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首次發現10萬年前古人類DNA
神秘古人類——丹尼索瓦人
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
我州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研究具有世界性意義
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我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和Science News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新聞」等殊榮。
2019年,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領銜報導了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並確定其形成於距今至少16萬年前。這是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首次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
2020年12月3日,記者在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專訪了該項目的骨幹成員張東菊教授。她說,綜合利用多種科技手段,通過開展綜合的地層學、考古學和分子考古學等分析,一條重要線索進入研究人員視野——白石崖溶洞的晚更新世沉積中發現了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項目團隊為該遺址建立了距今約19萬年至3萬年的可靠年代框架,利用新興的沉積物DNA分析技術成功獲取了距今10萬年和距今6萬年的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
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是由最晚同一祖先衍生的兩個分支,故稱為姐妹群)。這個神秘的「全新」人,其人骨化石發現較少,但遺傳特徵研究深入,研究顯示其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是國際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東亞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證據。
沉積物古DNA分析技術是得到這項新成果的關鍵技術之一。其可通過分析沉積物獲得曾在遺址活動的古人群信息,彌補人類化石可遇不可求的缺憾。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在我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到古人類遺傳信息的成功案例。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主體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積達250萬平方公裡,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海拔高,氧氣稀薄,紫外線輻射強烈,動植物資源單一,使其對此地區的人類生存繁衍構成重大挑戰。研究顯示,EPAS1、EGLN1和TMEM247等基因的適應性突變對高原人群環境適應的重要貢獻,促使早期高原人群能夠在此極端環境下正常生存延續。
相較於海拔僅為700米且遠在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洞,白石崖溶洞更有可能是高海拔環境適應基因的最早出現地。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他說,白石崖溶洞遺址,是目前東亞第一個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和丹尼索瓦人DNA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是青藏高原史前考古的重大進展,更是國際上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重大突破。
專家們認為,白石崖溶洞遺址的考古發現不僅填補了丹尼索瓦人研究的諸多空白,也推進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的研究進展。這些最新研究成果,為推進丹尼索瓦人的時空分布、遺傳特徵、文化特徵、環境適應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並且對重建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歷史和釐清東亞古人類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甘南日報記者 何軍平 尹黨周
圖片來源:韓源源版權:張東菊 蘭州大學
編輯:楊佔喜加草
審核:尹黨周
掌上甘南∣甘南最具情懷的公眾號
甘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