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篇》(下)
/薑茶飲,治痢方/
最近天氣轉涼,有一個專門幫助看管樹林子的老農人,居然一下子病倒了。
原來這幾天連風帶雨,他本來身體就不太好,出去鋤草時又忘了添上大衣。這樣一下子就肚中冷痛,拉起肚子來,拉到手軟腳軟都動不了了。
家裡人以為又是吃了不乾淨的東西,腸道裡有熱毒,於是用一些涼茶來服用。想不到這對於向來身體不太好的老人家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老人家徹底起不了床了,你想想好漢都敵不過三泡屎,何況這老人家一天拉了七八次。於是爺孫倆被請到這片樹林裡來,幫這老農人看病。
小指月一看這老農人,印象特別深。這老農人臉上的皺紋,就像乾枯的樹皮一樣,沒什麼血絲,加上現在鬧了好幾天肚子,連吸幾口氣都費盡。這該怎麼辦呢?
這時最考驗人了,一個郎中你讓他擁有數百種藥,那他治起病來自然底氣足,而真正考驗人的是,你手中沒什麼趁手的武器,只有小米加步槍,只能夠利用現有的微不足道之物。窮鄉僻野,缺醫少藥。即使有藥方,有點錢,要跑到鎮上去抓抓藥也難啊!
小指月想了好久,想不出招來,但見爺爺似乎早已胸有成竹,對那老農說,你身體年老陽虛,體弱無力,不能按照常規治痢疾的思路來吃藥。雖然說痢無止法,但不是說所有痢疾都要用通洩之藥,只有體內熱毒敗濁留而不去,才給邪以出路,用寒涼通下之藥,但你的身體陽氣不足,平時肛門又向下脫垂,不能再受通洩之藥了。只能給你用些溫中散寒之品,恢復中焦運化,把外圍的風冷散開。
老農人久住山林,也懂得些醫理常識,但愛好者畢竟是愛好者,容易被病名所惑,不能撥開烏雲而見晴天,不能夠透過表象看到病理實質。小指月就想這可怎麼搞,什麼藥都不現成。爺爺看出了小指月的困惑,便唱出民間流傳的朗朗上口的生薑諺語。
一杯茶,一片姜,驅寒健胃是良方。
此即是把生薑切碎,跟茶葉絆在一起,泡上一壺可口的薑茶,隨意飲之。
小指月發現爺爺這次用姜有點奇怪,居然把姜皮給削了。不解其故地問為何?
爺爺便跟他說,《集驗方》上講,薑茶乃治痢簡驗方,把生薑切細,和好茶,一二盞,任意呷著便愈。若是熱痢,生薑留皮;若是冷痢,生薑去皮,此中有大妙。
原來這個小小的薑茶方,居然是窮鄉僻壤,缺醫少藥的地方非常簡驗便廉的食療方子。
那老農人喝完一杯熱騰騰的薑茶,說道,好舒服啊!老先生跟他說,慢點喝,老年人瀉肚子後的腸胃虛得很,應該千口一杯飲,慢慢地品。就像你燒柴火一樣,小柴枝慢慢地添,火才燒得起來,一下子用大柴枝丟下去,火馬上就滅了。所以老年人臥病在床,一切言語行動飲食都要安詳和緩。老農人聽後,點了點頭,甚是讚許。
第二天老農人就下床,又開始幹活了。喝完薑茶後,就再也沒有拉肚子過,看來拉肚子並不是熱毒閉在裡面,而是年老體衰,陽氣不足,加上天氣轉涼,風寒客表,寒氣循著脾胃所主的四肢傳到肚腹去,由於肚腹缺乏陽氣,就運化不了水谷,這時薑茶一下去,直接暖中土,化水谷。於是瀉痢止,肚痛除。
小指月便問,為什麼要把姜皮削掉呢?老先生知道他會這麼問,笑笑說,生薑皮善於走外皮,偏辛涼,生薑的肉更善於停留在臟腑,辛溫能暖中,對於老人家的身體來說,對老人家冷痢陽虛的身體來說,稍微帶點涼的都會加重他的病痛。所以去皮留姜肉,取它暖中散寒以止痢。
小指月感到這中藥太神奇了,同樣一塊姜,怎麼姜皮就偏辛涼,姜肉就偏辛溫?它們正是陰陽統一在一起啊!於是在小本子上寫道:
薑茶飲,治痢方。
冷痢痛,去皮嘗。
肉辛溫,皮辛涼。
寒熱詳,治病良。
中醫故事——引子,麻黃
中醫故事——煙囪瓦片與麻黃
中醫故事——提壺揭蓋與麻黃
中醫故事——桂枝亭的由來
中醫故事——桂枝酒治風冷頭痛
中醫故事——房勞當風
中醫故事——桂枝能夠殺邪惡鬼
中醫故事——被凍僵的小手
中醫故事——什麼叫解肌
中醫故事——一燈能燭萬年暗
中醫故事——紫蘇篇(一碗田螺紫蘇湯)
中醫故事——紫蘇篇(虛人感冒用參蘇飲)
中醫故事——紫蘇篇(氣滯加外寒怎麼辦?)
中醫故事——香薷篇(一味香薷治陰暑)
中醫故事——香薷篇(施比受更有福)
中醫故事——香薷篇(溼毛巾與香薷治水腫)
中醫故事——香薷篇(香薷止血之功)
中醫故事——生薑(上)(早行山中口含姜)
中醫故事——生薑(上)(水火傷,用生薑)
中醫故事——生薑(上)(生薑解半夏毒)
中醫故事——生薑(上)(生薑童便醒跌僕)
中醫故事——生薑(上)(止嘔聖藥薑汁)
中醫故事——生薑(上)(老禪師的延壽姜)
中醫故事——生薑(下)(姜棗茶,治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