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筆談│病毒誘導氣道黏液高分泌機制

2021-03-05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專題筆談│病毒誘導氣道黏液高分泌機制

張惠琴,孫 新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2018  Vol.33(3):179-183

氣道黏液高分泌是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重要特徵。病毒感染是氣道黏液高分泌的常見誘發因素。認識病毒感染與氣道黏液高分泌的關係及機制,對防止和減輕氣道黏液高分泌,降低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病死率有重要意義。黏蛋白(mucin,MUC)MUC5AC表達增加是氣道黏液高分泌的主要病理基礎,針對常見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氣道黏蛋白MUC5AC分泌的信號傳導通路進行討論很有必要。

氣道黏液高分泌;黏蛋白5AC;病毒;信號通路

作者單位: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兒科, 陝西  西安  710032
通訊作者:孫新,電子信箱: sunxin6@ fmmu.edu.cn

病毒是兒童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是慢性氣道疾病發生、發展或反覆加重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病理改變為炎性細胞浸潤、黏膜充血水腫、上皮細胞壞死脫落、黏液分泌增加等。氣道黏液分泌過多會阻塞氣管腔,引起並加重支氣管和肺部感染,導致肺功能不可逆下降,甚至引起呼吸衰竭和死亡[1]。近年來的研究證實,氣道黏液高分泌是多種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徵,是影響多種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的發病與臨床進展、預後的重要危險因素[2-4]。目前氣道黏液高分泌已成為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的研究熱點及治療目標。因此,深入探討病毒感染與氣道黏液高分泌的關係及發病機制,對慢性氣道疾病防治有重要理論價值和臨床意義。

1    氣道黏液高分泌

正常氣道黏膜表面覆蓋少量黏液,具有保護氣道、潤滑上皮、防禦外來刺激物和阻止細菌定植等作用。氣道黏液由黏膜下黏液腺、杯狀細胞及氣道上皮細胞分泌,包括水、糖、蛋白質、脂質及礦物質,其中黏蛋白(mucin,MUC)是氣道黏液大分子的主要組成部分, 由MUC基因編碼的至少包含1個連接寡糖並富含絲氨酸和蘇氨酸的糖蛋白構成[5]。黏液合成受MUC基因調控, 已鑑定出21種不同的黏蛋白基因, 在呼吸道中表達的至少有12種MUC基因, 其中MUC5AC和MUC5B分別是支氣管上皮和黏膜下腺細胞產生的主要呼吸道黏蛋白[6-7], 而MUC5AC是在病理情況下氣道黏蛋白的主要增加類型[6,8]。故氣道上皮中MUC5AC的轉錄水平和蛋白含量可代表氣道黏液分泌的強度[9]。

在呼吸道上皮細胞中,MUC5AC基因受到包括吸菸、病毒感染、氧化應激及空氣汙染物等各種刺激物的誘發,可產生大量促分泌因子及炎症介質[白介素(IL)-13、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IL-9等],直接或間接作用於杯狀細胞和黏膜下腺細胞引起氣道黏液過度分泌[2]。

2    病毒感染與黏液高分泌的關係

呼吸道黏液的產生是由許多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包括鼻病毒(rhinovirus,RV)、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IV)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等[10-11]。黏液的產生有利於清除病毒,然而,黏蛋白過度分泌可能導致氣道阻塞,並加劇原有的呼吸道疾病,使先天清潔防禦系統變成有害的機制[6,12]。

氣道上皮細胞可通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快速識別病原體相關分子模式[13]。大多數常見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是由RNA病毒引起的。一些呼吸道DNA病毒(如腺病毒)在細胞內的生命周期內可產生RNA分子。在氣道上皮細胞中有幾種病毒RNA「傳感器」,包括Toll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s,TLR)和細胞內病毒傳感器如蛋白催化酶(protein kinase double-stranded RNA,PKR)、維甲酸誘導基因Ⅰ(retinoic acid inducible-geneⅠ,RIG-Ⅰ)、黑素瘤分化相關基因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 associated gene 5,MDA5)。在哺乳動物中,目前已經確定了13個TLR家族成員。TLR3可識別許多呼吸道病毒,包括RV[14]、RSV[15]和IV[16]。 通過細胞內病毒傳感器也可識別病毒,在呼吸道上皮細胞中,MDA5已經被證明能夠識別像RV這樣的小RNA病毒,RIG-I也被證明能識別IV和RSV[17]。這幾種不同的「傳感器」可導致不同的下遊信號通路和效應器,雙鏈(double-stranded,ds)RNA是許多病毒(包括RV)感染上呼吸道的生物活性成分。如RVdsRNA可被PKR識別來誘導IFN依賴的抗病毒防禦基因被激活並有助於細胞內病毒的清除;而被TLR3識別可誘導黏蛋白MUC5AC的產生[18]。

雖然病毒被識別後在氣道中可以產生數十種黏蛋白誘導性細胞因子和其他炎性因子[6,12],但是在體內產生的量是否足以驅動黏蛋白表達,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最近,有研究表明[19],病毒感染可以在沒有炎症介質的情況下直接激活氣管上皮細胞中的黏蛋白表達。

不同病毒及同一病毒不同病毒株對氣道黏液分泌的影響並不一致,機制也不盡相同。儘管學者們對病毒感染導致的黏蛋白合成的信號級聯反應及相關通路做了一些研究,但至今對黏蛋白過度表達的機制仍不十分明確。

3    病毒感染與氣道黏液高分泌的機制研究

MUC5AC啟動子位於兩個不同位點:活化蛋白-1(activation protein-1,AP-1)結合位點和核因子-κB (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NF-κB)結合位點[20-21]。NF-κB是激活MUC5AC表達的轉錄因子,在靜息的細胞中,NF-κB 和NF-κB的抑制蛋白(inhibitor kappa B,IκB)形成複合體,以無活性形式存在於胞漿中。當細胞受細胞外信號刺激後,IκB激酶複合體(IκB kinase,IKK)活化將IκB磷酸化,使NF-κB暴露核定位位點,游離的NF-κB迅速移位到細胞核,與特異性κB 序列結合,誘導MUC5AC基因轉錄[22-23]。AP-1是 MUC5AC的另一轉錄激活因子,由C-Jun和c-Fos蛋白的同源或異源二聚體組成。以往研究表明,AP-1主要被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家族成員激活,如細胞外調節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p38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和c-Jun N末端激酶(C-jun N terminal kinase,JNK),隨後增強下遊轉錄因子包括Elk-1,c-Jun,ATF2和CREB,其又調節c-Fos和c-Jun的表達,從而啟動MUC5AC的轉錄[23-24]。

當呼吸道病毒感染氣道上皮細胞時,會引發一系列信號傳導途徑,使信號進入細胞並向細胞核發出信號以產生黏蛋白。以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級聯反應為例,簡要描述級聯反應的主要元素[25]:(1)初始信號:呼吸道病毒沉積在氣道上皮細胞後,病毒相關分子模式被模式識別受體識別。(2)活性氧 (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的生成:氣道上皮細胞表達雙氧氧化酶1(dual oxidase 1,DUOX1),並通過活化還原型輔酶Ⅱ(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生成ROS。(3)腫瘤壞死因子α轉化酶(tumor necrosis factor a converting enzyme,TACE)和其他金屬蛋白酶裂解EGFR配體。TACE是跨膜金屬蛋白酶家族的成員,TACE被ROS激活並裂解膜結合的EGFR配體,並激活EGFR與之結合[26],隨後使 ERK1/2、p38MAPK和JNK磷酸化,導致AP-1和NF-κB活化,進而導致MUC5AC分泌增加[23]。
3.1 RSV導致氣道黏液高分泌的機制 RSV是兒童最常見的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住院原因[27],據報導,每年約有5%的兒童死於RSV感染引起的重症肺炎[28]。有研究顯示,50%~70% RSV感染與氣道黏液高分泌有關[29],且氣道黏液高分泌誘發和加重了RSV感染引起的肺炎[30]。

多項研究證實,RSV感染與MUC5AC表達上調相關[31-32]。如Mata等[32] 發現,RSVlong株感染肺上皮細胞A549細胞可誘導MUC5AC表達上調,但其表達的具體機制仍不清楚。有研究顯示,RSV感染後出現的氣道黏液高分泌與IL-13水平升高[33-35]及黏附分子TLR-4和ICAM-1[36-37]的表達增加有關。而鮑一笑等[38]發現,呼吸道上皮細胞系NCI-H292細胞在體外感染RSV後MUC5AC啟動子的活性增強,黏蛋白表達增加,且這一變化不依賴細胞表面的TLR-4和ICAM-1,也不依賴IL-13的作用。目前,對於RSV病毒感染誘導的黏蛋白合成所涉及的信號級聯反應和途徑仍然沒有共識。有研究通過細胞模型和臨床病例來驗證JNK/AP-1通路參與了RSV感染引起的氣道黏液高分泌的病理過程[30,39], 可能的機制為RSV感染後活化了ROS/Src, 隨後活化JNK, 進一步磷酸化轉錄因子c-Jun胺基酸末端的特定位點, 磷酸化後的c-Jun通過誘導同源或異源二聚體形成, 與核內AP-1順式作用元件位點結合啟動MUC5AC基因轉錄[32,39]。也有研究顯示,RSV的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與EGFR相互作用激活了EGFR,並誘導黏蛋白MUC5AC基因的表達[40],可能的機制為EGFR與其配體結合後,隨後激活各種下遊信號,如ERk1/2、MAPK和P13JNK等相關通路,由此傳導至細胞核,促進MUC5AC基因的轉錄,合成並分泌過多的黏蛋白,導致氣道黏液高分泌[25]。
3.2 RV感染導致氣道黏液高分泌的機制研究  RV感染與2/3的哮喘和1/3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惡化相關[41-42],這與其導致氣道黏液過度分泌密不可分[43]。已有研究確定RV感染誘導MUC5AC的合成和分泌的機制及相關信號通路。Hewson等[44]研究發現,RV感染呼吸道上皮細胞引起NF-κB激活和核移位的。隨後導致剪切轉化生長因子(transformation growth factor,TGF) -α的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的轉錄和翻譯,並且活化的TGF-α從細胞表面釋放,活性TGF-α通過旁分泌-自分泌機制結合併激活存在於上皮細胞表面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 EGFR的細胞內結構域的磷酸化激活細胞信號級聯,包括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MEK)和ERK激活,並最終導致MUC5AC啟動子的特異性蛋白(Sp) 1反式激活。這促使MUC5AC基因的從頭轉錄,增加MUC5AC mRNA的量,最終導致MUC5AC黏蛋白的分泌。Zhu等[11]研究表明,RV感染後通過TLR3介導的MUC5AC表達部分依賴於TLR3/4銜接蛋白TRIF並受TLR接頭蛋白MYD88的負調節[45]。TLR3通過誘導EGFR配體TGF-α和AREG的表達,並通過旁分泌或自分泌機制激活了EGFR,進而激活了EGFR-ERK信號通路,激活下遊的蛋白激酶,最終導致關鍵的轉錄因子NF-κB和幹擾素調節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IRF3),從而誘導氣道黏蛋白表達。該文雖沒有描述完整的信號通路,且沒有確定中間體MMP的誘導,但是它們對上遊TLR-3信號的鑑定,增加了開發新的潛在治療靶標的範圍。

不同的黏蛋白由不同信號通路控制。MUC2主要產生部位在結腸, 其次是呼吸道。已經證明, MUC2系通過GPCR-PLC-PKC-P38-NF-κB誘導途徑產生[46]。具體信號通路為當RVdsRNA感染上皮細胞時, dsRNA刺激細胞外釋放ATP和活化細胞表面ATP受體(即ATP受體自分泌激活), 通過G蛋白偶聯, 進而激活對磷脂酶C(PLC)和蛋白質激酶C(PKC),在一個NF-κB和p38依賴的模式下黏蛋白MUC2基因轉錄, 從而增加了病毒引起的黏液分泌。
3.3 流感病毒感染導致氣道黏液高分泌的機制研究 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AV)具有不同的病毒株(季節性和大流行)和不同亞型(H3N2、H1N1及H7N9),所有病毒株均能誘導MUC5AC基因表達[47]。Barbier等[47] 研究表明,IAV感染在體外上皮細胞和小鼠肺中均可導致MUC5AC在轉錄和蛋白質(翻譯)水平上上調。其合成依賴於在IAV感染後涉及TACE和HAT活性的蛋白水解途徑的活化。該蛋白水解途徑導致EGFR的激活活化,然後激活ERK和Sp1。即蛋白酶-EGFR-ERK-Sp1,誘導MUC5AC基因的轉錄和蛋白合成。

4    展望

近年來,很多學者在病毒感染對氣道黏蛋白MUC5AC的表達與分泌方面做了相關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研究兩者的關係並探索其信號通路和調節機制,對慢性氣道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研究意義重大。對尋找控制黏液高分泌的新的治療方法,指導臨床治療均具有重要意義。氣道黏蛋白基因上調及其下遊信號激活是氣道黏液高分泌的病理基礎,因此,調控黏蛋白基因表達可能會成為未來治療慢性氣道炎症性疾病的新方向。

參考文獻 (略)

(2017-12-01收稿)

訂閱本刊雜誌,請點擊下方↓↓↓↓

《中國實用兒科雜誌》徵訂啟事

相關焦點

  • 氣道粘液高分泌發病機制與呼吸系統疾病——國家兒童醫學中心
    然而出現疾病狀態下,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氣道粘液高分泌狀態,如上呼吸感染相關疾病:感冒、鼻炎-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反覆上呼吸道感染、上氣道咳嗽症候群等病因,下呼吸道相關疾病:反覆下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慢阻肺、肺囊纖維化、塵肺等出現氣道粘液高分泌狀態。
  • 心肺康復,氣道廓清技術(ACT)
    2013美國呼吸治療學會(AARC)臨床實踐指南中指出,氣道廓清技術是運用物理或機械方式作用於氣流,以促使患者氣道分泌物鬆動和有效咳嗽、咳痰,減輕與分泌物瀦留相關併發症的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總稱。氣道廓清技術可有效緩解與改善氣道黏液高分泌相關疾病的臨床症狀,實施個體化的氣道廓清方案能較大程度的降低氣道阻塞和痰液淤積引起的肺部感染,提高患者的活動耐力和生活質量。
  • 氣道分泌物太多難以清理怎麼辦?主任教你如何做到氣道廓清!| CTS 2020
    氣道分泌物增加是呼吸系統疾病的常見表現之一,如不能及時清除氣道分泌物將導致呼吸阻力增加,誘發呼吸肌肉疲勞,甚至出現呼吸衰竭。關於如何清除氣道分泌物,廣州醫科大學的鄭則廣教授在 2020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上,作了題為《氣道廓清的臨床實踐》的專題報告。
  • 專題筆談│兒童結核性胸腔積液診斷與治療
    專題筆談│兒童結核性胸腔積液診斷與治療
  • 氣道廓清技術(1)--概念及分類
    肺部疾病的進展會影響氣道內壁纖毛功能,從而影響分泌物的生成和黏液流變學,並幹擾咳嗽反射。
  • 氣道溼化大比拼
    間斷推注法和套管內滴藥法的不足在於人工氣道達不到持續溼化的要求,痰液黏稠易形成痰痂,通常溼化液溫度低,液體滴入氣道內易誘發氣道痙攣,引起刺激性咳嗽、憋氣、呼吸和心率加快、血壓增高。3.    氣道灌洗法  氣道灌洗多用於有大量黏液或膿痰時,在患者吸氣時,將無菌生理鹽水10mnl注入人工氣道內,保留15秒,然後吸出。
  • │CTS 2020
    發病機制的更新噁心循環假說並不能完全解釋,削弱某一環節(如抗菌藥物的使用)並沒有阻斷支氣管擴張的進展。因此,描述為「渦旋」似乎更加合理。圖1 發病機制的更新支氣管擴張病因學分布發生變化主要已知病因已經從麻疹、肺結核等轉向感染,仍有大部分(約50%-70%)為特發性,無法明確病因。目前支氣管擴張主要的已知病因有:既往下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缺陷、遺傳因素、氣道阻塞和反覆誤吸、其他肺部疾病、其他系統疾病。
  • 第136期 氣道廓清技術
    分泌物聚集和滯留的氣道為細菌定植和感染提供了機會,並激發炎症反應的發生,為氣道、軟組織的損傷提供了條件。
  • 「遺體解剖」揭開病毒真面目,專家:可能顛覆現有診療方案
    在2020年2月預出版的《法醫學雜誌》上,劉良及其團隊發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死亡屍體系統解剖大體觀察報告》,結果顯示,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其他臟器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
  • 衛濤濤課題組合作揭示蛇床子素舒張氣道平滑肌的分子機制
    研究人員發現傳統中藥蛇床子的主要活性成分蛇床子素(osthole)可以舒張氣道平滑肌、抑制哮喘疾病模型的氣道高反應性,繼而從動物模型、組織切片、培養細胞及酶學反應等不同水平確定了蛇床子素的作用靶點是蛋白磷酸二酯酶4(PDE4);進一步通過共結晶及X射線晶體衍射解析了蛇床子素與PDE4相互作用的結構基礎,闡明了蛇床子素抑制PDE4並舒張氣道平滑肌的分子機制。
  • 植物如何抵抗病毒?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
    今天凌晨出版的《科學》雜誌報導了中國科技大學趙忠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了植物幹細胞免疫病毒的關鍵因子—WUSCHEL(WUS)蛋白,並揭示了植物幹細胞的廣譜抗病毒機制。  同行專家如此評論:此研究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且備受關注的問題,是植物病理學和植物發育領域的一個開創性研究。
  • 氣道狹窄患者的圍術期麻醉管理
    麻醉誘導予咪達唑侖2mg、丙泊酚100mg、羅庫溴銨30mg、舒芬太尼20ug、地塞米松10mg誘導,面罩通氣1級,可視喉鏡暴露聲門,經口順利插入ID 6.0螺紋氣管導管,插管過程無阻力,導管固定於距門齒25cm處,纖支鏡觀察定位導管順利通過氣管狹窄處。聽診雙肺呼吸音對稱,連接呼吸機,VT 400ml、f 12bpm、PEEP5cmH2O ,氣道壓維持於16-17cmH2O 。
  • 人工氣道護理三十六計,最後一計一招制敵!
    人工氣道:是指經口、鼻或直接經氣管置入導管而形成的呼吸通道,以輔助患者通氣及進行肺部疾病的治療。建立人工氣道的目的:保證呼吸道的通暢;保護氣道,預防誤吸;便於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為機械通氣提供封閉通道。
  • 我國科學家發現植物幹細胞廣譜抗病毒機制—新聞—科學網
  • ...腸道菌群……哈佛耶魯科學家《Cell》揭開其抗病毒機制的面紗
    然而,腸道菌群在天然抵抗病毒感染中發揮重要作用的這一機制至今還未查明。現在,這一領域有了新的進展。北京時間11月19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哈佛醫學院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小鼠研究中鑑定出特定的腸道細菌,可以誘導免疫細胞釋放出一種被稱為1型幹擾素(IFN-1)的抗病毒化學物質。
  • 護士須知:氣道該如何溼化與管理
    超聲霧化★利用超聲發生器產生的超聲波把水滴擊散為霧滴,與吸入氣體一起進入氣道而發揮溼化作用。★行超聲霧化吸入的同時吸氧3~5L/min,霧化噴嘴與氣管切口距離6~8cm,超聲霧化時間為15~20min,效果最為理想。
  • PLoS Pathog:首次揭示奧羅普切病毒在人細胞中的複製機制
    2018年8月14日/生物谷BIOON/---人們對來自病毒科Peribunyaviridae的病毒複製機制知之甚少。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它們是重要的病原體。奧羅普切病毒感染的症狀類似於登革熱病毒感染引起的登革熱,主要包括關節疼痛、關節痛、眼後疼痛和高燒。與登革熱不同之處在於,在大約一半的奧羅普切病毒感染病例中,這種疾病在症狀改善之後復發。奧羅普切病毒是由一種被稱作Culicoides paraenses的蠓科小蠅傳播的。據估計,在巴西亞馬遜地區的村莊和城鎮爆發了50萬例病例,但是這種病毒也已出現在該國的其他地區。
  • │臨床「藥」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慢阻肺)是一種以持續性呼吸道症狀和氣流受限為特徵的疾病,氣流受限多呈進行性發展,與氣道和肺對有毒顆粒或氣體的慢性炎症反應增強有關。
  •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高福/施一等中外研究團隊揭示黃病毒廣譜保護性抗體的作用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8 14:02:35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研究組、施一研究組與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Paul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