏障嗎?

高血糖對上皮屏障功能的影響也可能關乎胃腸道以外的其它黏膜屏障,比如呼吸道和皮膚等。一項對接近70000的糖尿病患者的研究顯示,糖化血紅蛋白值與各種黏膜屏障功能和醫院獲得性感染呈正相關。從血液循環中攝取葡萄糖在各種不同的黏膜組織中都在發生,所以有可能是相同的機制在所有的黏膜屏障中發揮作用。

腸漏和高血糖,哪一個先出現?

我們知道,腸漏本身也會導致炎症,而炎症會導致高血糖、胰島素抵抗和體重增加。那麼,問題來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腸漏和高血糖,哪一個先出現?

誠實地說,我們仍然不知道。有可能是腸道感染、暴露於環境毒素或具有免疫原性的食物引發了腸道屏障的第一次破壞,從而導致細菌易位和LPS誘導的高血糖。然而,長期攝入高糖飲食和高血糖易感體質也可能引發第一道屏障破壞,從而使細菌易位,引發進一步的代謝損傷

其實,不管哪一個先來,很明顯,高血糖會破壞腸道屏障功能,而腸道屏障功能的破壞又會引發進一步的代謝損傷,形成惡性循環。我們需要同時治療腸道和代謝健康,以打破這一惡性循環。如果我們只專注於治癒腸道,不控制好血糖,我們就會不斷地與高血糖誘發的腸道屏障功能破壞做鬥爭;同樣,任何改善血糖和胰島素敏感性的治療策略都應該考慮腸道健康,努力消除那些破壞腸道屏障的飲食和環境刺激。

這在實踐中意味著什麼?

我們知道,腸道屏障功能受損和腸道菌群的改變除了導致代謝損傷以外,還會對我們的整體身心健康造成影響;然而,高血糖也可以直接損害腸道屏障功能,改變腸道菌群,增加腸道感染的易感性。所以,在改善和維持腸道健康時,我們還需要考慮平衡血糖

血糖調節對於恢復和維持腸道屏障的完整性至關重要。通過胰島素治療達到正常的血糖水平似乎可以改善高血糖對腸道的所有有害影響,至少在小鼠中是這樣的。如果這也適用於人類,那麼,糖尿病患者一定要使用胰島素來嚴格控制血糖水平,尤其是在試圖治癒腸道問題時。此外,糖尿病患者也應該嚴格控制高升糖指數的食物的攝入。

治療腸道感染時應考慮血糖調節。高血糖會降低宿主的防禦,增加病原體對腸道上皮細胞的黏附和感染的易感性。因此,在腸道感染治療期間和治療後,控制血糖也可能是支持腸道免疫系統的一個關鍵部分。

飲食中的葡萄糖可能和高血糖一樣對腸道健康有害。高糖飲食也會導致腸道通透性和感染易感性的增加。

腸道通透性的增加不能完全歸咎於過量脂肪的攝入。無數的研究,特別是動物研究表明,高脂飲食會增加腸道通透性,然而高脂飲食中往往也含有大量的糖和精製碳水化合物,毫不奇怪,它會導致血糖長期升高。當然,這並不是說高脂就無害,我們需要注意優質脂肪酸的攝入和脂肪酸攝入的平衡。

參考文獻:Thaiss, C. A., et al. (2018). "Hyperglycemia drives intestinal barrier dysfunction and risk for enteric infection." Science 359(6382): 1376-1383.

圖片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失調與腸易激症候群
    當機體受到環境、氣候、飲食、用藥等因素影響時,腸道的條件致病菌轉變為致病菌,正常的生理平衡被破壞,而產生病理性組合,使腸道微生態失調,主要包括菌群比例失調和定位轉移(移位)兩大類。1.菌群失調:腸道菌群失調是指腸道菌群數量的增減和比例失調以及菌種性質的變化。 國內外多項研究表明,IBS 患者存在菌群失調。
  • 你知道「腸漏症」 嗎?
    如果你經常被皮膚過敏、鼻子過敏、慢性疲勞、肌肉疼痛、憂鬱情緒、記憶力變差,甚至是黑眼圈所困擾,一般我們都會歸為內分泌失調或者是缺乏鍛鍊等。其實導致這些結果的原因可能是——腸漏症!當我們聽到腸漏症這個詞,可能想到的是類似於胃穿孔的疾病,因為潰瘍導致穿透腸壁而發生穿孔,其實不是這樣的。
  • 腸道菌群與炎症性腸病
    蔣麗蓉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消化內科(上海 200127)摘要:炎症性腸病(IBD)的病因和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有研究顯示IBD患者存在腸道內菌群失調,補充益生菌糾正菌群失調,可使IBD病情緩解。
  • 可能是腸道菌群失調
    腸道免疫系統被稱為是人體最大的免疫系統,腸道菌群的平衡,對我們的身體健康至關重要。然而,由於現代人的飲食、生活習慣和藥物的濫用等等都影響了我們的腸道菌群,可以說,在當代社會中,已經很難擁有一個完全健康的腸道菌群。
  • 腸道菌群紊亂與腸易激症候群密切相關,新冠流行期需加強菌群調節
    腸道菌群是人類抵抗外界的一道天然屏障,可協助人體消化吸收、營養代謝,維持著機體與外界的平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如果腸道微生態發生了紊亂,機體平衡被打破,將直接影響宿主的代謝、免疫和健康狀態,導致多種疾病發生。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當下,李蘭娟院士也提到對於新冠肺炎患者,腸道菌群紊亂現象普遍,糾正菌群失調是治療手段之一。
  • 別小看微生物,你的抑鬱可能是因為腸道菌群失調
    腸道菌群能夠影響神經系統近年來,共生微生物對宿主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其中,腸道微生物的影響被發現涉及多種生理過程,包括免疫、代謝和中樞神經系統調節。古話說:「萬病始於腸。」 在今天看來也不無道理。「腸 - 腦軸」 是消化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之間雙向動態溝通的多種途徑的總稱。
  • 糖尿病腎病與腸道菌群密切相關,慢性炎症與內毒素是關鍵
    最近,長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清華大學醫院、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單位共同參與研究發表的《腸道菌群失調在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中的作用研究進展》論文也證實,腸道菌群通過「微生物-腸-腎軸」參與糖尿病腎病的進程,內毒素與慢性炎症是影響糖尿病腎病發展的關鍵,補充益生元等等改善腸道菌群,可以對糖尿病腎病的防治有積極作用。
  • 腸道菌群失調竟然這麼可怕,很多人還意識不到
    腸壁上暴露區域就變成了致病細菌滋生繁殖的理想場所,其中最豐富和最危險的一種致病菌叫做艱難梭菌,它會通過釋放強有力的毒素損傷腸道黏膜,從而引發結腸炎症,導致我們腹瀉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酒精性肝病 長期攝入酒精可導致人類和動物模型中菌群結構的變化,腸道通透性增加,隨著持續的酒精濫用,致病菌的多樣性進一步減少,相對豐度增加,如腸桿菌科和腸球菌科。在小鼠中,乙醇可以降低腸道屏障功能,並允許增加局部炎症。
  • 大便不成形是腸道菌群失調了,教你正確的調理方法還你健康腸道
    長期如此,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腸胃總是不規律運動,使消化能力減弱,蠕動能力差,從而導致腸胃病,很多人都出現了長期大便不成形的現象,那麼大便不成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該如何調理呢?大便不成型中醫上叫做脾腎陽虛溼氣重,屬於脾胃虛弱,實際原因是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功能紊亂了,當腸道菌群失調發生時,反映出了腸道內微生態環境已經被破壞了。
  • 掌握體重管理,腸道菌群與肥胖之間的關係
    人總是被看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然而生物學和醫學研究發現,人體並非是 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內部長期居住著龐大的生物群體,它們由微生物共同 組成,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名的是腸道菌群。人類腸道居住著大量以細菌為主的微生物。
  • 「腸屏障」與「腸漏症」不得不說的事(4)腸漏症與消化系統的關係
    (4)腸漏症與消化系統的關係 「腸漏症」因為發生在腸道,所以天然地,它與消化系統有著密切地關係。
  • 是腸道菌群失調了!
    腸道健康狀況不佳會使皮膚缺乏生長所需的營養,會導致體內炎症分子增加,這些炎症分子會攻擊皮膚,從而加重炎症性皮膚問題,比如痤瘡、酒糟鼻,還會影響體內的激素水平,導致出油、長痘痘等。為什麼吃的不多還很胖?很多人肥胖並不是因為吃的太多,而是因為排的太少,身體的代謝發生障礙,導致廢物堆積在腸道內無法排出而引起肥胖。經常緊張焦慮會導致便秘?
  • 肛周膿腫也怕冷,腸道菌群有話說
    毋庸置疑,肛周膿腫屬於腸道感染,通過對膿液細菌分析發現,厭氧菌居多,其中脆弱累桿菌檢出率高達80%,需氧菌中,大腸桿菌的檢出率高達71%。這些細菌在平時都和腸道和平相處,並在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中地位不可撼動。只有當體內菌群失調或機體免疫力下降時便會趁亂侵入人體組織器官引發感染。免疫力低下我們很好理解,比如勞累、熬夜、暴飲暴食、嗜食辛辣食品等,那麼什麼和腸道菌群失調相關呢?
  • 皮膚狀況之謎,腸道菌群和內分泌一起回答你!
    結合腸道菌群、內分泌和皮膚菌群三者相互制衡的關係,為人類皮膚狀況操碎了心的科學家們正開啟一個新興的領域。痤瘡是炎症的一種形式,而內部和外部炎症均與腸道菌群息息相關。有趣的是,痤瘡丙酸桿菌被困在皮脂中時,會將皮脂發酵成致炎的短鏈脂肪酸。青少年和月經期女性痤瘡的爆發大部分是激素導致的皮脂分泌增加和炎症的結果。研究表明,利用雌激素治療痤瘡,不僅僅通過調節油脂分泌和炎症,還有可能通過抑制腸道中特定細菌的毒力。
  • 腸道菌群與人體代謝
    腸道菌群數量龐大種類繁多,人胃腸道內含約1000種細菌 ,數量高達1014,細菌總數比人體細胞總數多10倍,攜帶的基因數是人體細胞的100倍 ,菌體總量佔人體質量的1/60~1/50[2]。腸球菌、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等[3]菌量超過104。
  • 肝性腦病和腸道菌群相關,明確它對病情的作用機制,了解治療方案
    2、腸道菌群HE患者和晚期肝硬化患者出現腸道功能障礙、小腸菌落過度生長,菌落的組成結構和代謝等產生變化,進而細菌及其產物跨過受損的腸黏膜屏障進行轉運。人體腸道的酸性環境與SCFA相關,對人體內有益細菌的生長起積極作用,可改善腸道菌群失調、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和免疫調節功能。
  • 結腸內壁釋放的過氧化氫,在保護腸道菌群
    在新冠大流行期間,消毒液可是個搶手貨,家家戶戶和醫療機構每天都會使用。但大家都知道,它只能用於體外和環境消毒,不能用於體內,因為會造成生命危險。近日,發表在《Cell Host & Microbe》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結腸內壁的一種酶會釋放出過氧化氫,以保護腸道菌群。
  • 【紅動中國】「腸漏症」—多種疾病的源頭!
    當腸道受到感染、發炎、過敏或失去健康的菌群平衡時,腸黏膜就會受到破壞而失去完整性,此時腸道的滲透力會增加,吃進腸道未被消化完全的大分子、代謝所產生的廢物或微生物毒素,會因此透過滲漏的腸壁進入血液循環中,進而刺激免疫及自體免疫系統,危害肝臟胰臟等器官,從而引起各種疾病。
  • 腸道菌群與結核桿菌感染相關的研究進展
    腸道菌群參與人體多種生理活動,並與多種疾病發生有關。腸道菌群與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與結核病之間的研究頗受關注。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失調可影響宿主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易感性,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會導致宿主腸道菌群的改變。兩者通過宿主免疫反應、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等相互影響。因此,本文就結核桿菌感染與腸道菌群的關係及相關作用機制等進行綜述,為結核病治療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