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在中國趟過大江大河?

2020-12-13 億歐網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李小歪,編輯吳懟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998年,宜家在中國上海開出第一家商場。

隨後的十年裡,「藍盒子」成為其標誌建築,每個城市都為宜家的進入感到自豪。在消費者對北歐設計還陌生的年代裡,宜家在中國大放異彩。

再之後的十年,故事的走向開始改寫。

網際網路催熟了消費者的心智,催生了電商和零售的變革,在大江大河的激蕩裡,中國家居行業從零散分割的狀態逐漸走向規模化和標準化,這直接給宜家造成了壓力——在堅守自我和本土化中必須做出選擇。

不只是宜家。

似乎每一個海外巨頭都在中國零售市場裡摸著石頭過河。從樂購開始,麥德龍、家樂福等外企零售不斷退場,是這個市場太魔幻還是外國人的耐心真的不夠?

2018年,一向重視「線下」的宜家全面啟動電商,而最近的「未來+」戰略發布會上,中國區總裁Anna Pawlak-Kuliga 女士暗示,2020 年宜家會出現更豐富的業務形式,意料之外的精裝修房和長租公寓,或許會被引入其中。

在中國市場,深諳規則的玩家才能活得更久。宜家在中國的二十年,邁出的每一小步,都是中國零售激流勇進二十年的縮影。

複雜的中國家居市場

北歐的瑞典說來也神奇,氣候冷, 人口大概1000多萬,卻出了快時尚H&M、手錶丹妮爾惠靈頓以及宜家這些享譽世界的品牌。

早期進入中國的這批家居品牌,如宜家和無印良品,都享受了成熟零售品牌空降荒蕪之地的紅利——品牌認知度和影響力一直持續至今。

而上世紀以來的中國家居裝飾行業,說是不毛之地一點也不為過。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取消福利分房,大量新房的裝飾需求直接催生了國內家居裝飾行業的商業化,此後準入條件逐漸放寬,規模較小的住宅裝飾企業開始合法進入市場。

2005年前後,家居用品和裝飾業務逐漸分離,規模化的企業逐漸形成,直到2015年國務院明確提出「網際網路+」的指導意見,家裝行業正式開始轉型升級。

儘管有所發展,但行業一直缺乏標準化和精細化。

在這個極度混亂的市場裡,表述地理方位的「華東裝飾城」和家門前的五金店,往往成為三四線以下城市,消費者的無奈選擇。

這種無奈選擇裡,往往還包括價格的不透明和品質的良莠不齊。這在家居品控能力不足、工廠話語權為中心的當時,只有內行人才能買到貨真價實的材料。

以致於當宜家自帶一套成熟的產品規格和服務標準進入中國時,消費者「閉著眼睛挑也不會出錯」。

根據BBC在2013年的報導,宜家剛進入中國時,試圖將原料和生產地轉移至此,但大部分供應商的環評等級和工藝標準都無法達標。而讓這些工廠使用宜家的「環保」生產技術,需要大量的資金消耗,根本無法控制產品成本。

以如今很火爆的宜家單品「拉克」小邊桌為例,最初的定價是120元,不是現在的39元。

中國的製造產業長期依賴於成本優勢,形成了「物美價廉」的固有模式,讓消費者變成了極度價格敏感的群體。在當時,結帳對塑膠袋收費,配送對提貨和打包收費,都會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慾望。

在此情況下,宜家很難執行在歐美貫徹的「低價」優勢,並打開用戶市場。

為此,公司迅速決定在中國自建工廠,將核心「設計能力」和「工藝技術」引入,原料和工人直接從本土尋覓。

這不僅減少了運輸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稅費。同時採用「平板包裝」,降低包裝成本。

一個更加敏銳的發現是,儘管中國製造業「成本低廉」,但中產階層消費能力的井噴,早就給供給側帶來了巨大的錯配性壓迫。

如果此時,企業能做到低價又有設計感,成為中產階級眼中能夠彰顯身份和格調的品牌,絕對能夠脫穎而出。

於是,宜家將品牌營銷的重心轉向年輕的「城裡人」,在當時的北上廣,他們是最早的一批追求生活方式消費者的「雛形」。

這是品牌最初在中國市場穩紮穩打的成功。

激流勇進的新零售

零售市場的江河遼闊。海的那邊沒有盡頭,自然吸引了更多探險的船隻。

前瞻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家居裝修行業市場規模已達到2.23萬億元,到2020年,這個市場會接近3萬億。

在企業擁有更多機會的二十年裡,表面波瀾不驚,水下激流勇進。

在國內,規模化的平臺整合型家居零售商已經興起,他們多以賣場為主,在一二線城市樹招牌,三四線城市穩紮根,五六線城市,用加盟等形式建立起密密麻麻的據點。

如果宜家走的是城市中心戰,那麼這些本土家居零售商,就是採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而且,他們的戰術更為靈活。

在網際網路時代,懂得借勢而為,越過波濤洶湧,是很重要的本領。

本土巨頭紅星美凱龍和居然之家選擇借力於阿里和騰訊,布局家居新零售,在賣場經營效率和用戶挖掘上,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宜家的競爭優勢。

擅長做連接的微信,在全渠道全場景的精準引流上,幫了紅星美凱龍的大忙。線上用戶得到導購的一對一服務,線下能夠掃碼和交互。反觀宜家,只有微信小程序和自有網站,連官方APP都沒有。

而阿里,也依靠成熟的庫存管理和物流系統,把居然之家推上了新的臺階——畢竟需求直接對應供應商,是阿里最擅長的。

一個有趣的對比的是,2018年,宜家在世界範圍內零售收入388億歐元,電商渠道只佔5%。2019年,宜家在中國地區28家門店銷售額共計157.7億——

這個數字,甚至沒有超過2018年紅星美凱龍「雙十一」這一天的成交額。

當然,以紅星美凱龍、居然之家、月星家居等為代表的國內家居賣場,多為平臺型零售商,即具體的家居品牌只要被甄選進入賣場,都可以擁有獨立的銷售區域。他們成交額是用入駐的所有品牌這一天的銷售總額來計算的。

而宜家是零售自營,歸屬同一個品牌,還有產品系列區分,兩者在成交體量上自然會有很大區別。

但家居行業的界限已經被打破,誰知道借力於網際網路力量的本土平臺型選手,之後會不會跑得比宜家快呢?

根據宜家2019年的財報,電商會直接導致包裝和物流成本的增加。宜家在材料和物流成本上花了很多心思,才將配送費壓至29元-69元的區間。但阿里可以做到更低。

市場的波浪被攪得風起雲湧時,勇敢者才更容易逆流而上。網際網路作為產業的強勢介入者,一定程度上建立起流程化和標準化的遊戲規則。這是好事。

除了擁抱網際網路的本土巨頭之外,入局較晚的其他海外品牌也在蠢蠢欲動。丹麥Hay和日本NITORI,都是不可小覷的對手。截至2019年2月的數據,NITORI在中國擁有37家門店,這一數字已經超過宜家。

中高端家居的縫隙也在被賽道裡的玩家們迅速填滿。一家名為Cabana的新銳風格家居店在北京三裡屯現身,該店採用多品牌買手方式,打破了宜家這類單品牌陳列帶給顧客的乏味睏倦。

儘管宜家有鮮明的品牌風格,也有條不紊地開始布局電商,還引入了更小體量的購物中心店和pop-up快閃店,但俘獲消費者的這場暗戰,未必能勝——尤其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新零售中國。

這是宜家沒有早點布局「電商」,擁抱「新零售」的隱患,畢竟2018年才全面開啟線上,緩慢的步伐給對手留了太多空子可鑽。

平心而論,海外企業在中國的本土化和創新,很多並非一廂情願,絕大多數是博弈、試錯和妥協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消費者的信心正急速下墜。

下墜砸中的是質量的紅線,這會讓品牌雪上加霜。

自1989年起,宜家發生近十起「奪命櫃」事故,曾導致3歲以下的兒童死亡,這款柜子至今仍未停產;2012年,因存在觸電風險,從北美召回2.7億個燈櫃;2017年5月,一款玻璃水杯突發爆炸,導致使用者當場昏迷。

根據法國DAXUE諮詢公司報告,質量問題嚴重影響了宜家在中國地區的名譽。在2011-2017年間,中國地區銷售增長率均超過10%,但這個數字在2018年出現明顯滑坡。

中產階級崛起帶來的消費井噴裡,奢侈品行業都突飛猛進好幾番,中國不斷出現新的消費潛力和增長點,但這並不代表人們能接受便宜貨就「質量不好」的設定。

網際網路有數位化的記憶,消費者也有品牌好壞的記憶。

2012年,宜家曾提出2020年全球銷售額達到500億歐元、電商銷量佔據10%的宏偉目標。只不過現在,不知道還能不能實現。

線下「年輕人」爭奪戰

電商的邁步或許蹣跚難行,消費者的「到店」一定要抓住咬緊,尤其對於目前宜家的「重線下」模式。

那麼,該咬緊的人,是哪一批人?

2019年前瞻研究院數據顯示,從房間裝修類型來看,目前以新房裝修為主,佔73%。舊房裝修約為23%,而租房裝修只有4%。

這從側面說明了,大部分消費者主動涉及家居消費時,仍以一次性的、低頻剛需為主。

和這部分低頻剛需用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長尾效應下的高頻、客單價較低的消費者。他們多次購買定價較低但受歡迎程度高的單品,也是生意場上不能被忽略的勢力。

騰訊2019年家居行業洞察白皮書表明,80、90後已成為市場中堅力量,家居裝修佔比高達62%,遠高於70後的16%和其他年齡段的22%。

從宜家擁抱新零售的改革來看,購物中心店、快閃店和小程序的啟動,不僅是為了擴大銷售渠道,也是為了爭奪這批市場上充滿消費欲望、熱衷分享的年輕人。

2018年起,隨著宜家電商的全面覆蓋149個城市,北京、杭州、長沙等地線下網紅打卡式的快閃店也全面啟動。

位於長沙的宜家快閃店打卡點

很多品牌偏好快閃店,尤其中國的網際網路發展至斯,口紅、水果茶等品類都曾依賴「社交經濟」——即朋友圈的分享,年輕人的追捧而一炮而紅。

宜家的餐廳業務,也是吃過這碗甜湯的。「兩塊錢」的冰淇淋,「三塊錢」的熱狗,到如今也是「打卡女孩」們去過宜家後的「票圈重點」,出品菜式的地域化更是喜提熱搜的「引爆劑」。

一句「瑞典啤酒與成都串串的碰撞」,這魔性的文案不知道讓多少川味娃娃街頭買醉。

相關數據顯示,餐廳收入在中國業務線裡拔尖。以2016年為例,餐飲業務收入佔比9.6%,這遠高於其他地區餐飲佔比的4.8%至5.1%區間。

年輕人緊隨潮流、樂於分享的消費行為,或許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決策者的思路。製造話題和爆款或許對餐廳業務有提升作用,但對家居這種理性消費行為意義不大。

首先,家居消費大多為非常理性、需要實地體驗才能完成的購買行為。這也是前面所說的為什麼三四線城市零散分布的家居裝飾城,仍然在這個渠道業態中,佔據相當大的比重。社交流量的點讚、評論和分享行為,對這類產品的影響是有限的。

高頻、單價低的小件消費,就算事後買來無用,或者只為打卡上傳,它的使命已經完成了。但是低頻、客單價的大件消費,不仔細甄選、理性選擇,是不可能的。

舉個例子,你買了新的「XX國知名設計師高端臻享的、符合人體工學設計」的大床,你分享到朋友圈,你的朋友也許會點讚,但他不一定會購買,畢竟,買回來放下這個床墊也需要有個佔地兒的地方。

分析師 Liam O』Connell 為「年輕人對宜家不感冒」提供了另一種思路。

宜家是典型的Ready-to-assemble (RTA) 組裝家具零售商。這意味著,多數需要用戶提貨後自行安裝,而宜家零件包裡的螺絲絕不多一個,也不少一個,萬一哪個零件弄錯了,整個家具就沒法成型。這對被中國「網際網路式便利」慣壞的消費者來說,要求太高了。

目前的中國消費者還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培養組裝家具的消費習慣。儘管RTA未來有前景,但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真的很麻煩。

反駁者總喜歡在這個問題上解釋說,「DIY能給產品帶來更多附加的情感價值」,可卻不願意承認這本就是出於商業考慮——在提倡RTA「平板包裝」後,宜家省了多少物流和材料成本。

何況,聽過崇尚DIY的年輕人樂於製作陶藝或蛋糕的,喜歡敲敲打打裝家具的,倒是沒太見過。

對於追求「快速方便」的年輕消費者來說,宜家的線下體驗也不夠友好。

繁雜、彎曲的路線,將整個家居賣場幾乎設計成了一個迷宮。尤其在宜家引以為豪的「樣板間」設計裡,小件的商品在手邊沒有足夠庫存,還要拿著紙和筆記下商品的貨號和區域,走完體驗區才能去倉庫提貨。

在這種漫長的體驗過程裡,直接強行拉長了購買決策的過程,衝動型消費達成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小件、高頻商品的銷量,很多都是依靠消費者一瞬間的決定,只要它出現在視線範圍裡。

年輕的消費者是沒有「耐心」的。如果來了宜家,卻找不到想買的東西。在這個「換小鮮肉老公」都換得如此之快的時代裡,品牌是會被遺忘的。

打造「北歐中心」的野望

2019年,宜家拿下上海薈聚綜合體項目。該項目投資80億,總建設體量超過43萬平方米,這是宜家歷史上單體量拿地價格的最高記錄。

位於上海凌空SOHO附近、靠近淞虹路地鐵站的這個地塊,周圍創業園、小區密集,上班族和固定居民,此後將為宜家提供穩定的客流。

同時,上海市政府已經批准建設從地鐵站到購物中心的地下通道,這個通道會與凌空SOHO、諾富特酒店等地下通道實現全面打通。

可以想像,上海薈聚之後會成為一個天然「流量池」。這是宜家的「遠景」和「野望」。

按照宜家過去二十年在中國的布局來看,家具商場、購物中心、快閃店,下一步就是以「薈聚」為代表的商業綜合體。

我們這幾年不斷地討論傳統百貨的衰落,不斷去鑽研成為「商業綜合體」的可能,就是為了探討「空間」的價值有沒有被最大化激發。

上海薈聚的一個殺手鐧就在此。它在宜家原本的「家居」+「購物中心」的模式下,又引入辦公樓產品,計劃引入ba se在北歐的企業,打造出一個「上海北歐中心」。

現任宜家購物中心中國區總裁丁暉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宜家做共享辦公,也許比市場上的公司做的更有味道」。

商業綜合體是否能成功先拋開不談。「上海北歐中心」絕對是一個充滿誘惑的概念。在世界上所有的超一線城市,一個以異國生活圈為集聚的區域,往往能爆發出極強的消費力。

在洛杉磯downtown,以韓國人聚集地的餐廳、銀行、賣場牢牢佔據以威爾謝大道為首的五縱五橫街道,在美國幾乎難得一見的美容院、KTV都能在這裡風生水起。在夏威夷,日本人的房屋、學校、餐廳和酒店,已經把夏威夷變成了第二個日本。

在中國,上海絕對是能夠撐起「北歐中心」的強勢選擇。古北街老外聚居地、紫藤路韓國人中心的商業成功就是例證。

丁暉曾多次強調,宜家不追求地產的升值。但不可否認的是,拿地買地的騷操作,在過去二十年裡,已經讓宜家的商業地產增值空間遠遠高於零售的價值,這極大地擴充了宜家的資金儲備,也讓宜家有錢去更多領域試水。

雖然不知道「共享辦公」未來是否真的會被引入,也不知道「薈萃中心」的前景如何,至少在已經開出的快閃店、線上的小程序裡,我們看到這些海外巨頭被中國市場,倒逼出更加豐富的形態。

中國的商業故事

讓我們回到文章開始的那個疑問,在堅守自我和本土化之間,品牌到底應該如何自處。

雖然宜家的線下購物路線一直被吐槽繁雜漫長,但至少有一點,當逛累了想要休息一下時,從未被驅趕。

一個啼笑皆非的例子是,很多中老年人夏日納涼,都會把宜家當成不二之選,更有甚者,在裡面開啟了「老年人相親大會」。

在電影《與莎莫的500天》中,有這樣一個鏡頭:年輕情侶興高採烈地來到宜家,他們穿過每一個臥室和廚房體驗間,幻想未來在這裡生活的樣子。

這是線上AR、VR等技術,搶紅包、集彩蛋等玩法,永遠替代不了的真實體驗,因為線下「可觸摸」、「可感知」、「夠真實」。

二十年的中國零售市場裡,很多商家和導購,似乎都在做一件事:怎麼最大化地提高銷售額,怎麼說服客人買更多的東西。但宜家不是。

線下體驗的最優之處還在於,在宜家,沒有工作人員會向你兜售商品,他們只對某一特定區域的商品陳列和補貨負責,不對銷量負責。這是國內一系列平臺式家居賣場無法比擬的優勢。

歐美最新商業評論認為,這是零售行業發展到「商業盈利」和「商業美學」階段的重要差距,是專注做品牌的方法論和做銷售額的方法論之間的本質區別。前者認為高銷量和高毛利帶來品牌影響力,後者認為品牌影響力決定了購買行為,從而盈利。

但中國的大部分商業故事,都是從先賺了第一桶金,才開始講起的。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的很多細分行業,和家居行業一樣,都是從零散化慢慢才走向成熟的。他們發展的二十年,是把歐美長達百年的商業零售史快進式地過了一遍,而後在電商和網際網路強勢的年代,才開始相信品牌的力量。

沒有哪個市場,比現在的中國市場更複雜,且更具誘惑力。

在過去的十年,未來的十年裡,它曾經、正在和將要經歷一場又一場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可能成為世界零售業態中的一個神奇樣本,它也會在不斷試錯中付出代價。

不只是宜家,眾多海外巨頭進軍中國的過程中,都不得不重新制定「遊戲」規則。

相關焦點

  • 大江大河2今天開播!大江大河2今天開播!大江大河2今天開播!
    《大江大河2》以宋運輝離開金州來到東海為故事起點,開啟新的篇章。劇情聚焦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等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做出了新的探索。主演之一宋運輝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即便走出了象牙塔,也堅持把學習的能力運用到工作中:有新技術、新政策,他都像個海綿一樣,不斷地去吸納、學習。從農民,到知識分子,再到國企領導,宋運輝身份角色變換的跨度非常大。
  • 《大江大河2》中的東海化工廠在哪兒?
    《大江大河2》中的東海化工廠在哪兒?大江大河》 令許多人與家人圍坐在一起觀看 雖是冬夜 但熱血沸騰 暖意不盡
  • 把金晨換成楊採鈺,《大江大河2》劇方應該後悔過吧
    近日,被無數觀眾寄予厚望的正午陽光作品《大江大河2》正式上線,作為2018年的年度爆款《大江大河》的續集,《大江大河2》自官宣原班人馬開始就備受觀眾期待,劇組拍攝期間的一舉一動也都牽動著劇迷們的心
  • 原班人馬,《大江大河2》終於來了
    > 回來了回來了,《大江大河2》終於開播了!想2018年,《大江大河》播出的時候,也算是正午陽光的一部爆款了。
  • 作為東方衛視年度壓軸戲,《大江大河2》奔騰如故
    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的重磅劇目,《大江大河2》在跨年這個重要的檔期播出,的確不同凡響。這既延續了第一部的主題表達、敘事節奏和人物關係,匯聚了眾多忠實的觀眾,也體現了東方衛視作為主流媒體的主流擔當。
  • 《大江大河2》首播點亮浦江夜色
    解放日報訊(記者 張熠)昨天,黃浦江兩岸的夜色被電視劇《大江大河2》點亮,王凱、楊爍、董子健、楊採鈺等主角依次出現在高樓外側的大屏幕上。「上海出品」電視劇《大江大河2》正式登陸東方衛視東方劇場,每晚19:30兩集連播。
  • 《大江大河2》大結局,這是一部在中國電視劇史上留得下來的作品
    就在昨天,《大江大河2》迎來了大結局,令我無限感慨。記得前段時間電視劇剛開播的那一天,隨著歌曲的律動,熟悉的畫面不斷跳轉,讓我尋回了兩年前追劇《大江大河》時的日日期盼與悸動。這次《大江大河2》終不負期待,看得我心中百轉千回,好似自己親身經歷了那個從沉浮到覺醒的年代。
  • 《大江大河2》梁思申是誰演的?梁思申扮演者介紹
    《大江大河2》中梁思申角色扮演者換人了嗎? 《大江大河1》在播出的時候,其實成年梁思申一直都沒有登場,出場的是少年梁思申,看過原著小說的網友應該知道,後面梁思申還有很重的戲份呢。 據悉,《大江大河2》梁思申的扮演者的確換人了,從金晨換成了楊採鈺。具體是什麼原因暫不可知。
  • 《大江大河2》將播!可是導演換了……
    豆瓣評分8.8,《大江大河》佔據了2018年評分最高影視劇的榜首。雖然它的熱度可能不及《香蜜沉沉燼如霜》、《忽而今夏》等一眾火爆的影視劇,但是,看過的人都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由正午陽光出品的精品劇。於是,盼望著,盼望著,《大江大河2》終於要播了。而且,《大江大河2》和第一部是如出一轍,原班人馬打造,絕對是原汁原味。只是,唯一讓我擔心的是——導演不再是孔笙了。可能大家對這個導演不太了解,但是你一定看過這位神仙導演執導的作品。
  • 《大江大河》主題曲 雷佳《時間走過》完整版歌詞介紹
    《大江大河》主題曲 雷佳《時間走過》完整版歌詞介紹  時間走過 - 雷佳  (電視劇《大江大河》主題曲)  作詞:董穎達  作曲:董穎達  春天開的花 無聲  說著秋天的 金色碩果  前人栽下的 希望的種子  後人來獲  夏天的驕陽 如火
  • 《大江大河2》開播,原班人馬齊聚,女主是「文藝女神」
    ,譬如有《父母愛情》、《琅琊榜》、《偽裝者》等,那麼《大江大河》這部劇,大家應該不陌生吧。《大江大河》這部劇,是根據作者阿耐的小說《大江東去》所改編,講述了1978到1992年間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以宋運輝為代表的先行者們在改革浪潮中不斷探索和突圍的浮沉故事。因為《大江大河》的大結局,實在是太感人了,網友們都說捨不得看完,並且表示期待第二部的到來。就在昨天,網友們終於等到了《大江大河2》開播。
  • 現實題材電視劇《大江大河2》在東方衛視全國首播
    今晚,現實題材電視劇《大江大河2》在東方衛視全國首播。定檔消息傳出後,《大江大河》的擁躉奔走相告,「原班人馬」是轉發中最高頻率的用詞。編劇唐堯,聯合編劇馬騁怡,導演李雪、黃偉,藝術總監孔笙,製片人侯鴻亮……在觀眾們看來,基本延續第一部的主創陣容,不僅確保了故事線索、人物成長的連貫性,這支素有「國劇門臉」美譽的創作團隊更是一定程度的品質保障。
  • 沒有一個成年人能笑著看完《大江大河2》
    如果說近期最值得推薦的電視劇,肯定非《大江大河2》莫屬!頂著「原班人馬」和「良心國劇」的光環,這部「2018評分最高(8.8分)大陸劇」的第二部,剛上映就以9.4的高分超越前作。對於每一個出生在八九十年代的人來說,《大江大河2》就像是我們的成長記錄片,尤其是裡面的很多道具、日用品都真切地還原了我們兒時的場景。
  • 奧鈴新捷運陪你走遍「大江大河」
    前幾日完美收官的國產電視劇《大江大河》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背景,在這個時代下努力就會有收穫,無論是從草根發展為重要技術骨幹的宋運輝,還是帶領小雷村熬過各種艱難時刻的雷東寶,都成為這個熱情時代的濃烈縮影。
  • 《大江大河2》劇組在蓴湖王夾岙村拍攝
    據了解,《大江大河》電視劇根據寧波作家阿耐所著小說《大江東去》改編,記錄了從1978年到1998年,20年來中國社會的變遷,通過交織著鄉村、個體、國企的創業故事,細緻深入地表現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
  • 2018年第一國產劇憑什麼是它——《大江大河》
    就是這部劇,《大江大河》。 《大江大河》講述了1978到1992年間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以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為代表的先行者們在變革浪潮中不斷探索和突圍的浮沉故事。  果然,《大江大河》製作公司的背景就很厚實,出自正午陽光之手。 愛看電視劇的觀眾應該都聽過這麼一句話,「正午出品,必屬精品」。 正午陽光傳承自山東影視傳媒集團,山影可是出過《闖關東》、《大染坊》、《老農民》這樣題材宏大的史詩精品。
  • 走進奔騰年代,看見《大江大河2》中的朵朵「浪花」
    1月11日,《大江大河2》終「入海」,這個濃縮著改革開放歷程的故事暫時畫下句點。作為「理想照耀中國——國家廣電總局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電視劇展播」劇目之一,《大江大河2》自開播來引發諸多關注。延續《大江大河》的主線內容,《大江大河2》以宋運輝、雷東寶、楊巡、梁思申等人的奮鬥歷程,展現中國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改革歷程和社會變化,摹畫著篳路藍縷的改革實踐者們的掙扎、覺醒、奮鬥。
  • 《大江大河》第二部定了!王凱感情危機矛盾一觸即發,期待了
    《大江大河》第二部預告中,宋運輝、程開顏(周放 飾)的婚姻生活遭遇了考驗,雷東寶與韋春紅也再婚了,他將如何面對自己曾經許下的諾言,而楊巡也認識了一個姑娘……主演還是王凱、楊爍、董子健,你期待嗎?還記得《大江大河》第一季大結局時,宋運輝那大氣磅礴的獨白嗎:「我願意做一個矢志前行的逐夢人,志之所趨,窮山距海,不可阻擋。不盡狂瀾走滄海,一拳天與壓潮頭!」還記得《大江大河》第一季大結局時,雷東寶在萍萍墓前的失聲痛哭嗎:「萍萍,五年了,如果你活著,我什麼都不想爭,只要回家時,你在家等著我啊!」
  • 《大江大河2》開播,收視率不敵《人民的名義》姊妹篇
    序言:2018年播出的電視劇《大江大河》,是當年「年度劇王」候選人之一,收視率很高,播放量很高,還獲得了很多獎項,比如第25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中國電視劇獎」、「最佳女配角獎」(童謠)、「最佳導演」(孔笙、黃偉)。
  • 《大江大河2》將播,董子健王凱楊爍原班人馬出演
    浙江衛視的中國藍色劇院將從12月底開始播出「美女時代劇第二季」,其中包括《大江大河2》、《閩寧鎮》、《正青春》三部精品劇作。《大江大河2》由侯鴻亮擔任製片人,李雪、黃偉執導,孔笙監製,王凱、楊爍、董子健、楊採鈺領銜主演的當代現實題材大劇《大江大河2》延續了上一季的內容,通過宋運輝、雷東寶、楊巡的相遇和奮鬥展現了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經濟領域的改革和社會生活的變化描繪了改革從業者的奮鬥,覺醒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