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藍色字「預防界」關注我們喲
由於微信公眾號試行亂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準時收到《預防界》的推送。為了不與《預防界》失散, 請將「預防界」點亮為星標帳號,並常點文末右下角的「在看」。點亮「星標」辦法參見文末「閱讀原文」。
日前,杭州最新上報的一例狂犬病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例病例也引起了有著「狂犬病科普第一人」之稱的嚴家新博士的關注,他在自己的科普園地「獨輪車上的博導」微信公號和博客發表《關於杭州女孩狂犬病腦死亡疑似病例的討論》一文,對杭州病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整個事件其實可能根本與狂犬病無關。
如果有關,則由相關專業人員調查落實後,該病例將是可改寫WHO相關文件和國際上有關狂犬病的專著和教科書內容的重大發現。
嚴家新博士的質疑,從「大象新聞」最新報導中也得到了部分支持,患者的父親告訴「大象新聞」,醫生並不確定是狂犬病,也可能是病毒性腦炎,女兒現在一直處於昏迷狀態,情況越來越壞,醫生也從未說過他女兒已腦死亡,目前治療方案是按照病毒性腦炎和狂犬病治療,最終是不是狂犬病,只有進行屍檢才能下結論。他們或將起訴蕭山疾控。
根據杭州市蕭山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關於此病例的簡報:
該患者於11月6日晚餐後,在家中出現右手發麻感覺,並伴有疲乏、周身不適,未引起重視,未就診。8日凌晨2時許嘔吐2次,為胃內容物,並伴有出冷汗、頭暈、頭痛等症狀。8日上午被送至浙江省兒童醫院濱江院區內科就診,予以抗感染、抑酸、補液等對症處理。8日晚患者嘔吐加重,伴嘔血,大量出汗、畏光等症狀,轉急診搶救室。9日出現呼吸困難,症狀進一步加重,收入PICU治療。患者自13日開始逐漸進入昏迷狀態,16日出現瞳孔散大,目前已處於腦死亡狀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關於狂犬病症狀的描述,狂犬病有兩種形式:
狂躁性狂犬病的症狀是機能亢進、躁動、恐水、恐高(懼怕氣流或清新空氣)。數日後患者因心肺衰竭而死亡。
麻痺性狂犬病約佔人類病例總數的20%,相較狂躁性狂犬病,其病程不那麼劇烈,且通常較長。肌肉從咬傷或抓傷部位開始逐漸麻痺,然後患者漸漸陷入昏迷,最後死亡。麻痺性狂犬病往往會有誤診,造成狂犬病的漏報現象。
從杭州病例的描述看,符合麻痺性狂犬病的一些發病特徵,並且隨後通過基因檢測患者唾液和腦脊液等標本,從患者唾液中檢出狂犬病病毒基因序列,確診為狂犬病。
關於此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簡報中描述如下:
患者今年3月曾從外撿回一隻流浪狗,4月該犬出現亂咬犬籠等異常情況,持續約2天後,將該犬丟棄,不知去向。家屬否認患者曾被該犬致傷。
今年5月,患者從朋友處帶回一隻小狗飼養,9月該犬曾咬傷患者弟弟(及時注射狂犬病疫苗),患者曾向家長說起自己在7月也曾被該犬傷過,但未予重視,故未處理傷口,未就診,未注射狂犬疫苗。家屬訴該犬未注射過狂犬疫苗,無異常表現,在患者發病後該犬被丟棄,不知去向。
患者先後收養過兩隻狗,一隻有異常表現,但並未致傷患者,在7月份致傷患者的那隻犬,到女孩11月6日發病時,均無異常表現。嚴家新博士就是據此認為該病例違背了狂犬病十日觀察法的原理:根據十日觀察法,有傳染性的狗必然在十天內發病並在隨後數天內死亡,如能活到9月,它在7月時不可能有傳染性。
對於該病例已通過基因檢測被確診為狂犬病,嚴家新博士認為:只有實驗室檢測才能確診狂犬病,狂犬病實驗室診斷的金標準是在屍檢時,通過螢光抗體(FA)試驗檢測到腦組織中存在狂犬病毒抗原,只要符合這一診斷標準,哪怕臨床症狀不典型也可確診。而實驗室確診程序一般在患者死後收集到組織樣品後才開始。
根據公開的報導,嚴家新認為此病例可能根本與狂犬病無關,他希望能早有權威結論,避免誤導廣大群眾,產生不必要的恐慌和盲目行動。而如果能證明該病例與狂犬病有關,且患者流行病學調查如簡報所述,嚴家新則認為這將是一個罕見的有重大科學價值病例,將增進人類對狂犬病的認識,推進相關研究水平的提高。
嚴家新博士是《狂犬病診斷標準(WS281-2008)》的主要起草人之一,這些年來一直致力於狂犬病科普,消除公眾對狂犬病的過度恐懼,同時他也是「十日觀察法」的堅定支持者和普及者。
他認為,如果在中國大力推廣「十日觀察法」,不僅可能減少全部狂犬疫苗用量的一半以上,還能很快將絕大多數被犬(貓)咬傷的人從對狂犬病的恐懼中解放出來。
嚴家新以11月初媒體報導的「哈爾濱主城區狂犬疫苗告罄,今年已使用近七萬支」的新聞為例,他認為這就是狂犬疫苗濫用的黑樣板。
因為狂犬病主要是一種熱帶病,主要影響偏遠農村地區的貧困和脆弱人群,在我國東北地區,狂犬病的發病率在歷史上都處於很低狀態,自2014年以來,黑龍江全省人群中狂犬病發病率一直保持為0,相鄰的吉林省近8年來僅有2015年的1例,遼寧省近5年來發病率也是0。
嚴家新認為,在整個東北地區已經多年無狂犬病的背景下,哈爾濱主城區發生狂犬病的風險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不計,狂犬疫苗的使用應該嚴格控制。東北地區每一個城市每年的狂犬病疫苗用量控制在一千支以內才是合理的,否則都可能涉嫌濫用,也是巨大浪費。
現在我國對於接種狂犬疫苗的人群基本來者不拒,在嚴家新看來,衡量一個CDC狂犬病疫苗接種人員的水平,不是看他是否「來者不拒」,而是看他是否能胸有成竹、準確無誤地判定在哪些情況是可以少接種或不用接種疫苗的。
從技術層面來說,判定是否需要接種狂犬疫苗的難度並不大,難的是敢於做出判定。畢竟暴露後一旦出現臨床症狀,狂犬病幾乎100%致命,而人類狂犬病疫苗是有效預防方式。
但與很多人傳人的傳染病不同的是,狂犬病的傳播媒介主要是狗而不是人,中國幾乎沒有一例狂犬病是經人傳播的,所以在中國狂犬病疫苗應該多給動物打,這才是最經濟有效的防控狂犬病的方式。
目前中國接種狂犬疫苗的人群中,有相當大一部分人群都是被家養寵物貓狗輕微抓傷,嚴家新認為這種情況下實施「十日觀察法」並不難做到。
世界衛生組織對暴露後預防的定義是指被咬傷者在暴露於狂犬病後立即進行處理。暴露後預防根據暴露等級,有相應的預防措施:
I類:觸摸或飼餵動物,動物舔觸處的皮膚完整(無暴露)II類:輕咬裸露皮膚,或無出血的輕微抓傷或擦傷(暴露)III類:一處或多處穿透性皮膚咬傷或抓傷,動物舔觸處的皮膚有破損,動物舔觸處的黏膜或破損皮膚被唾液汙染,與蝙蝠有直接接觸(嚴重暴露)「世界衛生組織狂犬病專家磋商會」第二版報告中,關於暴露後預防相關決議表述如下:
決定是否進行暴露後預防應該考慮的因素包括涉及到的動物患狂犬病的流行病學可能性、暴露的嚴重程度(見 8.3.2 節)、動物的臨床特點及其免疫接種狀況(尤其是犬和貓)和對其進行觀察和實驗室檢測的可行性。所有確定為存在狂犬病風險的暴露都需要暴露後預防。
當家養的犬、貓或黑足鼬在人暴露初始是健康的,正確接種過疫苗(至少用有效疫苗接種過兩次的記錄)並易於進行 10 日觀察的情況下,應確保恰當的傷口處理而加強免疫接種可以推遲,特別是當患者曾經接受過暴露前預防或此前的暴露後預防是在過去的 3 個月內。
「恰當的傷口處理」措施中,徹底清洗傷口是非常重要的急救措施:立即用肥皂和水、洗滌劑、聚維酮碘或可殺死狂犬病毒的其它溶液徹底衝洗和清洗傷口15分鐘以上。
報告中稱,當在動物咬傷、抓傷以及其他接觸(不包括接觸蝙蝠)發生在沒有食肉類動物狂犬病的地區並且在這些地區有良好的狂犬病監測,則可以不需要暴露後預防。這一決定應基於對當地狂犬病流行情況熟知的醫學專家所做的風險評估。
本公眾號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歡迎留言、討論、轉發,同時,我們也向業內人士長期徵稿,點擊主菜單下方「聯繫我們」,獲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