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成語還在死記硬背?100個成語100個故事,學習更有趣!

2020-12-12 囿格雜貨鋪

前言:記憶成語不一定要生硬的死記硬背,這樣孩子記不住,只能背了又忘,忘了又背,徒勞的花了很多功夫,當孩子試著去理解意思,聯想記憶的時候,背成語就變得容易了許多,重要的是背了之後,根據所需要的時間,來造句,寫作文才能融匯貫通,小編為大家整理常見的成語100篇,包含難點字詞拼音及每個成語背後的故事。

道不拾遺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由於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濟發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為,因此,國內沒有盜賊。「道不拾遺」(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由於子產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三年受災,老百姓也沒受凍挨餓的。

「道不拾遺」這個成語常與「夜不閉戶」連用,形容社會風氣良好。6、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籲(yù)殺死哥哥衛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州籲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衛國大臣石(qua),怎樣鞏固州籲的統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州籲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東施效顰(pín)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裡,胡亂模仿。

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時候,窮困不堪,連野菜湯也喝不上,七天沒有吃到一粒糧食,只好在大白天裡睡大覺。

他的弟子顏回找到一點米,把它放在甑裡面煮。飯快熟了,孔子看見顏回抓甑裡面的飯吃。

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裝著沒有看見剛才那件事的樣子,站起來說:「剛才我夢見祖先,要我把最乾淨的飯食送給他們。」顏回連忙說:「不行,剛才有灰塵掉進水裡,把飯弄髒了一些,我感到丟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來吃了。」孔子聽了感慨地說:「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腦子,但腦子有時也靠不住。你們要記住,了解一個人確實不容易呀!」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要真正識別一個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輕易地用自己「親眼所見」來為一個人下結論。

狡(jiǎo)兔三窟(kū)

春秋時代,齊國有位叫孟嘗君的人,家中豢(huàn)養著許多門客。在這些門客中,有位叫馮諼(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長一段時間,卻什麼事都不做。孟嘗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還是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討債,他不但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把債券(quàn)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德,心裡充滿感激。到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才能。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才對孟嘗君說:「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這樣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願意再為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說,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麼梁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可是,梁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梁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梁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裡,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並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cí)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祠廟建好後,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屬於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後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

成語「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個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22、雞鳴狗盜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裡,便借著月光,鑽進貯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孟嘗君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踏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成語「雞鳴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一鳴驚人

戰國時期,齊威王繼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大臣淳(chún)於髡想了個激勵齊威王的辦法。他說:「大王,臣聽說齊國有一隻大鳥,三年來不飛也不叫」他故意停頓一下,試探地問:「大王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齊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來。笑過一陣後,他才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從那以後,齊威王就到各地去視察。看到稱職的大夫,就給予獎勵;發現一個破壞生產的大夫,就扔進油鍋處死。接著,他又嚴格整頓軍隊,打敗了入侵的魏國軍隊。齊威王「一鳴驚人」,使各國君主都感到震驚。

成語「一鳴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突然幹出一番驚人的事業來。29、三人成虎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裡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

後世人引申這故事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

老馬識途

戰國時期,齊桓公發兵攻打無終國。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峽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的齊國軍師管仲對齊桓公說:「老馬識途,無終國的馬很多是從山戎弄來的,不如挑選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興許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齊桓公雖然將信將疑,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就同意試一試。於是管仲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大隊人馬跟在後頭。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著,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大家死裡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謀。從此,「老馬識途」也成為一句廣為流傳的成語。

比喻有經驗,能帶領新手工作。

聲東擊西

秦朝滅亡以後,劉邦和項羽爭雄。有一年夏天,劉邦在彭城被項羽的楚軍殺得大敗,本已歸順劉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漢。

劉邦派韓信領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漢軍進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為大將,統率兵馬扼守在黃河東岸的蒲(pú)坂(bǎn),封鎖黃河渡口,阻止漢軍渡河。韓信帶領漢軍來到前線,看到蒲坂地勢險要,柏直又有重兵堅守,知道從這裡硬攻很難獲勝。經過反覆考慮,他想出一個「聲東擊西」的戰術。他將軍營扎在蒲坂對岸,軍營四周插上旗幟,又弄來一些船隻。白天讓士兵操練、吶喊,夜裡掌燈舉火,調兵遣將,做出要從這裡強渡黃河的架勢。背地裡他卻把漢軍主力偷偷向北移動,選擇了夏陽作為偷渡黃河的據點。魏軍看到黃河對岸的漢軍,調動繁忙,喊殺震天,以為韓信真要從蒲坂渡河。柏直樂得拍手大笑:「韓信之輩真是一夥笨蛋,我這裡堅如磐(pán)石,固若金湯;再加上黃河水深流急,休想渡過河來!」於是他便放心睡覺去了。

漢軍開到夏陽以後,韓信命令士兵趕緊做木桶。把幾個木桶連在一起,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漢軍乘著這些渡筏,偷渡到對岸。因為魏軍在那裡沒有派兵防守,所以漢軍順利地渡過黃河,攻陷了魏軍後方要地安邑(yì)。魏王豹毫無準備,慌忙領兵迎戰,結果慘敗,他自己也被韓信活捉了。

成語「聲東擊西」,指為了迷惑敵人,表面上宣揚要攻打一邊,其實是攻打另一邊。

蘇武牧羊

太初四年冬,匈奴單于為與漢修好,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漢使路充國等人。天漢元年三月,漢武帝為回報匈奴善意,派中郎將蘇武、副中郎將張勝及隨員常惠等出使匈奴,送還原被扣的匈奴使者,並厚饋單于財物。蘇武等到達匈奴後,原降匈奴的漢人虞常等人與張勝密謀,欲劫持單于母親閼氏歸漢。事發後累及蘇武,蘇武不願受辱,自殺未成。單于敬重他,派漢降臣衛律勸降,蘇武不為所動。於是單于把蘇武幽禁在地窯中,斷絕飲食,以此逼他就範。蘇武堅持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就將他流放到邊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荒無人煙的地方,

放牧羝(dī)羊。始元二年,匈奴新單于立,遣使者欲與漢朝親善。漢朝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始元六年,蘇武等九人由漢使迎接回國。蘇武羈(jī)留匈奴十九年,習知邊地民族,歸國後被任為典屬國,專掌少數民族事務。他在匈奴持節不屈,被後世視為堅持民族氣節的典範之一。

一丘之貉

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憚(dàn),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漢宣帝時大將霍光謀反,楊憚最先向宣帝報告,事後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廷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盛,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楊憚作中山郎後,便把這些弊病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讚他的廉潔。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與太僕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最得信任)發生矛盾。

有一次,楊憚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憚便說:「遇到一個這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毫無差別呀!」結果就被太僕長榮向漢宣帝告了狀,楊憚被免職了。

貉,是一種狀似狐的動物,毛黃褐色,深厚而溫滑,可做皮袍。「一丘之貂」這句成語,比喻同類沒有差別,像在同一個山丘裡生長的貂一樣。

煮酒論英雄

東漢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大;劉備雖為皇叔,卻勢單力薄,為防曹操謀害,不得不在住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tāo)晦(huì)之計。關雲長和張飛蒙在鼓裡,說劉備不留心天下大事,卻學小人之事。

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派人請劉備,劉備只得膽戰心驚地一同前往入府見曹操。曹操不動聲色對劉備說,「在家做的大好事!」說者無意,聽者更有心,這句話將劉備嚇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轉口說,你學種菜,不容易,這才使劉備稍稍放心下來。曹操說,剛才看見園內枝頭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見此梅,不可不賞,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會。劉備聽後心神堅定。隨曹操來到小亭,只見已經擺好了各種酒器,盤內放置了青梅,於是就將青梅放在酒樽(zūn)中煮起酒來了,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hān),突然陰雲密布,大雨將至,曹操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問劉備:「使君,請問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裝作胸無大志的樣子,說了幾個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時正想打聽劉備的心理活動,看他是否想稱雄於世,於是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劉備問:「誰能當英雄呢」曹操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到地下。正巧突然下雨,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時才放心地說,大丈夫也怕雷嗎劉備說,連聖人對迅雷烈風也會失態,我還能不怕嗎劉備經過這樣的掩飾,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志、膽小如鼠的庸人,曹操從此再也不疑劉備了。

窮兵黷(dú)武

東吳名將陸遜之後陸抗,有勇有謀,很年輕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東吳後期朝政腐敗,且國君孫皓荒淫暴虐,濫殺無辜。陸抗對此非常不滿,便多次上疏勸諫。但是,孫皓對這些建議置之不理。儘管東吳內政混亂不堪,但由於陸抗謀略過人,善於用兵,因此一直虎視東吳,而欲南下一統中國的晉,也無可奈何。

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祜(kù)鎮守襄陽。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敗東吳並不容易,於是改變對東吳策略,採取了和的戰略。陸抗也明白羊祜用意,於是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晉方。在邊境,兩人還常派使者往來,以示友好。因此當時吳、晉一部分邊境竟出現了和平局面。

孫皓聽說了邊境的情況,十分不悅,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話說:「我如果不採取這樣的政策,反而會助長羊祜的威德。」孫皓聽後,也就沒再說什麼。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統一中國。於是頻頻調兵。陸抗知道後,便又向孫皓上疏說:「現在,朝廷應該加緊農業生產,儲備糧食,增強國力。讓有才能的人發揮作用,使各級官員不荒怠(dài)職守,嚴明賞罰以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戒黎民。如果圖虛名重形式,處處用兵,好戰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士兵疲勞不堪,即使敵寇沒有削弱,我們自己也會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孫皓對陸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聞,以致於國力日漸衰退。而陸抗死後,晉軍便揮師南下討伐東吳,吳國最終為晉所滅。

成語「窮兵黷武」,現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發動戰爭。

草木皆兵

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fú)堅統一北方後,強徵北方各族人民,組成八十七萬大軍南下,想一舉滅掉東晉。苻堅先派他弟弟苻融率軍二十五萬為先鋒,從長安向東進發。九月苻堅親率大軍進駐項城,並下令先鋒軍向東晉在淝水西岸的重鎮壽陽展開進攻。

東晉遂派謝玄等統率八萬將士迎戰苻堅;另派水軍五千增援壽陽。可惜壽陽失守,水軍部隊只得在離洛澗二十裡處駐紮下來。苻堅得知秦軍攻下壽陽,便把大軍留在項城,只率八千輕兵趕至壽陽。他自以為勝利在望,便派朱序去勸晉軍投降。但朱序卻將秦軍虛實告知晉軍。晉軍將領謝玄根據朱序所報部署,突襲駐在洛澗的秦軍前哨陣地,殲滅秦軍萬餘人;接著晉主力挺進至淝水東岸,與秦軍對峙於淝水。苻堅登上壽陽(今安徽壽縣)城樓,見晉軍陣營嚴整,又遠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晉軍,心中畏懼。

當時秦軍貼水布陣,謝玄要求秦軍稍退,讓晉軍渡過淝水進行決戰。苻堅以為可以乘晉軍半渡時進行偷襲,便一口應允。豈料秦軍皆是強徵得來的烏合之眾,人心浮動,將士厭戰,加上從前的晉軍降將朱序乘機高呼:「秦軍敗了。」於是秦軍一退而不可復止,東晉軍隊乘勝追擊,大敗秦軍。苻堅在逃跑途中,聽到風聲鶴唳(lì),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戰爭結果,晉軍以少勝多,前秦政權很快瓦解,東晉得於偏安江左。

人們常在成語「草木皆兵」前面加上「風聲鶴唳」四個字,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zhuàn)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三都賦》受到廣泛好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時。

ps:因平臺限制不能放連結以及文檔大小限制,展示了部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收藏並轉載,若想下載的朋友,可以私信我

相關焦點

  • 100個成語大全及解釋,了解成語釋義,提高孩子運用成語的能力!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且博大精深,成語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很豐富的內涵和意義。我們平常接觸到的成語讀起來朗朗上口,一些成語故事比較生動形象,蘊含著寶貴的知識和道理。這些成語故事多來自於一些神話故事、寓言故事和歷史事跡,不僅故事情節生動,而且包含寓意很深刻。
  • 董卿力薦:這100個成語故事,貼牆上背熟,孩子6年語文學習不愁!
    成語是每個孩子必學的語文內容之一,它結構嚴謹、言簡意賅,濃縮著歷史和文化,學好成語對孩子提升文學素養、語言表達、寫作都有很大的幫助。話說,孩子學成語還是很有必要滴,有些成語相當好理解,有些成語有故事由來……在作文裡用上幾個成語,立馬感覺就高大上起來,而且學成語能了解很多歷史知識,了解很多接人待物的禮儀,好處多多。所以學習了解成語對於孩子語文學科的學習非常重要。
  • 成語從未如此有趣,《婷婷講成語故事》新書發布
    精選100個常用成語,用新穎有趣的情景劇進行演繹,在書中以即掃即聽的二維碼技術把成語「演給孩子聽」……1月9日,在2020北京圖書訂貨會上,兒童詩教開創者、中國首個入選「全球創新教育100強」項目創始人婷婷姐姐一襲古裝亮相,為家長和小朋友們分享她的新書
  • 改良親子關係,需要學習100個成語故事,故事啟迪人生
    這些成語故事都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並且言簡意賅、含蓄雋永、引人深思。以上的關鍵詞告知我們,這些故事都蘊含了深刻的道理,簡單而且有趣,教育意義深遠。那麼也就是說,成語故事本身就是一本教科書。簡單羅列閱讀成語故事的好處如下:成語故事可以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擴大視野、增長知識、豐富詞彙;成語故事能有效得進行思想教育;可以從民間成語故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成語能夠更好理解文言文意思,更好了解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 小學生必掌握:100個成語故事,提升孩子文學素養,家長提前知道
    小學語文:100個小學生必掌握成語故事,提升孩子文學素養,家長提前知道!成語,是中國五千年文化傳承中的精華。它的每一個字,都有一定的含義。每個成語,都蘊含著一個歷史故事或典故,它們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抹亮色。成語的由來不是簡單的累加,而是對歷史故事或經典的高度概況。
  • 小學生作文《給爸爸一封信》,100字用11個成語,網友:甘拜下風
    小學生作文《我的爸爸》走紅,全篇100字11個成語,網友:甘拜下風第一篇作文《我的爸爸》,老師回覆:建議多看看成語故事這篇作文的標題是《我的爸爸》,作文是以一種信件的方式書寫的,我們從圖片中可以看出,短短的100多個字,學生就用了11個成語。
  • 小學生必須掌握的120個成語,被這位臺灣老師編成有趣好記的故事
    在30多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張曼娟發現,對於孩子們來說,最有效率、最有成就感的傳統文化學習方式,莫過於學「成語」。為什麼呢?別看成語只有短短四個字,但其中卻濃縮了很多傳統文化的精髓。私塾開設十幾年來,有成千上萬的孩子通過在這裡學習,愛上了成語,也愛上了國學,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在學習和生活當中,將學到的知識活學活用。為了讓更多孩子愛上成語,愛上語文,張曼娟結合自己多年的語文教育經驗,編成了一套《張曼娟成語學堂》系列叢書。目前,這套《成語學堂》的第1系列已經售罄。
  • 成語不用背,讀完自然會!《笑讀成語》畫給孩子的成語故事,二年級以上必讀!
    160個成語故事+160幅四格漫畫還有成語接龍、追本溯源、知識拓展一套書,幫孩子吃透成語!12開,4大本,超值秒殺!不過,很多孩子學成語都是靠死記硬背,枯燥不說,還經常因為不理解背後的故事而望文生義,鬧笑話。咱們先看幾個超好玩的成語漫畫,看孩子是不是一下子就能看懂,還能記住!「涸轍之鮒」是不是呼之欲出?照著別人說的找千裡馬,結果卻找來青蛙,活脫脫的「按圖索驥」呀!
  • 不愧是特級班主任:將100個成語故事超詳匯總,讓全班考試均95+!
    不愧是特級班主任:將100個成語故事超詳匯總,讓全班考試均95+!成語在語文的學習中是十分重要的組成內容,成語在語文的考試中也是必考的知識點。尤其是在小學階段成語更是重要的學習內容和考試重點。成語更是語句重要的組成部分,通常一句話中能夠靈活的運用成語知識,別人都會說出口成章,成語運用到作文中能夠更好的增加文章的精彩才程度,進而拿下高分作文,這也就是成語的作用,所以同學們掌握成語是十分有必要的學習內容。成語的學習和掌握都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 小學生要掌握:100個成語釋義+典故,大小考都有,背熟別再出錯
    要想學習好語文,成語是必須要掌握的基礎知識,也是考試的常考題。通常考試不光會考查成語的意思,主要是以考查成語的典故、出處、用成語造句為主。所以,同學們在平時學習和複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去多了解成語背後的故事以及出處,這對考試提分是有很大幫助的。
  • 100個成語近義詞+反義詞,貼牆上背!記熟了再笨也能考135!
    100個成語近義詞+反義詞,貼牆上背!記熟了再笨也能考135!語文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長期不斷的積累和學習。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好的知識點,給高年級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語文的學習就是這樣一個不斷積累和學習的過程,小學階段語文的基礎就是字詞和拼音。尤其是常考的一些詞語分類,包括成語。學習語文最忌諱的就是流水帳,把所有的 知識點堆積在一起,不做任何整合,考試前夕複習起來也是雜亂無章的,毫無頭緒。語文雖然不像數學那樣,擁有超強的邏輯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沒有很大的區別的。尤其是字詞知識,會通過各種方式考查學生的掌握是否紮實。
  • 《笑讀成語》家有小學生一定要讀!
    因此,學習成語是學習中國文化的必經之路。小成語,大道理,學習成語可以增長語言能力,了解成語背後的故事,更能夠開闊視野,汲取智慧。關於如何讓孩子學好成語,家長圈支的招是五花八門:有讓娃照著成語詞典背的;也有搜集各種成語資源,還是讓娃背的…總之,背,就完事。
  • 小學語文100個成語彙總及釋義,請收藏
    1.看視頻,學成語看成語視頻,因為一年級學生的識字量少,看成語故事或成語詞典是不行不通的。以畫面和視頻,刺激感官,學生很容易,記住住主要內容。2.講故事,學成語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喜歡聽家長講故事。家長可以在孩子睡前,講1~2個成語故事。如果不會脫口講故事,可以結合故事讀物講故事。故事的內容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這樣更能讓學生記住主要內容。如果能結合身邊的事例,運用成語,可以讓一年級的學生達到學以致用目的。
  • 8道看圖猜成語:腦子是個好東西,用來猜成語的時候特別好用
    成語是我國獨有的文化,可以與詩詞相提並論。為了延續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同學們感受成語的魅力,豐富詞彙量,提高語言水平,有的學校開設成語知識拓展課,激發學生學習成語的興趣,收到了良好效果。 大部分家長在學生背成語上的方法往往是死記硬背。
  • 語文老師整理:500個常用成語分類,列印背熟,一定能出口成章!
    語文老師整理:500個常用成語分類,列印背熟,一定能出口成章!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也是我們日常生活運用得最多一個學科。語文的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除了的最基礎的生字詞以為,成語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 言語理解之有趣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博大精深。成語不但可以表現一些基本的內容,也可以傳達一些道理,有一些可以是一些啟示,而有一些則是一些故事,其中奧妙甚是有趣,今天來看看一些有趣的成語故事吧。「解衣推食」指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
  • 小學語文:100個常用成語近反義詞大全,罕見好資料,速度收藏!
    字詞是小學語文中最重要的學習內容,包括字詞拼音,形近字和多音字等,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那就是成語,小學階段所涉及到的成語故事也是重要的考點,簡單的字詞也能表達最為複雜的思想感情,這就是成語的魅力所在。
  • 教師媽媽太有才:100個成語典故匯總,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歷史!
    教師媽媽太有才:100個成語典故匯總,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歷史!古人云:「以史為鑑,讀史使人明智」,中華上下五千年,有無數的文化典故流傳至今,也是孩子們學習的重要內容。成語不僅是語文中的必考知識點,也是孩子寫作的絕佳素材,在古代,很多成語都源自於一些寓言故事,歷史傳奇,神話傳說。近期因為疫情的原因,學校延遲了開學,開展了網絡授課,孩子們都留守家中。
  • 這100個成語故事中,原來都藏著中醫智慧
    近日,一本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讀成語 學中醫》,將中醫藥文化和成語典故聯繫起來。作者用講故事的形式,解讀了100個跟中醫有關的成語故事。書中開篇「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講述了扁鵲、倉公、孫思邈等早期幾代中醫醫家的故事,以及近代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文末寫道:可見,社會上的病,遠比人身上的病,更難治。
  • 100個過年喜慶的成語
    今天小猜為大家整理了100個過年喜慶的成語,這下大家拜年有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