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記憶成語不一定要生硬的死記硬背,這樣孩子記不住,只能背了又忘,忘了又背,徒勞的花了很多功夫,當孩子試著去理解意思,聯想記憶的時候,背成語就變得容易了許多,重要的是背了之後,根據所需要的時間,來造句,寫作文才能融匯貫通,小編為大家整理常見的成語100篇,包含難點字詞拼音及每個成語背後的故事。
道不拾遺
春秋時,鄭國政治家子產由於平定貴族舊勢力的叛亂有功,成了鄭國的正卿(qīng)(官名)。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鄭國經濟發展;同時還主張依法治國,制定了嚴厲的刑法來處置犯罪行為,因此,國內沒有盜賊。「道不拾遺」(路上丟失東西,別人不會撿去);街上的桃樹、棗樹長滿了果實,也沒人爬上去摘。由於子產把國家治理得很好,鄭國富強起來了,雖然連續三年受災,老百姓也沒受凍挨餓的。
「道不拾遺」這個成語常與「夜不閉戶」連用,形容社會風氣良好。6、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籲(yù)殺死哥哥衛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州籲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衛國大臣石(qua),怎樣鞏固州籲的統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麼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州籲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應該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東施效顰(pín)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裡,胡亂模仿。
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時候,窮困不堪,連野菜湯也喝不上,七天沒有吃到一粒糧食,只好在大白天裡睡大覺。
他的弟子顏回找到一點米,把它放在甑裡面煮。飯快熟了,孔子看見顏回抓甑裡面的飯吃。
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裝著沒有看見剛才那件事的樣子,站起來說:「剛才我夢見祖先,要我把最乾淨的飯食送給他們。」顏回連忙說:「不行,剛才有灰塵掉進水裡,把飯弄髒了一些,我感到丟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來吃了。」孔子聽了感慨地說:「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腦子,但腦子有時也靠不住。你們要記住,了解一個人確實不容易呀!」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要真正識別一個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輕易地用自己「親眼所見」來為一個人下結論。
狡(jiǎo)兔三窟(kū)
春秋時代,齊國有位叫孟嘗君的人,家中豢(huàn)養著許多門客。在這些門客中,有位叫馮諼(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長一段時間,卻什麼事都不做。孟嘗君雖然覺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還是熱情招待馮諼。
有一次,馮諼替孟嘗君到薛地討債,他不但沒跟當地百姓要債,反而把債券(quàn)全燒了。薛地人民都以為這是孟嘗君的恩德,心裡充滿感激。到後來,孟嘗君被齊王解除相國的職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熱烈的歡迎,孟嘗君才知道馮諼的才能。直到這時候,不多話的馮諼才對孟嘗君說:「通常聰明的兔子都有三個洞穴,這樣才能在緊急的時候逃過獵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卻只有一個藏身之處,所以你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睡覺,我願意再為你安排另外兩個可以安心的藏身之處。」於是馮諼去見梁惠王,他告訴梁惠王說,如果梁惠王能請到孟嘗君幫他治理國家,那麼梁國一定能夠變得更強盛。於是梁惠王派人邀請孟嘗君到梁國,準備讓他擔任治理國家的重要官職。可是,梁國的使者一連來了三次,馮諼都叫孟嘗君不要答應。梁國派人請孟嘗君去治理梁國的消息傳到齊王那裡,齊王一急,就趕緊派人請孟嘗君回齊國當相國。馮諼要孟嘗君向齊王提出希望能夠擁有齊國祖傳祭器的要求,並且將它們放在薛地,同時興建一座祠(cí)廟,以確保薛地的安全。祠廟建好後,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屬於你的三個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從此以後你就可以墊高枕頭,安心地睡大覺了。」
成語「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個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22、雞鳴狗盜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裡,便借著月光,鑽進貯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孟嘗君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踏實雞就叫了呢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成語「雞鳴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一鳴驚人
戰國時期,齊威王繼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大臣淳(chún)於髡想了個激勵齊威王的辦法。他說:「大王,臣聽說齊國有一隻大鳥,三年來不飛也不叫」他故意停頓一下,試探地問:「大王知道這是一隻什麼鳥」齊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來。笑過一陣後,他才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從那以後,齊威王就到各地去視察。看到稱職的大夫,就給予獎勵;發現一個破壞生產的大夫,就扔進油鍋處死。接著,他又嚴格整頓軍隊,打敗了入侵的魏國軍隊。齊威王「一鳴驚人」,使各國君主都感到震驚。
成語「一鳴驚人」比喻平時默默無聞,突然幹出一番驚人的事業來。29、三人成虎
魏國大臣龐蔥,將要陪魏太子到趙國去作人質,臨行前對魏王說:「現在有個人來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不相信。」龐蔥說:「如果有第二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有些將信將疑了。」龐蔥又說:「如果有第三個人說街市上出現了老虎,大王相信嗎」魏王道:「我當然會相信。」龐蔥就說:「街市上不會有老虎,這是很明顯的事,可是經過三個人一說,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現在趙國國都邯鄲離魏國國都大梁,比這裡的街市遠了許多,議論我的人又不止三個。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龐蔥陪太子回國,魏王果然沒有再召見他了。
後世人引申這故事為「三人成虎」這句成語,乃是借來比喻有時謠言可以掩蓋真相的意思。
老馬識途
戰國時期,齊桓公發兵攻打無終國。齊軍勝利返回時,因為不熟悉地形,走進了一個峽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謀的齊國軍師管仲對齊桓公說:「老馬識途,無終國的馬很多是從山戎弄來的,不如挑選幾匹無終國的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興許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齊桓公雖然將信將疑,但又沒有別的辦法,就同意試一試。於是管仲挑了幾匹老馬,讓它們在前邊走,大隊人馬跟在後頭。幾匹老馬不慌不忙地走著,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來的路上。大家死裡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謀。從此,「老馬識途」也成為一句廣為流傳的成語。
比喻有經驗,能帶領新手工作。
聲東擊西
秦朝滅亡以後,劉邦和項羽爭雄。有一年夏天,劉邦在彭城被項羽的楚軍殺得大敗,本已歸順劉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漢。
劉邦派韓信領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漢軍進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為大將,統率兵馬扼守在黃河東岸的蒲(pú)坂(bǎn),封鎖黃河渡口,阻止漢軍渡河。韓信帶領漢軍來到前線,看到蒲坂地勢險要,柏直又有重兵堅守,知道從這裡硬攻很難獲勝。經過反覆考慮,他想出一個「聲東擊西」的戰術。他將軍營扎在蒲坂對岸,軍營四周插上旗幟,又弄來一些船隻。白天讓士兵操練、吶喊,夜裡掌燈舉火,調兵遣將,做出要從這裡強渡黃河的架勢。背地裡他卻把漢軍主力偷偷向北移動,選擇了夏陽作為偷渡黃河的據點。魏軍看到黃河對岸的漢軍,調動繁忙,喊殺震天,以為韓信真要從蒲坂渡河。柏直樂得拍手大笑:「韓信之輩真是一夥笨蛋,我這裡堅如磐(pán)石,固若金湯;再加上黃河水深流急,休想渡過河來!」於是他便放心睡覺去了。
漢軍開到夏陽以後,韓信命令士兵趕緊做木桶。把幾個木桶連在一起,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漢軍乘著這些渡筏,偷渡到對岸。因為魏軍在那裡沒有派兵防守,所以漢軍順利地渡過黃河,攻陷了魏軍後方要地安邑(yì)。魏王豹毫無準備,慌忙領兵迎戰,結果慘敗,他自己也被韓信活捉了。
成語「聲東擊西」,指為了迷惑敵人,表面上宣揚要攻打一邊,其實是攻打另一邊。
蘇武牧羊
太初四年冬,匈奴單于為與漢修好,遣使送回以往扣留的漢使路充國等人。天漢元年三月,漢武帝為回報匈奴善意,派中郎將蘇武、副中郎將張勝及隨員常惠等出使匈奴,送還原被扣的匈奴使者,並厚饋單于財物。蘇武等到達匈奴後,原降匈奴的漢人虞常等人與張勝密謀,欲劫持單于母親閼氏歸漢。事發後累及蘇武,蘇武不願受辱,自殺未成。單于敬重他,派漢降臣衛律勸降,蘇武不為所動。於是單于把蘇武幽禁在地窯中,斷絕飲食,以此逼他就範。蘇武堅持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就將他流放到邊遠的北海(今貝加爾湖)荒無人煙的地方,
放牧羝(dī)羊。始元二年,匈奴新單于立,遣使者欲與漢朝親善。漢朝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始元六年,蘇武等九人由漢使迎接回國。蘇武羈(jī)留匈奴十九年,習知邊地民族,歸國後被任為典屬國,專掌少數民族事務。他在匈奴持節不屈,被後世視為堅持民族氣節的典範之一。
一丘之貉
漢朝時有一個名人叫楊憚(dàn),他的父親是漢昭帝時的丞相楊敞,母親是大史學家司馬遷的女兒。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養,未成年時就成了當朝的名人。漢宣帝時大將霍光謀反,楊憚最先向宣帝報告,事後被封平通侯。當時在朝廷中做郎官的人,賄賂之風極盛,有錢的人可用錢行賄,經常在外玩樂;無錢行賄的人,甚至一年中也沒有一天休息。楊憚作中山郎後,便把這些弊病全部革除,滿朝官員都稱讚他的廉潔。
但他因少年得志,又有功勞,便產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與太僕長榮(長榮是宣帝舊友,最得信任)發生矛盾。
有一次,楊憚聽見匈奴降漢的人說匈奴的領袖單于被人殺了,楊憚便說:「遇到一個這樣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擬好治國的策略而不用,使自己白白送了命,就像我國秦朝時的君王一樣,專門信任小人,殺害忠貞的大臣,結果國亡了。如果當年秦朝不如此,可能到現在國家還存在。從古到今的君王都是信任小人的,真像同一山丘出產的貉一樣,毫無差別呀!」結果就被太僕長榮向漢宣帝告了狀,楊憚被免職了。
貉,是一種狀似狐的動物,毛黃褐色,深厚而溫滑,可做皮袍。「一丘之貂」這句成語,比喻同類沒有差別,像在同一個山丘裡生長的貂一樣。
煮酒論英雄
東漢末,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勢力大;劉備雖為皇叔,卻勢單力薄,為防曹操謀害,不得不在住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tāo)晦(huì)之計。關雲長和張飛蒙在鼓裡,說劉備不留心天下大事,卻學小人之事。
一天,劉備正在澆菜,曹操派人請劉備,劉備只得膽戰心驚地一同前往入府見曹操。曹操不動聲色對劉備說,「在家做的大好事!」說者無意,聽者更有心,這句話將劉備嚇得面如土色。曹操又轉口說,你學種菜,不容易,這才使劉備稍稍放心下來。曹操說,剛才看見園內枝頭上的梅子青青的,想起以前一件往事(即「望梅止渴」),今天見此梅,不可不賞,恰逢煮酒正熟,故邀你到小亭一會。劉備聽後心神堅定。隨曹操來到小亭,只見已經擺好了各種酒器,盤內放置了青梅,於是就將青梅放在酒樽(zūn)中煮起酒來了,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hān),突然陰雲密布,大雨將至,曹操大談龍的品行,又將龍比作當世英雄,問劉備:「使君,請問當世英雄是誰」劉備裝作胸無大志的樣子,說了幾個人,都被曹操否定。曹操此時正想打聽劉備的心理活動,看他是否想稱雄於世,於是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下之志者也」。劉備問:「誰能當英雄呢」曹操單刀直入地說:「當今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兩個!」劉備一聽,吃了一驚,手中拿的筷子,也不知不覺地掉到地下。正巧突然下雨,雷聲大作,劉備靈機一動,從容地低下身拾起筷子,說是因為害怕打雷,才掉了筷子。曹操此時才放心地說,大丈夫也怕雷嗎劉備說,連聖人對迅雷烈風也會失態,我還能不怕嗎劉備經過這樣的掩飾,使曹操認為自己是個胸無大志、膽小如鼠的庸人,曹操從此再也不疑劉備了。
窮兵黷(dú)武
東吳名將陸遜之後陸抗,有勇有謀,很年輕就被任命為建武校尉。東吳後期朝政腐敗,且國君孫皓荒淫暴虐,濫殺無辜。陸抗對此非常不滿,便多次上疏勸諫。但是,孫皓對這些建議置之不理。儘管東吳內政混亂不堪,但由於陸抗謀略過人,善於用兵,因此一直虎視東吳,而欲南下一統中國的晉,也無可奈何。
當時,晉朝的車騎將軍羊祜(kù)鎮守襄陽。他見陸抗能攻善守,知道要立即打敗東吳並不容易,於是改變對東吳策略,採取了和的戰略。陸抗也明白羊祜用意,於是也用同樣的態度對待晉方。在邊境,兩人還常派使者往來,以示友好。因此當時吳、晉一部分邊境竟出現了和平局面。
孫皓聽說了邊境的情況,十分不悅,派人責問陸抗。陸抗回話說:「我如果不採取這樣的政策,反而會助長羊祜的威德。」孫皓聽後,也就沒再說什麼。但他還是想出兵攻晉統一中國。於是頻頻調兵。陸抗知道後,便又向孫皓上疏說:「現在,朝廷應該加緊農業生產,儲備糧食,增強國力。讓有才能的人發揮作用,使各級官員不荒怠(dài)職守,嚴明賞罰以勵百官,審慎實施刑罰以戒黎民。如果圖虛名重形式,處處用兵,好戰不止,耗費的資財動以萬計,士兵疲勞不堪,即使敵寇沒有削弱,我們自己也會因此受累而被拖垮。」
但是,孫皓對陸抗的忠告仍是置若罔(wǎng)聞,以致於國力日漸衰退。而陸抗死後,晉軍便揮師南下討伐東吳,吳國最終為晉所滅。
成語「窮兵黷武」,現在的意思是使用全部武力,任意發動戰爭。
草木皆兵
晉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fú)堅統一北方後,強徵北方各族人民,組成八十七萬大軍南下,想一舉滅掉東晉。苻堅先派他弟弟苻融率軍二十五萬為先鋒,從長安向東進發。九月苻堅親率大軍進駐項城,並下令先鋒軍向東晉在淝水西岸的重鎮壽陽展開進攻。
東晉遂派謝玄等統率八萬將士迎戰苻堅;另派水軍五千增援壽陽。可惜壽陽失守,水軍部隊只得在離洛澗二十裡處駐紮下來。苻堅得知秦軍攻下壽陽,便把大軍留在項城,只率八千輕兵趕至壽陽。他自以為勝利在望,便派朱序去勸晉軍投降。但朱序卻將秦軍虛實告知晉軍。晉軍將領謝玄根據朱序所報部署,突襲駐在洛澗的秦軍前哨陣地,殲滅秦軍萬餘人;接著晉主力挺進至淝水東岸,與秦軍對峙於淝水。苻堅登上壽陽(今安徽壽縣)城樓,見晉軍陣營嚴整,又遠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為都是晉軍,心中畏懼。
當時秦軍貼水布陣,謝玄要求秦軍稍退,讓晉軍渡過淝水進行決戰。苻堅以為可以乘晉軍半渡時進行偷襲,便一口應允。豈料秦軍皆是強徵得來的烏合之眾,人心浮動,將士厭戰,加上從前的晉軍降將朱序乘機高呼:「秦軍敗了。」於是秦軍一退而不可復止,東晉軍隊乘勝追擊,大敗秦軍。苻堅在逃跑途中,聽到風聲鶴唳(lì),都以為是晉軍追來。戰爭結果,晉軍以少勝多,前秦政權很快瓦解,東晉得於偏安江左。
人們常在成語「草木皆兵」前面加上「風聲鶴唳」四個字,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經常為這事發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於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於他堅持不懈地發奮讀書,終於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傑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後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為內容,撰(zhuàn)寫《三都賦》。為了在內容、結構、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於寫成了。《三都賦》受到廣泛好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傑作《兩都賦》相比。由於當時還沒有發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時。
ps:因平臺限制不能放連結以及文檔大小限制,展示了部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收藏並轉載,若想下載的朋友,可以私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