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餘如波
3月23日上午,位於德陽綿竹市的東聖酒業股份有限公司門口,工人們正忙著從貨車上卸下一件件全新的酒瓶,隨即運往車間進行灌裝。「目前,公司產能已經恢復到春節前的水平,正在抓緊生產交付今年的20萬件新訂單。」該公司董事長鍾坤明說。
綿竹是四川白酒主要釀酒區之一,境內共有59家酒企,目前22家規上酒企已全部復工復產,規下酒企復工率也超過90%。然而略顯尷尬的是,除聲名在外的劍南春外,綿竹本土白酒的品牌「存在感」並不強。
不過記者探訪發現,今年,不少綿竹中小酒企以及相關政府部門,都把「樹品牌」作為探索方向。為什麼「酒香也怕巷子深」?綿竹好酒如何抱團走出「深巷子」?
企業闖市場 「線上+線下」推新品
東聖酒業的原酒生產於2月9日恢復,近日,瓶裝酒生產線也陸續開工。今年,鍾坤明雄心勃勃,計劃將公司的省外業務佔比提升到80%以上。「也就是說,今年公司業務的增量部分絕大部分將來自省外。」
劍指全國,不僅僅局限於省內市場。「一方面,省內市場趨於飽和,競爭激烈;一方面,綿竹酒的品質在四川以外不少地方具有優勢,完全可以搶先一步培養消費習慣。」綿竹碧壇春釀酒有限公司此前以散酒和為一家湖南酒企貼牌生產為主,近兩年開始涉足瓶裝酒業務,總經理趙學軍為此瞄準了山東、安徽、江蘇、河北等十多個省市。
這也意味著不同的產品結構和經營策略。「從原酒、散酒到不同品質的瓶裝酒,利潤往往是成倍增長,關鍵是要打響自己的品牌。」去年,碧壇春公司生產了10多萬件瓶裝酒,趙學軍希望今年能「翻一番」。
對於鍾坤明而言,只有產品還不行,進一步做強渠道,才能放大前者的價值。去年,東聖酒業招聘13名員工組建了一個新部門,專門負責公司的「新零售業務」。
今年,新部門的主要工作,將圍繞去年底推出的一款新品展開,其核心是線上服務與線下體驗深度融合。「線上,與電商平臺合作,通過『禮包』等形式進行推廣;線下,利用一個覆蓋全國的商務平臺,以及旗下21個省市的16300家賣場進行展銷。」鍾坤明還計劃組建產品推廣「講師團」,在全國各地舉辦發布會,「把產品的歷史、故事、文化講清楚,逐漸形成一個清晰的品牌形象。」
不過趙學軍也表示,創建品牌難以「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獲得市場認可。「多樣化發展可能是一種途徑。」除了對產品進行把關和包裝,未來,他還計劃拓展酒莊等業務,通過白酒、文化、旅遊等相互融合的方式,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
政府搭平臺 中小酒企「抱團發展」
「酒旅融合」之路,綿竹已開始初步探索。3月23日,位於綿竹城區的劍南老街景區裡,一間古色古香的「綿竹酒」體驗館,不時吸引市民和遊客進入一探究竟。
「綿竹酒」體驗館由綿竹市工商聯、綿竹市酒類產業發展局組織領導,綿竹市酒類行業商會負責具體牽頭打造,去年12月18日正式開館。館內,13家綿竹酒企的產品集中呈現,還配備了宣傳視頻和專業講解。「以前只知道劍南春,到了這裡,才知道綿竹還有很多好酒。」成都遊客韓康文說。
「劍南老街有中國白酒釀造史上的活文物『天益老號』古窖池和酒坊,是很多來遊客、旅行團來綿竹的必經之地,也是一處天然的宣傳窗口。」綿竹市白酒區域品牌促進中心主任黃波表示,綿竹白酒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然而產業基礎薄弱,不少酒企產能、規模小,綜合實力不強,主動走出去的意識不足,打造「綿竹酒」體驗館,有助於通過「抱團出擊」,展示、塑造整體品牌形象。
「抱團」不止於此。針對中小酒企競爭力不足的短板,當地將依託綿竹精釀原酒有限責任公司加強整合,實現規模擴張、品質提升,打造「綿竹精釀」原酒品牌,讓綿竹優質原酒走向全國。2021年,該公司生產儲存基地一期將開始投產,預計當年生產原酒1000噸。之後,基地一期每年生產原酒1500到2000噸,收儲5000-7000噸,計劃每年銷售原酒4000噸,盈利800萬元。
「綿竹精釀原酒有限責任公司主要業務有原酒生產、購銷,同時針對省內外品牌白酒、預調酒生產企業的個性化需求,開展原酒勾調等技術服務。」黃波說,遠期,還有望發揮公司平臺作用,搭建覆蓋德陽甚至川西北地區的原酒交易平臺和技術中心;開展白酒質押,實現白酒金融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