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這把火「燒」到了線下,線下零售利用工具拓展線下商業的服務半徑與業務邊界,完成線下數位化轉型,重回戰場焦點。原先屬於電商狂歡的「雙十一」宛如一個放大鏡,讓我們得以細看線下實體店數位化轉型中的展現的三大優勢。
優勢一:無套路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雙11」在消費品豐富程度、物流體驗等方面不斷升級。不過,商家在優惠條件、規則設置上卻花樣翻新,複雜程度有增無減。無論是直播的暗號,還是尾款的數學題,想要獲得平臺的額外優惠,著實要花一番工夫。與去年「蓋樓」玩法類似,天貓「雙11」今年又推出了「養貓」新玩法,通過與貓的互動贏得購物津貼,但無論是哪種玩法都讓消費者頭疼不已。
但今年「雙11」活動,線下零售不但在時效上沒有滯後,優惠力度也不相上下,線上線下同款同價正在成為大趨勢。相較而言線下零售的規則簡單明了的多,主要以團券、直接折扣等為主,可以在原價基礎上降價,同時也能獲得贈品。以蘇寧為例,蘇寧的線下業態在雙十一迎來大爆發,其中首次參與蘇寧雙十一的家樂福中國,累計銷售達31.2億,同比增長43%。經過前期試點並全新上線的家樂福履約中心,期間訂單達到204萬單,作為社區場景中心業態的蘇寧小店,雙十一線上訂單更是環比增長500%。
優勢二:體驗感
儘管線上電商興起,但線下作為零售的傳統渠道,最大的優勢也在於體驗。此前有數據日常網購退貨率為10%,但在雙十一期間卻能達到30%。「衝動消費」、「購買商品不合適」和「有質量問題」是最主要的退貨原因。衣物類的產品尚且還有反悔的機會,某些數碼產品只有真上手了才會體會到合適與否。通過親身觸摸的體驗,讓消費者「邊試邊買」,從而更能激發用戶的購買慾,從而帶來消費轉換。
另一方面,線下也在吸取線上的優點,在數位化改造後以遊戲互動的形式點燃用戶的進店和購買慾望。此前天貓就聯合聯合利華推出過一次快閃店,強互動性的沉浸式遊戲吸引了大批消費者前來打卡,不僅可以在透明小房子裡抓取漫天飛舞的禮券,還會有專業造型師在其中打造妝發服務,讓不少顧客流連忘返,短短半天時間就吸引了三千多名消費者來體驗,提升購買率。
優勢三:滿足感
當消費者歷經付定金到尾款,又要再等個幾天快遞後,購物時的喜悅早已被消磨殆盡,快遞慢更是一個長期被詬病的話題。在線下就不會有這樣的煩惱,即買即拿的即時滿足感是線上購物無法取代的。數位化使線下零售得以完成「最後一公裡」的轉變,加快供應鏈系統數位化轉型已經成了每個傳統商超的必修課。以沃爾瑪為例,在供應鏈的技術升級上,沃爾瑪可謂不遺餘力,早在70年代就開始使用計算機進行系統管理,2017年,沃爾瑪宣布與IBM合作,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供應鏈系統中,對產品溯本追源,在產品質量的同時,更可以當天、甚至於是一天就當貨物送到消費者的手中,這是也線上零售永遠無法企及的領域。
與雙十一數據節節攀升、國內電商平臺如火箭般快速崛起的歷程相比,線下零售在「雙十一」中的歷程則曲折得多,從主動抗拒封殺「雙十一」,再到市場份額被侵蝕被動跟進,最後到積極參與、成為「雙十一」中不可替代的場景,線下商業的「雙十一」歷程可謂是一波三折。線下商業也在不斷的調整轉型後成為了新的優勢資源。數位化的升級改造充分彌補了線下的劣勢,在線下商業逐漸數位化、智能化的過程中,也將有更多機遇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