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一地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2020-12-12 騰訊網

青藏高原首次發現10萬年前古人類DNA

神秘古人類——丹尼索瓦人

曾在「世界屋脊」留下清晰足跡

我州白石崖溶洞遺址考古研究具有世界性意義

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我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和Science News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科技新聞」等殊榮。

2019年,蘭州大學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領銜報導了下頜骨化石的研究成果,利用古蛋白分析方法鑑定其為丹尼索瓦人,並確定其形成於距今至少16萬年前。這是丹尼索瓦洞以外發現的第一件丹尼索瓦人化石,首次將丹尼索瓦人的空間分布從西伯利亞地區擴展至青藏高原。

2020年12月3日,記者在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專訪了該項目的骨幹成員張東菊教授。她說,綜合利用多種科技手段,通過開展綜合的地層學、考古學和分子考古學等分析,一條重要線索進入研究人員視野——白石崖溶洞的晚更新世沉積中發現了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項目團隊為該遺址建立了距今約19萬年至3萬年的可靠年代框架,利用新興的沉積物DNA分析技術成功獲取了距今10萬年和距今6萬年的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

丹尼索瓦人是新發現的一支古老型人類,與曾廣泛分布在歐洲的尼安德特人是姐妹群(丹尼索瓦人和尼安德特人是由最晚同一祖先衍生的兩個分支,故稱為姐妹群)。這個神秘的「全新」人,其人骨化石發現較少,但遺傳特徵研究深入,研究顯示其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是國際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揭示丹尼索瓦人在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東亞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證據。

沉積物古DNA分析技術是得到這項新成果的關鍵技術之一。其可通過分析沉積物獲得曾在遺址活動的古人群信息,彌補人類化石可遇不可求的缺憾。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在我國考古遺址沉積物中提取到古人類遺傳信息的成功案例。

青藏高原作為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主體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積達250萬平方公裡,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海拔高,氧氣稀薄,紫外線輻射強烈,動植物資源單一,使其對此地區的人類生存繁衍構成重大挑戰。研究顯示,EPAS1、EGLN1和TMEM247等基因的適應性突變對高原人群環境適應的重要貢獻,促使早期高原人群能夠在此極端環境下正常生存延續。

相較於海拔僅為700米且遠在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洞,白石崖溶洞更有可能是高海拔環境適應基因的最早出現地。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他說,白石崖溶洞遺址,是目前東亞第一個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和丹尼索瓦人DNA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是青藏高原史前考古的重大進展,更是國際上丹尼索瓦人研究的重大突破。

專家們認為,白石崖溶洞遺址的考古發現不僅填補了丹尼索瓦人研究的諸多空白,也推進了青藏高原史前人類活動的研究進展。這些最新研究成果,為推進丹尼索瓦人的時空分布、遺傳特徵、文化特徵、環境適應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並且對重建青藏高原古人類活動歷史和釐清東亞古人類演化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甘南日報記者 何軍平 尹黨周

圖片來源韓源源版權:張東菊 蘭州大學

編輯:楊佔喜加草

審核:尹黨周

掌上甘南∣甘南最具情懷的公眾號

甘南

相關焦點

  • 昌吉一處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在12月5日結束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匯報會」上,記者了解到,2019—2020年,新疆穩步推進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實施
  • 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永州一古墓群入選!
    湖南十大考古新發現,永州一古墓群入選!近日,由湖南省文物局主辦,湖南省考古學會、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省文物總店承辦的「十三五」湖南省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終評會在長沙召開。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
    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歷時四個月,於2020年5月初落下帷幕。今年是「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的第3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今年首次採用「線上會議+新媒體客戶端」的無接觸隔空對話形式舉行,連續4天的直播,掀起了網絡熱潮。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鳥身線條簡潔流暢,形態完美,靜中富有動感……12月6日,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這個出土於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的栩栩如生的微型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據悉,這個評選結果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Archaeology》雜誌公布,稱靈井鳥雕是「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河南考古再次以昂揚自信的姿態吸引著全球的目光。  今年6月11日,一個來自中國、法國等的國際研究小組,在美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上公布了靈井鳥雕這項重大考古成果。這個鳥雕具有1.35萬年歷史。研究者認為,它的發現將東亞雕塑藝術的起源提前了8000多年。
  •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2020-12-06 16:49:02 責任編輯:田博群   中新社鄭州12月6日電 (記者 李貴剛)河南省文物局6日消息稱,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美國考古學會評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編譯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員 劉斌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河南靈井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近日,Archaeology(《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據悉,自該雜誌2006年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考古》雜誌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群眾新聞網12月19日消息,美國考古學會期刊《考古》近日在其2021年1月/2月期刊上評選了過去十年間的十大考古發現,中國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十大考古發現分別如下。「尼安德特人為當今的人類貢獻了DNA,」帕博說,「並且在今日產生生理影響,例如在免疫防禦,疼痛敏感性,流產風險以及受新冠疫情嚴重後果的易感性方面。」
  •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考古》期刊評選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群眾新聞網12月19日消息,美國考古學會期刊《考古》近日在其2021年1月/2月期刊上評選了過去十年間的十大考古發現,中國陝西石峁遺址榜上有名。十大考古發現分別如下。1、文迪亞洞穴,克羅埃西亞,2010尼安德特人(智人近親)大約在3萬年前滅絕。
  • 小布播報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在線...
    小布播報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在線辦,就近辦,河南政務服務地圖幫… 2020-12-07 07: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下)
    《考古公開課》前兩期節目為大家介紹了「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的七處遺址,本期《考古公開課》將繼續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為大家奉上「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最後三個遺址,各遺址的考古項目負責人也將在考古現場為大家做深度的解讀。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5月5日下午,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揭曉。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錄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大學項目負責人:王社江
  • 甘肅第五個,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5月5日下午揭曉,我省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旱峽玉礦遺址是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早期玉礦遺址調查、發掘的重要發現,也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透閃石玉礦遺址,也是我省繼敦煌漢懸泉置遺址、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和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之後,第五個入選「十大考古」的遺址。
  • 河南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12月6日,從河南省文物局發布的消息得知: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選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通報信息表明,入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的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國內最古老的雕塑。
  •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平糧臺、南海1號等入選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結束,從20個初評入選項目中選出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包括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廣東「南海1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等。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入圍項目和其發掘意義進行了整理和介紹(資料來自中國文物報社)。
  • 「許昌人」遺址微型鳥雕像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濟陽三官廟漢墓入選「考古新發現」 是濟南發現最大的漢畫像石墓
    山東省文物局7月9日公布2019年山東省五大考古成果,及2018-2019年全省優秀田野考古工地獎獲獎項目和2019年度山東省新發現獎獲獎項目並進行了頒獎。其中章丘區牛推官南遺址、濟陽三官廟漢墓兩個濟南市考古項目分別入選。
  • 河南「許昌人」遺址微型鳥雕像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視頻」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這個考古界「奧斯卡獎...
    這句考古界的名言,既闡明了考古學的價值,也道出了考古學的魅力。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被譽為考古界「奧斯卡獎」的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今日下午揭曉「十大」名單,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榮耀上榜。這也是該項目繼今年1月當選「2019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後,再一次被考古界認可其突出價值與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