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鑾
老家的房子坐西朝東,站在大門口望去,排在面前的是一座巍然屹立的夾漈山,高達數百米的高峰,山體陡峭,樹木蔥鬱,山體形狀又似是一把打開的扇子,這把大扇子長達數公裡。每日早晨的太陽、晚間的月亮從夾漈山巔峰躍上天空,正好是從山上夾漈草堂所在位置。
老家房子距離夾漈山山腳約有一公裡多,中間是一片平坦的田野,名曰:宋洋。村莊上有一條溪流名曰:湘溪。溪上流水匯聚了夾漈山脈絡涓涓細流。
生長在夾漈山下的我,早在童孩年代,就常聽大人們講述夾漈草堂的故事。
夾漈山是鄭樵著書立學的地方。鄭樵從小喜讀聖賢古書,少年時,更是晝讀夜誦,探究不已。「惟有莆陽鄭夾漈,讀盡天下八分書」,其故事流傳至今。
鄭樵居住在夾漈山期間,他將原來自築的一間草屋,原地改建為土木瓦房結構的三間住房,自命名為「夾漈草堂」。我13歲那年初上夾漈山。隆冬的一個早晨,我結伴三位同學,走過宋洋一片田野,穿行在逶迤崎嶇的林間小山道,踩著薄霜,拾級登高,步行長達3公裡多路程,躍上海拔600多米高的山峰,至夾漈草堂。
極目遠眺,雲遮霧繞,山深林茂,呈現一派生機,令人心曠神怡。蘊含著仁山智水的夾際草堂,似是一幅仙閣畫卷,人間勝境。這方土地上,流淌過鄭樵的心血,承載著太多的印記。
殿堂坐北朝南,中間有一口天井,天井兩側有二樓書亭房屋各一間,由過廳、正殿組成。殿內梁柱屋簷無蛛絲蟲子痕跡,無煙塵沉積,堪稱夾漈山奇蹟般「無塵山房」。主殿供奉夾漈先生塑像。他藹然端坐,兩眼發出燭照大千的靈光。主殿中左右牆壁上有書寫一幅楹聯:「三十年力學不下山,度量包羅天地;五百部著書曾詣闕,精神貫徹古今。」讀後令人肅然起敬。殿堂外,有小廣場、花園、放生池、水井和一片小竹林。殿堂周圍有很多的蒼松、古楓等漫山遍野大樹環抱遮蓋其間。據說水井原是一口普通的小水池,1926年改用條石砌成上下三口,形狀各異又分隔的水井,不知是何種意義。有古詩讚此泉井曰:「莫道金丹能換骨,靈泉點滴沁脾香。」鄭樵也留有詩句存世「堂後青松百尺長,堂前流水日湯湯」。
我上初中讀書年代,有好幾次沿著那條小山道來夾漈草堂,記得是帶上語文課本,待到書上經典詩文能背誦與領會後,才下山回家。讀高中時,有一次,老師帶我們全班同學登上夾漈草堂。老師解說「夾漈草堂」故事,「佔星石」「曬書石」等傳說。山川之美、先賢故事,無不讓我們心馳神往。
2004年,時值鄭樵誕辰九百周年之際。我有幸和另一位記者走進夾漈山紀念活動會場採訪,留下了一個個難忘鏡頭。
2014年秋天的一天,夾漈草堂舉辦素餐宴席。我和家鄉四村熟悉的民眾,齊聚一堂,心中有說不出的歡樂。心想,有機會我一定要募集更多的善款,來支持夾漈草堂建設。
翻閱鄭樵所著的《通志》書,仿佛在穿越歷史時空,尋找先生昔日度過的足跡與攀登的不屈身影。為了寫這篇文章,我閱讀了很多鄭樵書籍和有關鄭樵歷史資料,三次開小車上夾漈草堂,考察當年鄭樵讀書、著述和活動過的地方,傾聽大自然留下的山水餘音。
記得有一次,我傍晚才從莆田城區開小車上夾漈草堂,到達草堂時,天色暮黑。眼看草堂大門緊閉,我大聲叫喊,卻沒有人回應,可能是看護草堂人員下山了。夜幕中,無言的草堂,真有如書上所說能聽到「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的聲音。我獨自徘徊在草堂左右,想同這位先賢作隔世的心靈交流,用搜尋的目光從四周漫不經心地掠過。記憶具有穿透力,它洞穿了歷史帷幕,讓人浮想聯翩。
又一次站在夾際山的土地上,春雨還在下著。穿越草堂遺址,繞過「曬書石」,登上「佔星臺」巨石。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山野,茫茫松柏沐浴著春天的甘露,其間的哪一塊山地上曾經沾起過鄭樵的腳印?鄭樵已離開這個世界858年了,但不管何時想起他來,耳畔總迴響著一個既遙遠又熟悉的聲音:「人去留青竹,山空只白雲。」
無言的夾漈山,你是一座永存的歷史文化豐碑!它高高地聳立在史學的高峰上,傳承著鄭樵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