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黃蛋形成的原因
在說雙黃蛋的形成之前,我們先來簡單說一下雞蛋的形成。
母雞成年之後,卵巢會產生卵黃。卵黃產生之後,很快進入輸卵管。輸卵管中有一段存在許多腺體,卵黃的到來會刺激它們分泌蛋白。這些蛋白把卵黃包裹起來。大約3個小時之後,卵黃表面裹上一層厚厚的蛋白,然後繼續前進,並形成蛋殼膜。這個蛋的「雛形」進入子宮,隨著子宮液的滲入,蛋白重量增加,蛋殼膜膨脹,雞蛋成型。然後碳酸鈣等物質沉積在蛋殼膜上形成蛋殼,從而形成完整的雞蛋。這個過程約20小時,然後雞蛋進入陰道,短暫停留之後由子宮收縮而排出體外。
在完全發育的健康 母雞中,這個生產流程協調配合得很好——每天產生一個卵黃,產生一個正常的雞蛋。但是,對於那些剛剛開始下蛋的母雞,各部位的配合還不夠熟練,就可能出現「異常」。比如,產生了一個卵黃之後,「控制中心」沒有收到信號,於是又產生一個卵黃。兩個卵黃進入輸卵管,雖然增加了後續部門的負擔,但這些部門稍微加點班,還是能夠正常工作。於是,這兩個卵黃也同樣被蛋白包裹、成型,排出體外——雙黃蛋,就這樣產生了。
軟殼蛋形成的原因
除了一天產生兩個卵黃,母雞體內「雞蛋生產線」還可能出現其他異常,也就可能產生其他「奇怪」的雞蛋。
母雞的「雞蛋生產流程」是由激素來調控的。激素分泌異常,就可能產生雙黃蛋。如果異常得厲害,還可能在同一天產生三個甚至更多的卵黃,也就會得到「三黃蛋」甚至更多個蛋黃的雞蛋。這雖然比雙黃蛋更加少見,但的確也有記載。
如果母雞的卵巢受損而出現了碎片,有些碎片會被誤認為是卵黃,使得蛋白分泌部的腺體也照常工作,分泌蛋白把它包裹起來。一步錯導致步步錯,後面的流程照單操作,最後也形成一個「雞蛋」。這樣的雞蛋就沒有蛋黃,有些地區的古人認為這就是「公雞蛋」。
還有一種比「公雞蛋」稍微常見一些的異常,是「無殼蛋」。在蛋殼膜形成之後,如果蛋殼沉積沒有進行,那樣的雞蛋也能被下出來,就成了無殼的雞蛋。
雙黃蛋會「影響發育」嗎
既然雙黃蛋的產生是由於激素異常導致的,那麼使用激素,是不是可以讓母雞產生雙黃蛋呢?雖然雙黃蛋可能是由母雞自然生長產生的,但市場上的雙黃蛋會不會有「激素蛋」的存在?這也是導語中那位母親擔心的問題。
理論上說,不能排除這樣的可能,但現實中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法商販」要做非法生意,總是為了「牟利」,而「用激素產生雙黃蛋」能否為他們帶來非法利潤呢?一方面,雙黃蛋並不比普通雞蛋貴多少,賣的時候也就是當作「大個」的雞蛋來賣。雖然民間有些地方把雙黃蛋當作吉祥的象徵,但打破之前並不能判斷出來,也就無法靠「雙黃」來賣出高價。另一方面,目前世界各國都禁止在養雞中使用激素,所以既沒人研究更沒有商業化生產。即使存在那樣的激素,也必定是「價格高效率低」。用這樣的激素來生產雙黃蛋,大概類似於「大炮打蚊子」,賠本的可能性比獲利的可能性要更大。
其實,即便是真的有人用激素「催生」了雙黃蛋,激素影響的也是母雞——激素作為信號,忽悠母雞多產生了一個卵黃。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激素就會進入到雞蛋中。
根據對雙黃蛋和單黃蛋的成分分析,二者並沒有值得注意的差異。雙黃蛋裡有的,單黃蛋裡也都有;單黃蛋裡有的,雙黃蛋裡也不差。雖然某些成分的比例稍有不同,但差異並不大——至少對於營養而言,那點差異完全可以忽略。
雙黃蛋的營養成分
蛋清佔雙黃蛋28%、蛋黃佔72%。概括言之,一個雞蛋的絕大多數的營養物質都集中在蛋黃之中。「雙黃蛋」的兩個蛋黃一樣大小,所以其營養價值可能比單黃蛋多一倍。
成分
蛋清:主要含蛋白質。
蛋黃:主要含卵黃磷蛋白、脂卵黃磷蛋白、磷脂、甘油三酯、膽固醇;磷、硫、鈣、氯、鉀、鈉、鎂、鐵;VA、VE、VB1、VB2、煙酸、吡哆酸、泛酸、生物素、葉酸、VD;黃體素、玉米黃素、隱黃素等。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雙黃蛋究竟能孵出什麼樣的小雞?
這也是我小的時候最好奇的問題,那時候我還沒有生物學知識,甚至以為雙黃蛋孵出的不是兩隻小雞,而是一隻有兩個頭的小雞(告訴我有沒有和我一樣想法的)……
顯然,就像上面說的,這要分情況來討論。
首先,未受精的雙黃蛋,顯然是不可能孵出小雞的。
那麼,受精的雙黃蛋,就能孵出兩隻小雞嗎?
能是能,不過……
蛋黃有兩個,但是蛋清沒有翻倍,所以這兩隻小雞本身就是營養不足。同時,兩隻蛋黃在孵化的過程中,會相互牽制(過程比較複雜,就不多說了),帶來巨大的麻煩。
所以說,即使是受精了的雙黃蛋,想要成功孵化出小雞也是極困難的事,很可能兩隻都會死在蛋裡。即使孵出來了,基本上也只有一隻能夠孵化,另一隻在孵化過程中就以失敗告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