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智能化加速落地,曠視科技將收穫人工智慧紅利

2020-12-23 澎湃新聞

文/楊劍勇

今年,各行各業數位化、智能化升級如火如荼,利用人工智慧等新技術以此推動智能化轉型升級,推動數字經濟繼而邁向智能經濟新形態,也符合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格局。需要指出的是,我國經濟發展繼而開始淡化經濟增速,更加強調發展質量與效益,尤其注重發展數字經濟,以此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各行業對新技術保持強勁的需求,不僅為各行業帶來創新活力,也助推數字經濟發展。需要指出的是,製造業積極利用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新技術推動邁向智能製造轉型,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結合所發布的《IDC FutureScape 全球製造業2021年預測——中國啟示》預測中談到,到2021年底,70%的製造業供應鏈將投資能真正實現業務彈性所需的技術和業務流程,以使生產率提升10%。到2024年,製造商將利用機器視覺和AR/VR將場外的專業知識擴展到現場,實現能在任何地方提供工程和維護支持,從而使現場人員減少35%。

同時預測到2024年,30%製造商將藉助實時傳感數據來增強其車間數字孿生,從而使得車間和存儲區域的物流瓶頸減少80%。以海爾互聯工廠為例,基於數據的仿真建模驗證、生產高效協同、質量精準管控,探索實踐出更多場景化的物聯網智能產品、有效優化生產效率、不入庫率等產能指標顯著提高,比如產品不入庫率提升到75%。

這主要在卡奧斯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賦能下,生產車間高度自動化、智能化,且在生產環節就與用戶連接起來,實現物聯網時代全流程的「超連結」,走出了一條差異化的智造之路。精研科技同樣作為先進位造代表企業之一,在今年早些時候,其復工復產還受到央視新聞聯播關注。

在智能經濟按下「快車鍵」的報導中談到江蘇精研科技製造車間雖然沒幾個人,但生產一直沒停。據了解,背後所支撐的則是人工智慧自動化投入和部署。通過搭建百度智能檢測系統,十臺無人值守的自動化檢測設備24小時工作,比人工檢測效率提升近十倍。

曠視作為人工智慧應用落地最具代表性的廠商之一,近年積極推進供應鏈利用技術提升效率。不斷突破底層創新技術、軟硬一體的產品矩陣,全站解決方案,助力實現企業在工廠和物流場景方面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升級。

就在近日,億陽紡織與曠視、中移動籤署合作,共建紡織行業的5G+智慧工廠。憑藉領先的人工智慧技術、創新的軟硬一體化產品和高度智慧化的物流解決方案,曠視將為億陽紡織打造國內首個紡織業高密度單卷自動化立體倉庫,提供紡織工業智能化升級的標杆案例。

作為傳統製造業之一,紡織行業正在創新驅動的經濟新常態下加快升級轉型。考慮到產業智慧化趨勢以及企業長期發展需求,億陽紡織在九江投建新基地時,也提出了建設5G+智慧工廠的目標,以實現提質降本增效。在智慧物流方面,希望採用全流程智能化解決方案,實現從紗原料進廠卸車、搬運緩存,到搬運至生產區、生產下線搬運到印染、定型區域的全流程無人搬運。

針對億陽紡織新建基地目標,曠視結合先進的人工智慧算法,以自主打造的機器人網絡作業系統河圖(HETU)為核心,定製了收、發、存到智能搬運自動化方案:將通過定製版AS/RS存儲、人工智慧堆垛機、機械臂等自動化設備,實現成品布匹單卷的自動化入庫、存儲、調撥、出庫、發貨;同時,基於河圖部署入出庫無人化作業和智能搬運調度系統,實現與車間、立庫、出庫發貨區的無縫對接。

整體來說,曠視智慧物流解決方案充分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顛覆傳統紡織行業的作業方式、工藝流程,將幫助億陽紡織優化生產流程,實現數位化入庫、存儲、出庫的高效管理,大幅提升倉儲物流系統智能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降低人工成本。

曠視聯合創始人兼CTO唐文斌表示,「曠視從2017年進入智慧物流領域以來,從一個個項目做起,腳踏實地服務客戶。無論是以智能化讓工人每日少跑幾十公裡,幫助客戶提高庫容效率降低成本,還是在疫情等非常時刻也能幫助客戶為他們的用戶提供可靠的服務,都讓我們感受到在做一項有意義的事業,在為社會創造價值。億陽紡織具有先進的創新理念,我們很高興能夠助力億陽紡織建設5G+智慧工廠,為紡織行業打造智能化升級標杆。」

在此之前,曠視為徐福記量身定製了點到點+貨到人+智能搬運系統,實現了 「車間-公共月臺-發貨月臺」之間的自動化搬運,物料搬運及時率和準確率達到100%;自動躲避障礙物的功能,大大降低了車間的安全風險;降低異物掉入產品中的風險,解決了在食品運輸過程中出現異物的問題;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

隨著傳統製造業正不斷加快數位化變革進程,人工智慧行業務實者,曠視將堅定投入、深耕供應鏈物聯網,助力企業降本增效、簡化管理,不斷為物流行業的智慧發展創造新的價值。

最後,各行各業積極推進數位化轉型升級,這背後得益於人工智慧技術的突飛猛進,為產業智能轉型提供支撐,推動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同時,也帶了人工智慧應用市場蓬勃發展。來自IHSMarkit調研數據顯示,AI應用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428億美元,到2025年將增長至1289億美元。

人工智慧應用市場每年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在人工智慧時代,作為社會創新基礎技術,從工業製造到農業,再到自動駕駛汽車與智慧家庭,人工智慧無處不在,一個以人工智慧技術為核心的智慧社會也隨之到來,將會有更多科技企業有望獲得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紅利。

楊劍勇,福布斯專欄作家,致力於深度解讀5G、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觀點和研究策略被眾多權威媒體和知名企業引用。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成經濟政策重點 紅利之下曠視科技推動AI加速應用
    作為全球領先的人工智慧公司,曠視科技已經基於自研AI生產力平臺Brain++推進了業務在個人物聯網、城市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三大物聯網場景的落地,也將在政策紅利之下繼續推進AI落地,助推人工智慧產業的進一步成長。AI的落地需要從底層算法向上生長,再實現應用與解決方案的開發與賦能。在曠視科技看來,人工智慧應用層的場景是無限的,因此對於算法的需求也是無限的。
  • 數字經濟將成中國經濟發展第一引擎 曠視科技加速AI落地帶來更多...
    據中國信通院測算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以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經濟規模預計達35萬億元,對GDP的貢獻高達35.4%,倘若一切順利,2025年數字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一引擎。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然需要AI在不同領域落地生根,其中人工智慧企業曠視科技就以AIoT解決方案加速人工智慧在各個場景的落地。
  • 從曠視到地平線獲1.5億美元融資,看產業智能化機遇
    文/楊劍勇沒有比人工智慧更火熱的技術,作為未來數十年科技發展趨勢,科技巨頭投入重金,帶來了人工智慧蓬勃發展態勢。依據IDC早前的報告顯示,預計到2024年全球人工智慧支出將高達1100億美元,年複合年增率超20%。
  • AI加速「走出去」:曠視Koala走進阿聯、巴西、泰國等地
    近年來,隨著國內市場格局固化、網際網路增量紅利漸衰以及相關技術持續突破,中國人工智慧企業紛紛揚帆出海,開闢著全新增長曲線,實現自身發展進步。作為人工智慧行業的領導者,曠視也正加緊推進先進技術在全球範圍內的布局。
  • 曠視科技黨委書記、副總裁蔣燕:期待探索建立人工智慧開源基金北京...
    ,其中包括像曠視科技這樣的人工智慧獨角獸。科技創新企業在中關村科學城的高度聚集並非偶然。曠視科技黨委書記、副總裁蔣燕表示,曠視科技是國內最早專攻人工智慧方向的企業,創辦曠視科技的是3位清華大學畢業生,他們擅長技術、研發,而這些也正是中關村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這裡人才、高校聚集。政策方面,無論是中關村科學城,還是海澱區政府,都有豐富的經驗,了解如何幫助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量身定製出所需的政策。
  • 人工智慧產業深度報告:賽道清晰,紅利兌現,有望實現戴維斯雙擊
    需求爆發疊加政策鼓勵加速產業化落地,AI 企業進入紅利兌現期。從需 求端來看,發展 AI 已是全球共識。目前安防、智能汽車、教育、醫療、新零 售等是熱點應用領域。從政策端 來看,中央政治局在 2020 年年初和其後的「內循環新格局」發展理念中,都 有提及新基建的投資方向,而人工智慧就是新基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後 11 月份發布的十四五規劃建議稿中,人工智慧與其他前沿科技一起,成為了中 國科技領域的發展重點。我們認為,在需求爆發和政策鼓勵下, 產業化落地加速,當前人工智慧產業有望進入規模商用的紅利兌現階段。
  • 「兩新一重」成熱詞 曠視以技術助力打造新基建基石
    作為基於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產業升級的現實需要提出的建設指向,「兩新一重」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在新一輪歷史機遇之下,湧現出了曠視等一批前沿科技企業,正積極響應政策號召,以底層技術突破夯實新基建基石,並以更靈活的解決方案推動產業智能化變革。
  • 曠視科技:AI時代的長期主義者
    傳統產業與AI之間,最大的壁壘在於算法研發成本過高,暫且不提AI開發工具不健全,也不論AI行業的高技術門檻,單就人才儲備來說,已經讓很多致力於藉助AI技術,完成產業升級的企業望而卻步。在這個背景下,中國AI企業的代表之一曠視科技,選擇開源、開放自己的AI底層技術和平臺,以降低AI算法研發的門檻,加速「AI+」時代的到來。
  • 呼和浩特市政府、和林格爾新區與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籤署三方...
    據了解,本次三方合作協議的籤署,標誌著呼和浩特市、內蒙古和林格爾新區引入人工智慧機器視覺方面的獨角獸企業-曠視科技落地發展進入實質性階段。三方將圍繞投資建設人工智慧計算平臺,致力打造國內標杆式「AI+IoT」智慧城市示範,帶動相關智慧產業發展,以及共建人工智慧學院和研究生實踐基地,加速培養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專業技術型人才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將推動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新區人工智慧產業以及其他戰略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為打造全國性的雲計算數據中心和國家級雲計算產業基地提供有力支撐。
  • 「幫尼晚報9.21」商湯發布智慧通行產品SensePass C;曠視科技發布...
    (安防知識網)曠視科技發布「人工智慧加速計劃」 近日,曠視科技宣布發布「人工智慧加速計劃」,將開源開放自研領先技術,推動AI底層生態建設。曠視科技CTO唐文斌表示,曠視科技將通過技術開放,人才培養和產業標準制訂來推動AI與傳統產業進行融合。
  • 曠視科技:摘下獨角獸面具-虎嗅網
    此時,人工智慧正處在幻覺破滅谷底期,印奇稱之為「死亡谷」,如果不能帶來真實的落地價值,就將被淘汰出局。獨角獸要從備受追捧的AI明星,融入到埋頭苦幹的政企生意中去。AI獨角獸在過去幾年被資本迅速催肥,當成長到一定程度,資本往後退,市場往前走。他們要做的是自我增肌造血,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必須要做。
  • 促進AI融入智慧園區發展 曠視當選國家智慧園區標準工作組副組長
    曠視將基於人工智慧技術在智慧園區的應用實踐,圍繞用戶體驗、高效管理、園區智慧化服務等關鍵問題,通過標準方案來引導實現智慧園區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支撐和推動我國新基建建設。圖:曠視當選國家智慧園區標準工作組副組長隨著全球物聯網技術的應用,更高效的公共數據應用、異構網絡的共享、多重數據的融合,加速了中國智慧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據預計,2020年中國園區信息化市場規模將突破3000億元。但我國智慧園區建設仍然存在基礎相對薄弱、項目參與企業和技術提供方十分複雜、標準不一等問題。
  • 新昌鄉賢、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唐文斌來新調研
    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是一家以人工智慧為核心技術的科技公司,業務主要包括城市大腦、供應鏈大腦和個人設備大腦等三個方面,擅長通過人工智慧技術引領實體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尤為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唐文斌還是新昌鄉賢。在座談會上,李寧向曠視科技團隊介紹了新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 曠視科技助力徐福記實現從質檢到智造的全面升級
    在大會上,曠視科技AI質檢方案首次亮相,攜手徐福記集中展現人工智慧在食品行業的創新應用成果。在廣東智博會現場,徐福記展位展出了曠視科技的AI果凍質檢、無紙化系統、能源系統、AR展示、行為識別等一系列智能應用,吸引了不少觀眾的注意。
  • 後疫情時代如何加速產業智能化,百度智能雲攜手十數家企業給出了...
    上午的主論壇展現了百度智能雲的最新成績和產業智能化成果。「雲智一體」成百度智能雲獨特的競爭力,在各行各業加快規模化落地。在下午的智能產業專題論壇上,百度副總裁李碩發表了題為「精工數聯,智贏未來」的主旨演講。會上展示了百度在推動AI產業化的多項進展,涵蓋工業、金融、TMT、物流、商業地產、城市交通、客服營銷等諸多行業智能化解決方案。
  • 雲從科技的正反面
    從已披露信息看,雲從科技則聚焦人機協同戰略,主推作業系統,面向行業提供人機協同作業系統與解決方案;商湯科技是AI平臺型公司、AI算法提供商;曠視科技則是人工智慧產品和解決方案公司,通過專注物聯網等領域挖掘算法價值。
  • 技術人才產業,威盛與廈門海滄區籤訂人工智慧戰略三項合作
    >威盛電子(中國)有限公司與廈門市海滄區人民政府人工智慧戰略合作籤約儀式於11月16日在廈門中心舉辦,共同宣布成立威盛人工智慧研究院廈門分院,從K12以及職高校全齡段覆蓋發展海滄人工智慧教育產業,以威盛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賦能海滄傳統產業的智能化轉型升級。
  • 計算機行業:雲轉型更進一步 智能化加速落地
    雲化、智能化是行業技術升級的主要方向,而新的技術場景應用的安全保障離不開網絡技術的保護。  軟體公司雲轉型更進一步。國內公有雲市場近年來高速發展,增速顯著高於全球水平,但在SaaS化程度方面仍存在結構性的滯後。雲化的廣度和深度仍有較大推進空間,特別是涉及企業級核心運營管理流程、垂直行業領域和工具類軟體領域。
  • 2020年中國人工智慧時代的API經濟研究報告
    趨勢洞察:政策層面,人工智慧被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供給層面,領先科技企業需要藉助合作夥伴的Know-How實現技術落地和下沉;需求層面,眾多中小企業希望能分享到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紅利。天時地利人和,AI開放平臺作為連接市場參與者共創價值的橋梁,將成為各大技術廠商的必爭之地。
  • 小i機器人創始人袁輝:未來五年是人工智慧的紅利收割期
    小i機器人成立於2001年,是上海最早做人工智慧的企業之一,專注於認知智能的自主研發和產業化應用。今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期間,小i機器人推出三款企業智能化升級產品-AI服務基礎平臺、iBot融合版、智能陪練。