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認知的U型曲線:帶你學會產品分析

2020-12-11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對產品經理來說,做產品分析是一件家常便飯的事了,不過你有思考過產品分析到底是在分析什麼嗎?做這件事情的目的又是什麼呢?本文將為你解答這些問題。

01

這要先從一道問題聊起:

到底怎麼做產品分析或者競品分析?

也就是說,在分析一款產品時,到底要關注哪些東西?有哪些思考的角度?

這道問題很有現實背景,不但在產品經理面試時經常會被問到,而且日常工作中也需要去做競品調研。

在面試時,經常出現的一個問題就是:

請分析一款你最喜歡/印象最深刻/最近經常用的一款產品。

不管問法是什麼,換湯不換藥,本質都是對一款產品的觀察與思考。

而在工作中,往大了說,需要關注競爭對手,了解和分析競品的變化,往小了說,在做一個功能之前,會先看看市面上的產品都是怎麼做的,覺得做得好的話,常常會直接「抄」過來,或者是加以改進後用到自己的產品中。

所以,怎樣分析一款產品就變成產品經理經常遇到的問題了。

如果看看市面上大多數的競品分析文章,比如去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就會發現,大多都是用的《用戶體驗五要素》的方法論:把一款產品分為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

戰略層:公司的戰略目標,需要分析市場,包括市場發展歷程、現有格局、未來發展趨勢,還有競爭者分析以及目標用戶分析。範圍層:要做哪些業務,哪些功能,要滿足用戶哪些需求。結構層:指產品的結構,功能的組織方式。框架層:這一層就已經到頁面布局和信息設計。表現層:也就是最終的視覺效果。看起來這一套理論非常有用,在分析一款產品時拆分得非常清晰。

但很多產品經理只是盲目套用這一套理論,導致最後輸出的產品分析報告或者競品分析報告變成了「八股文」,大而全,分析得非常淺,因此沒有任何用處,不會對產品和實際業務有任何改變或增益。

我在剛入行時也常常聽人說,要多做過產品分析報告,培養自己的產品分析能力。

然後自己開始堅持每天分析一款產品,輸出產品分析報告,但做了一段時間就停了,因為我發現按照用戶體驗五要素的這種套路分析產品,做多了之後,對自己根本提升不大,因為思考得太淺層,輸出的東西只是根據框架填充和拼湊出來的「垃圾」而已。

比如分析市場時,就去看相關的行業報告,把市場發展趨勢圖和用戶畫像直接照搬過來;分析產品架構時,就畫一個產品架構圖,把功能都羅列出來;分析互動設計時,就把自己覺得很炫酷或者「有用」的交互效果分析一通;最後的建議部分,常常只是一些按鈕、布局之類交互層面的建議。

唯一的益處可能就是知道了更多的行業趨勢和表層交互。

這也正是產品新人的誤區。

新人產品經理常常會誤入兩個歧途:

一是過於關注行業趨勢,只是經常看一些行業新聞或者行業解讀,就覺得自己了解了很多行業,喜歡聊行業大勢,誇誇其談。

沒有親身進入一個行業去得到一手信息,那麼自己的行業見解其實都是臆測,既不準確,也沒有任何細節。

二是過於追逐方法論,當自己看了一些關於產品經理的書或者教程,常常只會直接套用。

即不懂其方法論的內核,也不懂實際使用時進行變通,然後還有一種自己已經具備了產品能力和思維的錯覺,就比如分析產品時的用戶體驗五要素方法論。

02

那到底怎麼分析一款產品呢?

當我發現我自己用一種套路做產品分析訓練提升很小時,我就問了我的第一位leader這個問題,他的回答是:

自己首先會看這個產品能不能盈利、能不能靠自己活下來。

因為市面上充斥著大量的偽需求,而用戶們會用腳投票。

什麼是偽需求?

拿有段時間非常火的無人貨架舉例:

無人貨架就是一些簡易貨架,放上零食等商品,貼上二維碼,購買者憑自覺付款。

主要的場景是寫字樓,目標人群是辦公一族的白領們。

因為不同於自動售貨機,沒有高昂的設備成本,只需要按時供貨即可,再加上白領的素質整體較高,可以控制商品的損耗率,所以整體成本較低,而且具備快速擴張性。

還看到一個行業分析報告,說這是個千億市場,寫字樓的自動售貨機或便利店滲透率還非常低,完全可以用無人貨架來補充。

因此,在當時的我看來,這確實是一門好生意。

但是拿那位leader的方法來分析,不能只是聽這個行業的創業者們講故事,關鍵是能不能盈利?財務模型到底怎麼樣?

當時這個行業中的創業者們都在瘋狂燒錢補貼搶市場,但短短幾個月風向馬上就變了,資本寒冬來了,他們又開始收縮戰線,但大部分創業公司根本不可能盈利也沒有錢活下去,於是就倒掉了一大批。

現在這個細分行業基本銷聲匿跡了,取而代之是「新零售」,無人貨架也只是新零售巨頭們的形態之一。

所以,後來當我再去分析一款產品時,會先看它的盈利模式,是否能靠自己正的現金流活下來,而不只是靠融資燒錢。

這種「產品盈利觀」改變了以往自己只會去分析市場、功能、交互的模式,讓我從一個表層分析能夠更加深入地去思考一個產品和公司的內核,並且能夠有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去落地。

03

產品盈利觀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分析角度,但問題是,在分析產品時依舊不夠系統、不成體系。

到底怎麼分析一款產品這個問題就一直縈繞在自己心頭,沒有一個更優的答案。

等到自己積累了更多的產品經驗後,又碰到了一個非常優秀的產品經理,我們平時會經常探討各種產品問題,給了我非常多的思考和啟發。於是,當我將要離開公司時,我問他的最後一個產品問題就是這個:

到底怎麼分析一款產品?

但他並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反問我:

你的目標是什麼?因為什麼要去分析一款產品呢?

我一下子就愣住了,突然發現自己確實沒有注意過這個本質問題,陷入了為分析產品而分析這個枷鎖裡,無法跳出來看待這個問題,因而導致了一直得不到答案。

解決方案不確定時,一定是目標不明確。

然後他給出了回答:位置和資源決定了分析一款產品時的思考層級。

分析一款產品時大體可以分為戰略層、業務層、實現層。

戰略層思考的是生態系統、品牌,以及決定要做什麼業務。業務層則思考的是怎麼去做這個業務、業務的發展方向,以及產品的形態。實現層就是實際的落地了,更偏向於執行層,包括產品的具體功能、互動設計等。不同的位置,或者說不同的職位、職級,決定了需要思考的層級:

戰略層是由一個公司的高層組成的,也就是各種O——CEO、COO、CTO等;業務層則是由部門老大們負責,比如產品總監和幾個產品專家骨幹;實現層就是普通產品經理們的工作了。並不是說下一層不能思考上一層的東西,比如普通的一線產品經理就不能思考業務層和戰略層的內容,主要問題是——即使思考了,覺得自己有一個非常好的想法,但也無法去改變,沒有資源可以去推動。

更關鍵是,這個想法也常常不是對的,因為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自己所處的位置導致自己所接觸到的信息,並不能到達上一層的高度和全面性,那麼得到的結論也常常是有偏差的。

這就是不同的位置決定了不同的思考層級,因為不同的位置擁有不同的資源,不僅是可執行的資源,也包括信息資源。

那麼在分析一款產品時,不同位置的人也會更關注不同層級的東西。

也就是說,自己若是一個一線的產品經理,那麼在做產品調研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核心應該關注實現層的內容,更多從功能、交互去分析;業務層是其次,但也要充分理解,因為實現層直接承接了業務層,是業務層的具象化;而對於戰略層,就只需要清楚方向即可。尤其對於一個剛入門的產品新人,就應該去做功能點調研,比如籤到功能、發帖功能、排行榜功能等等,真正等到把實現層的東西都熟悉後,再去考慮業務層和戰略層,自己的產品動作才不會跑偏。

業務層的產品經理,更多是關注產品架構和業務架構,向下需要把控實現層,保證其不偏離整體框架和業務方向,向上則需要將一線業務情況反饋至戰略層,可對戰略產生修正作用。

對於一個有3到5年工作經驗的產品經理來說,就是要重點考慮怎麼深入業務,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產品規劃能力,因此做產品調研時,要更關注業務流程、供給側。

但到了戰略層就不一樣了,很難說是「產品經理」了,而是一個公司的管理者。

就比如張小龍,雖然他一直說自己是產品經理,但他真實的title是騰訊副總裁、微信事業群的一把手,這意味著他所擁有的資源和得到的信息已經不是產品經理這個職位所能獲得的了,他所做的工作也不在產品經理這個職位的範圍內,只不過他還會用產品思維去思考問題。

但是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每當微信這款產品有什麼變動時,很多媒體或者產品經理都會進行解讀,覺得是張小龍自己想法的體現。

要知道張小龍所處的位置,基本不會再親自操刀實現層的東西了,只是一層層地向下傳導,然後由一線產品經理去貫徹他的意志和價值觀。

我們在看一款產品時,是從外向內、從下往上的,一層層向上推測其意圖,但是真正做產品時,是從內到外、從上往下的,這時就會存在非常大的偏差。

因此很多時候是過度解讀或錯誤分析。

而分析者還常常覺得自己很有道理,分析得很深刻,沉浸在自己的邏輯自洽中而無法自拔。

典型的就是微信,很多人各種分析和解讀微信應該做什麼業務、未來的發展方向是怎麼樣的,這就像張小龍在一次公開課上說的:全國每天都有5億人在吐槽微信,還有1億人教我做產品。

實際情況是,99%的人所處的位置,決定了他們對微信的解讀和理解有著根本性的偏差。

絕大多數人對微信的理解僅限於實現層,也就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微信形態,但是再向上,到了業務層和戰略層,他們的解讀就和微信的高管們和產品骨幹們所考慮的完全不同了,無非是自己的一套自洽的邏輯而已。

04

再回到怎麼分析一款產品這個問題上,剛說的三個層級其實和用戶體驗五要素非常類似,可以說是用戶體驗五要素的簡化版。

其實,用戶體驗五要素這套方法論沒有問題,但是只是缺少了後半段,也就是該怎麼在實際工作中去使用的問題。

大多數人只是盲目套用,導致產品調研的結果空洞無物,沒有重點。

此時,自己應該再結合位置和資源,決定自己應該重點從哪一層級去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

沒有人可以面面俱到,能夠對多個層級都進行非常深入的拆解,關鍵是即使去分析了,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幫助。

即使是張小龍,也是從戰略層思考問題,而業務層和實現層的事情,交給相應層級的產品經理去做就行了。

這也就是:在其位,謀其政。

跨層級做事,不只會導致管理混亂,也會導致自己沒有在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上聚焦,反而做不好自己層級上應該做的事。

對於怎麼分析產品這個問題,其實產品經理對產品的認知非常符合U型曲線。

在開始時,新人沒有感受到什麼資源限制,覺得自己啥都能做,自己學了一堆產品方法論,準備摩拳擦掌大幹一番。所以產品新人輸出的產品調研,常常是包含了用戶體驗要素的五層,對市場和公司戰略誇誇而談,對產品本身的理解流於表面,此時就是在U型曲線的左側高點。

到了後來,隨著自己開始做一些項目,接觸到實際業務問題,就逐漸發現了產品經理的局限,也就是自己資源的局限,輸出的產品調研也就越來越聚焦,更多會考慮單點的問題,此時產品認知所處的位置是U型曲線左側逐漸向下,一直到了某個最低點。

再到後來,隨著自己產品經驗的增加和手中資源的增多,自己可以做的事越來越多了,認知層次就又得到了提高,在做產品調研時,會加入更多對業務和行業的理解,也就是U型曲線右側逐漸向上,一直到最高點,也就是到了業務層和戰略層的位置。

05

有了產品認知的U型曲線這個模型,對應自己所處的位置和資源,就知道自己該怎麼做事了,也知道怎麼去分析一款產品了。

觀察我對這個問題的整個思考過程,從一開始的簡單套用方法論,到一個經驗性的思考角度,再到一個成體系的模型,會發現中間有兩個很重要的因素:

自己主動去思考這個問題;自己和不同的產品經理進行交流,然後獲得了啟發。每個人都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自己的任何思考其實都基於自己能夠得到的信息,認知一定會存在局限。

讀書當然也是一種很好的獲取信息的方式,門檻低,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但是依舊比不上與他人的直接交流。

因為讀書是單向地獲取信息,依舊是在自己封閉系統內進行思考,而與他人對話式的交流,是信息的雙向互換,不僅有輸入,還有輸出,同時可以獲得他人對自己的反饋,然後對自己的想法進行反思和修正。

有一句俗話叫: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名師指路。

讀書、旅行、與人交流,三者沒有絕對的高低,應該是互為補充的作用。

當沒有條件走出去或遇到優秀的人時,讀書就是最好的方式,但是有機會和優秀的人一起共事時,就要珍惜這個時機了。

謹以此文感謝我一路走來遇到的所有人,尤其是文中提到的兩位優秀的產品經理:磊哥和13。

本文由 @嶽小魚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M10不鏽鋼u型螺栓規格產品尺寸對照表及U型螺栓應用的領域
    M10不鏽鋼u型螺栓規格產品尺寸對照表 u型螺栓是形狀為U形兩頭有螺紋可與螺帽結合的緊固件,主要用於固定管狀物如水管或片狀物如汽車的板簧,也稱為U型螺絲,U型管卡,U型管夾,國家標準:JB/ZQ4321—1997.機械性能:4.8級 8.8級 10.9級 12.9級,表面處理: 自然色,鍍鋅,發黑,鍍鎳,鍍鉻,熱鍍鋅 。
  • u型無軸螺旋輸送機運城廠家產品輸送效率
    u型無軸螺旋輸送機運城廠家產品輸送效率   u型無軸螺旋輸送機運城廠家產品輸送效率    雖然能與可控啟制支裝置配合使用,達到可控啟制動、帶速同步、功率平衡等功能,但沒有自動臨近裝置,沒有故障診斷與查詢等。
  • 關於產品與用戶的新認知
    之前產品經歷比較偏B端,最近運行了一個C端的項目,接觸了過去不曾接觸的知識領域,收穫還是蠻多,就淺談下此次項目中的心得。一、什麼是產品?我們先來看一看這瓶元氣森林飲料,我從來沒聽過這款飲料,你怎樣把這瓶水賣給我?你要提供哪些信息?或者創造哪些場景可以讓我付錢買這瓶水?大家可以思考下。
  • 以「盒馬」為例,帶你做產品分析報告
    本篇文章筆者從實際生活中出發,以「盒馬」為例,帶大家了解產品分析報告怎麼寫。「盒馬」是當下熱門領域「新零售」的代表產品之一,有不同的觀點可以在文末留言一起討論。
  • 雙軸u型螺旋輸送機內江生產廠家產品外型尺寸
    雙軸u型螺旋輸送機內江生產廠家產品外型尺寸   我國不鏽鋼鏈板水平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國不鏽鋼鏈板的應用需求不斷增加,所以我們的不鏽鋼鏈板水平和能力都有了新的要求,外商大量在我國採購件,甚至還在我國設立生產基地,可以預見,未來一段較長時間內,我國仍會承擔著製品的生產製造任務
  • 認知的成長與突破——「第二曲線創新」
    今天上班路上聽了李善友老師(混沌大學創始人)的《第二曲線創新》(新書),發現裡面很多理論確實對認知、對生命的成長有很多指導意義。一、「美好的事物」是自然「長」出來的。以前的認知叫「眼見為實」,我們眼睛所獲取的信息佔全部信息的80%,然後把這種信息提煉成具象的「經驗」來指導未來。但個人的經驗邊界太窄了,也無法跨領域。這是農業社會的模式。後來發展成理性,用「思想」看世界。就是把經驗再抽象化(升級),拓寬了邊界;在思想裡邊再提煉一個模型(工具)出來,這個東西就叫思維模型。這是現代社會的模式。什麼叫多元思維模型?
  • 黑科技熱敷加按摩,南極人U型枕給脖子舒適的依靠
    每天刷手機、刷新聞、打遊戲甚至每天工作加班,你的頸椎是不是有點扛不住了?很多辦公室白領、計算機行業工作者、學生一族因為長期低頭、頸椎保持一個姿勢、缺乏運動,逐漸就會從頸椎疲勞慢慢發展到各種程度的頸椎病。
  • B端產品經理必知的底層實踐認知有哪些?
    前段時間撰寫了《B端產品經理必知的底層概念有哪些?》,從用戶、用戶價值、產品定義、交易成本,分析了B端產品經理需要建立概念層的認知。眾所周知,知行合一併不容易,將概念理解到落地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本篇主要從B端產品經理落地實踐角度,所需要具備的認知,從而更好實現從概念到價值的落地。
  • 產品分析報告 | 小紅書:內容+電商型產品
    這篇文章將以以下的邏輯進行分析:01 小紅書產品概況02 小紅書產品更迭分析2.1 工具型產品階段2.2 內容型產品階段2.3 內容+電商型產品階段2.4 定位轉變階段03 小紅書用戶分析3.1 用戶畫像3.2 用戶需求分析3.3 針對需求的解決方案
  • 釋放全棧認知智能產品能力
    新版官網集中輸出了淵亭的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能力,全面展示了淵亭在認知智能領域的積累與探索。新版官網緊扣淵亭科技的最新企業定位,通過更大氣、更鮮明、更未來的視覺感受,詮釋「連接萬物、全景計算、認知推理、深度賦能」的企業使命。
  • u型枕什麼材質好 u型枕材質有哪些
    u型枕什麼材質好 u型枕材質有哪些 2019-01-23 13:55:45 來源:全球紡織網 u型枕什麼材質好?u型枕材質有哪些?
  • 瑞幸咖啡楊飛:所謂的「好產品」就是符合消費者認知的產品
    為此,楊飛曾多次表示,瑞幸咖啡之所以能受到眾多消費者的歡迎,正是因為它是一款好產品,而所謂的「好產品」就是符合消費者認知的產品。下面就一起來看看,瑞幸咖啡是如何來符合消費者認知的。 在產品初創期,瑞幸咖啡創始團隊為了體現更好的咖啡口味,從專業性角度切入,選擇了中淺度烘焙豆,因為這種咖啡豆與中深度烘焙豆相比,它更加新鮮、口感更好,「會有果酸味」。
  • SPAX健身直播產品分析報告
    疫情導致線上健身大爆發,讓很多「肥宅們」的動了起來,同時帶火了一批健康運動類 app。SPAX是一款「直播健身課程+工具+社交+健身設備系統」類型的APP產品,本文主要是對這款產品進行分析,enjoy~
  • 雅詩蘭黛開展消費者心理認知研究,考察美容產品對情緒的影響
    美容產品對消費者是否能產生情緒上的影響?這一課題激發了業內人士的研究熱情。來自美國雅詩蘭黛集團( Estée Lauder)的消費者認知研究團隊近年來一直在研究消費者對集團旗下產品的心理反應,研究維度包括了外觀、感受、氣味以及包裝和展陳。
  • u型密封條橡膠包邊防撞條的好處
    u型密封條橡膠包邊防撞條的功能特點是防風雨塵土,減震減壓,防蟲防火,導電絕緣;形狀呈U形,呈包邊式的可以將物件與配件之間相連接並包裹嚴合,例如,在牆壁上的門窗上使用時,只要將U形矽膠條在鋁合金凹槽中扣緊,就可以牢固地連接和纏繞,從而起到完美的密封效果。
  • 如何提升背單詞的效果:墨墨背單詞產品分析
    本文將從六個方面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在遇到墨墨之前,已經使用過多款單詞記憶APP,但都沒有堅持使用。後來通過同學推薦了墨墨背單詞,使用後發現,墨墨簡直就是單詞記憶類的寶藏,專注於單詞記憶,沒有廣告,界面簡潔並且會根據艾賓浩斯記憶曲線安排每日需複習的單詞,對所學知識及時進行複習,極大地提高了記憶效率。在使用墨墨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一點看法,本文從產品角度對墨墨背單詞進行分析並給出了自己不成熟的優化建議。
  • 產品分析:為何斑馬英語成吸金怪獸?
    本文從八個維度,對斑馬英語及相關產品進行產品分析,並思考關於幼兒教育以及AI的現狀及發展。本文將會對斑馬英語及相關產品進行產品分析,並思考關於幼兒教育以及AI的現狀及發展。
  • 在談新用戶激活前,先問自己:你產品的Aha時刻找對了嗎?
    怎樣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產品激活,你的激活數據算對了麼?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幫你一步步找到產品的Aha時刻!一、最應該核心關注的是激活轉化說到增長,若在AARRR基礎上再濃縮提煉一下,那就是「認知-觸達-轉化」。
  • 助你收割5份offer的產品經理跳槽指南
    由於大學是沒有產品經理專業的,但是工作中卻有這個崗位,所以說產品經理都是轉型過來的。面試中也會經常被問到這個問題,也就是為什麼選擇產品經理的職業。目的呢,就是可以初步了解這個應聘者,對於產品經理這個職業的認知。
  • 從KANO模型,分析B端客戶的產品設計滿意度因素
    編輯導語:KANO模型是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發明的對用戶需求分類和優先排序的有用工具,以分析用戶需求對用戶滿意的影響為基礎,體現了產品性能和用戶滿意之間的非線性關係。本文從KANO模型出發,分析了B端客戶的產品設計滿意度因素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