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進士書札展—— 道光十二年探花季芝昌

2021-03-05 于右任書法藝術博物館


釋 文:

夝(通「晴」)舫七兄年大人閣下:

宣南分袂,已三月有餘,至好遠暌,時輒形諸夢寐,不僅風雨寂寥,素心罕遇也。比惟蒞任以來,百凡就緒,今早見江南題名,欣稔世兄高捷,不勝快忭。有輩同譜十餘年,最稱莫逆,茲又有後起一番緣分,當共顧而樂之。世兄年內想即北上覆試,在三月望,自以早到為安心也。浙中近日光景,何若二甫。可謂盡心,不知輿論能熨貼否?蓉翁尚未見到,所住小浦之屋,聞已煥然一新。有人有財,便無難事。有鄉賑務,秋翁奏中極稱捐項踴躍,省垣想辦理得宜,外郡能皆妥協否?弟八月廿四日抵晉,廿六日入署,接篆已在申初。至酉正即得內召之信,接管案卷,原封移交。廿八日接部文後,初一日交篆即行。昔人謂五日京兆,弟實僅十刻中丞耳。今年出差之後有此轉折,用去一草,已算減省。自入樞直即寓古寺,關切者以明鼎翁出署,都統須一年交卸,為借其寓暫棲,豈知移寓半月,鼎翁即奉回京之命,仍即搬入寺中。覓屋極難,現有一處將定添蓋收拾,共須五幹,不過將就可住。此事即成,明年三月乃可挈眷同住。月初,以赴庫感寒,請假半月,近已趨直如常。碌碌因人,無瀟灑之趣。春翁已奉使。子星與弟恐復輪及。薆翁之福,誠不可及也。鶴師前亦乞假半月,日至奉三無私,時怕發喘。並師聞已健適,春融自可出來。李大冠病難脫體,子星大約即真矣。都中未得透,雪殊深,殷盼消寒。盛會風流雲散,思之黯然,桐軒且不常見,何況其他?手此布賀。大喜並賀。世兄元祉諸容續報,計信到正在迎年。並頌歲禧不戩。

前月戶部送存外捐飯銀二十餘兩,俟世兄來交之。

                         年愚弟季芝昌頓首   十一月廿五日

虛白信箋或八行或古錢式有一色桃紅者,得便望畫■數匣。

吳鍾駿(一七九八至一八五三),字松甫,號晴舫,江蘇吳縣(今蘇州)人,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狀元,歷任福建、浙江學政及禮部侍郎等職。

 

 

季芝昌整頓鹽務

季芝昌(一七九一至一八六一),字雲書,號仙九,江蘇江陰人。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四十歲的季芝昌終於經會試中進士,並在殿試中高居一甲三名即探花,一鳴驚人,後被授為山東學政。四年後回京,署日講起居注官,旋充會試同考官。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大考中又獲一等第三名,升詹事府少詹事,充江西鄉試正考官。翌年提督浙江學政。因母親病故而回籍守制。三年後回任原職,充大考翰詹閱卷大臣及考試試差閱卷大臣,旋升禮部右侍郎,調安徽學政。季芝昌通經史,文章謹嚴而有學名。

道光二十八年(一八四八),季芝昌奉旨籌辦長蘆鹽務,並清查天津倉庫。季芝昌經考査後上奏:長蘆鹽之所以積壓是課稅太重,鹽商覺得無利可圖。鹽稅,也稱「鹽課」。清代中期以後增加鹽課,分層徵稅,向生產曬鹽的鹽戶徵收一份灶課,再向運銷鹽的商人徵收一份引課,這種稅最高,叫「正課」。另外國家遇財政困難,要增稅,鹽稅是一個途徑,即「雜課」。季芝昌認為正是因正課過高,鹽商獲利過低而不願經營,導致民間缺鹽,而造成長蘆鹽積壓。在道光帝的授權下,季芝昌採用「票鹽制」來整頓長蘆鹽務:凡願經營鹽業者,由政府發給「鹽票」,即可以經營經銷,以此打破少量鹽商壟斷市場、挾持政府的局面。直隸約有二四個沿海州縣,限半年內廣招商販,授予鹽票。淮北地區十引才可以發票,季芝昌則提出一引也可營。「引」是計量單位,「一引」為二百斤。先交稅後,發給「鹽引」,鹽引分「長引」和「短引」。長引運往內地,期限一年;短引在沿海地區,期限一季。在鹽引上開列姓名,限定經營的數量、鹽價。憑鹽引販運出售是合法經營,州、縣政府給予支持。如有的州、縣沒有鹽商來辦理鹽引,就責成州縣政府自己承辦鹽務。實際上,販鹽有利,只是苛捐雜稅太多,每到一處要變相課稅,才使鹽商卻步。季芝昌經調查,下令將官役陋規一律清除,對各種加價名目,一律革除。

季芝昌相繼籌辦長蘆、兩浙鹽務,顯示出實幹之才。道光二十九年(一八四九),授山西巡撫。不久,命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同年又授戶部左侍郎,仍兼署吏部右侍郎。第二年升都察院左都御史。鹹豐元年(一八五一)出為閩浙總督,其「悉令久任,察其賢否而舉劾之,正己率屬,崇尚清廉」,震動東南官場。鹹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季芝昌去世。

 

相關焦點

  •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清代33進士光耀臺灣 臺南展珍貴兩岸文物(組圖) 2014年07月29日 10:55:59  來源:人民網-臺灣頻道
  • 清代道光喜字粉盒
    清代道光喜字粉盒簡介:白地青花,清朝器皿,花卉,景德鎮窯 品相不錯。大氣,發色美。清代時期,青花瓷器佔主導地位,上服務於皇室,下普及於民間,外銷於世界各國。無論是在工藝技術,繪畫水平還是產量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制瓷歷史上的又一高峰。
  • 書札裡的錢大昕與其「朋友圈」
    「一代儒宗——錢大昕紀念展」(2020年11月28日-2021年2月28日)正在上海嘉定博物館展出。該展除了是關於清代學者錢大昕的學術展,同時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書法展,展出錢大昕及其相關人物書札上百通。作為乾嘉史學主要代表人物,錢大昕的學術成就和治學精神也對後世學者影響巨大。
  • 並不是考不上進士的舉人就不能做官,姚啟聖、左宗棠都是舉人出身
    舉人覆試製度確立後,道光二十一年(1841 年)議準:新舉人於中式後未經覆試而病故,所有旗匾銀兩應準支領。道光二十三年規定各省新科舉人一律赴京覆試後,次年又規定:新中式舉人旗匾銀兩,待覆試後,禮部將覆試各舉人開單知照各省,再行開銷。未覆試者,不準支給。至駐防、翻譯舉人旗匾銀兩,亦照文舉人之例辦理。
  • 《清代硃卷集成》載平樂府賀縣籍于式枚世系錄
    《清代硃卷集成》由顧廷龍先生主編,此書收錄清代期間的鄉試、會試、五貢等資料,也包括了一些官員履歷、家族譜系等,整理其中有關于氏的以供大家研究和尋根借鑑。于式枚,字晦若,小名穗生,行一,鹹豐六年十月二十六日吉時生,廣西平樂府賀縣監生,民籍,祖籍四川順慶府營山縣。
  • 尺素光風——明人書札詩翰鑑賞(四)
    萬曆進士,授臨漳知縣。後為河南右參政,以按察使治兵永平。時後金屢興兵攻邊,袁練兵繕甲,凡關外所需,均供應充足。後升任兵部右僉都御史,代熊廷弼經略。 約1.0平尺 鈐印:黃汝亨印 出版:珂羅版本《明代名人書札》圖40,文雅堂,2002年。 說明:上款人「凡夫道丈」應是趙宧光(1559-1625),其字凡夫,一字水臣,號廣平,太倉人,趙宋王室之後。隨其父「移家吳市」(蘇州),乃與王穉登隔河而居。趙宧光生而倜儻,泛覽經史,貫串百家,尤精於篆書,策名上庠,終生不仕。
  • 清代首次科舉考試,登州和萊州二府共考取了多少進士?
    按照幹支紀年,當年為丙戌年,此次考中的士子,也一般稱之為順治丙戌科進士。 與承平之時的科考不同,當時清廷入關不久,南明政權尚存於閩浙粵桂,參與丙戌科考試的省份範圍有限,以北方居多。因此,丙戌科在後世的評價不一,持非議者不在少數。
  • 淺談清代嘉慶/道光時期粉彩瓷器的發展和影響
    淺談清代嘉慶/道光時期粉彩瓷器的發展和影響。道光朝粉彩瓷類同於嘉慶朝,只是繪瓜蝶、草蟲紋飾的略精。署「慎德堂」款的粉彩器是道光皇帝的私人堂款,相當於官窯器,其工藝精湛,主要器型有瓶、罐、花盆、盤、碗、燈籠尊、蓋碗等。
  • 清代有114個狀元,其中10個升官最快,而此人僅兩年就混到了從二品
    狀元是科舉時代的最高功名,相比較進士而言,在首次授官上享有優先待遇,可以不用參加朝考便可直接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實職。從歷朝歷代的狀元情況來看,狀元當上高官的概率比一般的進士高。以清代為例,總計114名狀元,官至二品以上的有44人。而且這44人中,又有10升官最快。
  • 橫山書院:清代四大「關外書院」之一
    在大連瓦房店市復州城西街,有一片保持完好的清代建築,這便是建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的橫山書院,距今有170餘年歷史。 橫山書院與銀岡書院等被並稱為清代四大「關外書院」(目前只有銀岡書院和橫山書院遺址得以保存),是大連地區最早出現的書院之一,也是遼南唯一保存下來的清代書院。
  • 滕德永 | 清代公主的妝奩
    乾隆十二年(1747),內務府廣儲司撥銀100000兩做本,開設慶裕、慶盛、慶瑞、慶泰當4座⑧。這開啟了內務府為皇子滋生銀兩的先河。此後,內務府或利用分府當鋪之盈利開設新當,或將抄家當鋪納入分府當鋪範疇,或將內務府其他當鋪劃歸分府當鋪體系等方式,以保證內務府分府當鋪的數量。公主加賞當鋪發端乾隆二十五年(1760)。
  • 清代首科進士中的明代考生
    這就是為什麼清朝入主中原並定都北京後,很快就開科取士,而在順治三年首科錄取的400名進士中,居然有189人是明代的舉人。背景並不那麼隱秘。明崇禎十七年,也就是清順治元年的三月,大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吊死在煤山,明朝的「國家」象徵就此消失。
  • 張氏帥府「館藏晚清民國瓷器特展」數字展線上開展 同治皇帝大婚禮...
    同治皇帝大婚禮用瓷器會採用何種紋飾、道光皇帝偏愛私人御用瓷器又有何特點、慈禧專用瓷器款識又有何故事。這些問題足不出戶,就可以從張氏帥府博物館日前在線上推出的 " 清風民韻——館藏晚清民國瓷器特展 " 數字展上找到答案。
  • 清代:武官入仕,需要走哪些程序?
    清代是距離現代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歷史發展到清朝之後,各項制度都比較完善,官吏制度也是如此。在清朝,全國官員有三萬多,其中武官只有八千多人。但清朝本身就是個以武立國的朝代,並不是說就放棄了對軍事方面的管理。比起其他朝代來說,清代武將的地位要高一些。對武將的選拔,也有一套自己的制度。
  • 道光年間瓷器賞析
    (1830年),次年落成,為道光皇帝夏季避暑、處理政務之所,晚年主要生活在此。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皇帝駕崩於「慎德堂」內。道光十壹年(1831年)道光帝曾作《慎德堂記》(收錄在道光《禦制文餘集》),將節儉修身圖治聯系起來,闡述了節儉、修身、圖治的關系,表達了他的治政方針。道光皇帝禦用璽印有「慎德堂寶」,常鈐於書畫之上。傳世「慎德堂」銘款器物品種豐富,以粉彩、青花製品多見,製作精美,堪稱道光官窯的珍品。
  • 道光年間瓷器的特點
    粉彩是道光彩瓷的幹流,有珊瑚紅地粉彩、綠洲粉彩、黃地粉彩、抹紅粉彩等,別的還有少數的鬥彩、彩色,多見於官窯器。道光二十年今後呈色濃豔,層次明晰。民窯器青花色彩昏暗漂浮。淡描青花的製造在道光朝十分盛行。青花瓷有青花描金、青花描金墨彩、青花粉彩、青花鬥彩、青花紅彩、青花黃彩、哥釉青花、青花加紫、青花釉裡紅、冬青地青花、青花堆粉等種類。青花粉彩器大量呈現。青花堆粉,又稱為「堆粉青花」或「青花加白」。堆粉青花瓷最早始於康熙期間,雍正、乾隆時有燒制,但數量不多,嘉道期間對比盛行。
  • 道光小平錢異品拾遺
    道光朝以背滿文紀局的小平錢因銅價上漲,鑄錢只能靠使之小而輕薄的辦法來減少損失,制錢質量逐年下降。小平錢的直徑多在21—25毫米左右。超過26毫米以上者少見,重量超過1錢者(3.7克)不多,這種小型減重錢,所見數量極多,但在這眾多的普通小平錢中卻也能發現一些「異品」流出。 寶泉局道光闊緣長寶(圖1),直徑25.4、厚1.5毫米,重4.77克。
  • 賞析清代道光時期的手繪粉彩瓷器的基本特徵
    此大瓶就是典型的道光時期手繪粉彩瓷器。我有機緣收藏了它們。它們的釉面最顯著的特徵是,施釉不均,釉表面有明顯的水波紋樣的褶皺,俗稱「波浪釉」;釉面稀薄,白而泛松,無瑩潤之感!在彩料上,道光年間的粉彩色澤不及乾隆時期的鮮豔,色地彩色較濃,一般彩色淡淺,繪畫繼承傳統紋樣,圖案較呆滯。只有署名「慎德堂」款都是道光皇帝的御用瓷。工藝技術及製作相當的精細。胎體上,有薄厚之分。此對粉彩瓷器大瓶薄厚不均,有粗笨感;質地疏鬆,以指輕扣無堅緻的聲音。晚清的此類物件,率皆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