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喜劇班》目前已經在錄製中,這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打造的首檔喜劇傳承類綜藝節目,以「喜劇精神需要傳承」為初衷,旨在打造一檔具備「喜劇精神內核」的精彩節目。
正是央視這樣一個平臺,讓陳佩斯、郭德綱、英達以金牌導師的身份加盟到了《金牌喜劇班》的旗幟下,三位的重磅加盟也讓《金牌喜劇班》一躍成為國內人氣最高的喜劇綜藝。
《金牌喜劇班》節目流程分為四個賽段,第一賽段將有50組喜劇人接受入學考核,陳佩斯、郭德綱、英達三位金牌導師將根據學員的表現現場評判,同時選擇心儀的學員進入各自班級。此後還有組內小考、組內大考,直到最後的「畢業大戲」。
而在《金牌喜劇班》開播之前,央視首先製作了一檔喜劇綜藝「試水之作」《喜劇+》,並且目前正在央視綜藝頻道熱播中。
《喜劇+》以「挖掘喜劇作品,培養喜劇團隊,創新喜劇品類」為理念,旨在用喜劇的方式傳播中華文化、講述中國故事。
不過這檔「試水之作」並沒有掀起什麼水花,熱度遠不及《歡樂喜劇人》播出時的盛況。
小編看了幾期《喜劇+》後第一感覺很主旋律,第二感覺就是尷尬,如果說《歡樂喜劇人》是國內喜劇綜藝的「天花板」,那麼《喜劇+》就是「木地板」。
當然這樣的評價稍顯苛刻,但是對於一檔群星雲集、製作規模不輸《歡樂喜劇人》的央視周播節目來說,這樣的喜劇節目並不合格。
一方面,《喜劇+》的常駐嘉賓組成包括喜劇演員王迅、「綜藝小王子」劉維和頂流藝人鄭爽,這樣的組合如果出現在湖南衛視某綜藝節目中就是「王炸」,但是他們出現在了央視,還是一檔喜劇類節目中,呈現出的效果就不盡如人意了。
王迅雖然演了不少優秀喜劇電影電視劇,但是在《喜劇+》中卻幾乎沒什麼梗;
劉維經過多年的湖南衛視綜藝「薰染」,「梗」很多,但是沒有人能接住他的梗;
鄭爽則扮演了「花瓶」的角色,三位在節目中尬聊不斷,「 情到深處」還尬舞。
央視在每一期《喜劇+》都會邀請一位與「喜劇」沾邊的藝人,比如楊迪、方芳、「條子哥」韓兆等等,但是他們在央視這個舞臺上也很「拘謹」。
另一方面,《喜劇+》中參與表演的喜劇人實力也無法與《歡樂喜劇人》相提並論,作品更像是春晚小品,很主旋律也很無趣。
舉個例子,《喜劇+》中有一個參賽小品名為《大學小愛》,幾乎集合了小品節目的通病。
小品內容很簡單,小夫妻進城打工,妻子和廚師好友深夜圖書館學習欲考大學,靠知識改變命運,不料被趕來探望的丈夫遇到鬧誤會,上演《大學小愛》。
在小夫妻倆爭辯不休的時候,小女兒的一通電話令丈夫醍醐灌頂,深刻認識到了讀書學習的重要性。
從積極的一方面分析,小品《大學小愛》主題鮮明,以底層勞動者的角度反應讀書學習的重要性,提倡國民閱讀。
從一方面看,小品的結構太老套,「丈夫撞見妻子和廚師朋友深夜獨處」屬於小品中常見的「矛盾」,而女兒一通電話解除父母誤會則屬於「一句話點破夢中人」,也是小品中常見的結尾方式。
類似的「製造誤會、誤會升級、誤會解除、主題升華」的「四段論」作品在國內比比皆是,以趙本山和徒弟們的小品最常見,趙本山、劉小光在遼視春晚中表演的小品《生日快樂》就是代表作品之一。
但是趙本山的徒弟們表演醇熟,也更生活化、更接地氣,屬於「自帶笑點」類型的演員,這是普通喜劇演員比不了的。
再者,《喜劇+》中的作品幾乎都走「煽情」的路線,讓本就不搞笑的作品「割裂感」十足。
喜劇小品最後「強行煽情」是《歡樂喜劇人》帶起來的「潮流」,賈玲的小品《你好,李煥英》是煽情作品的代表作,但是這個作品的高級之處在於煽情很自然,很感人。而其它作品因為編劇和表演問題,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尬煽情」的嫌疑,讓喜劇作品質量大打折扣。
可能是央視這一平臺的「條條框框」太多,喜劇綜藝在央視過的並不「快樂」,希望接檔《喜劇+》的《金牌喜劇班》能帶給觀眾驚喜。
文|宋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