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成語學中醫!這100個成語故事中,原來都藏著中醫智慧

2020-12-15 瀟湘晨報

2020年一場疫情的爆發,讓中醫又一次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大眾視野,並再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話題。

近日,一本由河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讀成語 學中醫》,將中醫藥文化和成語典故聯繫起來。作者用講故事的形式,解讀了100個跟中醫有關的成語故事。

書中開篇「不為良相,則為良醫」講述了扁鵲、倉公、孫思邈等早期幾代中醫醫家的故事,以及近代魯迅棄醫從文的故事,文末寫道:可見,社會上的病,遠比人身上的病,更難治。

在「以毒攻毒」篇中,講述了中醫在歷史上很早就有了免疫醫療的探索和論述,並解讀了中醫了不起的辯證思維。

在「禍從天降」篇中,講述了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幾起「醫鬧」,指出任何社會問題都有它生存的土壤,換了土壤,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建議從根本上著手,徹底解決「醫鬧」這一痼疾。

在「知母貝母」篇中,通過幾個令人啼笑皆非的醫林笑談,指出中醫學的博大精深,非得下一番真功夫才,經過的摸索總結才能洞悉精深的警示。

在「高山流水」篇中,詳細講讀了音樂和中醫的淵源,以及歷史上的名人雅士利用音樂健身養生的故事等。

作者在娓娓道來歷史上一些影響深遠的醫案時,還結合當前社會現實加以點評,融入了個人的人生閱歷和生活智慧,語言風格流暢清新。

比如講到「清茶淡飯」時,他這樣寫道,「清茶淡飯」,就是用良好的飲食習慣來養生的典範。「大味為淡,最美味的,最營養的,正是清淡的茶水與飯菜。」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生活雖平淡,卻有真味。粗茶淡飯才是生活的本色,也是生命的底色。

書中還穿插的80餘張漫畫插圖,作者是中學美術教師南窗。一向以國畫見長的他,首次受邀畫漫畫插圖,表現驚豔。清新白描與誇張變形的結合,讓畫風妙趣橫生,給書增色不少。

《讀成語 學中醫1》不是中醫專業圖書,講的是故事,述的是文化,談古論今,針砭時弊,啟人思辨。

每篇短小精悍,5分鐘可以讀下來。書中沒有晦澀枯燥的藥名和藥方,輕鬆閱讀,沒有難點。

身為河南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的作者培松,坦言是因這次疫情期間宅家裡,看到一些關於中醫認識的偏差和誤解,「奮起寫中醫故事,連續寫了20篇,大概百餘個成語,就出了這本書。」

據了解,《讀成語 學中醫》系列叢書今年計劃推出3本。正如作者所述:中醫是科學,是哲學,是文化,是大千世界。

【來源:周到客戶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讀成語學中醫1》|學成語知中醫,長智慧更健康
    今天來說說跟中醫有關的成語故事。(翻拍於新書插頁)《讀成語 學中醫1》從成語典故與中醫的淵源關係上,遴選了一批故事性強又有啟發意義的成語,以成語講中醫,以中醫講故事,以故事講文化,以文化講歷史,以歷史講盛衰興替……該書語言輕鬆活潑,詼諧幽默
  • 河南出版《讀成語 學中醫1》,用成語典故解讀中醫文化
    在「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的5月,在中醫又一次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大眾視野的今天,由河南大學出版社策劃的「趣讀成語」系列叢書《讀成語 學中醫 1》正式出版。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
  • 以成語典故解讀中醫的新嘗試!《讀成語 學中醫 1》出版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在「抗疫」戰場上,中醫又一次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大眾視野。近日,由河南大學出版社策劃的趣讀成語系列叢書《讀成語 學中醫 1》正式出版。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
  • 《讀成語 學中醫1》一書正式出版 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
    近日,河南大學出版社推出了解讀中醫藥文化和歷史典故的《讀成語 學中醫1》一書。這是趣讀成語系列叢書的第一本,也是以成語典故來解讀「中醫」的全新嘗試。據了解,本書作者培松根據多年的宣傳工作經驗,結合掌握的豐厚歷史文化知識,經過大量的採訪和學習,認真構思,精巧謀篇,用活潑通俗的語言,佐以風趣幽默的插畫,以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為切入點,從成語典故與中醫的淵源關係上,遴選了一批故事性強又有啟發意義的成語,以成語講中醫,以中醫講故事,以故事講文化……為讀者精心奉獻了這冊講讀中醫哲學和文化的讀本。
  • 對症下藥(成語裡的中醫)
    而成語是約定俗成、廣泛使用的短語,其中有不少反映了中醫治病救人的內容,如病入膏肓、對症下藥等;有的是文人學者借用中醫概念來說明社會現象的,如諱疾忌醫、無病呻吟等;還有一種情況,是其他領域的用語被中醫拿來改造後賦予了新內涵的,如起死回生、不寒而慄等。我們想通過介紹一個個與中醫有關的成語,來說明廣義的醫學、廣義的健康概念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根深葉茂。
  • 沁人心脾(成語裡的中醫)
    這就是沁人心脾的意思,現也用來形容欣賞了美好的詩文、樂曲等給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覺。沁人心脾這個成語的形成,受到了中醫理論的影響,其中出現了兩個器官名稱:心和脾。中醫認為:脾喜歡清爽,討厭黏膩和濁氣;心主神,而人的感覺、知覺是神的一部分。因此,吸入芳香清爽的氣味,正迎合了脾的喜好,使人內心舒適。
  • 中醫故事——《防風篇》(中氣下陷洩不止)
    >有個農夫平時喜歡吃生冷瓜果,這個夏季天天都吃。小指月用力地沉取脈象,搖搖頭說,爺爺這脈怎麼這麼難摸?爺爺笑著說,像洩氣的皮球,都補不起來了,這球還能彈嗎,當然彈不了了。家人聽了大驚失色,以為無藥可救。著急地說,老郎中,你就出出主意吧,這整個家還要靠娃子他爹支撐著呢?這梁柱可不能倒啊!
  • 作為一個中醫人都讀了哪些書
    其一,修行之類,包括佛道釋三家《星雲大師:金剛經講話》、《星雲大師:六祖壇經講話》、《星雲大師談讀書》、《丹道薪傳(修訂版)》、《道教內丹學探微》、《品讀歷史,感悟智勇》、《品讀歷史,感悟仁孝》、《《道德經》的智慧與應用》、《道德經深意》、《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全八冊)》、《印光法師文鈔全集(全四冊
  • 聞雞起舞(成語裡的中醫)
    聞雞起舞是一個很勵志的成語,故事大家都不陌生,說的是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他們在每天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鍊,只為練得殺敵本領,為國效力。
  • 高枕無憂(成語裡的中醫)
    有一次他派一個叫馮諼的門客去自己的封地討債,結果馮諼去了之後不僅沒有討債,反而把借債人的借據都給燒了,回來復命說是為您買來了「義」,也就是收買人心的意思。後來孟嘗君失寵,回到封地,得到百姓擁戴,很高興。這時,馮諼說道,狡兔三窟,您在封地站穩了腳跟,只能算得到了一窟,還不能高枕而臥——這是高枕無憂這個成語的前身。
  • 【少年醫道】中醫養生讀經冬令營來了!
    我們實踐表明,調理十天,一個班學生體質100%明顯改善,有幾個孩子在十天內就增高了2-3cm,87%在一個月裡都有增高,平均增高1cm多,最高的增高了3cm多!(詳細數據可點擊:一群少年中醫郎用脈法針灸調理身高20例數據分享)運用中醫手法打通人體的經絡,解決各種小毛病,幫助孩子正常發育。不要錯過孩子生長的時機!冬春季養生+讀經,不要錯過時機!
  • 如法炮製(成語裡的中醫)
    如法炮製這個成語,曾出現在清代長篇小說《鏡花緣》中。李汝珍在講述討伐武則天的軍隊時寫道:「即如法炮製,果然把陣破了。」依照現有的方法、照著現成的樣子去辦,結果和成效也是可以預期的。如今,如法炮製往往用作貶義,例如有時同製造假貨聯繫在一起。
  • 薦讀|如何讀對醫書,選對中醫門派?
    對於書籍裡面自己所愛的字句,甚至愛到痴迷,方藥中先生回憶道:「我用小紙片把要背的東西寫上一小段帶在身上,反覆默念,走到哪裡念到哪裡,一天能背熟幾個小段。」然而,很多學中醫的人都覺得中醫書很難讀,入門很難。我覺得讀書難,難在未讀對書。
  • 中醫故事——《蔥白篇》(二便不利與蔥)
    這就是說,蔥一吃,然後再配合吃蜂蜜,佷容易就拉肚子。是不是真有此事呢?小指月到廚房裡搞來蔥,然後又準備了蜂蜜,這些都是竹籬茅舍家中常備之物。按照藥書上所說吃了一遍,好像沒什麼動靜,可半個小時後,就開始來了便意,一上廁所,大便就滑利下來了。古籍所說的真的沒有欺騙我們啊!
  • 中醫故事——生薑(下)(薑茶飲,治痢方)
    原來這幾天連風帶雨,他本來身體就不太好,出去鋤草時又忘了添上大衣。這樣一下子就肚中冷痛,拉起肚子來,拉到手軟腳軟都動不了了。家裡人以為又是吃了不乾淨的東西,腸道裡有熱毒,於是用一些涼茶來服用。想不到這對於向來身體不太好的老人家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老人家徹底起不了床了,你想想好漢都敵不過三泡屎,何況這老人家一天拉了七八次。
  • 《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從成語的尋根溯源中體會趣味考古的...
    一百個成語的尋根溯源,體會趣味考古的真諦;一百幅古畫的風俗巡禮,展現古代生活之圖景。《100個成語中的古代生活史》著者:許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一唱三嘆,到底是怎樣「唱」、怎樣「嘆」的?入鄉隨俗,「隨」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俗」……理解一個成語,有沒有可能突破慣常的成語辭典式的拘束?不僅僅是釋義,不單單是用例,而是穿透時光的隔閡,回到它誕生之初的語源現場,去洞見另一種當時的旦暮朝夕、飲食男女,抑或驚心動魄、生死無常?
  • 為中醫而生:從曾祖父到我的行醫故事
    今天小編找來了何醫生的學醫故事,原來他的家學淵源也是如此精彩。老人所讀醫書甚多,然最愛者卻是《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他常說中醫臨床必須要熟悉這兩本書,兩書是常讀常新。記憶中曾祖有時把《傷寒論》的一些條文用毛筆抄寫下來貼在床頭,他說:「人的思維最清晰時是深夜和早晨,這樣貼在床頭經常閱讀可以開闊思路,增加理解」。曾祖一生痴迷經方,而且認證極準,收效迅速,常言:行醫六十餘年,得益於經方最多。後來從天津購得《皇漢醫學》一書,頗有相見恨晚之感。
  • 肝膽相照(成語裡的中醫)
    「肝膽相照」這一成語,比喻真心誠意、以真心相見、互相坦誠。最早記錄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
  • 不合時宜(成語裡的中醫)
    「不合時宜」這個成語的流傳是因蘇軾發揚光大的。他有一次拍著肚子問侍妾們:「你們知道這裡面都有什麼嗎?」有人說「都是文章」,有人說「都是見識」,蘇軾均搖頭。這時朝雲說:「一肚皮不入時宜。」蘇軾大笑。這裡的「不入時宜」就是「不合時宜」在運用中的變體,最早是漢哀帝因為更改年號造成不良後果,被認為是「違經背古,不合時宜」。中醫學把哲學上的這種應該順應時宜的思想引入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加以揚棄發展,形成了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治療法則和用藥原則。
  • 夥伴故事|一段中醫陰陽五行的智慧化奇妙之旅
    隨著新數據時代的到來,醫療智慧化已經成為提高就醫效率的最佳科技手段,是病人獲得良醫好藥的技術載體。這對於古老的中醫藥來說同樣如此,安徽省臨泉縣中醫藥科研所決心通過醫療智慧化轉型,建立完善的市、縣、鄉、村中醫藥服務體系,將中醫藥工作提升一個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