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道廓清技術(airway clear‐ance techniques,ACT)是一種為促進病人氣道內分泌物清除而應用外力輔助的技術,起源於對囊性紝維化兒童的治疔。目前常用的ACT技術主要有主動循環呼吸技術(ACBT)、胸部物理治療、用力呼氣技術、胸廓高頻震蕩技術(high ‐frequency chest wallcompression,HFCWC)、振動正壓呼氣技術(oscillatorypositive expiratory pressure,OPEP)等,由 於不同ACT技術清除分泌物機制不一,適用人群各異。傳統氣道廓清技術的金標準是體位引流+叩擊+咳嗽。
1. 管飼或飯後至少30分鐘到1小時後;
2. 支氣管擴張藥物吸入起效之後;
3. 處於最佳的放鬆之後,減緩到適當的呼吸頻率;
4. 適當的陣痛之後;
5. 為達到最佳的藥物沉積,抗生素的吸入應安排在之後;
臨床常用的氣道廓清技術包括側臥位聲門開放呼氣、主動呼吸循環技術、用力呼氣技術、高頻胸部壓迫、有效咳嗽、刺激咳嗽、胸部叩擊等。側臥位聲門開放呼氣(ELTGOL)是一種運用側臥位和肺容積從功能性餘氣量至餘氣量之間進行呼氣,把聲門打開,控制呼吸速度,以控制呼氣流速度,避免氣道被壓扁或誘發鎮咳的一種氣道廓清技術。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取側臥位,緩慢呼氣時打開聲門,左側臥位和右側臥位時各訓練15min。主動呼吸循環技術(ACBT)是將腹式呼吸、胸廓擴張運動、用力呼氣運動三者進行結合,從而鬆動和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一種治療方法。具體方法如下。①腹式呼吸:也稱膈式呼吸,患者處於放鬆狀態,一手平放於胸部,一手放於腹部感覺腹部起伏,經鼻深吸氣,用嘴緩慢呼氣,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嘴唇呈吹口哨狀,力度以面前20cm左右燃燒的蠟燭火焰左右擺動,但不至於熄滅為宜,呼氣時腹部內陷,控制吸呼比為1:4~1:2。此方法以膈肌運動為主,吸氣時膈肌收縮下降,腹肌鬆弛,吸氣量增加;呼氣時膈肌上抬,增加呼吸的潮氣量,可有效調整呼吸頻率,提高每分通氣量,減少無效腔,改善患者的肺換氣功能。②胸廓擴張運動:患者將一手放於胸部感受胸廓的運動,用鼻深吸氣,屏氣3S後用嘴緩慢呼氣,連續進行3~5次深呼吸。主動深吸氣時,吸氣量較正常呼吸時大,較大的肺容量既增加了外周氣道的氣流量,也提高了呼氣時的氣流量,有助於氣道黏液的鬆動和肺組織的重新擴張。③用力呼氣運動:患者正常吸氣後,聲門持續開放,同時收縮胸部和腹部,快速呵氣1~2次。通過呵氣動作使呼吸道管壁產生內在的振動,同時會產生縱向剪切力而降低痰液的粘稠度,促使氣道黏液分泌物的鬆動和排出。3種呼吸訓練的順序和次數可根據患者的病情進行動態調整。目前ACBT已廣泛運用於呼吸科氣道黏液高分泌相關疾病,該方法能在短期內有效清除氣道分泌物和增強呼吸肌功能。據相關文獻報導,主動呼吸循環技術能有效擴張患者的支氣管,調節呼吸道黏液分泌,促進痰液排出,改善患者血氣分析的指標及肺功能,降低肺部感染的發生率。高頻胸部振蕩(HFCWC)是通過脈衝主機將少量的氣體以一定的頻率和幅度,快速交替注入或撤回充氣式背心,以此產生的振動均勻的作用於整個胸壁,並通過胸壁傳到肺部各級支氣管,改變分泌物的流變學特狀的一種技術,高頻胸部振蕩反覆產生類似咳嗽的氣相流速,使分泌物松解,同時呼吸道纖毛移動速度加快,促使肺部周邊細末支氣管的分泌物向大氣道移動,從而清除大氣道和細末支氣管的分泌物。臨床常選擇振蕩頻率為10~12Hz,時間15min,每日2次。長期使用HFCWC可增強肺囊性纖維化和支氣管擴張患者氣道黏液的清除率,亦可增加排痰量,提高患者的血氧飽和度,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部感染狀況。但此法除引起胸壁振蕩外,還可作用於其他部位,因此對於心、肺、腦部外傷,肺栓塞、骨質疏鬆症及胸腔積液等患者禁止使用。有效咳嗽是一種人體防禦和保護性的反射動作,可以幫助呼吸道清除外界侵入的異物和過多的分泌物,起到清潔和保護呼吸道的作用。此方法適用於神志清醒、一般狀況良好且能夠配合的患者。具體步驟包括:患者取坐位,先進行深而慢地呼吸5~6次,後深吸氣至膈肌完全下降,屏氣3~5s,繼而縮唇,緩慢地通過口腔將肺內氣體呼出,再深吸氣屏氣3~5s,身體前傾,進行2~3次短促而有力地咳嗽,咳嗽同時收縮腹肌,或用手按壓上腹部,幫助痰液咳出。患者也可取俯臥屈膝位,藉助膈肌、腹肌收縮,增加胸腔壓力,咳出痰液。每天訓練3次,每次10~15min。患者取坐位,護理人員站於患者右側,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在吸氣末,用手指指腹以適度的力量按壓患者環狀軟骨下緣與胸骨交界處,左右滑動刺激氣管,誘發咳嗽反射,以促進痰液的排出,在操作中應儘量減少無效按壓。有研究指出,氣管按壓排痰可有效刺激患者咳嗽排痰,改善患者的血氧飽和度,降低肺不張的發生率。同時可降低肺部併發症的發生率,縮短患者住院時間,節約醫療成本。目前,臨床常用的胸部叩擊方法有人工叩背和體外振動排痰儀叩擊。①人工叩背。操作者五指併攏,掌指關節彎曲,呈空心掌狀態,指腹與大、小魚際肌接觸患者背部,利用腕關節力量,由外向內、由下向上有節奏地叩擊患者背部,避開脊椎部位,叩擊頻率120~180次/min,力量的強弱以患者能承受為宜。②體外振動排痰儀叩擊。根據物理定向叩擊原理,體外振動排痰儀可同時提供2種不同方向的力,一種是垂直於身體表面的振動,使氣道黏液及代謝物鬆動、液化;另一種是平行於身體表面的振動力,促發定向擠推及震顫,幫助已液化的黏液按照選擇的方向排出體外,除此以外,體外振動排痰儀叩擊還可以改善肺部血液循環,預防靜脈淤滯,鬆弛呼吸肌,改善全身肌肉張力,有利於機體康復。具體操作方法如下:依據胸部正位拍片或CT結果確定炎症部位,同時根據患者病情調節合適的叩擊頻率(一般在20~30CPS),護士一手持叩擊接合器,另一手輕觸振動位置,以感受叩擊振動的力度,由外向內、由下向上進行叩擊和振動排痰,在一個部位叩擊振動10~15s後更換下一個部位,每側背部叩擊5~10min,每日2次。2種方法在臨床上使用均較為成熟,排痰效果明顯,適用於臨床常見的氣道黏液高分泌相關疾病,但應排除疾病急性期,伴咯血、肺氣腫、心臟相關疾病,患者不耐受等情況。具體使用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人工叩背法只作用於淺表層,力量輕重及節律不易控制,但操作方便、不受地點和器械的限制,適用於患者出院後的居家護理。體外振動排痰儀叩擊法穿透性強,力量強勁、平穩、持續,針對不同的患者可進行頻率的選擇,能保持恆定的節律,但臨床實踐表明該技術會給操作者帶來腰痛,手部麻木等不適感,長時間運用會對護理人員造成身體損傷。臨床上可根據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量和黏稠度、患者的舒適度、費用,以及患者是否能夠在使用這些技術或裝置的同時,生活方式所受影響極小且對共存軀體疾病的損害極輕來制定個體化的氣道廓清方案。合適的氣道廓清方案能促進患者有效咳嗽、咳痰,減輕因黏液聚集、堵塞而造成的氣流受限及肺部感染,改善患者的臨床症狀,提高患者的活動耐力,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但氣道黏液高分泌相關疾病大多為慢性病,病程較長,如何有效而持久的實施氣道廓清技術,除了依賴於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外,還需要醫療機構建立規範的自我管理平臺,為患者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促使患者養成良好的自我呼吸道管理習慣。同時,醫院要做好臨床一線護理人員的培訓,完善管理與考核制度,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流程,確保臨床宣教效果及宣教質量,以促進氣道廓清方案的落實。參考文獻:
1.兩種氣道廓清技術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病人中的應用效果比較
2.氣道廓清技術在氣道黏液高分泌相關疾病中的應用現狀
3.氣道廓清技術的過去和現在
4.https://www.afflovest.com/airway-clearance/等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