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技助力考古 山西西侯度遺址確定距今243萬年

2020-12-21 瀟湘晨報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益人,與南京師範大學教授沈冠軍、美國普渡大學教授達利爾·格蘭傑和南非金山大學教授凱薩琳·庫曼等人合作的論文《西侯度遺址26Al/10Be等時線埋藏年代:中國北方最早人類聚居地的證據》,在法國《人類學》雜誌(《 L'Anthropolo- gie 》)2020年第11期上發表。此項課題研究,對近年來在山西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採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比值埋藏測年分析,表明: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這一研究成果的面世,歷經10年,是對西侯度遺址發現60周年的最好紀念,為東亞地區最早人類的腳踏地提供了新證據。

測年:讓新科技助力考古

年代測定,對考古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地質年齡有一個天然的「計時器」——同位素。26Al/10Be鋁鈹埋藏測年,以宇宙射線撞擊地球表面物質,引起核反應生成放射性核素為基本原理,利用加速器質譜(AMS)分析鋁鈹同位素比值(26Al/10Be),獲得遺址埋藏年齡的一種新測年手段。測量對象是石英,只要測出石器出土層位中石英顆粒中的鋁、鈹這兩種同位素的含量,就能推算出它們被埋入地下的時間。

相比較之前較為成熟但只能應用於火山地質環境的鉀氬同位素測年法,鋁鈹埋藏測年可以有效應用於早期古人類遺址的年代測定,本世紀初開始,在考古學測年研究中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在揭示早期人類演化歷史方面具有獨特優勢。243萬年,這一測年數據,使西侯度遺址的石器,成為歐亞大陸目前所見最早的、有同位素測年證據支持的古人類遺蹟。

證據:具有人工痕跡的石器

西侯度遺址,是山西省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1959年,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在山西省西南端風陵渡鎮以北7公裡的西侯度村,發現了一段距今100多萬年前的早更新世軸鹿角化石。1960年,著名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賈蘭坡研究員,率隊發現了更多的動物化石和「三塊疑似人工打制的石塊」,野外工作地點編號:6053。1961至1962年,由山西省文管會王建帶領的團隊進行了兩個年度的發掘,獲得相當數量的石製品和大量動物化石。

1978年,賈蘭坡、王建撰寫的《西侯度——山西早更新世古文化遺址》正式出版。對西侯度的文化遺物及地質地貌、地層、動物化石進行了全面研究。經中科院地質所錢方教授等利用古地磁測定,其絕對年齡為180萬年,成為東亞地區人類最早涉足的地方。1988年,西侯度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出土的石製品,來自屬於二次搬運埋藏河流相地層,其人工打制的性質受到學術界質疑。世紀之交,張森水教授《關於西侯度的問題》披露了西侯度遺址發現之初一些爭論的細節,引發了新一輪有關西侯度遺址的討論,使西侯度研究重新回歸。2005年,王益人率隊再度對西侯度遺址進行發掘,獲得了一批具有明確人工痕跡的石製品,並從原料環境、埋藏環境、河流流向、礫石層的來源等許多考古學相關性信息進行了詳細研究。結論為:西侯度遺址中的石製品,是人類刻意選擇石英巖這種堅硬的石料打制而成的。

探索:在質疑聲中逐步確認

2012年,由沈冠軍教授主持、多人參加的「中國早更新世古人類舊石器遺址埋藏測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西侯度遺址埋藏測年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研究。2012年至2016年,沈冠軍、王益人等課題組成員,數次在西侯度6053E和6053W採樣,並在美國普渡大學格蘭傑教授所在的實驗室進行測年分析。這些樣品的測年每一次都指向240萬年附近,而誤差範圍在6萬年以內。2015年,南非金山大學庫曼教授,加入研究團隊,先後兩次觀察西侯度遺址1960年代出土的石製品。這些石製品經過水流搬運,有較為嚴重的磨蝕,庫曼教授認為:「學術界對於西侯度遺址石製品的性質曾發生過激烈討論。但目前已有足夠的證據表明,這些石器上的剝片痕跡是人為打制的,尤其是發現了兩個僅存少量石皮的石核和大量不含原生歷史石皮面的石片,都指向了多樣且持續的剝片過程是無法在河流搬運中自然形成的。」

正像王益人在《西侯度問題的思考》一文中所述:西侯度石製品雖然受到河流搬運埋藏的影響,但人類行為及其特徵毋庸置疑。

突破:人類「走出非洲」的時間大幅提前

目前,考古學的最新發現,將人族加工石器的歷史向前推進到了300萬年之前。

王益人表示,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直立人最早於距今約185萬年前走出非洲,但在陝西省藍田縣上陳舊石器遺址發現的石製品,經研究被認為是出自212萬年前的遠古人類之手,這一發現,將遠古人類走出非洲的時間大幅提前。

芮城西侯度遺址發現的人為打制的石製品,新測定為243萬年前,將這一時間再次提前了約30萬年,即在直立人走出非洲之前,歐亞大陸上已經出現了一種掌握利用礫石打制石器的早期人類的存在。芮城西侯度與藍田上陳位於黃河兩岸,考古發現成果進一步豐富了黃河文明的源頭價值。

西侯度遺址的發掘研究,匯集了三代考古人的心血,王益人表示,科學研究與考古發現容不得半點虛假,西侯度遺址石製品上的人工打擊痕跡是一個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經過多輪科學實驗獲得的243萬年的測年數據,突破了西方主導的「走出非洲」理論,暫時還不能被西方考古學理論體系普遍接受。西侯度遺址所具有的科學價值,隨著科學技術與考古學研究的發展,還會有更新的發現來突破和改變舊有觀念。

【來源:太原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西侯度:人類文明的第一把聖火在這裡燃起
    上世紀60年代,在黃河岸邊一個名為西侯度的地方,考古人員發現了180萬年前人類最早用火的證據。至此,西侯度遠古遺蹟終於抖落滿身的浮塵,放射出璀璨的文化之光。  2019年3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在西侯度遺址進行了聖火採集儀式。當現代體育之火承繼人類文明古老之火,電光石火迸發間,西侯度再度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
  • 「遊山西·讀歷史」西侯度:人類文明的第一把聖火在這裡燃起
    上世紀60年代,在黃河岸邊一個名為西侯度的地方,考古人員發現了180萬年前人類最早用火的證據。至此,西侯度遠古遺蹟終於抖落滿身的浮塵,放射出璀璨的文化之光。2019年3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在西侯度遺址進行了聖火採集儀式。
  • 省級媒體看運城|西侯度:人類文明的第一把聖火在這裡燃起
    西侯度:人類文明的第一把聖火在這裡燃起山西日報記者 李寧波西侯度遺址全景。肖永傑 劉巖松攝是誰點燃了人類文明的第一把聖火?上世紀60年代,在黃河岸邊一個名為西侯度的地方,考古人員發現了180萬年前人類最早用火的證據。至此,西侯度遠古遺蹟終於抖落滿身的浮塵,放射出璀璨的文化之光。2019年3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在西侯度遺址進行了聖火採集儀式。
  • 山西西侯度有人類存在痕跡
    本報記者 田璐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益人與南京師範大學沈冠軍教授、美國普渡大學達利爾·格蘭傑教授和南非金山大學凱薩琳·庫曼教授等人合作,對近年來在山西運城芮城西侯度兩個舊石器時期遺址點採集的樣品進行鋁鈹同位素比值埋藏測年分析,西侯度遺址的同位素年齡為距今約243萬年。
  • 西侯度古人類遺址及2019二青會聖火採集點/都市實踐
    山頂體驗展廳中的一線天 曾天培 感謝都市實踐對gooood的分享 西侯度遺址位於晉、陝、豫三省交界處山西省芮城縣風陵渡鎮,北望中條山,南望華山,西臨黃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史前人類活動考古點之一,也是第3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年前在此發現了人類最早用火的遺存,距今約180萬年。
  • 中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首次成功提取16萬年前古人類DNA
    2019年,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帶領的研究團隊報導了研究成果:上世紀80年代發現於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的夏河人下頜骨化石,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利用鈾系測年方法將其年代確定為距今至少16萬年。
  • 山西離石信義遺址考古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院長王曉毅告訴記者,山西離石信義遺址的發現為探索新石器時代末期中原與河套兩大區域文化交流、互動融合以及不同建築模式的空間分布提供了豐富資料,對於認識廟底溝二期文化向北傳播的路線以及與晉西北、陝北同時期文化遺存之間的交流互動具有重要意義,是考察兩大區域文化之間互補發展趨勢的重要線索。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推早至距今19萬年
    該研究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首次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從距今4萬年推早至距今16萬年,成為丹尼索瓦人研究和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研究的重大突破。 儘管夏河人的發現極大地推動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和丹尼索瓦人的研究,但它所揭露的信息卻也非常有限。夏河人是從何時開始生活在世界第三極?
  • 裴李崗遺址發現距今26000年前鴕鳥蛋殼串珠「項鍊」年測舊石器晚期
    11月6日,大河網記者採訪了裴李崗遺址工地負責人、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永強,帶你深入了解裴李崗文化。裴李崗文化是啥?先科普一下1974年,在河南省鄭州市南的新村鎮西裴李崗村的一處崗地,一農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了一些比較典型的石磨盤和石磨棒,經考古專家鑑定這裡有大型墓葬區和生活區,命名為裴李崗遺址。
  • 甘肅第五個,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出土戈壁料。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5月5日下午揭曉,我省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此次入選的我省敦煌旱峽玉礦遺址位於敦煌市東南三危山後山,西北距敦煌市約68千米。遺址東西約3000米、南北約1000米,面積約3平方千米。2015年調查確認玉礦礦脈三條,確定礦坑、崗哨、房址等各類地表遺存188處。2019年發掘面積300平方米,清理房址、礦坑、崗哨等12處,其中地面石砌房址1座、半地穴式房址5座。
  • 甘南一地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青藏高原首次發現10萬年前古人類DNA 神秘古人類——丹尼索瓦人 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 我州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研究具有世界性意義
  • 全世界都關注了這件距今1.35萬年的靈井鳥雕
    全世界都關注了這件距今1.35萬年的靈井鳥雕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2.10 星期四     近日,《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文化遺產研究院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該考古成果於今年6月份以「中國河南靈井遺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鳥雕像」為題發表,李佔揚為論文第一作者,歷史文化學院方輝教授和法國波爾多大學弗郎西斯科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這項成果發表後,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現代人始祖的生活印記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 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
    出土距今7700年左右的炭化黍河北康保興隆遺址位於內蒙古高原的南緣,冀蒙交界的壩上草原地區,該區域地處淺山丘陵區,屬於陰山向東延伸的餘脈。距今8500-5200年。浙江餘姚井頭山遺址是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考古發現了食物儲藏坑、露天燒火坑、生活器具加工製作區等。經國內外多家實驗室碳十四測定,井頭山遺址的年代距今7800~8300年,早於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
  • 三星堆遺址為什麼被禁止挖掘?考古家:看看出土的文物,不敢研究了
    ——雅各布 說起我國的考古發現,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秦始皇陵,要麼就是發現了千年不朽溼屍的馬王堆漢墓。但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有時候僅僅是一鋤頭,就能夠挖出一座大型古墓,秦始皇陵兵馬俑就是這樣被發現的。
  • 「許昌人」遺址微型鳥雕像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重要發現頻出 考古成果豐碩——2019年山西重要考古發現
    同時,這也是山西境內發現的較為完整的一批仰韶中期五邊形房址,此類房址是廟底溝文化的一類特色遺存,流行年代距今6000-5500年,目前主要見於豫西、晉南、關中一帶,如陝縣廟底溝、靈寶西坡、翼城北橄、襄汾桃園、臨潼姜寨、華縣泉護、白水下河、彬縣水北、隴縣原子頭,規模多較大。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現代人始祖的生活印記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現了距今10—1.5萬年間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包括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10—5萬年間的關鍵考古資料,填補了漢中盆地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型居址的空白。距今3—2萬年間的早期現代人類化石的發現更為難得,為東亞現代人本土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 河南「許昌人」遺址微型鳥雕像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