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年味是這樣的,,,,

2021-02-17 小魚的廚房

2016年2月8日

新年第一天

孝感 晴天

這篇是去年春節期間寫的,拿出來回味一下,這些東西,經過了時間的沉澱,永遠不會褪色。

下面是全文:

2015年2月25日

寧波 陰天小雨有很大的霧,不是霧霾。
有一點溼溼的冷。

每年春節,大家又在談論沒有年味。
那麼到底什麼是年味呢?


在小魚看來,所謂年味是自己能和家人一起,多花一些時間做一些手工食物的和手工用品。一起渡過的那些時間,那些記憶,那才是最快樂、最溫馨、最有年味的事情。

這種共同的記憶,在每個人長大以後,都會成為你 的記憶的一個個節點,那就是關於過年、家人、團聚和那些幸福的感覺。



我們小時候過年會一起手工做的一些食物有

年味記憶——家裡做的各種豆腐美食
自己家裡種的黃豆,經過泡黃豆--打豆腐-炸豆腐-曬豆腐
豆腐一般送到村裡,有專門的人做豆腐,豆腐經過浸泡、磨漿、過濾、熬煮、點石膏、再用木抽屜、紗布定型重壓稱為豆腐。有一些更薄、壓得更緊的稱為千丈,北方叫豆腐乾,或豆腐片。孝感這裡民間做豆腐的很多,小魚從小看著做豆腐長大,自然非常熟悉。


現在在上海、北京、深圳的菜場也有很多做手工石膏豆腐的孝感人,可惜近2年都被工業豆腐淘汰了。


豆腐出來的產品和副產品有這些——


1 豆渣 這個是生豆漿過濾出來的渣,一般放在缸裡,鮮豆渣可以保存5-7天左右,可以灑些鹽,多放幾天。
豆渣的吃法可以是曬乾,以後炒魚籽、炒醃菜、炒豬油渣、炒剁椒都可以。
豆渣口感不好,很噎人,一定要炒香,多放油才好吃。
鮮豆渣炒豬油渣,放紅的剁椒、青蒜苗、色香味具佳。
2 豆腐經過風乾或曬乾、可以油炸、做臭豆腐,就是本地的一種顆粒會粉的幹臭豆腐,配剁椒下飯很好。
3 豆漿:只能當場喝,最多放2天,那個時候沒有冰箱。
4 豆腐腦:就是沒有壓過的豆腐,就是豆漿點滷以後的樣子,豆漿變為半固體,本地人一般加紅糖或白糖吃。
5 千丈和臭千張、油炸臭千丈也是很下飯的菜。
6 鍋巴皮就是熬豆漿,鍋上粘起來的略焦糊的豆漿沉澱物,有香味和苦味,一般不愛吃,除非很會做才勉強能吃。
7 豆腐丸子,把鮮豆腐水分壓去一些,用手捏碎,加入鹽、再搓成丸子,用菜油炸到金黃漂浮起來,用棉線穿起來,掛房梁上,
吃的時候煮白菜、木耳、下火鍋都可以的,最好是和肉丸、魚丸、木耳、青菜一起燜好吃。
8 豆油皮:這個是熬豆漿的時候,大鍋表面凝結的油脂,用一根竹杆子輕輕揭起來,晾乾就是都是豆油皮,豆油皮可以做湯、涼拌,做高檔素材都離不開它,比如素鴨、素牛肉都可以的。

其他比如打餈粑,(前面有一片糯米的文章分享過)等我簡單略述一下————


年味2 做豆折:武漢人叫豆絲,用綠豆、黃豆、梗米一起水發,磨成漿,然後快速在摸過油的鐵鍋裡烙成薄餅,類似山東雜糧煎餅。溼豆絲可以包醃菜,青蒜一起剪著吃,其他的曬乾,以後吃的時候更煮麵條類似。經典吃法有炒豆絲、臘肉白菜苔煮豆絲等。
年味3 做肉丸、魚丸:村裡水庫分的草魚、鯉魚做臘魚。胖頭魚的魚肉做魚丸,魚紅和豬肉肥三瘦七、馬蹄丁一起做肉丸,魚丸用冷開水汆熟,肉丸用菜籽油炸到金黃浮起,肉丸吃的時候可以煮麵條、豆絲、做湯都可以的,經典吃法是黃燜丸子。
年味4 醃臘肉、香腸、臘魚、臘雞:這個簡單,大家都會。
年味5 炒花生、炒蠶豆:用鹽或沙子把花生炒香,蠶豆炒爆裂開,然後用篩子篩過,放冷,放進罈子裡。
年味6 做米果糖:糯米蒸熟、曬乾、用鹽或沙子炒到起泡,然後用麥芽糖稀拌勻,在門板上壓平,冷卻、切片,還有一種做法是用手捏成球型,做的時候手裡要沾冷水防燙傷。米果糖裡面可以摻熟芝麻、核桃、花生都是可以的。
年味7  做紅薯片(苕粑):把紅薯蒸熟,去皮搗碎,加入芝麻,用布片捏成圓片,然後曬乾,吃的時候油炸到酥脆即可。

除此以外,每一家都會有自己的看家本領,也許是外地帶回的食材,也許是特殊的做法,總之,我們去拜年的時候都會很期待這樣的美食。比如奶奶做的風乾羊肉裡的精選羊瘦肉做的 羊肉胡蘿蔔絲糊糊,就是我的表弟表妹的最愛,別人做就不是那個味兒。
我現在自己做這個菜,也只能做出8分像,風乾羊腿的羊瘦肉、本地胡蘿蔔絲、自製醃辣椒醬、青蒜苗。

如果再有秘訣,秘訣就是仁愛之心。

做這些年貨吃的東西一般會全家人參與,有的主廚,有的切配,有的燒火添水,各種打下手等,反正就是忙的不亦樂乎。吃著自己親手做的食物,也是其樂融融,非常滿足。

這些菜不是說大年三十回家就可以做,都是要提前十天半月的去安排,因為以前的農村冬季是農閒,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做吃的,準備年貨,現在大家快節奏的生活,已經沒有人願意花那麼多時間做食物了。

如今,都是去超市買,菜場買成品年貨,如此便少了一份耐心和敬意,也少了幾分喜悅和滿足感。



年味之手工做的一些東東:

年味1  ————男孩子的手藝————黃泥巴燭臺
我們小時候要用上好的黃泥巴,手工做一個香燭壇,是用來燒香和點蠟燭的。

做法大概是用高坡黃土,去掉雜質,比如草、葉子、石子都不可以有,然後加一些清水、鹽,和到乾濕適度。然後用兩隻手反覆揉搓、拍打、最後還要用不錘再鍛打,直到和到泥巴很軟綿有粘性,然後拍成一個長方體的條子,再用蠟燭杆子(就是艾草的杆子)插一排空,一般是2個大孔,是用來點蠟燭的,一些小孔,是用來點香的。

也有很聰明的小孩,做好了以後用舊布包起來,保持溼度,到了小年(臘月24)開始就可以用了。溼的的黃泥巴,用來插蠟燭、香都是很好用的,也很穩當。黃泥巴的燭臺、火紅的蠟燭,繚繚的香菸,瞬間找到了 過年的氣氛。


年味2————女孩兒的才藝————窗花
剪窗花,就是一般由奶奶帶領著,還有嬸嬸們,還有一些大女孩,小女孩,一起很熱鬧的做一些手工,增加年味。奶奶在初十趕集的時候,會買回來幾張大紅的紅紙,一些是用來剪窗花的,一些是留下來寫對聯的,還有門神,掛門籤,條幅等。窗花的題材一般是柳樹燕子、喜上眉梢、鴛鴦戲水、荷花金魚等吉祥的圖案。如今窗花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人卻也不會剪了。


年味3——對聯——文人的情懷載體
在我們老家,寫對聯可是很有文化的表現之一,俗名叫寫對子,就是自己編寫對聯的文字內容,要應景應情應時,還要有美好的寓意。在孝感農村,如果有本家的親人在這一年去世,第1年貼白對聯,第2年鐵黃對聯 第3年貼綠對聯,第4年才貼紅對聯。如果中途又有親人離世,就從頭算起,不可以貼紅對聯,直到連續3年沒有本家人離世才能貼紅對聯。

我小時候也作過對子,非常的費腦子,大概要提前2-3天醞釀,現在都忘記差不多了。作對聯的人和寫對聯的可以不是同一人,寫對聯,自然要毛筆字寫的好看的人來執筆。村裡有最早的鄉紳,一般由他們執筆,我們那個時候拿鐮刀幫忙裁紙,磨墨,後來改成了大玻璃瓶的就不用磨墨了。寫字的時候還要幫忙扶著紅紙,怕放歪了,或者有風吹起紅紙不好寫字。


寫完字以後,給鄉紳送一盒煙就可以了,那個時候就是很便宜的,比如大前門、石家莊、大公雞、遊泳,這樣的煙。

年味4 ——小孩的遊戲--過年一起玩的
下面這些遊戲是我小時候經常玩的,其實平時也有,但是在過年的時候很多小朋友能聚在一起交流,一起玩,更有趣。
 
扇煙盒:用舊煙盒子折起來的三角形,再摺疊一下,躺在地上,然後用手(有時候是袖子)的風力,把它扇過來翻面就贏了。
挎紙番:用舊書、舊報紙,摺疊起來的方形的紙片子,現在沒有人玩了,有正反面,誰把別人的番打過來就贏了。
彈珠子:一般是男孩子玩,也有女孩子玩的好的,主要靠眼力,手力。也是個熟練活。贏的玻璃彈子的數量也是男孩子炫耀的本錢。
跳房子:男孩子、女孩子都可以玩的遊戲,就是用粉筆在地上畫上格格,按一定的規則跳來跳去,很簡單,也很容易學。
女孩子的雞毛毽子:銅錢或螺絲+雞毛,再用舊衣服拆下來的毛線纏起來,用花公雞的脖子的毛做的毽子踢起來非常好看。
男孩子的彈弓,一般用楊樹叉做成,配一個又厚又寬的橡皮筋,再用小石子做投擲物,也有的用泥巴搓彈子更厲害。
打火炮:用窗戶鐵勾子和注射器針頭尾巴做的打火炮,火炮的主要原料來自鞭炮裡頭的火藥。
後來有專門賣的整張紙的火炮,一粒粒的,像現在的塑料氣泡墊上的那個圓點點,凸出來的,摸起來很有滿足感。這一般是男孩兒可以娛樂、炫耀的資本,也是用來嚇唬小妹妹的武器。
推鐵環:去榨油坊跟叔叔死磨硬泡,找他們要一個榨油用的鐵環,自己用細鋼筋做一個推子,然後就可以滿世界推著鐵環玩,這是男孩的最愛。
超級電筒:用大人淘汰的舊電池,用一個木盒子把他們收集起來,自己接線,然後把媽媽買的手電筒燈泡偷一個過來,安上,好亮啊!

後幾年,陸續有了電視機、掌上遊戲機、搖杆遊戲機等,這些小玩意兒,逐步沒落。

現在有了網絡、微信,大家就算聚在一起,心也在千裡之外了。



手工年味5 ——奶奶的布藝————給下一代的關愛
奶奶會做一些手工布藝,做老虎鞋(給3歲以下的男寶寶的),金魚鞋(給3歲以下的女寶寶的)。還有老虎枕頭、據說可以癖邪氣,保護小孩兒安睡。還有肚兜,基本都是繡花的,荷花金魚、鴛鴦等吉祥圖案。還有鞋墊,也是用舊毛線繡花的。那個時候沒有毛絨玩具,這些虎頭枕、金魚鞋就是小孩子的寵物。



手工年味6——爺爺的手藝活——糊燈籠
一個漂亮的紅燈籠,只需要青竹片、燈籠紙、蠟燭、剪刀、小刀、棉線、漿糊,這些基本就夠了。如果喜歡,還可以用毛筆寫上字,比如春、福、祿等。講究的還可以寫一首小詩,我想猜燈謎就是這麼玩的吧。小孩子們,晚上可以用竹竿提著燈籠,當路燈,到別人家去串門,小夥伴們彼此分享過年的喜悅。


燈籠分為2種,一種是掛起來的,一種是手提的,我小時侯玩的是手提的,用竹竿子。大部分時候,由於不小心,燈籠都會放倒,導致蠟燭把整個燈籠都燒毀了,即便如此,還是很高興。


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沒有毀壞的燈籠,也會被放在其他花燈一起燒掉升天,代表年過完了,喜慶非常。

鄉裡裡更厲害的是龍燈匠人,他們可以用緞布、竹子、漿糊、彩色紙等工具糊一整個龍、鳳、金魚等。當然花燈還包括踩龍船、小木馬、金魚花燈等、八仙過海等人物花燈。現在基本都很少見了。



手工年味7——其他手工活和勞作
除了這些手工,家裡的男孩還需要和父親一起打紙錢,這是用來祭祖的,還有拜神也要用得上。就是一種稻草做的黃色土紙,切成一道道,長方型,在用一個鐵環刀片磨具,用木榔頭使勁敲在紙片上。形成一個類似於銅錢的印子,這就是打紙錢,現在基本滅絕。當然劈柴、燒火、桌子板凳清洗一遍、打掃揚塵、熬漿糊貼對聯、拜祭祠堂祖先、供奉菩薩、拜土地廟等活動都是由家裡的男人或男孩來做的。


年味壓軸大戲——正月十五踩高翹、舞龍燈。

鎮上的附近幾個村子,每年都要舉行,舞龍燈大賽,非常熱鬧,當然也不免會偶爾發生爭鬥。正月十五的踩高翹,是小孩子非常期待的真人神仙表演秀,這是有附近村裡的群眾演員扮演的各路神仙。包括姜太公釣魚、八仙過海、太上老君等各路神仙來到道店大集上來給給位鄉親拜年,非常的喜慶。


這個時候附近的馬路都是交通管制,只有熱鬧的人群和響亮的鞭炮聲音。還有空氣中瀰漫的鞭炮硫磺味,喜慶的節日氣氛感染著這裡的每一個人。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都能感受到了小魚說的年味,
其實就是一家人參與的,營造過年的氣氛,做一些手工、一起勞動、一起吃東西那種滿足感和幸福感。

如果奶奶在做飯,孫子在玩ipad,兒子在打麻將,媳婦在看韓劇、這樣的狀態,你永遠體會不到年味。年味需要慢下來,靜下來,一起用心、去參與,來付出,一起享受生活的種種美好。



2016開篇年味,獻給有愛家、愛己、愛人、懂得付出的朋友。


你小時候的年味是怎樣的,也可以來告訴我,
小魚希望以後恢復一部分傳統年味,給小朋友一些年味的記憶;
那一抹年味,只在內心最深處,是親人的勞作、付出和內心的感動。

相關焦點

  • 記憶中的年味
    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它有豐富的內涵,在人們的記憶中,春節永遠是不可忘卻的一個重要節日,它伴隨著人們成長曆程,春節是不可缺少的歷史見證。
  • 《就是愛美食》記憶中的年「味」之八寶菜
    本期《就是愛美食》的《年菜小課堂》又開課啦!繼上次的酥魚,陳老師繼續教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做那些記憶中的傳統年菜。
  • 我們家的春節|記憶中的年「味」~
    其中有我的奶奶(爺爺過世早)、姑婆姑爺、表姑爺、舅爺、伯父伯母、叔叔嬸嬸、舅舅、舅媽、姨和姨父、表伯父表伯母表叔表嬸、表哥表姐等,另還有諸多未出「五伏」的親戚……年關將近,家裡就已經忙得不可開交,院子裡每天都飄散著各不相同的香味,仿佛昭告著,節儉了一年,如今「吃戒要大開了。
  • 糖環——我的年味記憶
    前兩天看到朋友曬出自家做糖環的圖片,瞬間勾起了我的年味記憶。都說現在過年沒有以前年味濃了,若問我過年印象最深刻的年味記憶是什麼,我的回答就是串糖環。每到這個時候,我都會捏一小個粉團來玩,做成動物、花籃的形狀,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再小的時候沒有耐心,大一點就可以幫著把粉餅剪成條,或按模具製作糖環坯了。4、接下來就可以溫起大油鍋開始炸了。
  • 新春禮贈特輯丨一桌年夜飯,喚醒記憶中的年味
    今年,有機匯將為大家奉上一款不一樣的年夜飯食盒新鮮採摘,有著兒時菜味兒的蔬菜為主菜0抗生素、0激素的安心好肉為輔菜喚醒記憶中的年味兒帶給你一頓暖心團圓的年夜盛宴,一湯匙清水加入半勺澱粉攪勻倒入雞蛋液中。
  • 2020年第一份必Buy年貨!記憶中的年味都藏在Julie's
    這次與我坐上穿梭機,一起回到小時候的年味回憶中,鼠年送好禮!最打動人心的年味都裝在這餅乾罐中,喚醒這份屬於你與我的兒時年貨回憶,2020新年第一份必Buy年貨來了!一罐就能嘗遍六款口味餅乾,讓你與家人團聚共享,新的一年美滿年味齊擁有!除了集結巧克力夾心餅乾、芬格檸檬味夾心餅乾、小黑香草味夾心巧克力餅乾、牛奶味燕麥餅乾、花生醬三明治餅乾五款口味餅乾,美旋律什錦餅乾這次更加送雙重乳酪威化餅乾,愛了愛了!
  • 記憶中的年味,都藏在這些老味道裡!
    大掃除、掛燈籠、置新衣...記憶中的年味總與年貨有扯不清的瓜葛它們不僅承包了一整個春節的吃喝玩樂更承載了我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百合、桔梗、水仙、臘梅...各種各樣的花應有盡有,花鳥市場中也有賣鳥類和魚類。
  • 如果年味也有記憶,那一定藏在惠州這些角落裡
    這次,我來到了橋東,畢竟,這是長輩記憶裡年味最濃的地方。和年貨街不同的是,這些老店少了詳細地址。若要找到它們,你得問問惠州老一輩的人兒,在穿街過巷時放慢腳步,仔仔細細的多看兩眼。於老惠州人而言,他們早已熟悉了這條街,這些店,每年都來。紅豔豔,金燦燦,把店和街都映照的通紅。其實,年味和新年一樣,年年都在。
  • 你記憶中的年味是什麼樣的?全新《夢想世界》共話回憶新年故事
    提到新年,因為習俗不同,每個人腦海中的新年也是不一樣的,但總有一些事情會令大家印象深刻,可能是和家人一起吃的一頓團圓飯,也有可能是和朋友一起去逛廟會,不知道哪一件事情是令你印象最深刻的呢?這一次,全新《夢想世界》論壇推出了「家鄉的年味」話題討論活動,在活動期間,玩家們可以在帖子中按照指定格式分享自己覺得記憶中過年的時候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只要最後互動評論數能夠獲得前五名,就能夠獲得一份驚喜大禮。
  • 泉州古早味「普示菜」:記憶中的古城「味素」
    記憶中的古城「味素」  儘管泉州菜講究手工做法精緻,但古早味卻未必僅停留在滿桌的山珍海味。它著眼於平頭百姓日常的柴米油鹽,它帶著幾分懷舊的色彩與情懷,它不僅關乎本土的民俗風情,更關乎古城的歷史記憶。  「一勺豬油,香了阮大半輩子。」洪泓回憶起多年之前,物質條件匱乏的年代,吃得不亦樂乎的那碗豬油飯。
  • 不一樣的年貨,一樣的年味!尋找屬於八零後的年貨記憶!
    時間如白馬過隙,曾經叛逆的80後,最大的已經36歲了,最小的也已經26歲了,可是對於兒時「年」的記憶依舊無法忘懷
  • 舌尖上的年「味」!各地春節美食,哪種年味是你記憶中的味道?
    肉圓、蛋餃、魚圓、發皮、茭菜、肫、肚片、肉片等那時候的「高檔食材」,都放在鍋中煮。用燒飯的柴灶燒出來的炭,放在穿心鍋下燒年夜飯和過年請客幾乎必上的「高檔家常菜」,便是這道「三鮮銅鍋」了~年夜餐桌上,總會有條魚,寓意「年年有餘」。
  • 雲端上的美食---記憶中的「家常」味
    兒時住過的石庫門,是記憶最美的地方,每到夕陽西下,弄堂裡就會傳來媽媽的呼喚「回家,吃飯咯……」,每當聽到這樣的呼喚,就迫不及待的飛奔回家,為的就是吃上媽媽做的飯;如今那些保留了童年太多回憶的弄堂,漸漸離我們遠去,但是媽媽的味道卻是最不想忘卻的
  • 趕年集買年貨、貼春聯、放鞭炮、磕頭拜年、走姑家……記憶中的年味
    人到中年,依然沒有了現在過年的年味,但是每到春節,兒時的年味回憶起來越來越濃!家鄉是沂蒙山區的一個小山村,自記事起至今家鄉一直是一個200多人的小山村。雖然小,但是家鄉的村民很淳樸、厚道,有著沂蒙山的樸實!
  • 記憶中的年味,過年風俗都有哪些
    新春賀歲以除舊布新、拜神祭祖、驅邪攘災、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鬱,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精華。 按照舊習俗,從年尾十二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日(掃塵日)開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節夜或正月十九止,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稱為「過年」。 在我們的記憶中,過年的習俗都有哪些?
  • 團圓夜最具「顏值」與「地位」的菜餚,拾起兒時記憶中的年味~
    一頓飯          趕走了整年忙碌奔波的辛苦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同在一個省團圓飯卻不盡相同各地的年夜飯都各有特色但不論是哪個地區 每年的年夜飯總有幾道菜是必備的這些菜餚有著美好的寓意更寄託著人們對傳統年味的回憶
  • 我記憶中的年味——糕香
    簡單但是美味,把年糕切成一條條,和別的料一起丟進鍋裡燉,就變得多滋多味。不同於那些固定做法的菜品,湯糕隨著烹飪者的喜好在變著味道,有一碗裡魷魚鰻魚菜頭白菜豬肉豬肝佔了大半的,也有清湯寡水加些青菜的,我們家的湯糕是一家口味的雜燴,那份豬肉是爸爸想吃,那份青菜是媽媽想吃,菜頭是爺爺奶奶想吃,那幾個煎鵪鶉蛋是妹妹的最愛,蚌殼則是為了我加的口味不盡相同但燉在一起卻別有風味。
  • 年味記憶!有一種樂趣叫踢「豬尿泡」~
    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於過年的期待,總是不來的那麼強烈了,與兒時的盼年相比,似乎這些年頂多算個放假而已,在家待幾天,吃吃喝喝同往常沒啥兩樣,玩玩轉轉還是哪些熟悉的老地方,如此而已。        於是也就沒有了過多的憧憬,想來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對於過節經歷了太多太多,五花八門,不一而足。
  • 【灶味】橙香排骨 |名廚宋小康,續寫記憶中20年前的常州味道
    世上大多的美味都是起源於灶臺,那個熱氣騰騰的地方藏了很多動人的故事,尋找發現這些故事,這就是「灶味」存在的意義。2017年6月23日【灶味| 第五期】,告訴我你身邊的「灶味」,尋找美食背後動人的點滴。▲這就是在工作中的宋小康✦擅長:常州菜、江鮮✦得獎無數也上過我們熟悉的《廚神爭霸》,✦80後的宋小康卻有了將近20年的從業經驗,✦選擇成為一名廚師其實恰恰是因為他從小就是個吃貨
  • 雲南各地年味報到,哪個最對你的味?
    在各式各樣的年貨美食裡,您還記得那些傳統的雲南年味小吃嗎?它們沒有進口零食那樣奢華精緻的外觀包裝,卻是最樸素、簡單、溫暖的記憶,每一口都是能吃進你心裡的真正年味!跟隨小編穿越記憶的時光,一起尋找熟悉的年味吧~~「妹妹(孩子)你諾諾睡睡,阿媽克(去)趕街街,買給你小花糖糖... ...」這首童謠在保山施甸耳熟能詳、流傳甚廣,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施甸人度過快樂的童年時光,而童謠裡的米花糖更是甜了一代代施甸人的心靈,成為了他們抹不去的鄉愁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