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老祖宗的經驗,在理嗎?
常言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是群居動物,我們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可避免的需要跟各色各樣的人打交道,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在此前提下,首先需要知道對方到底是什麼樣一個人,看透一個人,很難,第一印象往往最為重要。那麼當你遇到陌生人時,你會先看哪裡呢?俗語說:「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這句話有道理嗎?
遠看臉
中醫學中有「望聞問切」這個說法,對待來看病之人,首先要望其氣色如何,再聞其味道。問其病痛所在,最後切脈(把脈)。我們與人初次相見,遠遠看著最先能看到的大概只是個身形,稍稍近些,一般人都會先去看臉,看看自己是否認識,若是雙方都不是很熟,但接下來卻需要打一番交道,那麼這個時候你如果仍然低著頭不知所謂,就顯得很沒有禮貌。
老祖宗告訴我們「遠看臉」不僅是在描述一個客觀現象,而是想要教導我們怎樣對待人接物,與人萍水相逢,不要東看西看,尤其是對待女生,正視前方,看著對方的臉即可。這樣既不會顯得冒犯,又顯得你很尊敬對方。對於一些初入職場的萌新們來說,待人接物尤為考究,因為你此時對於公司的前輩們而言,便是「第一印象」。
一個人相貌如何往往與其心性大抵相近,這裡的「相貌」可不是長得好看與否,而是五官線條內斂,還是張揚,柔和還是天意,往往能看出此人品性。在老人的觀點裡,但凡尖嘴猴腮的人都是比較小氣,看起來就是個小人,若是天庭飽滿,臉型敦厚則此人必然老實忠厚。
這種固有的觀點沒有絕對,與人相處久了,相貌美醜只要不太過驚豔,都會漸漸被歲月抹去初見時的那絲「漣漪」。因此,「始於相貌,終於才華」這句話並非虛言。
近看眼
我們都聽過「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在文學上眼睛大概也分好幾種,有人神光內斂,有人黑白分明,有人清澈見底,也有人渾濁不堪。生氣時,眼睛通紅布滿血絲,高興時,眼睛彎成月牙,傳遞開心,難過時,眼神睛黯淡無光,泫然欲泣。對於推銷員來說,如何利用眼神和眼睛面部表情來打動自己的客戶至關重要,而我們在與人交往時,眼神的交流,也必不可少。與人說話時眼神躲閃,很明顯口不對心,若是眼神輕佻,則又顯得輕浮。
一樣米養百樣人,人終究是不同的,看清楚一個人之所以會難,就是因為一個人全身上下能傳遞信息的地方實在太多,故而太複雜。老祖宗告訴我們「近看眼」,便是旨在教導我們,當兩人靠得很近時,若要顯得尊敬,顯得你一直在聆聽他人的語言。若是故作高冷,反而會壞了氣氛,畢竟生活不是偶像劇,咱也不是偶像。
不遠不近看眼窩
老一輩人都覺得一個人眼窩深淺,可以判斷此人有沒有福氣。若是眼窩深,則福氣深,眼窩淺,則福薄。除了這些虛無縹緲的福氣、好運之外,眼窩子也形容一個人的城府如何,我們經常在文學作品中看到某人眼窩子淺,不識大體,錯過了一番良緣。便是形容一個人眼界狹窄,看不到將來,在今天看起來,自然極不靠譜。
我們在職場中與人交流,有些人盛氣凌人,若是自己的上司又不得不應付,此時該怎麼辦?與其打交道,是不是害怕自己一個不小心變就惹怒了對方,或者讓你在匯報工作時總是難以專心。如此在這「不遠不近」的距離下,眼神雖能傳神,但也能擾神,讓人不得專注,但若看眼窩就沒有太多講究,還能讓自己專心聆聽對方說話,不管對方素質如何,起碼自己的禮數讓對方挑不出任何毛病。
生活不是遊樂場,也沒有太多偶像劇情。想要自己風水旺,得自己去經營人際關係,各色各樣的人都應付得過來在當今社會才是真本事。俗語,「遠看臉,近看眼,不遠不近看眼窩」就介紹到這裡,老祖宗說的話,在今天您覺得還有理嗎?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張喜燕主編《俗語小辭典》、邱崇丙主編《通用俗語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