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開眼界!「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2020-12-11 亞魯紫雲

5月5日下午,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正式揭曉。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入選。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錄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大學

項目負責人:王社江

疥疙洞遺址地層堆積(西-東)

陝西南鄭疥疙洞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遺蹟。由於遺址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2018-201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對其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在27㎡的發掘面積中,發現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遺蹟,出土人類化石、石製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餘件。一系列的重要發現,對研究秦嶺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體質特徵、棲居方式、行為方式、石器工業面貌、文化發展演變過程及其環境背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發掘單位: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饒河縣文物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李有騫

2019年墓葬出土玉器情況

小南山遺址位於黑龍江省饒河縣烏蘇里江左岸,總面積40餘萬平方米。2015-2017年和2019年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饒河縣文物管理所連續發掘,總揭露面積1,600平方米,確認五支不同時期新的文化遺存,發現東亞地區系統用玉的最早證據。此次考古發現極大地深化了對小南山遺址文化內涵的認識,為研究烏蘇里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形制演變和文化序列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玉玦等大量玉器的發現,為研究我國玉文化的起源和傳播又增添了重要的資料。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發掘單位: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

項目負責人:孫周勇

皇城臺工作區域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地處黃土高原北部毛烏素南緣,目前已經發現了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的石砌城垣,城內面積超過400萬㎡,是目前中國發現最大的史前城址。其中,皇城臺是石峁遺址的核心區域,連續九年的系統考古工作表明,皇城臺或已具備了早期「宮城」性質,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築,展現了黃土高原上一處神秘王國都邑的極致輝煌。石峁遺址考古成果不斷刷新著學界對中國早期文明的認知高度。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發掘單位: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項目負責人:秦嶺、曹豔朋

城址布局圖

平糧臺城址位於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大連鄉大朱莊村西,是4000年前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實證。遺址平面方正規整、內部中軸對稱,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城門及城內發現的多處陶水管排水設施,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資源管理系統發展提供了重要線索。作為豫東地區的區域社會中心,平糧臺古城出土的各類遺存,從不同層面展現了中原龍山文化的地理優勢和文化特質,是新石器時代末期各區域文明交匯融合的集中體現。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發掘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戴向明

二里頭時期的木炭窯

西吳壁遺址位於山西絳縣古絳鎮西吳壁村南,面積達110萬平方米,兼有仰韶、廟底溝二期、龍山、二里頭、二裡崗及周、漢、宋等時期遺存。遺址呈現出一種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冶銅作坊形態,為深入探索早期冶銅手工業技術及生產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與控制、開發、利用銅這種戰略資源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發現的冶銅遺蹟與遺物,是中原地區時代早、規模大的冶銅手工業遺存,填補了中國青銅器產業鏈中的空白。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發掘單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陳國科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出土戈壁料

旱峽玉礦遺址位於敦煌市東南三危山後山。遺址面積約3平方千米。2019年發掘面積300平方米,清理房址、礦坑、崗哨等12處,其中地面石砌房址1座、半地穴式房址5座。早期為西城驛文化和齊家文化遺存,碳十四測年為距今4000至3700年,晚期為騸馬文化遺存,年代早於徑保爾草場玉礦騸馬文化遺存。一系列的證據表明,甘肅地區的透閃石玉料很早就進入到甘肅以東及周邊區域,在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發掘單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隨州市博物館、曾都區考古隊

項目負責人:郭長江

(曾夫人漁)銅禮器組合照

棗樹林墓地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東城辦事處文峰社區,與近年發掘的文峰塔墓地均屬於義地崗墓群,是一處春秋晚期至戰國中期曾國貴族墓群。墓地按曾侯及其夫人墓、高等級貴族墓和低等級貴族墓可分為5座「甲」字形大墓、19座中型墓、62座小型墓,墓葬均為東西向。棗樹林墓地彌補了春秋中期曾國的缺環,構建了中國周代封國中以考古發掘最完整的材料也是最重要的文化序列,構建江漢地區青銅文化的一個標尺,在曾國乃至兩周考古領域具有重大意義。

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

發掘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田小紅

子城內西北部居址(自南向北)

石城子遺址位於昌吉州奇臺縣半截溝鎮麻溝梁村附近的丘陵地帶。古城建在崖體上,北高南低,起伏較大。部分地表還可見裸露的巖石。其平面近似長方形,總面積約11萬平方米。石城子遺址是漢代中原王朝有效治理和管轄西域的歷史見證,其考古成果對於闡釋新疆自漢代開始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各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交融、息息相通的歷史史實、對於推進「一帶一路」核心區歷史文化建設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發掘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王鵬

鑲嵌綠松石四曲鋬指金杯

泉溝墓地位於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希裡溝鎮河東村東2公裡處,分布於泉溝周邊的山谷地帶。根據出土物特徵和壁畫內容風格,可以推測該墓葬為吐蕃時期,這個時期吐蕃已經佔領了青海地區。吐蕃統治時期豐厚的財富積累和文明發展高度,以及唐朝和中亞地區源源不斷的文化輸入,對於青海地區多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力。該墓葬的發現,對於探討古代漢藏文化融合進程和青海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況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發掘單位: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項目負責人:孫鍵、崔勇

2019年船貨清理完成再後期處理去掉支護沉箱和船體的鋼梁、鋼管後的正攝影像

「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是我國水下考古的又一重要成果。在考古發掘技術方法上,比以往水下考古有更多難度也有了更多創新,發現文物的規模更大,也更為重要。它也是中國海域目前發現年代最為久遠的古代沉船。其船體保存情況良好,現已發掘出土文物多達14萬件以上。「南海I號」的發現及打撈發掘工作前後歷經近三十年,也是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一個縮影,見證了我國從無到有,再到成熟壯大的水下考古學科領域的發展歷程。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資料來源:中國文物報社

相關焦點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圍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圍每日甘肅網4月7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於4月6日正式揭曉,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圍20個終評項目之列
  •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榜上有名,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1經過演示匯報、評議和投票等環節,首次以網絡會議形式召開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5日揭曉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我省的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榜上有名。當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分別是: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和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 「視頻」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這個考古界「奧斯卡獎...
    這句考古界的名言,既闡明了考古學的價值,也道出了考古學的魅力。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被譽為考古界「奧斯卡獎」的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今日下午揭曉「十大」名單,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榮耀上榜。這也是該項目繼今年1月當選「2019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後,再一次被考古界認可其突出價值與重大意義。
  • 甘肅第五個,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新甘肅客戶端蘭州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施秀萍)記者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5月5日下午揭曉,我省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選「十大考古」。旱峽玉礦遺址是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早期玉礦遺址調查、發掘的重要發現,也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透閃石玉礦遺址,也是我省繼敦煌漢懸泉置遺址、張家川馬家塬戰國墓地、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和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之後,第五個入選「十大考古」的遺址。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上)
    由國家文物局主管,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主辦的「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歷時四個月,於2020年5月初落下帷幕。今年是「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的第30年,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今年首次採用「線上會議+新媒體客戶端」的無接觸隔空對話形式舉行,連續4天的直播,掀起了網絡熱潮。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匯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公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布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新疆奇臺石城子遺址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現代人始祖的生活印記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 考古大事記: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下)
    《考古公開課》前兩期節目為大家介紹了「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的七處遺址,本期《考古公開課》將繼續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慶柱,為大家奉上「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最後三個遺址,各遺址的考古項目負責人也將在考古現場為大家做深度的解讀。
  • 昌吉一處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2019—2020年 新疆多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 填補了相關領域研究空白 其中最重要的一項 咱們昌吉州的 奇臺石城子遺址被評為
  • 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平糧臺、南海1號等入選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結束,從20個初評入選項目中選出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包括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廣東「南海1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等。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對入圍項目和其發掘意義進行了整理和介紹(資料來自中國文物報社)。
  • 北京文博|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
    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終評結果於南京博物院舉行的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開幕式上揭曉。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結果5.18國際博物館日特別獎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為新中國奠基
  •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
    這十大考古新發現,個個大有來頭!01 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中華5000多年文明是怎麼起源、形成的?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實證夏代存在的信史考古發現是什麼?「三皇五帝」究竟是確有其人還是神話傳說?……這些都是事關中華文明歷史的重大問題,也是世界文明史研究的重要問題。
  • 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19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項目評選揭曉 2020-01-15 15:23:00來源:央廣網
  • 剛剛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
    第十七屆(2019年度) 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    「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按照中央關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統一部署,本屆「十大精品」終評、頒證階段嚴格控制活動規模,努力完善應急預案,首次嘗試採用「線上+線下」「實體+網絡」的活動模式,湖北武漢兩個入圍終評項目以網上演示、視頻連線答問交流的方式在終評匯報會現場完美呈現。    5月16日,29家入圍終評的項目單位進行了演示匯報和現場交流。
  • 甘南一地考古成果:入選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我州夏河縣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的下頜骨化石研究成果在古人類學界和考古學界引起轟動,獲得科技部「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教育部「2019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Science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十大科學突破」、Archaeology雜誌評選的「2019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南海一號」入圍全國十大……
    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20個考古項目進入終評,其中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在終評名單之列。南海Ⅰ號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時失事沉沒的木質古沉船,1987年在廣東省臺山、陽江交界海域被發現。2007年,考古隊把「南海Ⅰ號」沉船起吊出水,並移入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2014年啟動系統性的保護髮掘工作。據悉,船體較好地被海泥封存,船載貨物非常豐富。
  •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 河西走廊地區採玉史...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入圍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河西走廊地區採玉史可追溯至3700年前透閃石玉原石 資料照片金塔縣採集的馬鬃山玉料資料照片甘肅肅北馬鬃山玉 資料照片記者從省考古研究所獲悉,4月6日,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評結果揭曉。
  • 新華·博物館日報(第288期):2019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熱點新聞 / Headlines【2019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揭曉】4月25日,由省文物局指導,省文物考古學會、《華夏考古》編輯部主辦的「2019河南考古新發現論壇」在鄭州市通過遠程視頻會議形式舉行,會上評選出「2019年度河南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分別為:靈寶城煙遺址
  • 剛剛,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揭曉
    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第十七屆(2019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由中國博物館協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按照中央關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統一部署,本屆「十大精品」終評、頒證階段嚴格控制活動規模,努力完善應急預案,首次嘗試採用「線上+線下」「實體+網絡」的活動模式,湖北武漢兩個入圍終評項目以網上演示、視頻連線答問交流的方式在終評匯報會現場完美呈現。5月16日,29家入圍終評的項目單位進行了演示匯報和現場交流。
  • 美國考古學會評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編譯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員 劉斌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