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二世,留下一座「大學」、兩個成語、三個有名的「齊王」

2021-01-13 慕白看歷史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管仲

公元前680年,「扯虎皮做大旗」的齊桓公姜小白拉著周天子的代表單伯,召集衛、鄭、宋三國國君在鄄地會盟 。天下列國看到周天子支持齊國,諸侯國君遂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齊桓公在名相管仲的輔佐下,打著「尊王攘夷」的大旗,充當「世界警察」到處救火,四處聯盟。

葵丘會盟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時,周襄王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於諸侯國的最高獎賞,這也說明周襄王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在大會上「代周天子號令諸侯」,他的霸業達致巔峰,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但是齊桓公姜小白晚年「親小人,遠賢臣」,齊國盛極而衰。而且鼎鼎大名的齊桓公好心收留並重用陳完(後改姓為「田」,乃田姓始祖),為姜氏齊國埋下禍根。

齊桓公姜小白

齊桓公姜小白,是婦孺皆知的春秋霸主,但是在戰國時期,也有一位齊桓公,史稱「田齊桓公」。公元前374年,田午發動宮廷政變,殺死兄長田剡及其子田喜,自立為「齊桓公」(可稱為二世),成為「田齊」第三位君主(公元前391年,陳完的八世孫——齊相田和不滿足於「挾齊君以令諸大夫」自立為君,放逐齊康公。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承認田齊的合法性,將其列入「列侯」,史稱「田氏代齊」,也是「竊國者侯」的由來)。

名相管仲

齊桓公二世田午宮變成功繼位,國內還有一些忠於先齊君的臣子起兵復仇沒有平定,又迎來燕、魏、魯、衛、趙五國伐掠齊地的局面。面對「內憂外患」,田午並未屈服,積極採取措施外抗強敵內鎮叛軍。

齊桓公田午

歷經五年的努力,田午終於渡過此次危機,齊國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齊桓公二世田午在位十八年,為天下留下一所舉世聞名的「大學」,留下兩個千古流傳的成語和三位「鼎鼎有名」的齊王。

一所大學:稷下學宮

齊都臨淄

為了網羅各國賢才而用之、匯集天下智者而治國強兵,齊桓公田午在齊都臨淄的稷門建立了「稷下學宮」(是我國歷史上和世界歷史上第一所政府創辦的大學)。稷下學宮一直伴隨著田氏齊國政權而存在,在其鼎盛時期容納了「諸子百家」中的所有學派,匯集天下賢者高達千人,而孟子、慎子、田駢、鄒衍、淳于髡、申不害、魯仲連、荀子等流傳千古的宗師級人物都曾在此講學授徒,一時蔚為天下盛事。

大師荀子和愛徒李斯

特別是先秦最後一位大師荀子三次擔任稷下學宮「祭酒」(即校長)期間,鼓勵各家各派暢所欲言,使得稷下成為當時的文化聖地(這也是李斯前往稷下「舌戰群儒」,推廣秦篆的原因)。稷下學宮為「百家爭鳴」的盛況創造了良好環境,極大促進了先秦文化的繁榮,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百世流芳的輝煌一筆。

兩個成語:「諱疾忌醫」和「病入膏肓」

扁鵲勸齊桓公就醫

這兩個成語來自《扁鵲見蔡桓公》一文(歷史上只有蔡桓侯,是春秋中期的君主,比名醫扁鵲足足早生了三百年),在扁鵲生活的戰國中期,有幸成為他的病人,並且被稱為桓公的只有齊桓公二世(「齊」的繁體字「齊」和「蔡」字頗為相像)。第一次,神醫扁鵲為田午看病,多次勸諫田午治療,但是田午認為自己沒病。等到他感覺到身體不適時,已經病入膏肓藥石無醫。

三位「鼎鼎有名」的齊王: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

齊威王田因齊

善於納諫用賢,勵志圖強名著史冊的齊威王田因齊是他的兒子。《鄒忌諷齊王納諫》、田忌賽馬、圍魏救趙、「一鳴驚人」等故事中的齊王,都是齊威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齊威王田因齊成為「齊國第一王」。齊威王任用田忌、孫臏為將,在桂陵、馬陵兩役大敗魏軍而雄霸於諸侯。

齊宣王田闢疆

喜歡聽合奏,讓南郭先生可以「濫竽充數」的齊宣王田闢疆是他的孫子。公元前312年,齊宣王殺死王后,後娶鍾離春為後(相傳鍾離春是一位樣貌奇醜的才女)。齊宣王遇到大事不知所措時,就去找王后鍾離春「取經」,沒事的時候就在美人夏迎春那裡「樂不思蜀」,「有事鍾離春,無事夏迎春」也成了流傳千古的典故。而齊宣王錯誤的「外交政策」(反對合縱攻秦和齊燕矛盾),使得秦國逐漸做大。

齊閔王田地

喜歡聽獨奏,讓南郭先生不能「濫竽充數」的齊閔王田地是他的重孫。公元前288年,齊閔王田地希望在威、宣兩代的赫赫霸業的基礎上再創佳績,與秦昭襄王嬴稷兩人相約共同稱帝(齊王稱東帝,秦王稱西帝)。公元前284年,燕國名將樂毅率領五國聯軍攻齊,一路攻城掠地勢不可擋,剛愎自用的齊閔王田地出逃至莒(今山東莒縣),被楚國將領淖齒所殺,齊國差點亡國。

相關焦點

  • 齊桓公管仲鮑叔牙故事介紹 全國一卷作文題齊桓公鮑叔牙管仲的啟示
    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 ,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後即國君位 。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於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是為平定宋國的動亂。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
  • 湖南2020高考作文題中的齊桓公、管仲、鮑叔是誰?
    春秋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本名呂小白,春秋五霸之首,與晉文公並稱「齊桓晉文」,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後 ,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後即國君位 。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齊桓公於前681年在北杏同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見,是為平定宋國的動亂。後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便以周天子的名義率幾國諸侯伐宋,迫使宋國求和,此即為「九合諸侯」的第一次。
  • 齊桓公一家有多奇葩?看看他的兄弟、姐妹、兒子都做了什麼
    已知的齊僖公的子女都是在歷史上很有名的人物,他們是:齊襄公、公子糾、齊桓公、宣姜、文姜。但就在兩人成婚之前,太子伋的父親衛宣公聽說了宣姜的美貌,因此決定自己娶宣姜,他將太子伋支出去到別國出差,然後在宣姜來衛的必經之路上建造了一座新臺,然後在新臺逼著宣姜和自己成婚。兩人婚後還生了兩個兒子:公子壽和公子朔。
  • 齊桓公、管仲、鮑叔牙,高考作文題中的黃金三人組
    所以,姜諸兒的兩個弟弟趕緊逃離齊國。姜諸兒的父親齊僖公只有三個兒子,太子是姜諸兒,剩下的就是這兩個弟弟了,一個叫姜糾,我們習慣稱他為「公子糾」。另一個叫姜小白,我們習慣稱他為「公子小白」。而這位姜小白,就是後來的齊桓公。2公元前686年,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擔心的事,果然還是發生了。
  • 山西高考作文,齊桓公和管仲、鮑叔牙的歷史故事
    今年山西(全國1卷)的高考作文是:閱讀「齊桓公和管仲」的歷史故事,結合個人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老貓今天帶大家回顧一下歷史上齊桓公和管仲的故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齊僖公有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公子小白。齊僖公死後,太子諸兒即位,是為齊襄公。
  • 「名人歷史百科」五霸之首——齊桓公
    【名人簡歷】齊桓公(?-前643年),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代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名小白。是齊僖公最小的三兒子,其母為衛國人。在齊僖公長子齊襄公和其侄子公孫無知相繼死於內亂後,姜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為齊桓公。
  • 成語故事:輪扁斫輪
    譯文: 《莊子·天道》:「齊桓公在堂上讀書,輪扁在堂下砍削木材製作車輪。」 故事 春秋時期,齊國有個叫扁的工匠,十分擅長做輪子,所以人們慣以「輪扁」相稱。
  • 感動齊桓公的三位寵臣:易牙烹子送其品嘗
    在這裡,我們來看看春秋時期管仲和齊桓公的一段故事。三個寵臣感動齊桓公齊桓公有3個寵臣,分別是公子開方、豎刁和易牙,這3個人陪著齊桓公吃喝玩樂,非常得齊桓公的寵幸。他們除了能想著法子哄齊桓公高興之外,還都有「感動齊桓公」的事跡。
  •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牙,是什麼「神仙組合」?
    鮑叔牙、管仲是髮小,他倆共同締造了成語:管鮑之交,近似「刎頸之交」。管、鮑曾經合夥經商,分營利所得時,管仲老是多拿多佔。鮑叔牙曉得管仲的家境清寒,毫不計較。長勺之戰可見,這個時期的齊國,尚未崛起。齊桓公有叱吒風雲的野心,但國力暫時匹配不上他的野心。說白了,火候未到。
  • 齊桓公、管仲、鮑叔,發言稿可以這樣寫
    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
  • 滄州這裡有座三千年前的城池,故事要從齊桓公救燕講起...
    燕莊公抵擋不住,告急於齊。以尊周親臨為稱霸方略的齊桓公,聽從相國管仲的建議,暫停對楚國的徵伐,回兵救燕,行至渤海之濱,築城以繕皮革、制盔甲。休整完備,長驅直入北鄙,敗山戎,滅令支,破孤竹,全弱燕之社稷,揚強齊之神威。齊桓公救燕一舉,為他霸道張揚的一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中華詞庫增加了「老馬識途」這一成語,更為燕趙大地留下了一座至今仍被人瞻仰憑弔的古城——古皮城。
  • 座右銘源於齊桓公使用的一件酒器
    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餓死在了王宮之中,這不得不說是個極大的諷刺。還有更諷刺的事情呢,他死的很悽慘,死後卻享受了莫大的哀榮,人們為他建立一座富麗堂皇的廟宇,裡面擺滿了各種祭祀用的禮器。其中有一件禮器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聖如孔子也對其十分感興趣。這個禮器名叫欹。
  • 齊桓公:尊王攘夷 一匡天下
    其疆域西起晉之蒲(今山西隰縣北)、屈(今山西吉縣北),東與齊、魯、衛為界,綿延千裡,邢、衛、宋、燕、齊、魯、晉、鄭等國,都曾遭到它的侵犯。北狄對當時的華夏族構成嚴重的威脅。面對南楚北狄的交侵,齊國在南北兩個方向上都發動了一系列「攘夷」的戰爭。在此只列舉兩次大規模的戰爭。一是南伐蠻楚。
  • 漢朝的一個官職,引出兩個成語,成就兩個著名人物
    與這個官職相關的還有兩個有趣的成語:「平原督郵」和「玄衣督郵」。督郵的影視形象「平原督郵」出自《世說新語·術解》,其中有記載「桓公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意思是說,桓溫手下有一個主簿善於品酒,他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這是因為青州有個齊郡,齊與臍同音,他認為好的酒力道能夠一直達到臍部;把次酒叫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郡有個鬲縣,鬲與膈同音,次酒的酒力只能到達胸腹之間。
  • 齊桓公與他奇葩的一家人的故事
    齊僖公有三子二女,大哥齊襄公諸兒,二哥公子糾,三弟齊桓公小白,大姐姐宣姜,小姐姐文姜。齊襄公與文姜兄妹倆不得不說的故事齊襄公與文姜是同父異母的兄妹,文姜長得美豔動人,而齊襄公乃出了名的好色之徒,於是兄妹兩人無視倫理,勾搭在了一起,後來文姜嫁給了老實人魯國君主魯桓公,本來這幕荒唐戲碼也就落下帷幕了。
  • 背成語還在死記硬背?100個成語100個故事,學習更有趣!
    到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才能。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才對孟嘗君說:「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這樣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願意再為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
  • 滄州這裡有座三千年前的城池,故事要從齊桓公救燕講起……
    燕莊公抵擋不住,告急於齊。以尊周親臨為稱霸方略的齊桓公,聽從相國管仲的建議,暫停對楚國的徵伐,回兵救燕,行至渤海之濱,築城以繕皮革、制盔甲。休整完備,長驅直入北鄙,敗山戎,滅令支,破孤竹,全弱燕之社稷,揚強齊之神威。齊桓公救燕一舉,為他霸道張揚的一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中華詞庫增加了「老馬識途」這一成語,更為燕趙大地留下了一座至今仍被人瞻仰憑弔的古城——古皮城。
  • 古今含義完全相反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國人都理解錯了
    中國歷史文化博大精深,詩書、成語等都是先輩留給我們後人的瑰寶,比如成語,數千年歷史長河中,衍生的成語不知凡幾。現今生活中,成語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一類詞組,成語也是中國歷史文化一大特色。今天我們聊三個成語,三個古今意思完全相反的成語,國人都理解錯了。
  • 《蝶圖騰》中的齊桓公、管仲和鮑叔
    管仲在回憶他和鮑叔牙的交往時說: 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合夥做生意),分財利多自與(給自己多分錢),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常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越弄越糟),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三次做官三次被開除),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在戰場上多次做逃兵),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
  • 不聽忠言,齊桓公活活餓死(管仲故事之十八)
    不久管仲就病逝了,齊桓公非常悲痛,他封了管仲的兒子的土地,並宣布他是齊國永遠的大夫。並按照管仲的 推薦,讓公孫隰朋接替了管仲的相位。可是公孫隰朋身體很差,上任不到一個月就去世了。在這情況下,齊桓公就讓鮑叔牙擔任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