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詩詞的發展中,有一些意象慢慢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就像「紅豆」代表了相思之意,於是便有了「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青鳥」代表了書信,於是便有了「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
不過要說大家最熟悉的古詩詞中的意象,當屬「折柳」。古人離別時,都有折柳相贈的風俗,思念親友時也會折柳寄情,所以「折柳」總是和離人離思脫不開關係。其實「折柳」這一意象最早是出現在漢樂府民歌《折楊柳歌辭》,其中有一句「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表達了離人分別時的依依不捨,後世慢慢便流傳開,逐漸成為一種特定的意象。就像李白在《春夜洛城聞笛》中就曾寫道「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而王之渙在《涼州詞》中也有「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之語。
雖然是一種特定意象,但是在一般的古詩詞中「柳」也就出現一次,畢竟在同一首詩詞中一個意象出現多次會給人很強烈的堆砌之感,反倒落得下乘。不過《全宋詞》中卻有一首怪詞,全詞4句共44字出現了6次「柳枝」,不僅不讓人覺得累贅,相反更多了幾分悽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怪詞。
《柳枝·江南岸》江南岸,柳枝;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無盡時。恨分離,柳枝。酒一杯,柳枝;淚雙垂,柳枝;君到長安百事違。幾時歸?柳枝。
這首詞的作者是宋代著名詞人朱敦儒,曾任兵部郎中。雖然名氣不及蘇軾、辛棄疾那般響亮,但在詞這一領域也是有著極高造詣,被世人稱為「詞俊」。這首詞寫的是一位女子送丈夫進京趕考的送別詞。「柳」通「留」,「柳枝」通「留之」,所以這首詞中的折柳同樣是代表著離別,代表著不舍。
上片,女子在江南岸邊為丈夫送行,他要渡江一路向北而去,這次離別再見也不知是何時,折柳枝以送別。這江邊的柳枝不知被多少人折來送別,這離別無休無止,也不知什麼時候才能不折柳枝。而說了這麼多,其實詞人便是為了引出最後女子的直抒胸臆「恨分離」。但是即便再怨恨分離,不舍分離,又能怎樣?最終還是免不了分離,這首詞的感情也逐漸趨於高潮。
下片,既然這離別無法避免,那邊好好為丈夫送行,飲了這杯離別酒,女子已然是雙目垂淚,實在是捨不得。這所有的不舍和牽掛到了最後都成了離別寄語「君到長安百事違」。按照常理來說,離別寄語都是吉利話,但是這女子卻希望自己的丈夫百事不順,這又是為何?
因為她深知,如果他萬事順利,科舉高中,那他便會有很多事情去做,都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回來。所以與其萬事順利遲遲不歸,不如萬事不順早日歸來。這其實和王昌齡《閨怨》裡的「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有異曲同工之妙。比起愛情,其他寧願不要。這恰恰也是戀愛中女子的矛盾心理,詞人的刻畫可謂生動而細緻。
這首詞所用詞牌其實就是《楊柳枝》,這一詞牌原本是四句三平韻,每句7字。不過在演變的過程中,添加了和聲,句型由整齊變參差。這首詞中出現6次的「柳枝」就是反覆的伴唱聲,也就是和聲。一般來說,一首詞中的和聲字可以是有意義的,也可以是無意義只是為了和聲。而這首詞中的「柳枝」便屬於有意義的和聲字,代表離別,可謂是兼有聲意。
朱敦儒這首詞看似簡單,但是卻將一位為丈夫送行的女子的形象寫得立體鮮活,讀來十分悽美。而且「柳枝(留之)」的和聲,不僅讓這首詞讀著美,唱起來可謂是更美。
對於這首「怪詞」,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